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这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业主责,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在当前形势下,“问话”“谈话”“讯问”成为纪检监察人员在工作中了解情况的一种方式。科学的发问方式不仅有利于侦破案件,更能够有效的高效的办理案件。
为适应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新要求、新部署、新举措,提升纪检监察人员的办案素养和学习需要,我们邀请了长期从事讯问工作的审讯专家吴克利同志编写了《问话的科学:从纪检监察“问话”“谈话”到侦查讯问》一书。本书凝结了作者近30年审讯工作经验,为纪检监察人员提升工作素养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问话篇
章问话的基本属性
节问话的语音声调
第二节问话的修辞形式
第三节问话的表述
第四节问话的情境
第五节语言交流活动中的无声语言
第二章问话的语体
节问话的语体特征
第二节问话的问答型语言体式
第三节问话的劝说型语言体式
第三章问话的语用行为过程
节问话的语用行为
第二节问话的语言信息
第三节问话的语言推理
第四节问话的语言原则
第四章问话的技巧与方法
节问话的技巧与方法
第二节问话记录的文字表述方法与技巧
第五章问话语言信息转移的心理准备
节问话中的内部语言准备
第二节问话的语言信息转移的心理基础
第三节问话的语言信息转移的对抗性
第四节问话的语言信息转移的侦查意识
第五节问话的语言信息转移的意志过程
第六章问话的语言信息转移的截获
节问话的语言信息转移的条件
第二节问话语言信息的传递
第三节问话语言的信息表现
第四节问话语言意义的摄取
第五节谎言的语用行为特征
第六节“情景选择”的语用行为
第七章不同心理状态下的问话语用行为
节促进供述动机形成的问话语用行为
第二节导入心理证据的语用行为
第三节心理限制的问话语用行为
第四节趋利避害的问话语用行为
第五节证据运用的问话语用行为
第六节转化定势心理的问话语用行为
第七节动摇阶段的问话语用行为
第八节供述矛盾的问话语用行为
第八章“知己知彼”的问话语用行为方略
节问话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问话语用行为的“切入点”
第九章认知条件下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节回答、供述的认知条件
第二节对抗条件丧失的自我意识的来源
第三节设置自我意识认识差异的问话技巧
第四节直达主题目标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五节直达违纪违法犯罪动机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六节满足意识存在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七节剥离行为关系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八节借助关系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九节再现心理行为现场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十节认知概率运用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十一节激活间隔心理效应的问话语用行为技巧
第十二节态势语言的运用技巧
谈话篇
第十章纪检监察案件线索的初步核实方略
节案件调查概述
第二节“谈话”的分类与作用
第三节“谈话”目标的来源及调查
第四节初步核实的技巧
第五节初步核实的基本程序
第六节立案
第七节调查
第八节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初步核实概述
第九节案件线索的初步核实方略
第十节知情人的调查
第十一章纪检监察调查人员“谈话”的心理准备
节“谈话”空间的能量掌控
第二节谈话人的能量的储备
第三节调查人员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
第四节调查人员自我形象的树立
第五节调查人员消极心理的克服
第十二章新时期法制规则条件下的“谈话”方略
节树立案件调查中的人权保障理念
第二节调查“谈话”方法
第三节自愿条件下的“谈话”方略
第十三章领导干部贿赂案件的“谈话”实务
节领导干部贿赂案件的“谈话”策略
第二节领导干部贿赂案件的“谈话”实务
第三节新型贿赂案件的特点与“谈话”技巧
第四节“挂名”受贿违法犯罪的“谈话”技巧
第五节卫生领域贿赂案件的“谈话”技巧
第六节工程建设领域贿赂案件的“谈话”技巧
第十四章领导干部渎职违法犯罪案件的“谈话”实务
节领导干部渎职违法犯罪案件的“谈话”技巧
第二节领导干部徇私舞弊类渎职违法犯罪案件的“谈话”技巧
第三节资源类领导干部渎职违法犯罪案件的“谈话”技巧
第四节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渎职违法犯罪案件的“谈话”技巧
讯问篇
第十五章犯罪嫌疑人抗审的心理行为特征
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三节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质
第五节个案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
第六节个体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
第七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事实与客观事实
第八节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转换
第九节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心理特征
第十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支点”与“退路”构筑的抗审心理体系
第十六章嫌疑人抗审的条件来源
节对抗利益关系的心理冲突与平衡
第二节抗审的对抗条件的得失
第三节人格特征反映的抗审行为
第十七章嫌疑人供述的条件来源
节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犯罪事实暴露的心理误区
第三节解脱心理限制的困境
第四节趋利避害的交换条件
第五节意识经验的习惯反应
第六节“人格”道德系数的满足
第七节“需要”的基本属性
第十八章讯问的语言技巧
节心理强制的讯问语言技巧
第二节心理置换的讯问语言技巧
第三节促进意识经验泄露的讯问语言技巧
第四节无声语言的讯问技巧
第十九章抗审中的谎言讯问技巧
节谎言抗审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谎言的识别
第三节谎言的捕捉
第四节谎言的对策
第二十章阳光监督下的讯问技巧
节成功讯问促成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
第二节排除非法证据掌握自愿供述规律
第三节嫌疑人自愿供述的心理行为规律
第四节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讯问方法
第五节刑讯逼供的语用行为及其
吴克利,1957年出生于安徽省明光市,研究生学历,检察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驻院教官、职务犯罪研究所兼职副所长、兼职研究员、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理事、中国检察学研究会职务犯罪调查与委员会理事、高人民检察院讲师团成员。
