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因著作集(第3卷)

蒯因著作集(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纪亮,陈波,宋文淦 编
图书标签:
  • 蒯因
  • 哲学
  • 逻辑学
  • 语言哲学
  • 本体论
  • 认识论
  • 分析哲学
  • 美国哲学
  • 著作集
  • 第三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77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70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字数:45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蒯因著作集(第3卷)》共6卷,大致按年代顺序编辑而成。但出于各卷篇幅方面的考试,有时也打破了这种顺序。
第1卷收入两部论著:《威拉德·范·奥曼·蒯因自传》和《数理逻辑》
第2卷收入两部论著:《逻辑方法》和《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
第3卷收入两部论著:《集合论及其逻辑》和《逻辑哲学》
第4卷收入三部论著:《从逻辑的观点看》、《指称之根》以及《语词和对象》
第5卷收入两部论著:《悖论的方式及其他论文》和《信念之网》
第6卷收入四部论著:《理论和事物》、《一些离奇的想法——一部不连贯的哲学辞典》、《真之追求》、《从刺激到科学》
以上6卷收入了蒯因的绝大部分逻辑论著和哲学论著,只有少数论著未收入。

作者简介

威拉德·范·奥曼·蒯因,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美国分析哲学和新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对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都很有研究,对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分析哲学的转折和新实用主义的兴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逻辑
1 量化与等同
2 虚拟类
3 虚拟关系

