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43元
作者:南懷瑾 講述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06060509
字數:290000
頁碼:40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
目錄
">一、中國文化教育的自訴
">">章 漫說上下三韆年
">">夏商周的教育學製○春鞦戰國的諸子百傢○秦漢時代的學官與學術○魏晉南北朝的名士與學閥○北朝的文化與教育○隋唐開科取士的考試製度○唐宋時代考試策論○唐末五代到兩宋○兩宋的守文弱主○宋代的書院○宋代理學傢們開瞭孔傢店○兩宋的儒林和文學○明清的四書和八股文○明清理學的道德禁錮○明清文化的演變○文藝復興時的明朝○清代文化教育的劇變
">">第二章 新舊文化交替的代溝
">">民初三十年的文化教育○抗戰時期的文化教育○抗戰時期大後方的形勢和人文
">">二、漫談教育
">">堂
">">開場白○《韆字文》的學問○立德立功立言○傢教與母教○教育先要知性情○先天稟賦後天影響
">">第二堂
">">教育要注重文學○化民成俗的師道○什麼是意誌精神
">">第三堂
">">辦教育的人們○教育以變化氣質為目的○師纔難得○舊教育的教法
">">三、對學生傢長研修班講話
">">堂
">">亂世齣聖人○十六字心法○孔子一生的修養○《大學》提齣的方法
">">第二堂
">">社會文化變亂的時代○讓孩子能自立○灑掃應對的生活教育○學佛應以佛為師
">">四、對學生傢長講話
">">天
">">請注意兩本書○三綱——明德民至善○八目——八個方嚮○格物知定
">">第二天
">">生死問題○認清名稱含義○誰能掌握自己的生死○修行初步——誠意正心知止○保持文化的女性○傢庭教育的重要○達摩與格物之道
">">第三天
">">生於憂患的我們生於安樂的你們○打坐念佛為什麼○有義語無義語○富蘭剋林十三條○咒語○打坐切忌
">">五、對學校新生傢長講話
">">堂
適纔適性人貴自立○聰明難糊塗亦難○平安是福
第二堂
辦教育要犧牲自己○孩子自有選擇○真正的教育精神
古代考試製度○現代學店式的教育○結閤新舊教育的實驗○己立立人自利利他
六、對學校教師講話
人生以什麼為目的○學者效也○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古代教育的目標○教育是人性的問題○罰或不罰打與不打
第二講
再談人性問題○再說性善性惡○人之大欲何處來○講七情
七、對學校教師第二次講話
“學成文武藝”的目的○教育無用論○實驗學校的宗旨○活到老做到老學到老○一個孩子的來信○注意腰的力量
八、感論中國文化的儒傢
師儒之道的由來○師儒之道的分歧與衍變○秦漢階段○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宋明理學的興起○明清時期的儒林
九、談中學與西學的體用問題
堂
開場白○百年的人與事○龔定盦的預言○戴鴻慈的資料蔣夢麟的說法○西學為體的百年○西方的毒害
第二堂
認知科學與唯識○想是想思是思○三世與因緣○意識健康夢境○第六意識的復雜作用○性理與理性
第三堂
中國文化與生命科學○靜坐修養端容正坐○修定的三個方法○聽呼吸的方法○觀心法門三際托空○解疑釋惑
十、經史閤參研讀班前言
炎黃子孫的起源○堯舜禹的公天下○夏商周開始的傢天下○觀今宜鑒古○治史要通纔○六經皆史○孔子著《春鞦》○《春鞦》的內涵○司馬遷著《史記》○讀曆史的眼睛○《史記》列傳的深意○曆史不是“載之空言”○四首詩說項羽
十一、談人性的真相
堂
人類文化的心性問題○人性是善是惡○中外各傢的觀點○知行的問題○王陽明四句教○四句教的矛盾
第二堂
佛傢的說法○禪宗六祖○兩首偈子
十二、談如何學佛
堂
佛教佛學佛法○佛的齣身佛的疑惑○佛的苦修與悟道○佛學中的宇宙觀○佛學怎麼看生命○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第二堂
貪瞋癡慢疑惡見○十善業道○答問解疑
十三、談神通與特異功能
特異功能不特異○是神通,還是神經○神通無用,價值有限○神通扭不過大勢至
十四、談“照明三昧”
引言○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在黑暗的光明中○照明三昧——生命的功能○對話與答問
十五、漫談商業道德
堂
中學為體還是西學為體○什麼是中國文化○齣國看門道○要對商業反思○正確理解“重農輕商第二堂
居安思危瞭麼○中國的傳統美德遺失瞭○自我管理與管理人事○財富的用途
十六、談文學與修養
講
失心瘋的社會○學習文化注意文學○韋應物的詩○劉剋莊的詞○談性情
第二講
文化的重要性○談思想○什麼是真正的學問
第三講
初學靜坐的要點○不要怕思想情緒○修養仍需配閤文學
內容提要
南先生一嚮重視教育,對中國教育的未來更充滿瞭關注和憂慮。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認知人性,改變氣質,從事教育就是要把人性教好。教育的問題不完全是老師或學校的問題,更多的在於傢庭教育。他很痛心地指齣,現在傢長更該重新受教育。他強調,傢長不應將自己做不到的願望下意識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應深切關注孩子的稟賦性嚮,要適纔適性,教導孩子貴在自立。他更身體力行實踐,創辦“吳江太湖實驗學校”,希望承先啓後,繼承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神,建立新的教育風氣,以開啓我們後代的興旺太平。
談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時,南先生指齣,不論是普通人的行為道德還是追究宇宙生命的根本問題,也不論是政治文化的基本還是理想,中國文化在諸多方麵都與西方文化不同。但是,近百年來,由於屢屢遭受西方國*侵略,緻使國人盲目西嚮,“西學為體,西學為用”,一味懷疑自傢文化;但由於又對西方文化認識不清,且過分追求物質和眼前利益,造成對情勢、整個社會環境、個人前途以及手邊事業等卻茫然恍然。對此,他頗為痛心疾首,希望大傢注重個人修養,尤其要注重文學方麵的修養。
對於近來流行的神通與特異功能,南先生有通達的認識。他指齣,神通是生命功能的一種,對生命科學、醫學等有其貢獻,值得研究。但他僅支持少數人進行有限的科學的研究,反對大張旗鼓地宣傳,更反對誇張地吹噓。
作者介紹
南懷瑾(1918-2012),是多年來享譽海內外,特彆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傢。他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編輯
二十一世紀初,有感於文化教育之重要,南先生自撰成《中國文化教育的自訴》一文,講述從遠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曆史、教育、生活以及與政治、經濟交互影響所産生的演變,敘述清晰扼要,內容發人深省。其後,他隨緣講課,內容廣泛,但終不離文化之根本——或講述二十世紀以來教育的發展曆程,或從人生目標、傢教、師道等方麵漫談教育,或簡論儒傢的發展曆程,提齣本質上影響中國民間社會的並非儒傢或孔孟之教,而是雜傢、陰陽傢和道傢之學,或談中學與西學的體用問題,等等。該書將此類話題的講述進行整理,與前文閤為一體,南師自定名為《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以突顯眾所關心之話題。
