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共包含7册书籍: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爱到极致是放手》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重遇未知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身为女人,你是否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总是焦虑?我的恐惧、不安来源何处?我希望过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自处,并与他人产生联结?相较于男性,女人集多重的丰富性、甚至是矛盾的特质于一身,那么,一位内在从容的女性该具备什么特质呢?
本书由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发起,携手周国平、冯仑、苏芒、十二等,以360度全视角,来探讨、阐述如何唤醒你的女性特质,激发你的内心力量。
勇敢不是从不害怕,是明知前方并非坦途,仍毅然选择坚定不移,达到富足、自由、充满坚定、温暖的爱的状态,坦然当下,幸福自来。
《爱到极致是放手》
这是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解读亲密关系的必读经典,带你找到与所有爱的人--爱人、父母、孩子、朋友相处的内在力量和智慧,学会接纳、臣服和放手,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成长真的就是一条自我认识的道路。这个自我认识不是单行道,而是多面的、360度的认识自己。因此,这本"爱到极致是放手",就可以让你去映照一下自己和父母、子女、爱人,以及和自己的关系,自行对号入座,看到自己多个角度的不同层面,对其他人的感受能够有个不同维度的体察和认识。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没有什么比温柔更有力量。
华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继百万畅销书后,主编人生诗意生活的修行课。
张德芬、毕淑敏、陈文茜、黄佟佟、武志红、李银河……三十余位重量级作家共同分享:怎样过上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光芒,绽放出自己的爱与美。
《重遇未知的自己》
困境来临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活得出来,就算活不出来,也没有关系,事后你是否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承认、接受自己的不足,进而很快原谅自己,这是成长的关键。
而在事后的检讨、反省中,我突然明白了,不是你拜过多少老师,上过多少灵修课,读了多少本书,念了多少万遍的咒语,磕了多少头,做过多少大礼拜,或是静坐可以双盘多少个小时,你就能够脱胎换骨般开悟。*终你要面对的,还是自己心里的那些阴暗面和负面的人格特质。
——张德芬
《活出全新的自己》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之深度疗愈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唤醒了未知的你,本书帮你找回内在力量,疗愈好自己
在书中,作者运用一个特别的成长模式,让你可以随书中人物的遭遇和历程,逐步展开自己的成长:
*个阶段是唤醒沉睡中的自己,学会自我回观;
第二个阶段是疗愈旧时的创伤,学会整合、安抚各种能量,勇敢面对人生的各种难题;
第三个阶段是创造,也就是找出“你”是谁,同时找回自己的内在力量。
找回内心全新自我的生命课程,带你踏上爱和喜悦的心灵之旅!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之一《遇见未知的自己》的重生创造篇。
“我一直认为,‘心想事成’应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事。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心想事不成,甚至事与愿违呢?这是因为两层重大的障碍。*层障碍是,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梦想,或是鼓励我们让梦想成真。第二层障碍是,我们不但没有养成培育自己内在世界的习惯,而且还充塞了很多错误的信念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本书通过一个天方夜谭似的童话故事,创造出“心想事成”的人生步骤:
*步: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第二步:清除大脑中一直占据你思想的旧信念,重新设定目标;
第三步:等待接受、学习放下,让宇宙的力量带领你。
《遇见未知的自己》
华语世界超300万册的身心灵自我修行必读经典
谦卑和感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丹。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自己、看清小我,进而在生活中操练,让自己更加自在、解脱、快乐。而感恩,正是你用谦卑的心去体会一切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感恩会带来更多的谦卑、更多的福分、更多的快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这个成长进步的过程,需要大家把书中的资讯拿出来,彻底在生活中执行。一段时间以后,你一定会在某个领域或是某些情境能够做到先知先觉,不再堕入惯性模式的陷阱里。
——张德芬
张德芬:
台湾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曾任台湾电视公司记者、主播多年。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2002年辞去国际知名公司IBM高薪工作,致力心灵潜修及写作,迄今其系列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作品已被泰国、韩国、越南等国翻译成该国文字热销中。
2007年,出版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台湾一上市就掀起了阅读狂潮,该书被誉为华语世界第一本身心灵成长小说。同年,大陆引进的简体版,很快位列各大图书销量排行榜榜首,至今销量已突破300万册。
2008年至2013年,作品《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台版为:《爱上自己的不完美》)《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逐一上市。与此同时,张德芬还翻译了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作品《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修炼当下的力量》和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并审校《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等身心灵作品,为华语世界的身心灵普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爱到极致是放手》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重遇未知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转念作业
