中國法律市場觀察(2018)

中國法律市場觀察(201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智閤研究院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法律
  • 法律市場
  • 法律服務
  • 律師
  • 法治
  • 行業報告
  • 市場分析
  • 2018
  • 中國
  • 法律行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97214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7693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競爭政策與法律文庫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論反壟斷法多元價值的平衡》通過阿列剋西的原則平衡理論,尤其是比例原則,對如何平衡反壟斷法上的多元價值進行研究。討論瞭反壟斷法上的四類平衡,即保護競爭目的與其他立法目的之間的平衡、其他立法目的之間的平衡、不同競爭類型之間的平衡,以及競爭政策與其他公共政策之間的平衡;比例原則在反壟斷法上的應用形態,特彆是以之作為壟斷行為判斷標準的可行性。並且,根據比例原則重新審視瞭閤理原則的構造和成分,重新解讀瞭三類壟斷行為的實體判斷標準。比例原則應用於不同類型的反壟斷平衡時,錶現形態有所差異,唯有確保各種形態“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方能保證整個反壟斷法體係的和諧統一。

作者簡介

蘭磊,河南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中美富布賴特聯閤培養博士(University of Iowa),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産權學院博士後。現為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産權學院講師。齣版《英文判例閱讀詳解》、《反壟斷法民事救濟製度比較研究》(閤著)、《創造無羈限》(譯著)等著作,在《清華法學》等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並有3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目錄

01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發展趨勢
“紅圈”?大所?格局都將改變:2018,歡迎來到律所競技場
大國崛起必有大所振興;群雄逐鹿之下,必有新貴崛起和彎道超車。或悄無聲息,或轟轟烈烈,但改變從未停止。2018年,法律服務市場中的各位玩傢,你準備好瞭嗎?
2017年中國律所觀察:五個現象與四大趨勢
法律服務市場正在騰飛,京滬大所們正在繼續瘋狂擴張,市場對於法律服務的需求日趨多元,科技在重塑整個行業,屬於青年律師的機會在哪裏?
“80後”“90後”“00後”“10後”律所角逐,時代為何偏愛他們
為什麼80年代創立的律所最後隻有幾傢仍保持領先?獲得瞭“天時”與“地利”的“90後”律所怎麼贏得最大麵積的中國市場?為何有的“00後”律所何以趕超“紅圈”所? “10後”律所如何在強所如林中突齣重圍?
人均創收超百萬,律師界的“浦東模式”:奇跡從何而來
比彆人跑得更快,抓住大背景下的機遇,總是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在浦東,最不缺乏的就是機會。
超車時代到來?中國律所的運營基礎,正在因人工智能而改變
在智能時代下,由大數據、人工智能改變現有法律體係所産生的新業務,或許會産生新的律界“巨頭”。
500名律師工作強度報告:各位甲方,請珍惜你們的乙方
這是一份基於500名律師,圍繞每周工作小時、齣差頻次、年假天數、工作強度與收入匹配度等多維度的大數據報告。
資本時代,律師事務所的“上市”之路
英、澳兩國苦心引入外部資本以期用“鮎魚”打破溫吞、陳舊的本國法律服務行業,並以控製外部閤夥人數的方式來減少風險,平衡資本逐利與人閤保守,這是一種觀念上的拓新。但對於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2內外資所的規劃與布局
多大纔算大?從1個聯盟、43傢律所看中資所的規模化發展
做大和做強都需要實力:做強需要精深的業務能力,做大也需要相當的管理水平。規模化浪潮下,中國律所的布局呈現齣五大特徵。
錦天城與鴻鵠戰略閤作,釋放齣瞭什麼信號
中國律所版圖嚮國際擴張,充分運用四種模式。錦天城與鴻鵠牽手,開啓國際化布局新徵程。
天同深圳開業,揭開天同全國布局的秘密
因時、因勢、因市場而動,看爭議解決強所天同如何實現從“小而美”到“一體化基礎上跨地域的適度規模化”。
盈科、錦天城、中銀、金杜雄霸亞太,規模化路上它們有何不同
規模化能讓律所取得傲人的成績,但規模化帶來的代價,中國律所真的準備好瞭嗎?
金杜、大成、通力近期國際化布局:去哪裏?做什麼?怎麼做?
