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研究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立新 著
圖書標籤:
  • 長江經濟帶
  • 産業空間
  • 區域經濟
  • 經濟增長
  • 空間優化
  • 上遊地區
  • 空間經濟學
  • 區域發展
  • 産業結構
  • 經濟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9790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7939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185
字數:23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研究》以促進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內涵式經濟增長為最終目標,通過文獻研究、統計數據收集、實地調查等手段,藉助於理論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統計與量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分析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發展現狀及特徵、經濟發展現狀及特徵,研究長江上遊地區製造業、服務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及機製,並通過對典型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經驗藉鑒,探索促進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可行路徑及相關對策措施。

目錄

目錄CONTENTS
前言
第1章 緒論 001
1.1 産業空間優化理論 001
1.2 經濟增長理論 003
1.3 産業空間優化的內涵與量化 006
1.4 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與量化 007
1.5 長江上遊地區(經濟區)空間範圍的界定 007
1.6 中國經驗研究 008
1.6.1 中國産業空間結構/分布現狀 008
1.6.2 中國産業空間結構/分布的影響因素 009
1.6.3 中國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 012
第2章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發展現狀及特徵 018
2.1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布局的曆史變遷 018
2.2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結構特徵及變化趨勢 022
2.2.1 長江上遊地區三次産業結構特徵及變化趨勢 022
2.2.2 長江上遊地區工業結構特徵及變化趨勢 024
2.2.3 長江上遊地區服務業結構特徵及變化趨勢 025
2.3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布局現狀及特徵 027
2.3.1 長江上遊地區工業布局現狀及特徵 028
2.3.2 長江上遊地區服務業布局現狀及特徵 040
2.4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轉移與承接現狀及特徵 042
2.5 長江上遊地區典型産業集聚區發展現狀及特徵 053
2.5.1 重慶筆記本電腦産業集群發展現狀及特徵 053
2.5.2 重慶汽車産業集群發展現狀及特徵 056
2.6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 058
2.7 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布局的主要影響因素 061
2.8 本章小結 062
第3章 長江上遊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特徵 066
3.1 長江上遊地區經濟發展總量、結構特徵及趨勢分析 066
3.2 長江上遊地區三次産業效率分析 068
3.2.1 三階段DEA模型 069
3.2.2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070
3.2.3 實證分析結果 072
3.3 長江上遊地區三次産業全要素生産率及變化情況分析 095
3.3.1 DEA-Malmquist生産率指數模型 096
3.3.2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097
3.3.3 實證分析結果 097
3.4 本章小結 105
第4章 長江上遊地區製造産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研究 108
4.1 引言 108
4.2 數據來源與變量測量 110
4.3 重慶市製造業産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研究 113
4.3.1 重慶市製造業全要素生産率與産業集聚現狀 113
4.3.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115
4.3.3 實證分析結果 115
4.4 四川省製造業産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研究 118
4.4.1 四川省製造業全要素生産率與産業集聚現狀 118
4.4.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120
4.4.3 實證分析結果 120
4.5 雲南省製造業産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研究 123
4.5.1 雲南省製造業全要素生産率與産業集聚現狀 123
4.5.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125
4.5.3 實證分析結果 125
4.6 貴州省製造業産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研究 127
4.6.1 貴州省製造業全要素生産率與産業集聚現狀 127
4.6.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129
4.6.3 實證分析結果 129
4.7 結論與討論 131
4.7.1 研究結論 131
4.7.2 研究意義 132
4.7.3 研究局限性及建議 133
第5章 長江上遊地區服務業集聚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研究 134
5.1 引言 134
5.2 研究樣本與變量測量 136
5.2.1 研究樣本 136
5.2.2 變量測量 136
5.3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140
5.4 實證分析結果 140
5.5 結論與討論 142
5.5.1 研究結論 142
5.5.2 研究意義 143
5.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議 144
第6章 典型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經驗藉鑒 145
6.1 長三角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經驗藉鑒 145
6.1.1 長三角地區産業空間布局與經濟發展現狀 145
6.1.2 長三角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措施 153
6.2 珠三角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經驗藉鑒 162
6.2.1 珠三角地區産業空間布局與經濟發展現狀 162
6.2.2 珠三角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措施 166
6.3 本章小結 169
第7章 促進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與對策研究 172
7.1 促進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 172
7.1.1 淘汰落後産能和轉移過剩産能 172
7.1.2 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173
7.1.3 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産業及産業集群 173
7.1.4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及産業集群 173
7.1.5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及産業集群 174
7.1.6 主動承接東部産業轉移 174
7.1.7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74
7.2 促進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研究 175
7.2.1 完善産業政策體係 175
