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的诞生:近代以前的学术信息管理

工具书的诞生:近代以前的学术信息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布莱尔 著 著,徐波 译 译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信息管理
  • 工具书
  • 近代史
  • 知识组织
  • 文献编纂
  • 学术文化
  • 图书史
  • 史学
  • 信息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4999
商品编码:1515705419
丛书名: 书史译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1500年第一本印刷的工具书诞生,它继承了古典与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关于信息管理的全新时代。作者通过描述从写本上的笔记到印本工具书的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试图指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信息过量的时代,但这并非是一个独一无二或者全新的时代,这本书强调文化因素对文艺复兴时代学者传递和管理信息的影响,并非仅仅是古代文献的重新发现造成了信息的爆炸,而是一种发掘和储存信息的新态度造成了这个时代信息的爆炸。
《工具书的诞生:近代以前的学术信息管理》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的时代,深入剖析了近代学术信息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本书并非单纯地罗列古代的知识宝库,而是致力于揭示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甚至在早期印刷术也相对稀缺的时代,学者们如何系统地组织、检索和传播他们的知识。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理为脉络,细致地考察了不同文明和不同历史时期在信息管理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达成的成就。作者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后世称为“工具书”的早期形态,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早期目录与索引: 在浩如烟海的卷轴、抄本和早期印刷品中,找到所需信息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书将详尽地介绍学者们如何通过编纂各种形式的目录(如藏书目录、书目)和索引(按主题、人名、地名等),为知识的有序化奠定基础。这些目录和索引不仅是信息检索的工具,更是知识分类和整理思想的早期体现。 百科全书与类书的雏形: 面对不断增长的知识量,如何将其系统地整合与呈现?本书将追溯那些旨在包罗万象、涵盖各个学科知识的巨著,探讨它们在编纂理念、结构设计以及信息组织上的创新。这些早期的百科全书或类书,是后世百科全书体系的直接先驱,它们承载着人类积累知识、形成通用知识体系的宏大愿望。 字典、词典与语文学工具: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载体,而对语言的精确理解则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本书将深入研究古代学者在词汇研究、释义、语音、语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字典、词典、语法书等工具。这些工具不仅帮助学者理解古籍,也促进了语言的标准化和学术交流的顺畅。 地图集、年表与地理志: 地理信息和时间序列是理解世界的重要维度。本书将考察学者们如何通过绘制地图、编纂年表、撰写地理志等方式,来记录和呈现地理空间和历史进程。这些工具为当时的旅行者、行政官员、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支持。 笔记、摘要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信息尚未被广泛复制的年代,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笔记、摘要、批注等方式,将阅读、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本书将分析这些个体化的信息管理实践,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汇聚成一种知识生产和传承的模式,展现学者们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焦虑与智慧。 《工具书的诞生:近代以前的学术信息管理》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对古代文献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知识管理思想史的深度挖掘。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解读,展现了在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人类智慧的闪光点,以及他们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影响深远的知识管理方法。它揭示了从零散的知识碎片到系统化的信息体系的漫长演进过程,为理解近代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知识管理基础。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作者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清晰的叙事相结合,使得即便是对古代学术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书中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所吸引。读者将有机会窥探那些隐藏在古籍背后的信息管理智慧,理解那些看似朴素的工具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知识传递、学术发展的重要角色的。 总而言之,《工具书的诞生:近代以前的学术信息管理》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被发现、被组织、被分享的宏大叙事。它是一次对人类求知精神和信息管理智慧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塑造近代学术面貌的隐秘力量的深刻洞察。阅读此书,你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学术信息管理的发展脉络,以及那些为后世智慧积累奠定基石的先行者们的卓越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平日里沉迷于网络搜索、习惯了即时获取信息的读者来说,简直像是在一个熟悉的世界里,突然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古老而精妙的迷宫入口。我一直以为“工具书”这个词,不过是字典、百科全书、手册这类查阅资料的便捷工具的统称,但《工具书的诞生》却将这个概念延展到了我从未设想过的深度和广度。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学术成果,它们是如何在没有搜索引擎、没有数据库的时代,一点点被整理、归类、编纂成册的。想象一下,在泛黄的羊皮纸上,学者们一笔一画地记录、校对、修订,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传播的执着,通过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抵达我眼前。书中的例子,那些古老的手稿、早期的索引,它们不仅仅是文献,更像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信息管理史上令人惊叹的里程碑。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便捷,背后是无数前人的探索和积累,而这些积累,正是以“工具书”这种形式,悄然改变着知识的传承方式。它让我对“信息管理”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活动,一种对知识秩序的构建和追求。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梳理和整合海量知识的“大部头”心存敬畏,但《工具书的诞生》让我明白,这种敬畏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敬畏,更是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信息管理者”的敬佩。在没有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时代,编纂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其难度和复杂程度,是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逻辑的构建,是知识体系的重塑。这本书带领我回顾了从古至今,各种形式的工具书是如何萌芽、发展并最终形成体系的。从早期的名物志、韵书,到后来的类书、百科全书,每一个阶段的工具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和认知水平。作者的叙述,让我看到了知识是如何在被不断地“打碎”与“重组”中,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传播。这种对信息管理“手术刀”般精细的拆解和重构,让我对知识本身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默默付出,为我们整理好知识的人们。

评分

读罢《工具书的诞生》,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知识仓库,但不同于以往那种杂乱无章的印象,这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近代科学体系尚未完全成形之前,学者们为了理解和驾驭数量日益庞大的信息,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它描绘了一幅关于信息组织和传播的壮丽画卷,从早期的抄本、目录,到后来更具系统性的百科全书、词典,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的火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索引”的讨论所吸引,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那个时代却是连接零散知识的生命线。没有精准的索引,再多的文献也可能成为一堆无用的纸张。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工具书如何从最初的辅助工具,逐渐演变成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石。这种对知识梳理和传播方式演变的细致考察,让我对学术史有了更立体的感知,也对信息管理从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如今的数字化,其背后漫长而复杂的演进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思考信息是如何被组织、被呈现、被传播的。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古老学术界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一直以为,学术的进步仅仅是理论的突破和新发现的产生,但《工具书的诞生》却向我展示了,信息管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支撑,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者。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资源也远不如今日丰富的时代,学者们如何才能有效地获取、组织和利用知识?这本书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工具书本身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人类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对知识的系统性认知和管理能力。从古希腊的目录,到中世纪的抄本注释,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分类法的探索,每一种工具书的出现,都标志着人类在信息管理道路上的一次重要飞跃。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以及他如何将枯燥的学术史实,讲述得如此引人入胜,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的编纂者们是如何在寂静的书房里,为后世构建起一座座知识的灯塔。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工具书起源的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学术信息管理的一些浅显认识。我总是习惯于认为,知识的传承和普及,主要依靠伟大的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却很少去关注那些“幕后英雄”——那些默默整理、分类、编纂学术信息的工具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近代以前,当信息传播远不如今天这样便捷时,学者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汇聚起来,形成便于查阅和研究的工具。它详细讲述了从简单的列表、目录,到复杂的索引、百科全书的演变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早期编纂者如何面对大量未经整理的手稿、文献,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分类,最终编纂出影响深远的作品的故事所打动。这不仅仅是关于书本身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系统性的信息管理,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推动学术进步的宏大叙事。这本书让我对“信息”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我们铺平知识道路的工具,充满了感激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