我們所觀察到的,是一傢傢國內大所進軍國際市場,中國律所的國際化時代似乎已悄然來臨。這背後,自有其發展的機理;而其過程,山高水長。
全國大所紛紛進駐,南京的法律服務市場發生瞭什麼
2017年南京法律服務市場的一個縮影是: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律師事務所紛紛落戶。大所“入侵”,是否會攪亂當地生態?變局之下,本土律所如何應對?
中國大陸外資所大調查:版圖、分布與整閤
一文解析國際大所的實力與格局、中外律所“聯姻”效果、外資律所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
風景這邊獨好,國際律所在亞太的多種活法
亞太地區:國際大所偏愛本土拍檔;大陸地區:國際所有人歡喜有人憂;香港地區重鎮:大型玩傢厲兵秣馬。
03律師事務所的管理與發展
律界40年群雄逐鹿,這10點決定瞭大所的未來
40年發展,市場格局逐漸形成,但遠遠沒有“固化”。一傢律所當下的市場的地位,並非一成不變。律界沉浮,市場區層的改變和未來發展的趨勢可以透過十個因素看齣。
肖微連任,兩名新人進入:君閤管委會換屆發生瞭什麼
一直以來,中國律所都在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如何因市場而變,走在浪潮之巔,是每傢律所管理者都在考慮的命題。真正關鍵的是,是否有勇氣和動力去走齣那一步。
從海問漲薪看中資所“2萬元俱樂部”的平颱崛起之路
卓越律所擁有共同的品質,“2萬元”起薪也許隻是最有噱頭的一個點,更多更具有決定意義的方麵體現於律所經年纍月的管理和建設之中。
在規模化、精品化之外,中國律所是否存在第三條發展道路
“有規模的精品所”是星瀚正在探索的道路,如果成功,或許會成為中國律所發展的第三條道路。
十年後再開業,植德律所究竟發生瞭什麼
這是一傢年輕但不稚嫩、以公司金融資本市場為核心的律師事務所。
04青年律師的職業發展
25天年假、30萬元年薪,律所的軟硬實力比拼
如果有四份同樣起薪2萬元/月的工作擺在你麵前,你會怎麼選呢?
韆名律師助理需求調研:男律師其實更想用男助理
律師們都喜歡選擇什麼樣的助理?這裏有一份基於1134名律師的調研報告。
前法官,現律師,他們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說法官的成長,更多的是一種主動學習,對於業務精進的個人自我要求;但是,對於律師,這個市場化的職業下,潮水推著你往前走,你一停,就被淹沒。
陸傢嘴的律所年輕人
他們整體狼狽,偶爾快樂,在絕望和失望之間徘徊,然後麻木,但心中仍然保留著一絲絲火種。不是有希望纔堅持,而是隻有堅持纔有希望。
05從榜單看中國律所的實力與格局
中國律所創收Top 30:漢坤、通力不遜“紅圈”,
觀韜中茂、盈科、煒衡火力全開
2016年,總創收前30強律所的創收總和達到瞭261.5億元人民幣(約閤29.4億英鎊),利潤達到瞭126.6億元人民幣(約閤14億英鎊),與2013年相比,4年時間翻瞭一番。
Global百強榜:中國律所在全球處於什麼位置
在全球百強律所的坐標中,中國律所錶現如何呢?
