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作者对所阐述的问题有深刻而明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真知灼见落实在全书的写作之中。《淮南子》具有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复杂绵密的结构,虽然出自集体的创作,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然而并非简单堆砌辞藻或材料,而是经过了周密谋篇布局,所以全书主线明确,篇目井然,大多数篇目的内部逻辑结构也很清楚。《淮南子》的语言表现也非常多姿多彩,如在表达方式上以论说体为主,兼有记叙、抒情、说明等;较为广泛地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借代、顶针、反诘、叹问、对偶、设问、夸张等修辞格;同时还借助神话、传说,增强文学性;融入楚地方言,体现地域性;广泛用韵,增添韵律感。
卷二 俶真训
【题解】
俶是起始的意思,真是现实的意思,所以俶真训讲的是宇宙起源的问题。本训阐述的万物起源论和现实发展阶段论,把宇宙的发展变化归结为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同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纯朴逐渐消失、道德逐步沦丧的过程,只有返璞归真,才能返回俶真的美好状态。
【原文】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①。
【注释】
①“夫鱼”二句:典出《庄子·大宗师》,意思是鱼儿同处于江海之中就会自由自在而无须相互照应,人如果能与“道”同在,彼此之间也不必多事。
【译文】
鱼类生活在江海之中可以互相遗忘,人如果能与“道”相互往来,彼此之间也无须交往。
【原文】
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①优游,抱德炀②和,而万物杂累③焉,孰肯解构④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
【注释】
①中至:中和之气和至之德。
②炀(yáng):烤,这里指熏陶。
③杂累:据王念孙说,为积累之义。
④解构:即“邂逅”,不期而遇。
【译文】
古时候真人立足于天地的根本,秉承着中和之气和至之德,优哉游哉,怀抱至之德,受中和之气熏陶,而万物得以积累,谁又会去干预人间的事情,而让外物扰乱自己的生命呢?
【原文】
至德之世,甘瞑于溷①之域,而徙倚于汗漫②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③,而浮杨乎无畛④崖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⑤然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决离,隐密而自成。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
【注释】
①甘瞑:即“酣眠”。溷(hùn xián):无边无际的样子。
②汗漫:无边无际。
③鸿濛:日出处。景柱:即影表,测日影用的圭表。
④浮杨:翱翔。畛(zhěn):界限。
⑤颙颙(yǒng yǒng):通“喁喁”,仰慕的样子。
【译文】
在道德X纯洁的时代,人们在无边无际混沌迷蒙的里酣睡,在浩瀚渺茫的境界中遨游,掌握天地运行却舍弃万事万物,以日出处为圭表,飘浮在无边之处。所以,圣人只要吞吐阴阳二气,众生就会仰慕圣人的道德而来归附。在那个时候,没有人刻意去治理,万事万物都默默地自然生成。混混沌沌的样子没有形态,纯粹质朴的道德没有消散,磅礴大气聚合为一,同时,万物优哉游哉。因此,即使有后羿的智慧也没有用武之地。【原文】
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乌号之弓,溪子①之弩,不能无弦而射;越舲②蜀艇,不能无水而浮。今矰缴机③而在上,网罟④张而在下,虽欲翱翔,其势焉得!故《诗》云:“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⑤。”以言慕远世也。
【注释】
①溪子:特产弓弩的国名。
②舲(líng):小船。
③机:发射。
④网罟(gǔ):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
⑤“采采”四句:引《诗》见《诗经·周南·卷耳》,一般认为此诗表达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寘(zhì):放置。周行:大路。
【译文】
古代圣人的和愉宁静,是天性如此;但他的志向能否实现却取决于他的命运。因此,天性碰上了好的命运才能实施,好的时事也必须要具有宁静天性的人才能清晰地阐明。好比乌号弓、溪子弩需要有弦才能发射;也就像越国的小船和蜀地的小艇,不能没有水却漂浮一样。如果带有丝绳的利箭在空中乱射,罗网在大地川泽四处乱撒,鸟兽尽管想飞翔奔走,但这种险恶的环境又怎能允许呢!所以《诗经》唱道:“采着卷耳,采来采去不满一箩筐。怀念远方的人,就把箩筐放在大路旁。”这是在思慕远古的好世道啊!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卷一原道训
卷二俶真训
卷三天文训
卷四地形训
卷五时则训
卷六览冥训
卷七精神训
卷八本经训
卷九主术训
卷十缪称训
卷十一齐俗训
卷十二道应训
卷十三汜论训
卷十四 诠言训
卷十五兵略训
卷十六说山训
卷十七说林训
卷十八人间训
卷十九修务训
卷二十泰族训
卷二十一要略
我是一个对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市面上关于《淮南子》的解读版本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普及化,削弱了原文的韵味。然而,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版本处理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将注释堆砌在页脚,让人翻得眼花缭乱,而是采取了非常清晰的“原文—注释—译文”并列或紧随其后的结构,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我最欣赏它在译文处理上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过度发挥,而是力求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使读者能够理解古人的思维脉络。比如在阐述“内篇”中关于心性的修炼时,译者的用词选择,既有文采,又不失严谨,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与那位生活在汉初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版本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文本收录。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学和修辞感兴趣的人,我发现这本书在“辞赋”和“修辞”上的展示也极具启发性。在阅读“览冥训”和“说览训”时,我深深被其中那些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式和巧妙的比喻所折服。而这本精粹版,它的译文并非简单的白话转述,而是巧妙地在保持古风韵味的同时,点出了原句的修辞手法和潜在的语气重音。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表达技巧时,有了一个非常鲜活且权威的范本。我甚至将其中一些精妙的段落摘录下来,作为自己写作时的参考,那种文字的张力和意境的深远,即便是经过了注释和翻译,依然能穿透时空,直击人心,让人叹为观止。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哲学。《淮南子》作为集儒、道、阴阳、杂家之大成的著作,其涵盖的知识面极广,从天文历法到人事伦常,无所不包。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天文训”和“地形训”的部分。这本书的注释在这两块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很多古代天文术语的解释,都引用了后世的考据成果,而非简单地望文生义。例如,对于某些古代星象的描述,注释部分会补充现代天文学的对应解释,这对于理解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古代中国人那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科普读物的收获,它提供的是一种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世界观重塑体验。
评分在我众多的国学读物中,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它并非那种追求高冷学术地位的“藏经阁”式版本,而是真正考虑到了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每一篇的篇幅控制得宜,注释的详略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提供了足够的学术支撑,又不会让人在主要的阅读流程中被打断。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关键概念后的简短“小结”式注释,这些总结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概括出该段落的核心思想,对于初次接触《淮南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让原本被视为“难啃的骨头”的经典,变成了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智力冒险,真正做到了“引人入门,渐入佳境”,成功地激发了我继续深挖相关领域的学习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米黄色的纸张带着一种古朴的书卷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我特意选了一个周末的午后,在阳台上,伴着不那么喧闹的市井之声,翻开了它。初读时,那繁复的文字和古奥的词汇确实像一道不低的门槛,让我有些手足无措。不过,随着我耐心地梳理着注释和译文,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篇章,像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特别是关于“道”与“术”的论述部分,译文的处理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原意的精髓,又用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进行了阐释,使得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辨,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收录了文本,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两千多年前先贤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不同的感悟,让人不禁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由衷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