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茂荣教授作为中国法学界较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其个人著作及理论对中国民法学界新老学者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民法理论方面的著作也已在大陆出版多部,并多次再版。本系列作为其多年民法理论的积累和拓展,除保留了其一贯的民法理论脉络,也吸收了近期新的民法学界理论研究成果和近期新判例等。债权一直是黄教授研究的重点,本书作为其民法系列的靠前册,主要阐述和探讨了债的标的及其效力问题,对中国民法学界开展深入研究以及对我国的民商事立法具有较为积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对法律实践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购买《债法通则(1)债之概念与债务契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清晰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如何通过各种“契约”来规范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包括合同是如何签订的,其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点,一旦发生纠纷,法院会如何判决,以及当事人可以通过哪些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例如,我期待看到关于租赁合同中关于押金返还、提前解约的规定,或者买卖合同中关于商品质量、交付期限的争议,以及在网络购物中常见的“霸王条款”的效力问题。我本来还想了解一些关于合同欺诈和侵权责任之间的界限,以及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固定证据,以备不时之需。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理论化”的,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意义,让我觉得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法律书籍,不仅仅要讲解法律条文,更要能够引领读者去思考法律背后的公平与正义。《债法通则(1)债之概念与债务契约》这本书,在我看来,在探讨债之概念和债务契约时,似乎更多地侧重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体系的梳理,而对于其中蕴含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并没有进行太多的阐述。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这些原则是如何指导和限制合同自由的。比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是否可以仅仅因为“合同没有规定”就采取不公平的对待,或者在合同条款中设置显失公平的条款。我还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弱者保护的讨论,例如消费者、劳动者等,在合同关系中,法律是如何给予他们更多的倾斜和保障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感觉略显“理性”和“中性”,缺少了对这些重要社会价值的探讨,让我觉得在法律的社会功能层面,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评分这本《债法通则(1)债之概念与债务契约》的书,我刚拿到手,被它的厚度和定价吓了一跳,心想这得讲得多细致啊。结果翻开目录,发现前面几章都在讲债的发生原因、债的效力,还有一些基础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以为会详细讲解合同的订立程序,比如要约、承诺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哪些注意事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算作合同生效。我本来特别期待能深入理解各种无效合同和效力待定的合同,比如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导致的合同,以及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后果,还有撤销权的行使条件和期限。我一直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感兴趣,比如不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希望能看到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解释,而不是泛泛而谈。而且,对于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违约金、定金、损害赔偿等等,我也想了解它们的具体适用,以及如何计算损失。书里对合同解除的条件、程序和法律后果也只是略有提及,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比如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的区别,以及解除合同后双方的返还义务。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这些方面,我感觉写得比较“浅尝辄止”,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种“吃透”合同法的深度,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评分我一直对各种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历史渊源很感兴趣,尤其是民法这样基础的学科。《债法通则(1)债之概念与债务契约》这本书,我在阅读时,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债”这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和演变。我本来期望这本书能够从罗马法时期开始,细致地梳理债的理论发展脉络,分析不同学说对债的理解的差异,并最终解释为何现代法律会采纳特定的体系。比如,我希望看到关于债权是请求权还是支配权的深入讨论,以及债与物权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来佐证。同时,我对契约的分类和各个类别的具体特征也充满好奇,例如买卖、租赁、承揽等典型合同,我希望能详细了解它们各自的成立要件、权利义务内容以及特殊的风险负担规则。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探讨一些非典型合同的效力问题,以及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合同形态。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给我的感觉是停留在了基础性的介绍,并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理论和历史文化背景,让我觉得有些地方不够“过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不错的,封面也比较简洁大气,所以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债法通则(1)债之概念与债务契约》这本书,在我翻阅的过程中,注意到它在介绍债的发生原因时,更多地停留在对法定事由的列举,例如合同、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每一种发生原因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在合同之债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各类新兴合同形式的介绍,像是平台经济中的服务协议、数据服务协议等,以及它们在法律上的特殊性。在侵权之债部分,我期待更详细地分析各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特别是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计算方式,以及网络侵权行为的新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感觉比较“框架性”,很多具体的问题并没有展开,让我觉得在理解债的多元化发生机制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