作者在近三十年的调查讯问实践中,潜心钻研调查讯问的奥秘,成功地总结出一套完整且实用的审讯方法,并已出版《审讯心理学》《审讯语言学》《调查“谈话”方略与技巧:纪检监察办案实务》《镜头下的讯问》等近十部调查讯问专著,发表了四十余篇理论研究文章,两次获得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和“新时期理论研究成果奖”。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标题所吸引——“问话的科学”。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暗示着问话并非简单的聊天或质问,而是一门需要科学方法和严谨逻辑的学问。我一直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是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关键。而“问话”无疑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从书名中可以看出,作者似乎试图将看似零散的问话技巧系统化、理论化,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我尤其对书名中提到的“从纪检监察‘问话’‘谈话’到侦查讯问”这一跨度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涵盖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下的问话方法?例如,纪检监察的谈话可能更侧重于政策宣导和思想引导,而侦查讯问则可能涉及更为尖锐的对抗和证据搜集。作者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从中提炼出共通的科学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问话的心理学基础、逻辑框架,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禁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提升自己在各种场合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无论是工作上的汇报、同事间的讨论,还是生活中与人交流,都能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意图,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沉稳和专业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醒目的书名,让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我一直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细分但极具应用价值的学科抱有浓厚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揭示人性、逻辑和沟通技巧的书籍。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领域,涉及到如何通过有效的“问话”来获取信息,这在很多职业领域都至关重要,比如新闻调查、市场研究、心理咨询,当然,更不用说书中明确提到的纪检监察和侦查工作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不同却又有着内在联系的“问话”方式进行梳理和阐释的。是否会探讨不同场景下问话策略的差异?比如,在纪检监察中的“问话”和“谈话”是否有着明确的界限和不同的侧重点?而侦查讯问又会引入哪些更为严谨和专业的技巧?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有力的提问,如何捕捉细微的反应,以及如何引导对话走向真相,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问话”这门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长期以来对沟通和人际交往的深层逻辑抱有探索的热情,而“问话”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以往接触到的很多关于沟通的书籍,往往侧重于宏观的技巧和原则,但这本书的标题却直指“科学”二字,并且将范围聚焦在“问话”这一具体动作上,这让我觉得它将提供一种更加精细、深入的视角。从“纪检监察‘问话’‘谈话’”到“侦查讯问”,这个跨度很大,也暗示了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试图涵盖不同性质、不同目的的问话场景。我想象中的内容,可能是对问话的动机、提问的艺术、回答的分析,以及问话过程中心理博弈的深入剖析。例如,在纪检监察的语境下,如何进行一次有温度又不失原则的谈话?而在侦查讯问中,又该如何运用策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真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和实操指南,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下,通过精准的提问,打开对方的心扉,触及问题的本质。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让我对“问话”这门学问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娴熟的运用。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极具引导性的书名——“问话的科学”。这个标题本身就传达了一种严谨的态度,暗示着问话并非是随意的攀谈,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和方法论的。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人际互动和信息获取机制的书籍,而“问话”正是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书名中提到的“从纪检监察‘问话’‘谈话’到侦查讯问”,这个跨度之大,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将不同社会语境下的问话方式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和比较?比如,在纪检监察的“问话”和“谈话”中,其目的、方式和侧重点与侦查讯问会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共通的科学原则贯穿其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如何捕捉对方的言外之意,以及如何在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前提下,通过问话来达成预期的目标。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科学的问话思维,从而在各种复杂情境下,更精准、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做出明智的判断。
评分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传递出的专业性和深度。标题“问话的科学”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表明了作者并非在泛泛而谈,而是试图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研究“问话”这一行为。我一直相信,在任何需要信息交换的场景中,问话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从“纪检监察‘问话’‘谈话’”到“侦查讯问”,这个涵盖范围之广,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不同场景下问话的独特之处,例如,在纪检监察领域,问话可能更侧重于政策宣导、思想疏导,以及对问题的初步了解;而在侦查讯问中,则可能涉及更为严谨的法律程序,以及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精准提问来获取关键证据。这本书是否会剖析问话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如何设计能够引导回答的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又如何识别和应对被问话者的各种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话”这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从而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出色的沟通者和信息获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