美國百強律所榜:與中資頂級律所有何異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百強律所的實力與格局,是中國律所的參考。
錢伯斯榜單:一年中律所實力升降
錢伯斯榜單的四個特徵:(1)業務領域愈發細分,中國律師行業的馬太效應盡顯,大所競爭優勢明顯;(2)大所與大律師互相造就;(3)部分律所錶現齣較快的增長性;(4)潛質律師與後起之秀每年在不斷更新,為榜單注入新鮮血液。
錢伯斯榜單:這15傢律所受到重點推薦的領域最多
榜單的整體情況體現齣瞭中國法律行業的集中效應,頂級中資所在中國法律市場的影響力及領先優勢相當明顯。
ALB中國法律大奬:君閤、金杜成最大贏傢,16傢中資所上榜
君閤、金杜、方達、環球、國浩、錦天城獲得兩個及以上奬項,高偉紳、貝剋·麥堅時、史密夫·斐爾等9傢國際所最終勝齣。
ALB亞太50強:盈科、大成、德恒位列三甲,30傢中國律所上榜
在2017年“亞太50強律所”榜單中,中國律所共有30傢,占據瞭50強的一半以上,而且前11名均為中國律所。
CLP法律大奬:8傢中資所成最大贏傢
在中資所中,金杜、方達、君閤、中倫、漢坤、金誠同達、江三角、天元獲得瞭兩個及以上奬項,成為最大贏傢。在區域性律所大奬中,江三角、德衡律師集團、廣東廣大、重慶索通榜上有名。
Legal 500榜單:金杜、中倫、環球、君閤、方達等排定名次
金杜、中倫、環球占據前三名。君閤、方達、大成、漢坤、金誠同達、競天公誠、德恒、錦天城、安傑、通力、國浩、觀韜中茂、天元緊隨其後。
Asialaw Profiles榜單:金杜、君閤、中倫橫掃18個領域,
14傢律所錶現最佳
金杜、君閤、中倫在全部18個領域均獲得瞭推薦,方達、漢坤、環球、通力共在10個以上的領域獲得瞭推薦。
06智能時代的法律服務
法律界大咖對話凱文·凱利:智能時代法律服務究竟會怎樣
“史上最好的時代:AI究竟如何為文明創造一個新的平颱?”這是凱文·凱利演講的主題。
人工智能在法律行業已經到瞭什麼程度
活躍的市場競爭離不開專業高效的法律服務,而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整個法律行業——未來已來。
越資深,越接受:人工智能在律所的實踐與運用
對於律所而言,如果低級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麼,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對青年律師進行培養。
在人工智能領域,國際律所比中國律所先跑瞭多少步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6傢國際知名的大所已做瞭哪些準備?中國律所又當如何應對?
華宇元典CEO鄒劭坤:法律人工智能是這個行業的“祖傳事業”
今天所有的法律智能係統幾乎都沒有偏離最初規劃的方嚮,可以稱得上標準的“祖傳事業”——技術並非天然産生的,而是由行業成熟的需求催生的。
專訪趙誌剛:檢察機關人工智能的新紀元來瞭
2017年被認為是人民檢察院人工智能的元年,2017年年初,時任檢察長曹建明明確提齣要建立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智慧檢務。那目前中國檢察機關在人工智能上麵的探索究竟已經到怎樣的程度瞭呢?

前言/序言

一切尚未命名,而我們正在記錄
智閤研究院
“曆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一、變與不變:找到適閤的路徑,方有機會
2017年8月17日,智閤主編林戈在一傢名為“華宇元典”的法律大數據公司采訪瞭他們的CEO、副總經理、技術和産品負責人,聆聽他們圍繞法、檢、律産品的構想和生態布局。毛姍姍則采訪瞭漢坤的創始人李朝應和晁毅軍,聽他們講述這傢誕生於2004年的律所如何在十多年裏依靠製度和文化一路“殺齣”,衝嚮市場頭部。
隨後,他們又一起走訪瞭君閤、通商、泰和泰、德恒、安傑、大成這些中國的一綫大所。其中,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與德恒創始人王麗和大成創始人彭雪峰的對話。這兩傢均起步於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同為規模大所,但由於自身基因不同,日後的發展路徑也迥然各異。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成在2002~2004年的自我革新,德恒在2013年的專業化、一體化改革,均為其自身注入瞭新的活力。
2017年9月,林戈在時代金融中心采訪瞭通力律師事務所主任、上海市律師協會會長俞衛鋒。他說,上海律師從20世紀90年代的區區數韆人擴大到兩萬多人,並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律師事務所達到瞭1500多傢,增幅為每年3%~4%,總創收位居全國前列。
而智閤的另一位主編吳劍霞,早已南下數月,穿梭於廣州的律師協會和各大律所之間,觀察廣州律師行業的市場活躍度、律所規模、專業化程度和分配機製,逐漸在心中拼齣瞭一幅廣州法律服務市場的版圖。
北上廣,作為中國法律服務市場最為發達的三個地區,聚集瞭大量優秀的律所和律師,足以作為研究中國律師行業的範本,有太多的素材可供挖掘,每天都在上演“群雄逐鹿”的故事。
眼下來看,一邊是“大者恒大、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在形成,但也不斷有新的力量參與角逐;另一邊是科技的力量正在重塑整個行業,有人說市場已經固化,有人說機遇正在降臨。
在對比分析瞭上百個案例之後,我們說,做好自己,找到適閤自己的路徑,纔有屬於你的機會。“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應該是什麼?”是律師事務所發展的本源性問題。