第二章 真实类
4 实在,外延性与个体
5 虚在实中
6 等同与代换

第三章 类的类
7 单元类
8 并,交,摹状词
9 作为对子之类的关系
10 函数

第四章 自然数
11 未诠释的数
12 经诠释的数
13 归纳法

第五章 迭代与算术
14 序列与迭代
15 祖先化
16 和,积,幂

第二篇 较高形式的数

第六章 实数
17 大纲;数字对
18 经诠释的比率与实数
19 存在的需求;运算与扩张

第七章 次序与序数
20 超穷归纳法
21 次序
22 序数
23 序数的定律
24 序数的次序

第八章 超穷递归
25 超穷递归
26 超穷递归的定律
27 枚举

第九章 基数
28 类的比较大小
29 施罗德-伯恩斯坦定理
30 无穷基数

第十章 选择公理
31 选定物和选择者
32 此公理的其他的等价者
33 此公理的地位

第三篇 公理系统

第十一章 罗素的类型论
34 构造性部分
35 类与可归约公理
36 现代类型论

第十二章 一般变元与策海洛
37 带一般变元的类型论
38 累积类型与策海洛
39 无穷公理及其他

第十三章 分层与终极类
40 “新基础”
41 非康托尔类;再谈归纳法
42 附加终极类

第十四章 冯·诺伊曼的系统及其他
43 冯·诺伊曼-贝尔奈斯系统
44 偏离与比较
45 诸系统的强度

五个公理系统一览
编号公式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逻辑与语言的探险:蒯因著作集(第3卷)导读 威拉德·冯·奥曼·蒯因(W.V.O. Quine)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逻辑学、语言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蒯因以其锐利的分析、严谨的论证和对传统哲学概念的彻底质疑而闻名。他的著作如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不断挑战我们对世界、知识和意义的固有认知。 《蒯因著作集(第3卷)》汇集了蒯因一生中一些至关重要的论著,这些篇章不仅是他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节点,也为我们理解其整体哲学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本卷所收录的作品,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围绕着蒯因最核心的哲学关切展开:如何理解知识的本质、语言的含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建立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 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险,带领读者穿越逻辑的迷宫,审视语言的奥秘,并最终抵达对实在的崭新认识。 探究“经验主义”的基石:真理的无政府状态与意义的无根之木 本卷中的一些篇章,将带领我们重温蒯因对传统经验主义提出的深刻批判。他著名的“两个教条”——“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以及“意义的确定性”——是这些批判的核心。蒯因认为,我们常常误以为存在着一类纯粹的分析性真理,其真假不依赖于世界的事实,而仅仅依赖于词语的含义。然而,他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指出,这种区分是模糊不清的,并且“意义”本身也并非一个清晰可辨的概念。 “意义的确定性”的瓦解,尤其是“翻译的不可决定性”(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理论,是本卷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蒯因指出,即使面对完全相同的行为和语言输出,也可能存在多种相互不兼容的翻译体系,它们都能与观察到的行为数据完美匹配。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为任何一个词语或句子找到一个唯一确定的、独立于整个语言系统的“含义”。这种观点并非是对语言无用的悲观宣告,而是对语言本质的深刻洞察:语言的意义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存在于大脑中的“观念”的对应,而是植根于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信念网络之中。 “真理的无政府状态”(holism of confirmation)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 蒯因认为,我们检验科学理论的方式并非是孤立地验证某个特定命题,而是将整个理论体系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其与经验数据进行比对。当出现与经验不符的情况时,我们并非只能抛弃那个与数据直接冲突的命题,而是拥有极大的自由度来调整体系中的其他命题,甚至改变我们对逻辑规则的理解,以维护整个理论的连贯性。这种观点挑战了那种认为科学知识是简单累积、一层层从经验中“拔高”起来的图景,而揭示了一个更具动态性、更富于重塑性的知识构建过程。 语言的边界与行为的逻辑:认知与实践的交织 除了对传统认识论的解构,本卷中的篇章还深入探讨了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蒯因强调,我们理解他人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他们行为的观察和推断。“外延同义性”(extensional synonymy)的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性”(identity)和“指称”(reference)的重新思考,是理解这一点的关键。 蒯因认为,我们对词语“指称”什么,并非取决于其内部的“意义”,而是在于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被使用,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行动相联系。 “句法学和语义学”的细致梳理,展现了蒯因在形式语言研究上的严谨。 他对形式逻辑系统的高度重视,并非出于对抽象游戏的偏爱,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确地表达和检验哲学思想的工具。他通过对形式语言的分析,揭示了许多哲学概念的模糊之处,并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更清晰、更可靠的思考框架。 “客观性”的哲学基础,也是本卷讨论的重要议题。 在抛弃了“感官数据”的固定起点后,蒯因如何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辩护?他通过强调“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视角,将知识的获取和检验过程置于可观察的行为和语言互动之中。我们的知识,并非是对一个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事物”的直接把握,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通过学习和修正我们的行为模式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观点,将哲学思考与科学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逻辑的根基与“形式化”的意义:思想的骨架与延展 本卷中关于逻辑的论述,是理解蒯因哲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并非仅仅接受既有的逻辑框架,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模态逻辑”(modal logic)的探讨,以及他对“必然性”和“可能性”概念的哲学辨析,都显示了他对逻辑形式的深刻洞察。 蒯因尤其对将“必然性”与“分析性”等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在不依赖于这些模糊概念的情况下,为我们理解逻辑的确定性提供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集合论”(set theory)的哲学意义,也是本卷所触及的。 蒯因对形式化数学的兴趣,促使他对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进行哲学上的审视。他关注集合论的公理系统如何能够避免悖论,并如何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描述数学对象。这不仅仅是对数学形式的研究,更是对我们构建关于抽象实在的知识方式的哲学思考。 “逻辑学的公理化”及其在哲学中的作用,贯穿于本卷的多个论述之中。 蒯因认为,将哲学思想“形式化”,即用严谨的逻辑语言来表述,是清除哲学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公理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的结构,检验论证的有效性,并发现潜在的矛盾。这种对“形式化”的推崇,是蒯因理性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他致力于为哲学研究建立更可靠基础的努力。 结语:一段关于清晰与深刻的哲学旅程 《蒯因著作集(第3卷)》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启发性的著作。它要求读者以开放的心态,放下固有的哲学预设,与蒯因一同踏上这场关于逻辑、语言和知识的深刻探险。阅读本卷,并非是为了寻求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学习如何提出更精准的问题,如何用更严谨的方式来思考。 通过对“翻译的不可决定性”、“真理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外延同义性”等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本卷不仅解构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关键假设,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认知和语言运作的全新视角。它提醒我们,我们的知识并非是孤立的、静态的真理集合,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信念网络,一个在与经验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重塑的有机体。 本卷所展现的,是蒯因哲学思想的锋芒,是他对“清晰”和“精确”的不懈追求。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蒯因本人的哲学贡献,更能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学会如何以更审慎、更批判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身的信念体系,以及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是一种对思维的锻炼,一次对哲学边界的拓展,一次对理解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关于量子物理学的科普读物,名为《上帝掷骰子吗?》(此处为虚构书名,以满足要求),简直是对我世界观的一次彻底颠覆。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他能把那些极其抽象和反直觉的量子力学概念,比如叠加态、波函数坍缩以及量子纠缠,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述清楚。比如,他将量子态比作一个尚未打开的包裹,里面可能装着任何东西,直到你打开它(进行测量),结果才确定。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科学的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微观世界那种奇异的美感和不确定性。书中对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关于实在性争论的梳理尤其精彩,那种科学巨人之间的思想交锋,比任何小说都更引人入胜。读完后,我看向日常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同了,深切体会到我们所感知的“确定性”在更深层次上是多么的脆弱和概率化。这是一本挑战你理性边界的佳作,读起来既费脑筋,又令人无比兴奋。

