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43元
作者:南怀瑾 讲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06060509
字数:290000
页码:4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
目录
">一、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
">">章 漫说上下三千年
">">夏商周的教育学制○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秦汉时代的学官与学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与学阀○北朝的文化与教育○隋唐开科取士的考试制度○唐宋时代考试策论○唐末五代到两宋○两宋的守文弱主○宋代的书院○宋代理学家们开了孔家店○两宋的儒林和文学○明清的四书和八股文○明清理学的道德禁锢○明清文化的演变○文艺复兴时的明朝○清代文化教育的剧变
">">第二章 新旧文化交替的代沟
">">民初三十年的文化教育○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形势和人文
">">二、漫谈教育
">">堂
">">开场白○《千字文》的学问○立德立功立言○家教与母教○教育先要知性情○先天禀赋后天影响
">">第二堂
">">教育要注重文学○化民成俗的师道○什么是意志精神
">">第三堂
">">办教育的人们○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师才难得○旧教育的教法
">">三、对学生家长研修班讲话
">">堂
">">乱世出圣人○十六字心法○孔子一生的修养○《大学》提出的方法
">">第二堂
">">社会文化变乱的时代○让孩子能自立○洒扫应对的生活教育○学佛应以佛为师
">">四、对学生家长讲话
">">天
">">请注意两本书○三纲——明德民至善○八目——八个方向○格物知定
">">第二天
">">生死问题○认清名称含义○谁能掌握自己的生死○修行初步——诚意正心知止○保持文化的女性○家庭教育的重要○达摩与格物之道
">">第三天
">">生于忧患的我们生于安乐的你们○打坐念佛为什么○有义语无义语○富兰克林十三条○咒语○打坐切忌
">">五、对学校新生家长讲话
">">堂
适才适性人贵自立○聪明难糊涂亦难○平安是福
第二堂
办教育要牺牲自己○孩子自有选择○真正的教育精神
古代考试制度○现代学店式的教育○结合新旧教育的实验○己立立人自利利他
六、对学校教师讲话
人生以什么为目的○学者效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古代教育的目标○教育是人性的问题○罚或不罚打与不打
第二讲
再谈人性问题○再说性善性恶○人之大欲何处来○讲七情
七、对学校教师第二次讲话
“学成文武艺”的目的○教育无用论○实验学校的宗旨○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一个孩子的来信○注意腰的力量
八、感论中国文化的儒家
师儒之道的由来○师儒之道的分歧与衍变○秦汉阶段○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明理学的兴起○明清时期的儒林
九、谈中学与西学的体用问题
堂
开场白○百年的人与事○龚定盦的预言○戴鸿慈的资料蒋梦麟的说法○西学为体的百年○西方的毒害
第二堂
认知科学与唯识○想是想思是思○三世与因缘○意识健康梦境○第六意识的复杂作用○性理与理性
第三堂
中国文化与生命科学○静坐修养端容正坐○修定的三个方法○听呼吸的方法○观心法门三际托空○解疑释惑
十、经史合参研读班前言
炎黄子孙的起源○尧舜禹的公天下○夏商周开始的家天下○观今宜鉴古○治史要通才○六经皆史○孔子著《春秋》○《春秋》的内涵○司马迁著《史记》○读历史的眼睛○《史记》列传的深意○历史不是“载之空言”○四首诗说项羽
十一、谈人性的真相
堂
人类文化的心性问题○人性是善是恶○中外各家的观点○知行的问题○王阳明四句教○四句教的矛盾
第二堂
佛家的说法○禅宗六祖○两首偈子
十二、谈如何学佛
堂
佛教佛学佛法○佛的出身佛的疑惑○佛的苦修与悟道○佛学中的宇宙观○佛学怎么看生命○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第二堂
贪瞋痴慢疑恶见○十善业道○答问解疑
十三、谈神通与特异功能
特异功能不特异○是神通,还是神经○神通无用,价值有限○神通扭不过大势至
十四、谈“照明三昧”
引言○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在黑暗的光明中○照明三昧——生命的功能○对话与答问
十五、漫谈商业道德
堂
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什么是中国文化○出国看门道○要对商业反思○正确理解“重农轻商第二堂
居安思危了么○中国的传统美德遗失了○自我管理与管理人事○财富的用途
十六、谈文学与修养
讲
失心疯的社会○学习文化注意文学○韦应物的诗○刘克庄的词○谈性情
第二讲
文化的重要性○谈思想○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第三讲
初学静坐的要点○不要怕思想情绪○修养仍需配合文学
内容提要
南先生一向重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未来更充满了关注和忧虑。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认知人性,改变气质,从事教育就是要把人性教好。教育的问题不完全是老师或学校的问题,更多的在于家庭教育。他很痛心地指出,现在家长更该重新受教育。他强调,家长不应将自己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应深切关注孩子的禀赋性向,要适才适性,教导孩子贵在自立。他更身体力行实践,创办“吴江太湖实验学校”,希望承先启后,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神,建立新的教育风气,以开启我们后代的兴旺太平。
谈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南先生指出,不论是普通人的行为道德还是追究宇宙生命的根本问题,也不论是政治文化的基本还是理想,中国文化在诸多方面都与西方文化不同。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屡屡遭受西方国*侵略,致使国人盲目西向,“西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味怀疑自家文化;但由于又对西方文化认识不清,且过分追求物质和眼前利益,造成对情势、整个社会环境、个人前途以及手边事业等却茫然恍然。对此,他颇为痛心疾首,希望大家注重个人修养,尤其要注重文学方面的修养。
对于近来流行的神通与特异功能,南先生有通达的认识。他指出,神通是生命功能的一种,对生命科学、医学等有其贡献,值得研究。但他仅支持少数人进行有限的科学的研究,反对大张旗鼓地宣传,更反对夸张地吹嘘。
作者介绍
南怀瑾(1918-2012),是多年来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编辑
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先生自撰成《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内容发人深省。其后,他随缘讲课,内容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或讲述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或从人生目标、家教、师道等方面漫谈教育,或简论儒家的发展历程,提出本质上影响中国民间社会的并非儒家或孔孟之教,而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或谈中学与西学的体用问题,等等。该书将此类话题的讲述进行整理,与前文合为一体,南师自定名为《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以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