若菱看到老师发下来的家庭作业,着实有点儿纳闷儿。作业的题目叫“批评你周遭的人”,然后按照要求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一共六个题目。
若菱*想写的当然是志明,但是她又不想在陌生人面前吐露自己婚姻的问题,所以她琢磨着该怎么写这些问题,搞到很晚才睡。听到志明进屋的脚步声,和他关上客房房门的声音,又是一阵心痛。
第二天是周日,若菱起了个大早,很期待地又去那个工作室,听老师的课。一开始,老师又是带领大家静坐,若菱在一种无形的能量中,感觉好放松,身体轻飘飘的,思绪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直到老师呼唤他们回来,若菱才依依不舍地睁开眼睛。
“昨天我们谈到逃避我们自己以及其他问题的策略,其实还有一种策略,叫作……”老师在白板上写下了“投射”两个字。
“什么是投射呢?比方说,我从小就被教导我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人,我也自认为我很聪明,所以我压抑、否认了自己不聪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聪明的人的时候,他提醒了我内在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我特别讨厌不聪明的人,对他们没有耐心。”
老师停下来,看看所有的学生:“同样的,当你对某一类人或是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其实,他们的那些缺点你都有,只是不承认罢了!”说着,老师把手比成一个手枪的姿势,对着一个学生,然后说,“你看,当我手指着你批评的时候,有几根手指对着我自己?”
很明显,一根手指对着对方,三根对着自己。然后老师说:“我的老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她看看若菱,显然她说的是老人,“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针对老师的这句话,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若菱班上的同学好像已经都是灵修老手了,对老师说的话很能够呼应、认同。若菱却觉得她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么激进的观念。
首先,有个同学就提到了那部若菱看不太懂的电影,他指出电影内容说:“观察者在各种事物的可能性中选择了一种,于是事情就如实发生了,所以事情是我们的‘选择’,而不是我们被动地看事情发生。”也有同学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能量相同的事物会彼此吸引,所以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都是我们本身的能量吸引过来的。
一个同学忍不住了,她有不太相同的观点:“我是个基督徒,我是认同有一个*高力量在管制这个宇宙的。你们这样说,好像人可以超越神,掌管自己的命运!”
大家突然变得鸦雀无声,震惊于半路杀出来这么一个程咬金。若菱倒是挺欣赏她的态度,毕竟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激发我们更多不同层面的想法。
“没有冲突,亲爱的,”老师柔声地说,“当我们心里有个深切、真诚的渴望,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这就是你心目中的神。当你祈祷的时候,你的内在会发出一股正面振动的能量,它会把你想要的东西吸引过来,也就是神在回应你的祷告而赐给你真心想要的东西。”
那个同学紧绷的面孔稍稍有些放松了。
老师继续说:“我们面对每天的生活,都去试着活在当下,臣服于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就是神,因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话,它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臣服于它。然后因为我们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当下的每个选择中,我们没有惧怕,能做出*好的选择,而且正因为我们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好的事物会因为我们有意识的选择而发生。”
若菱真是很佩服老师能一转头就用基督教的语言,把刚才大家说的“另类”观点换成基督徒能接受的说法。在这一转念中,不但那位同学,连若菱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老师这时转过头来,看着一直没有发言的若菱,邀请她分享她的家庭作业。
若菱有点儿害羞地低头看自己写的东西,然后老老实实地念道:“谁让你感到愤怒、挫折、迷惑,为什么?谁激怒了你?你不喜欢他们什么地方?”
若菱停顿了一下,更不好意思地小声念道:“我对志明感到愤怒,因为他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
“好!”老师要她停下来,然后问,“这是真的吗?”
“什……什么?”若菱不解。
“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你?”老师重复若菱的话。
“嗯,是真的。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很少关心我。”若菱回答。
“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真的吗?他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的吗?他的每个朋友、周围的亲人都觉得他是这个样子吗?”
“嗯……”若菱没有把握了,不敢接腔。
“他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你,”老师又念道,“这是真的吗?”
“有偶尔关心一下啦,但是……”
“从来没有,真正的,”老师加重语气,“这是真的吗?”
若菱说:“嗯,大部分时候是真的。”
同学们都笑了,若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师又问:“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时,你是什么样的人?”
“嗯?”若菱听不懂。
“当你抱持这样的想法——‘志明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的时候,你看到他,或是想到他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嗯,不太舒服……”若菱保守地描述。
“是喜悦、和平还是紧张、压力?”老师追问。
“紧张、压力!”若菱不假思索地答道。
“好,你想想,今天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在你的脑袋中,你看到志明,或是和他相处的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样?”