7.2.2 完善技術創新政策體係 175
7.2.3 完善服務平颱 176
7.2.4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176
7.2.5 全麵深化改革 177
參考文獻 178
區域經濟地理與産業結構演變:基於多維視角的深度剖析 本書聚焦於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議題——産業結構的優化與空間布局的閤理性,旨在構建一個全麵、深入的理論分析框架與實證研究體係。 它立足於當代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性與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挑戰,摒棄瞭傳統産業研究的綫性思維,轉而采用多層次、動態耦閤的視角來審視産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在特定地理單元上的特殊錶現。 本書的撰寫立足於紮實的區域經濟學、地理經濟學和産業組織理論基礎,重點探討瞭産業要素的集聚、擴散機製,以及不同區域在承接全球價值鏈重構過程中的戰略選擇與路徑依賴。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理論溯源到實證檢驗的完整研究鏈條,力求為政策製定者和區域規劃師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理論支撐。 第一部分:區域産業結構優化的理論基礎與演進邏輯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産業結構優化在區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並對現有理論進行瞭批判性繼承和發展。 第一章 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重塑: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範式轉移 本章首先迴顧瞭新古典增長理論(索洛模型)與內生增長理論(Romer、Lucas模型)在解釋區域差異中的適用邊界。隨後,重點闡述瞭知識溢齣、創新網絡與人力資本積纍如何成為區域超越“馬爾薩斯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動力。我們引入瞭“鎖定效應”(Lock-in Effect)的概念,分析瞭路徑依賴如何固化落後或低效率的産業結構,並提齣打破這種鎖定的空間乾預機製。 第二章 産業集聚的地理經濟學:規模報酬遞增與空間交互作用 本章詳細考察瞭波特(Porter)的競爭優勢理論與剋魯格曼(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學(NEG)在解釋産業集聚現象中的互補性。我們著重分析瞭“集聚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es)的內在機理,包括共享型、匹配型和知識溢齣型集聚效應。不同於簡單的規模經濟分析,本章強調瞭交通基礎設施、信息網絡等“軟硬”基礎設施在降低交易成本和促進要素流動機遇中的關鍵作用,構建瞭衡量集聚質量的復閤指標體係。 第三章 空間不平等與産業分工格局的動態演變 本章將區域經濟發展置於全球分工體係的大背景下考察。分析瞭技術進步對國際和區域間分工的重塑作用,特彆是服務業在價值鏈中的攀升("微笑麯綫"的變異)。通過對投入産齣模型的修正,探究瞭特定區域的“比較優勢”是如何被內生的技術吸收能力和製度環境所塑造,而非僅僅是初始稟賦決定的。本章特彆關注瞭“去工業化”背景下,傳統製造業基地的産業重構策略。 第二部分:産業空間布局的機製分析與實證模型構建 本部分轉嚮微觀和中觀層麵的實證研究,探討産業要素如何在特定地理空間內實現最優配置。 第四章 生産要素的空間流動性與摩擦成本測度 本章將研究焦點置於勞動力、資本和技術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提齣瞭一個考慮製度差異和政策乾預的要素流動模型。通過構建基於地理加權迴歸(GWR)的方法,我們量化瞭不同區域間要素稟賦的異質性影響,並分析瞭行政區劃壁壘和市場分割對要素自由流動的阻礙程度。對於技術轉移,我們側重於分析“鄰近性”(Proximity)在知識溢齣中的雙重作用——既是促進因素,也可能因為“同質性陷阱”而抑製創新。 第五章 區域創新係統(RIS)的構建與空間溢齣效應 創新係統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本章深入剖析瞭區域創新係統的結構要素,包括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研發中心和風險投資機構的耦閤關係。通過專利引文分析和知識網絡構建,本章實證檢驗瞭創新活動的地理空間溢齣範圍和強度。研究發現,有效的RIS需要高度的製度協調性和強烈的閤作激勵機製,否則容易演變為孤立的創新“孤島”。 第六章 區域基礎設施網絡的韌性與産業空間可達性 基礎設施(如交通、能源、通信)是塑造産業空間形態的先決條件。本章采用復雜網絡理論,分析瞭區域基礎設施網絡的拓撲結構。重點在於評估不同類型基礎設施對特定産業(如高技術産業與大宗物流産業)空間可達性的差異化影響。此外,本章引入瞭“韌性”概念,研究瞭在外部衝擊(如自然災害或重大政策變動)下,不同空間結構下産業係統的適應與恢復能力。 第三部分:特定區域發展模式的案例剖析與政策啓示 本部分將前述理論模型應用於具體的、具有代錶性的區域案例研究,以檢驗理論的普適性和政策的有效性。 第七章 城市群內部的産業功能分化與協同發展 本章聚焦於城市群這一主要的經濟增長極。分析瞭城市群內部核心城市、外圍城市在産業鏈中的功能定位。研究發現,過度同質化的産業布局(即“圈地運動”)會引發惡性競爭,削弱群體的整體競爭力。因此,本章提齣瞭基於“鏈式分工”和“互補式發展”的城市群協同機製,強調瞭跨行政區劃的規劃協調是實現最優空間配置的關鍵。 第八章 資源依賴型區域的産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資源依賴型區域麵臨著枯竭風險和環境約束。本章以特定資源富集區為例,考察瞭從初級資源開采嚮高附加值加工業、再嚮現代服務業或循環經濟轉型的多階段路徑。研究重點在於如何利用資源租金進行有效的“代際財富轉移”,避免“荷蘭病”的長期負麵效應,並構建適應其生態承載力的産業結構。 第九章 區域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評估與空間均衡目標 本章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實施的各項政策(如産業轉移引導、財政轉移支付、特殊經濟區設立等)進行瞭係統的績效評估。評估標準超越瞭簡單的GDP增長,更關注就業質量、收入差距、環境質量的改善。研究提齣瞭一個基於“空間均衡”而非“空間均等”的政策目標設定框架,主張政策應根據不同區域的階段性特徵和比較優勢進行差異化設計。 結論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在復雜多變的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産業空間優化所麵臨的新的挑戰,特彆是數字化轉型和氣候變化對傳統區位理論的衝擊。展望未來研究方嚮,強調瞭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融閤,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提升區域經濟決策的精細化和預見性。 本書力求通過嚴謹的實證分析和前沿的理論對話,為理解和塑造現代區域經濟空間提供一套深刻而實用的認知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位對區域發展規劃非常感興趣的讀者,因此拿到這本書,首先關注的就是它對於“産業空間優化”這個核心概念的闡釋。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産業,而是深入探討瞭在特定地理約束和經濟條件下,如何通過閤理的産業布局,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書中對於長江上遊地區復雜地形、河流廊道以及人口分布等因素如何影響産業選址和規模的分析,非常有啓發性。特彆是作者提齣的“生態承載力與産業發展耦閤模型”,其理論框架和實際應用案例,讓我對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沒有迴避現實中的挑戰,比如跨區域協調的難度,而是提齣瞭切實可行的策略,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很高,並非空中樓閣。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且多維度的視角來審視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發展。它沒有局限於單一的學科領域,而是融閤瞭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甚至環境科學的知識。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對“産業空間優化”的討論更加全麵,對“經濟增長”的分析也更加深刻。書中對於一些區域性發展瓶頸的診斷,以及針對性提齣的優化策略,比如關於如何打破行政區劃限製、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機製的建議,都顯得十分務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其他區域的發展案例,然後迴頭再看這本書的論述,會發現它對長江上遊地區特點的把握是非常精準和獨到的,這使得它的研究結論更具普適性和藉鑒意義。

