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占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唐代开元六年(718年),由瞿昙悉达奉敕而作。它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和纬书,还介绍了16种历法有关纪年、章率等基本数据。既有科学性,又有传奇性;既有坚持不懈的探测,又有层出不穷的臆说。
瞿昙悉达,中国唐代天文学家﹐世居长安。生于唐高宗时代(公元七世纪下半叶)﹐卒于唐玄宗年间(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开元年间曾主持编纂占星术书《开元占经》,整理中国很多有关占星术、天文学的资料。
臣等谨案,唐《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唐瞿昙悉达撰。《唐书?艺文志》载一百十卷。《玉海》引《唐志》亦同。又注云:《国史志》四卷,《崇文目》三卷。此本一百二十卷,与诸书所载不符,当属后人分卷有异。自一卷“天占”至一百十卷“星图”,均占天象。自一百十一卷“八谷占”至一百二十卷“龙鱼虫蛇占”,均占物异。或一百十卷以前为悉达原书,故与《唐志》及《玉海》卷数相符。其后十卷,后人以杂占增附之欤?卷首标衔,悉达曾官太史监事。考《玉海》开元六年诏瞿昙悉达译《九执历》,则悉达之为太史监,当在开元初。卷首又标奉敕撰,而奉敕与成书年月皆无可考,惟其中载历代历法止于唐《麟德历》,且云李淳风见行《麟德历》。考唐一行以开元九年奉诏创《大衍历》,以开元十六年颁之,其时《麟德历》遂不行,此书仍云见行《麟德历》,知其成于开元十七年以前矣。所言占验之法,大抵术家之异学,本不足存。惟其中卷一百四、一百五全载麟德、九执二历。《九执历》不载于《唐志》,他书亦不过标撮大旨。此书所载,全法具著,为近世推步家所不及窥。又《玉海》载《九执历》以开元二年二月朔为历首。今考此书,明云今起显庆二年丁巳岁二月一日以为历首,亦足以订《玉海》所传之误。至《麟德历》虽载《唐志》,而以此书校之,多有异同。若推入蚀限术、月食所在辰术、日月蚀分术诸类,《唐志》俱未之载。又此书载章岁、章月、半总、章闰、闰分历、周月法、弦法、气法、历法诸名,与《新唐书》所载全不合。其相合者,惟辰率、总法等同。盖悉达所据当为《麟德历》,见行本《唐志》远出其后,不无传闻异词。是又可订史传之讹,有裨于考证不少矣。又征引古籍,极为浩博。如《隋志》所称纬书八十一篇,此书尚存其七八,尤为罕见。然则其术可废,其书固有可采也。卷首有万历丁巳张一熙识语,谓是书历唐迄明,约数百年,始得之挹玄道人,钩沉起滞,非偶然已。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 昀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占卜典籍的本身。它更像是一部观察古代社会、理解古人思维方式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和推演过程,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如何解释自然现象、如何规划生活、如何面对未知的态度。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装帧上的精美也为这种体验增色不少,翻开它,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民俗乃至哲学思想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其资料的翔实程度令人赞叹。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复合型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好奇心,更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触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沉浸于这种需要慢下来、静下心来研读的古籍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心灵休憩。我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手捧此书,感受着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的低语。它的分量感和内容深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需要耐心浇灌。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是极高的,它就像一座知识的灯塔,指引着我对传统文化探索的道路。我确信,它会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随时准备再次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开元占经(套装上下册)》的书籍,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印刷的字体清晰易读,即便是一些古老的术语和符号,也都排版得井井有条。我一直对古代的占卜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心生敬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庄重的气息,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签的设计,既实用又不失美观,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用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广博精深,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初步领略到它的冰山一角。它系统地梳理了古代各种占卜方法和理论体系,从天象、星辰到人事变迁,都有详尽的论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对照现代的一些科学知识去理解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层层递进,即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深入浅出的笔法,使得那些看似玄奥的理论变得相对容易理解。不过,要真正吃透这本书,恐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研读,才能领悟其中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工作做得相当到位,这点值得特别称赞。在涉及古代专业名词和典故时,书后附带的详尽注释和参考资料,极大地帮助我克服了阅读障碍。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古文表达,通过这些解释变得豁然开朗。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严谨的编辑态度,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我感觉出版方在校对和整理这些珍贵资料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使得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和传承。对于希望深入学习这方面知识的读者,如此细致的辅助说明是至关重要的,它有效降低了研究的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