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定價:18.00元
作者:周齊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010048895
字數:206000
頁碼:2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以政治文化為考察視角來係統研究時代佛教的學術專著。作者依據曆史史料和佛教典籍文本,不僅對於明朝各代帝王包括朝廷提齣的佛教政策與佛教的關係進行瞭梳理和探討,而且對明代佛教與社會政治文化諸因素相互交織的諸問題進行瞭歸納和綜閤分析,並通過一些典型個案,具體分析瞭處於明代君主極權和文化體製下的士人對於佛教的認識態度及其影響,特彆是對明代佛教日益世俗化的趨勢中佛門高僧所錶現的處世之道做瞭介紹和闡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展現瞭中國佛教與傳統政治文化的密切關係。
目錄
序
自序
章 明代佛教與帝王及其政治文化環境
節 明太祖對於佛教的認識和態度
第二節 明成祖之敬尊僧與利用佛教
第三節 洪煕、宣德至弘治、正德時期諸帝之宗教取嚮與佛教之地位
第四節 嘉靖至明末諸帝崇道迪佛之交替與佛教
第五節 明末佛教世俗化發展走勢與政治文化
第二章 時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與傳統政治文化
節 明代僧官體係之建立與世俗政權體係
第二節 僧伽組織禪、講、教之界劃與傳統政治文化理念
第三節 規範僧人行為之約法與社會流行之佛教認識
第四節 明代對於朵甘、烏斯藏的佛教政策及其政治文化效應
第五節 明代佛政策的特點與傳統政治文化
第三章 明代宿儒士大夫之儒釋觀及其政治文化意義
節 明朝開國後的學術狀部及其政治文化環境
第二節 宋濂與佛教及其所錶徵之宿儒士大夫佛教意趣
第三節 諸儒旁通佛理又避佛排佛之傾嚮的政治文化基礎
第四節 諸儒之儒釋觀的政治文化意義
第四章 明代高僧之處世取嚮與政治文化傾嚮
節 遊移應對於世齣世間的處世齣世觀
第二節 拔儒僧入仕及僧官官僚化與統治意誌之導嚮
第三節 佛教弱勢態勢下之僧人處世傾嚮及其意義
第五章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
節 關於政治文化的研究視角
第二節 明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傳統及現實
引用書目
作者介紹
周齊,祖籍安徽毫州,生長於山東濟南。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佛教研究,近年著重於明清漢地佛教的研究。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係,隨即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學無師承,但有幸於工作環境中得機緣私淑和受益於一些前輩教師,並得
文摘
序言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的敘事氛圍中,發現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尤其是在描繪地方士紳與寺廟之間的利益糾葛時,那種微妙的張力拿捏得恰到好處。他並沒有采取那種宏大敘事、平鋪直敘的方式,而是通過幾個具體的案例和人物的側麵描寫,將明代復雜的宗教生態立體地展現瞭齣來。比如,書中對江南地區某禪宗寺院如何通過承接地方官府的“祈福”儀式,巧妙地將其經濟收入閤法化並擴大其世俗影響力的一段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研究。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政教關係”的理解不再是書本上乾巴巴的定義,而是有瞭鮮活的曆史場景作為支撐,很有說服力。這種從微觀入手,層層剝繭分析宏觀結構的能力,確實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觀察視角。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佛教與政治文化”這個主題有點望而卻步,總覺得會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佛學術語和枯燥的官方文書。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邏輯極其流暢,作者的文風帶著一種知識分子的幽默感和批判性,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他巧妙地將那些官方的“諭旨”與民間的“信仰實踐”進行對比,揭示齣政策製定者在麵對民間強大宗教慣性時的無奈與妥協。特彆是對白蓮教等民間秘密宗教的治理策略的探討,讓人拍案叫絕——朝廷一方麵嚴厲打壓其“邪教”麵目,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利用其既有的組織結構來維護地方治安,這種矛盾的處理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政治智慧的復雜性。閱讀體驗是極其愉悅的,完全沒有那種“讀學術著作”的壓力感。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資料和注釋係統做得非常紮實,這是我作為一個略懂曆史的讀者最看重的一點。每一處關鍵的論斷後麵,幾乎都能找到明確的原始齣處,無論是《明實錄》的頁碼,還是地方誌的捲目,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對於想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避免瞭那種“不知所雲”的二手信息堆砌。我特地去核對瞭其中引用的一段關於嘉靖年間皇帝對某位高僧召見的記載,發現原文引用精準無誤,這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全書觀點的信任度。一個好的曆史作品,其嚴謹性是基石,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體現瞭作者治學態度的嚴謹與專業,讓人讀得踏實、放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陳舊感的米黃色紙張,配上硃砂紅的標題字樣,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明代。我本來隻是對曆史有點興趣,但看到這實物,就忍不住想翻開看看。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厚實而富有質感,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很纍。而且,9.9元包郵的價格,拿到這樣一本製作精良的書,簡直讓人感覺撿到瞭寶。印刷的清晰度非常高,那些引用的古籍片段和小楷文字都能夠看得清楚分明,這對於研究曆史文獻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加分項。裝訂也十分牢固,翻閱起來很順手,不像有些便宜的書那樣,稍微用力一點就擔心散架。從這本書的外在錶現來看,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還是下足瞭功夫,遠超這個價位應有的水準,完全是值得收藏的一本。
評分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明代“儒釋道”三教並行的格局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是教材裏孤立存在的幾個概念,而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製衡的復雜網絡。書中對某一時期皇帝頻繁召見道士進行“煉丹問道”,卻同時大力資助北方寺廟修建的現象進行瞭剖析,提齣瞭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實則是一種政治平衡術,即通過在不同宗教間‘雨露均沾’,來最大化皇帝對意識形態的控製力,避免任何一個教派勢力過大威脅皇權。這種對曆史現象多維度、多層次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意識到,政治文化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它永遠是權力、信仰、經濟需求相互博弈的結果。讀完後,我感到思維被極大地激活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