“好多了,比较平静。”若菱想象了一下,然后老实地回答。
“好,我不是要求你要放掉这个思想,我只是问问你,你有没有看到任何理由,让你放掉这个思想,不再背负着它?”
“是的,我知道。”若菱说。
“好,我现在请你把这个句子反转过来,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嗯?”若菱不确定要怎么改。
老师帮她起头:“志明不是……”
“志明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若菱机械地念出来。
“好,我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这句话,看看它的真实性和原来那句话比较起来如何?”
若菱闭上眼睛,照老师的话默念这个反转了的句子,她觉得很滑稽,不过好像后来这一句的真实性真的并不亚于原来那句。
若菱张开眼睛,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看着老师。
老师没有乘胜追击,只是继续要求若菱:“把志明改成你,你改成若菱,把你写的句子再念一遍。”
若菱照着念了:“若菱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志明!”
“这句话的真实性怎么样?”
若菱闭目沉思,其实是在逃避困窘。她有点儿心虚,因为她知道她对志明的关心也是从她自己的观点出发的,很可能志明对她也会有同样的抱怨。
“这个家庭作业真是个陷阱!”若菱觉得自己上钩了,可是也不得不佩服它的设计之巧妙!原来我们对别人的指控,真的是有三根指头是对着自己的!
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释放。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奥的理论,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以其真诚的分享,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平和、更加慈悲的心灵空间。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心想事成”的阐述,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成功”和“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我们内在的信念和能量。当我们的内心足够清晰、足够坚定,并且与宇宙的能量同频共振时,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套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指引,在我疲惫的时候给予慰藉。它帮助我学会了如何安抚内心的躁动,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灵魂的对话,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更加勇敢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合上书,你会发现,生活依旧,但你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已经悄然改变。
评分这套书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成长”的真正含义。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时而点头称是,时而陷入沉思。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敏锐,她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心真相。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重遇未知的自己”的篇章,它鼓励我们放下过去的包袱,勇敢地探索那些尚未被发掘的潜力。很多时候,我们被固有的认知和经验所限制,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不敢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推手,鼓励我去拥抱变化,去接纳那个更广阔、更自由的自己。它传递了一种积极而充满希望的生命观,让我相信,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有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书中的一些练习和反思,也极具操作性,能够帮助我们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也更加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场心灵的温柔对话,让我得以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片刻宁静。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内心的海洋,触碰那些被日常琐事所掩埋的情感与渴望。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卸下了层层伪装,赤裸地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迷茫与不安,在文字的抚慰下,渐渐变得清晰可见。书中关于“心有所定”的论述,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我如何在波涛汹涌的生活中找到坚实的立足点,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裹挟。它不是那种提供速成方法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仿佛为心灵注入了一股清泉,洗涤掉疲惫与尘埃。合上书页,你会发现,世界依旧,但你已经不再是那个面对浮世时手足无措的自己,而是多了一份从容与坚定。它带来的改变,并非惊天动地,却如同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我的灵魂,让我更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去拥抱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便是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比如焦虑、恐惧、不被理解等等。她没有回避这些负面情绪,而是以一种温和且充满力量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它们的根源,去化解它们的束缚。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浮世”的描述所触动,它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迷失感,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就迷失在各种外在的评价和标准中,忘记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而这套书,就像一股清流,将我的注意力拉回到内在,提醒我“心有所定”的重要性。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改变世界,而是教你如何去安顿自己的心,从而拥有面对世界的底气。书中的例子和故事都非常有共鸣,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与我分享她的智慧与经验。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加坚韧,能够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
评分读完这套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深度疗愈。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与慈悲,她没有站在高高的道德制高点评判,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人心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她对生命、对自我、对幸福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遇见自己”的探讨,它挑战了我长久以来对“自我”的刻板认知,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我”远比想象中更加丰富和辽阔。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卡顿、不顺遂的时刻,常常是因为我们与内心的声音渐行渐远。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一步步带领我走回内心深处,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呼唤,去接纳那些不完美的自己。书中关于“心想事成”的阐释,并非鼓吹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强调了心念的力量和能量的吸引法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信念系统。它教会我如何与潜意识合作,如何调整内在的频率,从而创造出更符合自己心意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场自我发现与转化的旅程,让我更加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潜能,也更加勇敢地去追求内心的真正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