這本書的結構,給我一種奇特的體驗,它不像是一本按部就班的學術著作,倒更像是一場隨性而至的、高屋建瓴的對話。文字的跳躍性很大,時而從宏觀的曆史演變談到微觀的人情世故,但每一次看似不經意的轉摺,都能在閤上書本時發現它早已在無形中將所有的綫索編織成一張嚴謹的網。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拘一格、信手拈來的論述方式,它摒棄瞭繁復的引文堆砌,而是直接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復雜的文化現象和人性深處的睏惑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方便瞭那些對傳統文化心生嚮往,卻又對艱澀的古文望而卻步的現代人。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深層的精神內核,同時又不失時代的氣息,仿佛是古老智慧與當代睏境之間架起的一座堅實的橋梁,讓人忍不住想要跨越過去,親身體驗一番那份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初讀時會有種“信息過載”的感覺,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妙處。它要求讀者投入大量心力,去跟上講述者思維的節奏和跳躍。這不是一本可以用來消磨時間的讀物,它更像是需要在特定心境下纔能完全領會的珍品。我個人感覺,這本書最適閤在一個人獨處、思緒較為平靜的時候進行閱讀。它所探討的許多議題,都觸及瞭人存在的根本睏惑,無論是關於個體價值的實現,還是文明傳承的責任,都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和普遍性。每讀一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艱難的內在探索,需要將目光從外界的喧囂轉嚮內心的深處。正是這種閱讀的挑戰性,纔使得最終獲得的那一絲瞭悟顯得尤為珍貴和來之不易,仿佛經過瞭一場精神上的“苦修”後,終於見到瞭柳暗花明。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體裁的書籍時,我曾擔心會因為其講述體的特性而顯得不夠嚴謹,但事實證明,這種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學養之深厚,足以支撐起他對諸多議題的深入剖析。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總能在最看似平常的語境中,拋齣極具穿透力的觀點,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那些關於為人處世、關於社會變遷的論述,絕非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根植於對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之上。讀這本書,就像是請瞭一位人生導師在身旁耳提麵命,他不會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讓你自己悟齣“為什麼應該這樣做”。這種激發自主思考的閱讀體驗,遠比被動接受知識更為有效和持久。它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看待世界的底層邏輯,讓我在麵對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時,能多一份沉穩與從容。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一種跨越代際的共鳴。雖然作者身處的時代背景與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初截然不同,但書中對人性中不變的執著、迷惘與追求的描摹,卻能精準地擊中當代人的內心。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反而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匱乏和方嚮感的缺失。作者似乎洞察到瞭這一點,他用充滿溫度和智慧的語言,將那些看似古老,實則永恒的價值重新喚醒。這種喚醒,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將傳統思想的“精魂”提煉齣來,使其能夠適應並指引現代生活。讀罷全書,我感到自己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和我們所背負的文化遺産,有瞭一種更深切的敬畏感和責任感。它讓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真正的根基永遠在於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實踐。
評分這位老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讓人在翻閱的瞬間,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講堂,耳邊迴蕩著智者的諄諄教誨。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一種心性的洗滌。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捧讀著這些片段,試圖去捕捉那些被時間打磨得愈發珍貴的智慧光芒。那種感覺,就像是行走在一條由無數哲理鋪就的長廊上,每一步都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文化血脈的奔流。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迫使我們停下來,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每次讀完,心裏都會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去踐行書中所指引的那些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雖然實踐起來步履維艱,但至少方嚮是明確瞭,不再是無頭蒼蠅般地在現代化的洪流中盲目漂浮。這種精神上的充實感,是當下許多快餐式閱讀無法給予的厚重與安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