評分

我通常會選擇那些能引發我思考的書籍,而《長江上遊地區産業空間優化與經濟增長研究》無疑屬於這一類。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區域的學術報告,更像是一場關於如何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深度對話。書中關於“綠色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的論述,與當前國傢發展的主流方嚮高度契閤,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時代的共鳴。作者在分析長江上遊地區麵臨的挑戰時,既有深刻的洞察,也有積極的建言,這是一種寶貴的批判性思維。例如,書中對於如何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發展現代物流和高端製造業的探討,就非常具體且富有前瞻性。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學術研究的深度,更在於它所傳遞的關於如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智慧。

評分

作為一名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從業者,我對經濟增長模型的探討尤為關注。這本書在“經濟增長研究”部分,通過對長江上遊地區曆年經濟數據的深入挖掘,分析瞭驅動該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作者在計量經濟學方法上的運用,比如對技術進步、資本投入、人力資源以及對外開放等變量的迴歸分析,為我們揭示瞭不同因素在不同發展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創新驅動”和“綠色增長”在長江上遊經濟體中的實證研究,這些前沿的經濟理論在這裏得到瞭接地氣的闡釋。當看到書中關於如何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壯大現代服務業來提升區域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時,我感覺這本書為我理解和判斷該地區的投資前景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穩大氣,墨綠色的主色調搭配金色的書名,非常有質感。初翻開,就被其中引用的圖錶和數據吸引瞭。作者顯然在收集和分析資料上下瞭很大的功夫,那些關於長江上遊地區地理特徵、資源稟賦、以及曆史經濟發展脈絡的梳理,條理清晰,讓人很容易理解。尤其是一些關於區域經濟聯係度的分析,通過空間計量模型的應用,揭示瞭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産業集聚規律和空間擴散效應。例如,書中對川渝地區在特定時期內,某一産業如何在相鄰省份間形成溢齣效應,並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論述,讓我耳目一新。這種微觀層麵的深入分析,配閤宏觀的政策背景解讀,使得全書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現實的指導意義。讀下去,感覺自己就像跟隨著作者的視角,一步步深入長江上遊這片充滿潛力的土地,去理解它經濟發展的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