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康有为 著,姜义华,张荣华 校
图书标签:
  • 伪经
  • 早期基督教
  • 学术研究
  • 宗教历史
  • 文本分析
  • 新教神学
  • 历史考证
  • 古籍
  • 文献研究
  • 基督教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22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68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25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学伪经考》是奠定康有为变法理论体系的一部主要著作。该书初刻于1891年秋七月,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中再刻并进呈光绪皇帝,不久再度遭禁毁。梁启超赞叹此书是当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其石破天惊的论断不仅否定了“清学正统派”汉学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人们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闸门,从而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牲、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等,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光绪朝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书法家。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反对共和,后半生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述近千万言。

目录

新学伪经考
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
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上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
汉书河间献王鲁共王传辨伪第四
汉书儒林传辨伪第五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第六
汉儒愤攻伪经考第七
伪经传于通学成于郑玄考第八
后汉书儒林传纠谬第九
经典释文纠谬第十
隋书经籍志纠谬第十一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上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下
书序辨伪第十三
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

前言/序言


《学术之辨:经学传承与文献求真》 本书并非一部具体的文献考证,而是一场关于学术精神、经学流变与文献求真的深度对话。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寻知识本质、审视历史印记的旅程,其核心在于对“伪经”这一概念的辨析,但绝非止步于简单的真伪划分,而是将其置于更宏阔的学术史视野中进行解读。 一、 溯源:经学之源流与“伪经”的生成语境 经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石,其价值与地位毋庸置疑。历代学者以严谨的态度传承、解读、阐发先圣经典,构筑了辉煌的学术成就。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知识的传承也非一帆风顺。在漫长的经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原因催生了“伪经”现象的出现。 “伪经”并非一个单纯的贬义词,它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动因。有时,是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试图将某些新兴的学说或思想纳入既有的经典体系,以增强其权威性。有时,是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对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读甚至“再创作”,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求。更甚者,也可能掺杂着某些个人或集团的政治目的,企图通过“托古改制”来巩固其统治或影响。 本书将深入剖析“伪经”产生的历史土壤。我们将回溯早期经学的形成,探讨经师传授、校勘、注释的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朝代政治气候对学术风气的影响。我们将考察历代统治者如何利用、推崇甚至操控经学,以及民间学术社团在经学传播中的作用。通过梳理这些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读者将能理解“伪经”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历史进程中特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其不可忽视的时代烙印。 二、 辨析:何为“伪”?——从文献到义理的层层剥离 “伪”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争议。它意味着不真、虚假、冒充。但应用于文献,尤其是古代经典,其判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着重探讨“伪经”的判断标准,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演变的。 首先,从文献本体出发,我们将考察“伪经”在文本上的特征。这包括: 时代风格的错位: 考察其语言、词汇、句式是否符合其声称的时代特征。例如,某部声称出自先秦的文献,却出现了汉代才有的词语或语法结构,这便是明显的破绽。 内容叙事的矛盾: 检视其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地理信息等,是否与其他确凿的史料或同一时代的文献存在矛盾。 思想体系的割裂: 分析其思想内容是否与该时期主流的思想体系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或者其内部的逻辑是否自洽。 版本流传的痕迹: 追溯其版本流传的历史,考察其是否存在抄袭、嫁接、篡改的痕迹。例如,某部著作被指为“伪经”,往往是因为其内容与后世某些文献高度相似,但其成书年代却早于后者,这就需要深入考证。 然而,仅仅停留在文献本体的辨析是远远不够的。更为深层的分析,需要触及学术义理层面。我们将探讨: 思想的原创性与传承: “伪经”之所以产生,往往是试图将某种新的思想纳入旧的框架。本书将分析,这种“新思想”是否真的具有颠覆性,或者只是对既有思想的变异与重组。判断其是否“伪”,并非简单否定其思想价值,而是审视其在学术传承中的真实位置。 学术动机的考量: “伪经”的背后,是否存在某种非学术的动机?例如,是否为了抬高某个学派的地位,或者迎合某种政治思潮。这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和学术史的整体脉络进行推断。 “伪”与“创”的界限: 在学术史上,我们常看到“创”——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有时,“伪”与“创”的界限会变得模糊。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区分有益的学术创新与欺世盗名的“伪造”。 三、 案例:经典中的“伪”影与学术的求真之路 本书并非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将“伪经”的辨析过程具体化。我们将选取经学史上一些著名的“伪经”案例,例如: 《伪古文尚书》的争议: 从其出土、考证、辨伪的漫长历史,展现学者们如何运用文献学、史学、语言学等多种手段,对一部备受争议的经典进行层层剥离。我们将探讨,为何《伪古文尚书》的出现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学术风波,其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经学理念与政治权力之争。 某些汉代“纬书”的性质: 纬书作为汉代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伪”的性质早已被普遍承认。本书将分析纬书的产生背景,考察其与儒家经典的联系与背离,探讨其在古代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后世学者对其的批判与摒弃。 其他零散的“伪经”现象: 除了上述大型案例,我们还将选取一些零散的、个体性的“伪经”材料,展示它们如何隐藏在学术文献中,以及学者们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将其真相公之于众。