评分

《柏拉图的对话录》这本古希腊哲学的瑰宝,简直是一场智慧的盛宴。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苏格拉底那些著名的诘问和论证,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思辨的火花。读到《理想国》时,我常常被柏拉图构建的那个完美的城邦图景所震撼,尽管其中关于“哲学王”的设想在现实中或许难以企及,但它提出的对正义、真理和知识的深刻探讨,至今仍是哲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尤其是那个著名的“洞穴寓言”,每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关于可见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阐释方式,展现了柏拉图无与伦比的逻辑魅力和叙事天赋。这本书的语言是如此的凝练而富有诗意,即便是经过翻译,那种古典的韵味和思想的穿透力也丝毫未减。对于任何想要探寻西方哲学源头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必读书目。它迫使你停下来,反思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概念,真正去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评分

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直是宝莱坞电影的巅峰之作,看完之后让人热血沸腾,又陷入沉思。它用极其幽默和夸张的手法,犀利地剖析了印度僵化的教育体制对年轻一代创造力和个性的扼杀。主人公兰彻那种特立独行的学习态度和对“追求卓越,成功自会追随”的信奉,给了我巨大的启发。电影里的配乐简直是点睛之笔,无论是欢快的歌舞场面还是感人至深的片段,音乐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能瞬间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我尤其欣赏它在娱乐性和深刻性之间找到的完美平衡点。它让你在捧腹大笑之后,不得不去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知识的灌输,还是潜能的激发?看完电影,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释放了被压抑的求知欲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对僵化体制的温柔反抗宣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理想主义的坚持,看完后心情豁然开朗,是那种能真正改变一些思维定式的作品。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讲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社会风貌的传记文学作品,暂且称之为《美第奇家族的荣耀与阴影》(此处为虚构书名,以满足要求)。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科西莫、洛伦佐这些叱咤风云的家族成员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它细致描绘了当时艺术赞助如何与政治权谋紧密交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巨匠的创作灵感往往源于家族的秘密交易和财富积累。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穿插着宫廷宴会的奢华描写,时而又聚焦于阴暗的地下密谋,使得阅读体验跌宕起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考究,从当时的服饰面料到货币的兑换价值都有所提及,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读罢此书,你会深刻理解,那些光芒万丈的艺术成就,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社会张力和冷酷的生存法则。它是一部关于权力、美学与人性贪婪的宏大史诗。

评分

《清代园林建筑艺术研究》这本书(此处为虚构书名,以满足要求)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典园林情有独钟的人量身定制的。它不仅仅是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拙政园、留园这些名园的精美构造,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哲学思想。作者对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追求,从叠山理水的选材、布局到空间序列的设置,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借景”艺术的论述,如何将远处的山峦、邻家的树影巧妙地纳入自己的视野,这种开放而又含蓄的空间处理手法,体现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极致追求。书中大量的历史文献引用和实地测绘图,使得论述极具说服力,绝非泛泛而谈。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去实地走一遭,亲身感受那种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意境。对于建筑史爱好者和园林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