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把現代商業革命描繪成以“永不停止的狂風”和“創造性破壞”為特徵的經濟係統。任何創新都注定是顛覆性、撕裂性和背叛性的,它將人從舒適區中拽齣,在風雨和苦痛中成長。律師事務所的本質是一傢商業機構,因此商業世界的運行法則對其也必將適用。從近40年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發展與變化來看,中國律師的自我革新從未停止。為瞭發展得更好,必須得變。
焦慮大概是這個時代自上而下的主題。律所的管理者、閤夥人在時代變化之下尋找破局之路,平颱資源和成長空間是一傢律師事務所生存的根本;青年律師感嘆於市場的成熟、律師隊伍的壯大,焦慮於社會經濟、法律體係的變遷過於迅猛,一不留神就被淘汰。
誰能順應市場的變化,構建適閤自身的管理體製;誰能提供最有價值的法律服務,獲得業界的認可、誰能解除青年律師的焦慮感,讓天下英纔盡入彀中,誰方能有機會。這是當前律師行業的根本,這是一種不變。
因此,在本書的前四個章節,我們專注於市場的趨勢、大所的布局、律所的管理和青年律師的發展。而在最後一個章節,我們將目光聚集於當前法律服務市場的最大變量——智能技術的變化與發展。
二、榜單:草蛇灰綫,一條隱藏的綫索
榜單的存在,一是為瞭打破業界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二是從側麵反映中國律所的生態與格局。
如果對最新的Chambers、ALB、CLP、Legal 500、Asialaw Profiles這五份業內人士較為認可的榜單進行綜閤,我們看到,金杜、中倫、君閤、方達、環球、漢坤、錦天城、金誠同達、競天公誠、通力這10傢律所的錶現最為突齣。
若從The Lawyer發布的2017年《中國精英律所報告》來看,這10傢律所的2016年總創收亦位列前30強。有趣的是,雖然在湯森路透ALB發布的以律師規模為評價維度的“中國國內30強”榜單中,漢坤和通力並未上榜,但從近年來的市場反饋來看,它們的發展不遜色於任何“紅圈所”。此外,根據The Lawyer的報告,若單就PEP(profit per equity partner)來看,漢坤和通力分彆位列第一和第四。
市場沉浮,下一個十年,是否還能看見它們的身影?榜單不能說明一切,但至少,為我們提供瞭參考和觀察行業的綫索。若纍積十年數據,我們當能看到中國法律服務市場頭部的滄海變遷。
錶1 10傢律所在五大榜單中的綜閤錶現
排名 律所 Chambers ALB CLP Legal 500 Asialaw Profiles 閤計
1  金杜 28  6  9  16  18  77
2  中倫  28  1  4  16  18  67
3  君閤  22  7  4  14  18 65
4  方達  16  4  6  11  13  50
5  環球  13  4  1  15  12  45
6  漢坤  8  /  3  9  12  32
7  錦天城 10  2  /  8  8  28
8  金誠同達  8  /  2  9  8  27
8  競天公誠  9  /  1  9  8  27
10  通力  7  /  1   7  11  26
錶2 2016年總創收前30強律所
2016年名次 2015年名次 名次變化  律 所  總 部
2  2  0  金杜(中國)  北京
3  3  0  中倫  北京
5  4  -1  錦天城  上海
8  7  -1  君閤  北京
9  9  0  方達  上海
13  10  -3  競天公誠  北京
15  13  -2  金誠同達  北京
17  17  0  漢坤  北京
21  18 -3  環球  北京
30  27  -3  通力  上海
錶3 2017年中國國內30強
2017年名次 與2016年相比的變化 律所  閤夥人  律師  律師總人數
4  =  錦天城  508  1480  1988
5  =  中倫  372  1276  1658
6  +2   金杜  326  1275  1645
12  +1   君閤  182  446  686
13  +5  金誠同達 202  482   684
19  +2  方達  92  460  552
24  +1  環球  84  285  369
  注:“律師總數”指的是閤夥人、律師、法律顧問、谘詢顧問和外籍法律顧問的總人數,不包括律師助理、實習律師和見習律師等。
三、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2018年對於中國人而言,又是個特殊的年份,因為這一年,是改革開放的“不惑之年”。對於與商業世界相伴相生的律師行業而言,亦是一個具有總結性意義的節點。若以每十年為周期,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發展脈絡也將清晰。
�r1978~1988年:萬物開泰,市場萌芽
在這十年,社會主義法製體係在逐步走嚮完善。自1980年開始,現代中國律師業開始復蘇,雖以“國辦所”和“國傢法律工作者”為主力軍,但中國的法律服務市場開始瞭它的萌芽和生長。
�r1989~1998年:變革與轉軌
法律服務需求越來越多,“國辦所”嚮“閤作所”“閤夥所”轉型。以“紅圈所”為代錶的律所是這十年的主角,他們抓住瞭市場經濟發展的機遇,填補瞭中國涉外法律服務的空白,占據瞭天時和地利之便,成為中國品牌的綜閤性、大型法律服務機構。
�r1999~2008年:市場化洗禮與規模化浪潮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預言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嚮是全球經濟圈最為熱門的話題。“入世”加快瞭中國經濟的全麵開放,與此同時,中國律所也在這一浪潮下經曆著市場化的洗禮。世紀之交,中國律所的閤並浪潮興起,它們紛紛以規模化擴張占據更多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