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伪经”产生的具体方式,以及学者们在辨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毅力。这不仅仅是对文献真伪的判断,更是对学术求真精神的生动诠释。 四、 启示:从“伪经”看学术的生命力与警示 “伪经”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术的健康发展,但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经学作为一种活态的学术体系,其强大的生命力。学者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揭示真相,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学术的进步。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揭示“伪经”的真相,更在于: 重塑学术的严谨精神: 通过对“伪经”的辨析,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求实性、批判性。我们应以史为鉴,警惕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和曲解。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伪经”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历史进程的复杂与曲折。任何历史现象,都应置于其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理解,而非简单地贴上标签。 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本书希望通过对“伪经”的探讨,培养读者对信息来源的审慎态度,以及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 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 只有正视“伪经”的存在,并不断完善辨伪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守护知识的纯粹与尊严。 《学术之辨:经学传承与文献求真》是一次对知识边界的探索,一场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一次对学术精神的致敬。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感受学术的脉搏,理解真理的来之不易,并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拗口”,因为它大量运用了古雅的词汇和严谨的学术句式,这无疑提高了阅读的门槛。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这种文字的精准度是无可替代的。作者在表达复杂的概念时,从不使用模糊的修饰语,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后摆放上去的,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思想的原始形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需要权衡利弊的论断时所表现出的克制。他/她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细致地描绘出各方观点的优劣,让读者自己去权衡砝码。这种近乎白描式的叙述,虽然牺牲了流畅性,却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对于真正有志于深入研究此领域的人来说,这种“硬核”的表达方式,恰恰是最高效的沟通渠道。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简直是一份宝藏级的导览图。我发现自己完全可以绕过正文,仅仅是浏览这部分的列表,就能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作者在引用时表现出的那种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与批判性继承,是极为令人钦佩的。每一条引注都精准地指向了思想的源头,而且引用的文献类型极其广泛,涵盖了各种语言和载体,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对于任何想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进行二次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尾注和索引部分,其价值甚至可能不亚于主体内容本身。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生态系统的入口,为未来的探索者指明了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业余爱好者,我最初抱着试探性的态度接触这本书,生怕自己会被那些晦涩的术语和错综的引文淹没。然而,令人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案例分析”,犹如黑暗中的火把,瞬间点亮了那些理论的角落。这些故事并非简单的花边新闻,而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用以佐证核心论点的生动实例。通过这些具象化的场景,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再是书本上的死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长时间的阅读变得可以忍受,甚至令人沉迷。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深的学术殿堂与渴望知识的普通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质感和封面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厚重的气息,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放慢了翻阅的速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既保护了视力,又增添了一份年代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排版上,虽然内容可能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但编排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去优化阅读体验,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不会感到太过压迫。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可以平摊阅读,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和比对的工具书或研究性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本实体书的制作水准,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出版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再次把这本书请了出来,发现它在内容深度上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历史节点的简单梳理,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人物和思想流派巧妙地串联了起来。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思辨能力,他/她似乎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对既有的定论提出审慎的质疑,并且提供了大量扎实的旁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因为许多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在这本书的论述下,开始变得摇摇欲坠。这种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的写作方式,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挖掘隐藏在主流叙事之下的多重可能性。

评分

颇有创意,启发人们思考

评分

非常非常之好~非常非常之好~

评分

非常非常之好~非常非常之好~

评分

无论对学术史的价值,还是对维新政治运动的意义,这本书都不该轻易错过。

评分

有为之意不在考,以彼之道还彼身

评分

封面设计不好

评分

新学伪经考是康南海的经典著作,此书坊间早已售罄,此次再版,确是嘉惠学林之事。至于书籍的内容,需要放到晚清的政治背景下来看,不应单单看做是一部学术著作。

评分

颇有创意,启发人们思考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