初次接触这类体裁的书籍时,我曾担心会因为其讲述体的特性而显得不够严谨,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学养之深厚,足以支撑起他对诸多议题的深入剖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在最看似平常的语境中,抛出极具穿透力的观点,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那些关于为人处世、关于社会变迁的论述,绝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根植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之上。读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人生导师在身旁耳提面命,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让你自己悟出“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这种激发自主思考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更为有效和持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看待世界的底层逻辑,让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多一份沉稳与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给我一种奇特的体验,它不像是一本按部就班的学术著作,倒更像是一场随性而至的、高屋建瓴的对话。文字的跳跃性很大,时而从宏观的历史演变谈到微观的人情世故,但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转折,都能在合上书本时发现它早已在无形中将所有的线索编织成一张严谨的网。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拘一格、信手拈来的论述方式,它摒弃了繁复的引文堆砌,而是直接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和人性深处的困惑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方便了那些对传统文化心生向往,却又对艰涩的古文望而却步的现代人。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深层的精神内核,同时又不失时代的气息,仿佛是古老智慧与当代困境之间架起的一座坚实的桥梁,让人忍不住想要跨越过去,亲身体验一番那份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这位老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在翻阅的瞬间,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讲堂,耳边回荡着智者的谆谆教诲。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心性的洗涤。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着这些片段,试图去捕捉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珍贵的智慧光芒。那种感觉,就像是行走在一条由无数哲理铺就的长廊上,每一步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血脉的奔流。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迫使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每次读完,心里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践行书中所指引的那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虽然实践起来步履维艰,但至少方向是明确了,不再是无头苍蝇般地在现代化的洪流中盲目漂浮。这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当下许多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厚重与安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初读时会有种“信息过载”的感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妙处。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心力,去跟上讲述者思维的节奏和跳跃。这不是一本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它更像是需要在特定心境下才能完全领会的珍品。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最适合在一个人独处、思绪较为平静的时候进行阅读。它所探讨的许多议题,都触及了人存在的根本困惑,无论是关于个体价值的实现,还是文明传承的责任,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和普遍性。每读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艰难的内在探索,需要将目光从外界的喧嚣转向内心的深处。正是这种阅读的挑战性,才使得最终获得的那一丝了悟显得尤为珍贵和来之不易,仿佛经过了一场精神上的“苦修”后,终于见到了柳暗花明。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跨越代际的共鸣。虽然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与我所处的二十一世纪初截然不同,但书中对人性中不变的执着、迷惘与追求的描摹,却能精准地击中当代人的内心。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反而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匮乏和方向感的缺失。作者似乎洞察到了这一点,他用充满温度和智慧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古老,实则永恒的价值重新唤醒。这种唤醒,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将传统思想的“精魂”提炼出来,使其能够适应并指引现代生活。读罢全书,我感到自己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和我们所背负的文化遗产,有了一种更深切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根基永远在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