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4月1日)
丛书名: 白话中医经典
平装: 359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0485187
条形码: 9787530485187
商品尺寸: 25.6 x 18 x 2.6 cm
商品重量: 798 g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完整体系的临床医学著作。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众多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确立了六经辨证的临川诊断体系,并涉及到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学术体系的发展和临床疾病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李浩、梁琳、李晓主编的《伤寒杂病论白话解》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进行了白话释义,力图忠于原文原意,使丛书以全新的形式呈献在读者面前。同时还结合临床实际应用加入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相关知识链接。
伤寒论
刻仲景全书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伤寒论卷第1
辨脉法第1
平脉法第二
伤寒论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痓湿喝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伤寒论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卷第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寒论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论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伤寒论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伤寒论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伤寒论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后序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
痓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就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附录一《伤寒论》方剂索引
附录二《金匮要略》方剂索引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书,看过不少版本,但总是觉得差了点什么。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伤寒杂病论白话解》。李浩先生在这本书中,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他没有像某些版本那样,只是简单地把古文翻译成白话,而是深入挖掘了张仲景先生论述中的精髓,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了一次非常透彻的解读。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回避《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难点和争议。作者会引用不同医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对于想要深入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我个人特别喜欢他对“六经辨证”的讲解,他用逻辑严谨的方式,将复杂的辨证体系梳理得清晰明了,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他不仅仅是列出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更重要的是剖析了方剂的配伍原则、药物的剂量控制,以及在临床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方剂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方剂,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伤寒杂病论》作为方剂学的源头,自然是我学习的重点。然而,这本书原文的晦涩程度,确实是劝退了不少人。在机缘巧合下,我接触到了这本由李浩先生解读的《伤寒杂病论白话解》,我必须说,这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医经典学习的看法。李浩先生的解读,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他更像是站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医者角度,将张仲景先生的论述进行了一次“现代化”的阐释。他对于每一个方剂的讲解,都非常细致,从药物的配伍,到君臣佐使的用意,再到方剂在不同情况下的加减变化,都讲解得头头是道。他还会对比不同的医家对同一条文的解读,并给出自己的见解,这让我受益匪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麻黄汤”的讲解,作者不仅解释了它的主治、功效,还详细分析了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来治疗外感风寒证。甚至还提到了在现代临床中,使用麻黄汤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剂量、煎煮方法等。这使得我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方剂背后的逻辑和应用。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充满好奇的初学者,我曾经尝试阅读一些中医经典,但常常因为语言的障碍和理论的深奥而感到沮丧。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伤寒杂病论白话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学习中医的道路。作者李浩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他没有使用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张仲景先生那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呈现在我面前。他不仅仅是翻译了文字,更是把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道”给挖掘了出来。我喜欢他讲解“太阳病”部分时,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向我揭示疾病发展的规律。他对每一个病症的分析,都紧紧围绕着“因”、“果”展开,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病,又该如何去治疗。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记得有一段关于“辨别真假寒热”的论述,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精髓。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充满生活智慧的学问。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医充满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人来说,这本《伤寒杂病论白话解》简直是福音。李浩先生的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张仲景先生那些充满智慧的论述,变得触手可及。我之前对《伤寒杂病论》的印象,就是一堆古文,读起来就像在啃石头。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他不仅仅是翻译,更是一种“再创作”。他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人的经验,并将之转化为我们更容易接受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他在讲解“脾胃病”的部分,他将那些复杂的病症,用非常形象的方式描述出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身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且,这本书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作者还会结合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这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中医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伤寒杂病论白话解》真是让我醍醐灌顶!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之前一直觉得《伤寒杂病论》高深莫测,哪怕是古文的注释也常常看得云里雾里。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名字就很有吸引力,想着“白话解”应该能降低阅读门槛。拿到手后,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风格吸引了。不是那种生硬的翻译,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李浩先生在讲解每一个条文的时候,不仅解释了文字的意思,更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病机、治法,以及背后的理法方药。我尤其喜欢他举的那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将古人的经验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感觉那些古老的智慧瞬间变得鲜活、实用。以前总觉得中医讲究“证”,但到底什么是“证”,常常说不清楚。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证,让我对“证”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少阴病”时,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少阴病患者的阳气虚衰比作“风中残烛”,一下子就抓住了病机的核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张仲景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不仅是中医经典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实践的优秀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