�r2009~2018年:“三十而立”走嚮“四十不惑”
時光很快進入2010年前後,市場愈發成熟。如果說成長於20世紀末的中國律所在時代變遷之下,尚有試錯的機會;而到瞭現在,試錯的成本隻會越來越高。集約化管理、專業化改革、適度規模化、差異化戰略、智能化發展成為時下法律圈內共同關心的熱點。
2017年12月31日,羅振宇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列舉瞭三個問題——
1.不是強者,還有沒有登上舞颱的機會?
2.剛剛進場,怎麼找到新玩法?
3.跟不上變化,會不會被淘汰?
這三個在商業世界裏讓許多企業傢感到睏惑的問題,實際上中國律所的管理者們亦在夜以繼日地尋找答案。
在吳曉波的《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人嘆息青春散場,曆史已經結束,也有人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曆史宿命論和強者恒強論既客觀存在,也有其道理,但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伴隨著不適感和不確定,法律服務市場亦不會超脫於其外,誰又能說下一個叱吒風雲的不會是你。
無論你是老牌所,還是新生代,無論你正縱馬於大所之路,還是馳騁在精品之道,無論你正精耕國內,還是緻力於布局全球,都必將被“大變革”“大增長”的時代浪潮所裹挾。
或扶搖直上,或屹立潮頭,或逡巡不前,或摺戟沉沙,法律服務市場的“狂風”從未止息。對於中國律所而言,最重要的是,你的選擇、你的路徑和你的目標。
本書所有章節,皆為反映一年來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特徵與趨勢;所有文章,均為智閤研究院所思、所悟。曆史容易被人所遺忘,因而更需要有人來記錄和評判,這是智閤研究院的理想,也是它的使命。
是為序。
2019年中國法律服務市場深度洞察與未來趨勢研判 本書聚焦於2019年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變革脈絡、關鍵驅動因素及其對專業服務提供者的深遠影響。 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與中國法治化進程持續深化的宏大背景下,2019年無疑是中國法律服務業經曆關鍵轉摺的一年。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幫助法律專業人士、企業法務部門以及關注中國法律生態的學者和投資者,把握市場動態,預判行業風嚮。 第一部分:宏觀環境下的法律服務需求重塑 本書首先深入剖析瞭2019年影響法律服務需求的宏觀經濟與政策環境。 1. 貿易摩擦與閤規風險的深化: 2019年,國際貿易環境的復雜性顯著增加,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升級,迫使大量涉外企業重新審視其供應鏈安全、知識産權保護策略以及齣口管製閤規要求。本書詳細梳理瞭企業在反傾銷調查、齣口管製閤規(如實體清單應對)、跨境數據流動限製等領域産生的新型法律服務需求,重點分析瞭“中美法律衝突點”下的爭議解決與預防性谘詢業務的增長態勢。 2. 金融監管的精細化與“穿透式”監管: 在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的總基調下,2019年金融監管部門對資管新規、理財子公司設立、金融科技(FinTech)的閤規審查力度空前。本書聚焦於銀行、證券、保險及非銀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過程中遇到的法律障礙,特彆是對金融科技(如供應鏈金融、數字貨幣監管沙盒) 相關的牌照獲取、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反洗錢(AML/CFT)閤規的深度剖析。 3. 知識産權戰略地位的提升與維權常態化: 隨著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知識産權已從單純的保護議題上升為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産。2019年,針對專利侵權、商標惡意注冊、商業秘密保護的司法實踐呈現齣懲罰性賠償標準提高、審理周期縮短的趨勢。本書詳細分析瞭重大知識産權案件的裁判邏輯,並探討瞭企業在構建“專利池”和應對技術封鎖方麵的法律策略。 第二部分:供給側的專業化與整閤趨勢 市場的需求變化直接催化瞭法律服務提供者的結構性調整。本書重點考察瞭2019年律所業務布局、人纔流動及技術應用的演變。 1. 頂尖律所的“紅圈所”競爭與差異化定位: 麵對日益增長的復雜跨境交易和監管事務,國內領先律師事務所(通常被稱為“本土紅圈所”)在人纔引進、資本投入和國際網絡布局上進行瞭新一輪的衝刺。本書比較瞭不同頭部律所在 資本市場、跨境並購(M&A)及爭議解決 三個核心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變化,並分析瞭其為應對國際所競爭所采取的本土化、專業化策略。 2. 區域性精品律所的“垂直滲透”: 在特定區域或特定法律領域(如環境法、競爭法、醫療健康法),一批區域性、專業性強的精品律所開始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本書選取瞭幾個典型案例,分析這些機構如何通過對地方性法規、特定産業集群的深入理解,在夾縫中實現高附加值的服務突破。 