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9月1日)
平装: 25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9185513
条形码: 9787509185513
商品尺寸: 23.4 x 16.8 x 1.8 cm
商品重量: 440 g
《任玉堂脉学传心录:从入门到应诊的中医通关之战》是以任之堂讲课提纲为蓝本,并在听课笔录手稿和录音整理的基础上予以编排润色,故写作风格是原汁原味的讲课形式,真实再现了任之堂临证理法方药思路的全过程,解答了中医学子在任之堂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疑难问题,重点把“由脉把出病机,由病机理出治法,由治法处方选药”这一系列的完整辨证过程奉献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基本掌握从入门到应诊的中医思维。
楔子
开篇说
首关脉法实战
第一节教你如何识脉郁点
郁脉是诸脉象之首
郁脉在两手六部中的含义
边学边悟
第二节脉势
边学边悟
第三节脉性(一)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边学边悟
第四节脉性(二)
涩脉
弦脉
紧脉
弹指脉
硬脉
边学边悟
第五节脉性(三)
濡脉
结代促脉
粗脉
细脉
虚弱脉
边学边悟
第六节五行脉
边学边悟
第七节特色脉(一)
无神脉
少阴脉
太溪脉
躁脉
边学边悟
第八节特色脉(二)
风湿脉
浊脉
边学边悟
第九节脉法总结
边学边悟
课后交流
第二关三诊兼参
第一节望形
望手
望面、望体
望舌
边学边悟
第二节望神
边学边悟
第三节问诊
边学边悟
第三关病机用药
第一节浅谈精气神
边学边悟
第二节精——肾精的辨证用药
五子衍宗丸
桂附地黄丸
龟鹿二仙丹
玛卡
肉苁蓉、巴戟天
边学边悟
第三节气——脾胃之气的辨证
四君子汤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生脉饮
小建中汤
炙甘草汤
生姜、大枣
边学边悟
第四节浅谈神
桂枝汤
焦甘草
首乌藤、合欢皮
麦冬、川芎
酸枣仁
边学边悟
第五节调气——上越(一)
血虚,虚火上冲——黄连阿胶汤
肾气不固,虚阳上越(上热下寒)——济生肾气丸
气血不足,虚火上冲——八珍汤加半夏、砂仁
边学边悟
第六节调气——上越(二)
风热,上焦郁火——银翘散
风痰上扰清窍——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火扰。——黄连温胆汤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湿热内阻肺胃——三仁汤
第七节调气——下陷(一)
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
脾虚津亏证——七味白术散
肝郁脾虚,湿浊阻滞下焦证——完带汤
寒邪入肾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边学边悟
第八节调气下陷(二)
湿阻下焦——荆防败毒散
寒湿困腰——肾着汤
肠积名药——肠六味
边学边悟
第九节调气——中郁
泻黄散——脾胃食积化火
升降散——郁热在里
四逆散——阳郁肝脾
扣子七
……
第四关临床实战
第五关通关历悟
跋
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它神秘而难以接近,尤其是那些古籍里的理论,看得我云里雾里。直到我偶然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中医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和实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枯燥,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一些看似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气血”概念时,用“河流”和“运载”来比喻,这样一来,我脑海中就立刻有了画面感,能够理解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带来的问题。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那些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就像把我们带到了诊室现场,让我们亲身感受医生的诊疗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辨证施治”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药,而是强调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思路,让我们明白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人体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之上。它鼓励我们去“用心”感受,去“传承”经典,这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我的生活中。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尤其是它对于中医脉象理论的讲解,简直是入木三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脉学是个玄妙的东西,虽然读过一些入门的书,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抓不住要领。可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从最基础的脉象形态入手,一点点地深入,从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等,讲得既细致又透彻。作者并没有把这些脉象描述得过于抽象,而是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不同脉象所代表的病机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浮脉”的讲解,书中不仅列举了风寒、风热等常见病因,还提到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比如郁怒伤肝、痰饮内停等,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接触到的,也让我豁然开朗。而且,书中的图示也很直观,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脉象的细微差别。特别是最后几章,关于脉象的辨证思维和临证应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理论运用到自己身上,或者观察身边人的脉象,虽然还不能完全做到准确判断,但至少有了方向,不再像以前那样摸不着头脑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宝藏,让我对中医脉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继续深入学习下去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怀有极大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经验”和“传承”的强调。书中并没有将中医描述成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作者在字里<bos>中,时常流露出对前人的敬意,以及对中医文化的深深热爱。他用大量篇幅讲述了一些中医大师的临床故事和经验总结,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智慧”和“魅力”,也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书中关于“师承”的探讨,让我对中医的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中医学习,不仅仅是读多少本书,更是要有人指导,要有实践,要有悟性。这本书并没有劝你一定要去拜师学艺,但它无疑会激发你去主动寻求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指导。它让我认识到,中医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悟性。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术语和理论,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在我的中医学习道路上,无疑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引路人”角色。我一直想系统地学习中医,但总是被海量的理论和术语吓退。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容易被忽视,但却又至关重要的“诊断”入手,特别是“望闻问切”中的“切脉”,也就是脉学。作者对于脉象的阐述,可以说是“拆解式”的,把一个复杂的技术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让我们能够逐个击破。例如,关于脉象的“六部九候”,书中就用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解释了每个部位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而且,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临证”的重要性,而不是死记硬背。他鼓励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总结。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脉象的动态变化”,这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意识到脉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进行而改变,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精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脉象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浮、沉、迟、数”这些基本概念上,而是有了更深的层次,能够开始思考脉象背后所反映的病机。
评分从一本教材的定义来看,这本书的“通关”意味十足。我曾尝试过几本中医入门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零散,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中医的入门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作者在“循序渐进”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从最基础的阴阳五行、藏象理论,到后来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逻辑性非常强,让你感觉每一步的学习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会感到突兀。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辨证”部分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病是什么证”,而是教你如何“从症状中找出病机”,如何“根据病机选择合适的治法”。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书中的案例分析,也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它不像一些书那样,只讲理论,不讲应用,而是真正地让你感受到中医的“实用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一体性”,明白了各个理论模块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
评分书质量很好
评分了解一下。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书质量很好
评分书质量很好
评分书质量很好
评分书质量很好
评分书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