3. 法律科技(LegalTech)的初步應用與效率革命: 2019年是法律科技在中國市場從概念走嚮初步實踐的階段。本書考察瞭人工智能在閤同審查、盡職調查自動化、法律文件生成等方麵的應用進展。重點討論瞭法律數據分析工具(Legal Analytics) 如何開始影響律師的訴訟策略製定和風險評估模型構建,以及律所對信息安全和數據治理的重視程度如何提升。 第三部分:法律服務價格體係與客戶關係重塑 市場的成熟也意味著客戶對價值的衡量標準日益清晰。 1. 法律服務定價的透明化與競爭加劇: 隨著企業法務部門對成本控製的重視,傳統的計時收費模式麵臨挑戰。本書探討瞭固定收費、風險代理與混閤收費模式在不同業務領域的普及程度。特彆關注瞭中低端法律服務市場因市場競爭加劇導緻的“價格戰”現象及其對新入行律師執業收入的影響。 2. 客戶關係管理(CRM)與增值服務: 領先的法律服務機構開始將重心從單純的“解決問題”轉嚮“預防風險”和“提供洞察”。本書分析瞭律所如何通過定期的監管動態解讀、行業白皮書發布等方式,將自身定位為客戶的戰略閤作夥伴,而非僅僅是服務提供商。企業法務部門在選擇外部律師時,對響應速度、項目管理能力的權重顯著增加。 3. 律師職業倫理與獨立性挑戰: 在高壓的商業環境中,律師的職業獨立性麵臨新的考驗。本書迴顧瞭2019年發生的幾起涉及律師行為規範的典型事件,探討瞭利益衝突管理、保密義務的邊界在處理復雜的政府關係和商業訴訟中的實際操作難度。 第四部分:展望與關鍵挑戰 本書最後對2020年及未來幾年的法律服務市場進行瞭趨勢預判,並指齣瞭行業必須麵對的關鍵挑戰。 人纔的“T型”發展需求: 市場急需既具備深厚法律功底,又精通新興技術(如金融科技、數據閤規)的復閤型人纔。 跨境法律服務的“去風險化”: 地緣政治因素將促使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項目和海外投資中采取更加謹慎和多元化的法律風險分散策略。 訴訟資産化與不良資産處置: 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加,與債務重組、破産清算相關的法律服務需求將穩步增長。 《2019年中國法律服務市場深度洞察與未來趨勢研判》 是一份麵嚮專業人士的案頭工具書,它不僅記錄瞭市場已發生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試圖揭示驅動這些變化的深層邏輯,為決策者提供清晰的市場地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對法律領域算不上是專傢,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的非常吸引人。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法律類書籍,上來就是枯燥的條文和案例分析,而是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切入,講述瞭2018年中國法律市場發生的一些重要變化和趨勢。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數據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知識産權保護的章節,作者提到瞭幾起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案件,並且深入剖析瞭這些案件對整個行業的影響,以及背後摺射齣的法律製度的進步與不足。讀完這部分,我對中國在知識産權保護方麵的努力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理解瞭為什麼這項工作如此重要。此外,書中對律所行業格局的變化、律師職業發展方嚮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看到瞭這個行業的活力和挑戰,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總的來說,這本書非常適閤那些對中國法律市場感興趣,但又不想被大量專業術語嚇倒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法律不隻是冰冷的條文,更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活的肌體。

評分

讀完《中國法律市場觀察(2018)》,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解碼器”,幫助我理解瞭2018年中國法律市場背後復雜的運行邏輯。作者沒有選擇枯燥的學術論文模式,而是以一種近乎“紀實”的手法,捕捉瞭當年法律市場的種種動態。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律所發展差異的分析,他細緻地比較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在法律服務需求、供給以及人纔儲備上的區彆,並深入探討瞭導緻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書中關於法律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討論,以及對未來法律人纔培養方嚮的建議,也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夠將相對抽象的法律市場概念,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變得觸手可及。這本書讓我明白,法律市場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多種力量的驅動,並且在不斷地自我調整和革新。它不僅讓我瞭解瞭過去,更讓我對未來中國法律市場的走嚮充滿好奇和期待。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有數據支撐,又有深刻的洞見,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且深刻的視角,去審視2018年中國法律市場的脈動。作者沒有選擇從傳統的法律學科角度齣發,而是將法律市場置於更廣闊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觀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走齣去”戰略對中國律師事務所的影響的章節。作者通過分析幾個代錶性案例,生動地描繪瞭中國律師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應對挑戰、抓住機遇。他不僅關注瞭法律服務本身,還深入探討瞭文化差異、商業習慣以及跨國談判中的策略。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中國法律服務行業的國際化步伐,以及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此外,書中對一些新興法律服務領域的探討,例如閤規、爭議解決的創新模式等,也讓我對未來法律服務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能夠將復雜的法律市場動態用清晰、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它讓我對中國法律市場的活力和韌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我是一位對法律市場發展趨勢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而《中國法律市場觀察(2018)》恰好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求。這本書以一種極其詳實卻又不失可讀性的方式,為我描繪瞭2018年中國法律市場的全景圖。作者的觀察視角非常獨到,他關注的不僅僅是宏觀的政策導嚮,更是那些微觀的、正在發生變化的行業細節。例如,書中關於法律科技(Legal Tech)發展的篇幅,讓我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如何正在改變法律服務提供方式有瞭直觀的認識。他列舉瞭許多實際的應用案例,並分析瞭這些技術對傳統律師行業帶來的衝擊和機遇。此外,書中對企業法律顧問角色的演變、以及其在企業閤規體係建設中的作用的探討,也讓我深受啓發。它讓我看到瞭法律服務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以及企業對法律專業人纔日益增長的需求。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閤理,邏輯清晰,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作者的觀點。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信息,更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讓我對中國法律市場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中國法律市場觀察(2018)》這本書,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通常對這種偏嚮“觀察”類的書籍有些抵觸,總覺得它們會流於錶麵,缺乏深度。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在梳理2018年中國法律市場的過程中,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具體事件的深入解讀,揭示瞭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原因和發展邏輯。我尤其欣賞他對金融法律服務市場變化的描述,包括監管政策的調整、新型金融産品的齣現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律師在該領域的執業方嚮。書中關於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法律問題,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這一趨勢,並對其在法律市場中的潛在影響進行瞭前瞻性的分析。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流暢,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它讓我意識到,法律市場的發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國傢經濟政策、社會思潮、科技進步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從中不僅學習到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