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满58包邮)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冠生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回忆录
  • 传记
  • 二战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
  • 人物
  • 盟史
  • 旧时光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6502
商品编码:15119127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作者 张冠生著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49556502 出版日期 2014-07-01
字数 页码 41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有言:“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头,我们看得见胜利,又看得见崩溃;看得见复兴,又看得见衰落;看得见生长,又看得见毁灭;看得见光明,又看得见黑暗。……我们,中国民主同盟,愿大声疾呼,唤醒国人,舍弃险恶的道路,争取光明的道路。”
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
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性并不热衷政治,大多素以教育兴国、文化传承、乡村改造、扶助弱民为安心立命之地。无奈国运艰危,民生离乱,烽火连天,没有安放书桌的地方。他们走出书斋,抱团成势,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不靠武装、不图政权、不占地盘,只凭文化和思想力量参与中国政治,活跃在国共两党之间,形成可圈可点的政治风景。
一向“群而不党”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以思想凝聚在一起,成就了当年中国具政治色彩的文人组织,为民主信念、政治主张大声疾呼,直斥独裁,有时豁出身家,不怕坐牢,不惜性命……
民盟以初动议创建人梁漱溟、张君劢、黄炎培、左舜生为代表,名家云集,大师成群。他们立德、立言、立功,正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方向、民生出路、文化前途而上下求索的过程。《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在零碎史料中渐渐聚拢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呈现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政治主张全貌的形成过程。
精彩、渊博、厚重、切的先生们,排成了星汉灿烂的人物长廊。


   作者简介
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会,做费孝通教授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民盟委员。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瞭望》、《读书》、《东方》、《随笔》、《温故》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荀子素描》、《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等。

   目录
【代序】 民主思想之写真(梁晓声)
【代序】 生活的历史与历史的生活(王赟)
【上编】 筚路蓝缕(1939—1943)
> 梁漱溟说统一建国同志会 / 同志会成立前后细节 / 梁漱溟说民盟“发起”……
> 刘清扬说往事 /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 张澜兴办国立成都大学 / 邹韬奋说《生活》周刊 / 邹韬奋是否盟员 / 华罗庚自学成才……
> 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 /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 /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 /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 四勉 ? 一戒
【中编】 设置议程 (1944—1947)
> 美国高层智囊看国共两党 / 民盟群贤办报刊 / 民主之“家” / 当年入盟方式……
> 李公朴与北门书房 / 张澜与密谈内容 / 人中麟凤柳亚子 / 冯克熙的回忆……
> 张澜论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主张与目的(节录) / 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张澜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下编】 风雨如晦(1948—1950)
> 关于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些史料 / 营救被捕盟员 / 参与新政协筹备的盟员 / 新政协筹备期间设定二十三个界别 / 盟员策动警察起义……
> 梁漱溟的坦然与赤诚 / “一个忠实的人民长工” / 一位普通盟员的回忆 ……
> 中国民主同盟关于接受共同纲领及停止民盟纲领的决议案 / 中国民主同盟宣言 / 庆祝国庆
【外编】 回望先生
> 中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 / “民盟之父”梁漱溟 / “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 / 史学大家左舜生 / 史册新一页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打捞历史碎片(张冠生)

   编辑推荐
1、中国当今具影响力的学者型作家梁晓声“谨致敬意”之书,并专门撰写序言——“我入民盟已二十余年了,关于我们民盟的史性书籍,看得也多了”,“我认为,这本《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为中国民主同盟整理了一部‘简史’。虽言其‘简’,在我看来,却很有分量。该书做的是去琐求精之事。这使我联想到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2、中国民主同盟,当年中国具政治色彩的组织——从1939年同志会到民盟成立的时间里,梁漱溟、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江问渔、冷御秋、李璜、林可玑、杨庚陶、罗隆基、章伯钧、丘哲、张澜等先期登台,开创民盟历史。后来有沈钧儒、张申府、张东荪、李公朴、闻一多、邹韬奋、史良、沈兹九、陶行知、周新民、潘大逵、沙千里、曾琦、周鲸文、柳亚子、彭泽民、范朴斋、楚图南、潘光旦、吴晗、费孝通、储安平……聚在同一面民主旗下。创始前辈引来更多同道。到1949 年新政权建立之初,民盟成员或近万数,多为知识界精英。
3、多年奔走国事,中国“老牌理想主义者”的历史现场——“平民代言人”梁晓声评价《从前的先生》,“不是以司空见惯的方法为我们民盟编了一部年表,亦非一般意义上的大事记,而是梳理出了一部中国民主同盟的思想简史”,“此前关于民盟的史性书籍,几乎都是在‘藩篱’之内成书的——因而只见思想的昭告,难见思想的形成过程。”

   文摘

   序言

《旧时年华:风云岁月中的个体剪影》(1939—1950) 这是一部回溯那个动荡年代个体生命轨迹的散文集,不落俗套地描绘了1939年至1950年间,中国社会剧烈变迁下,一群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物的故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穿越历史的烟尘,钩织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时代群像。 本书并非宏大的史诗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宏大叙事边缘化的个体生命。在这里,没有伟人的叱咤风云,也没有政治的风云变幻成为绝对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存、挣扎、爱恋、失落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是某个小镇上沉默的知识分子,在战火中坚守着文化传承的微光;或许是乡村里辛勤耕耘的农民,在土地的翻覆中体会着岁月的无情与希望;或许是城市中为生计奔波的各色人等,在时代的巨变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作者的叙事风格朴实而深情,如同泛黄的老照片,每一帧都凝固着一个瞬间,却能引发观者无限的联想。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那个时代的深深体悟,以及对其中个体命运的体恤与关怀。他笔下的“先生们”,并非特指某一位历史名人,而是泛指那个年代里,那些怀揣理想、或曾有所作为、或默默无闻却有着独特精神气质的男性形象。他们可能是曾经的教书匠、小商贩、手艺人,甚至是刚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人文风景。 书中收录的“零札”,并非随意拼凑,而是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感悟后,以一种随笔的形式,将一个个零散的记忆碎片、人物片段、事件片段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幅幅具有时代特征的微观画面。这些“零札”可能源于亲历者的口述,可能来自尘封的信件,也可能仅仅是作者在某个瞬间触景生情而形成的感悟。无论来源如何,都饱含着作者对历史细节的尊重与对生命温度的追寻。 1939年,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社会动荡不安;1950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这十余载的光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而复杂的时期。作者通过对那个年代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展现了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变革、人性的坚韧与脆弱。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苦难,但更多的是捕捉在苦难中闪烁的人性之光,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极为个人化、极具温度的方式,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宏大历史叙事之外的另一面——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无奈,他们的希望与绝望。通过这些“零札”,我们仿佛能听见那个年代遥远的呼唤,感受到那些逝去生命的脉搏。 这是一本适合静心阅读的书,它不追求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提供政治解读的答案。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段尘封的时光,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那个时代每一个平凡生命的重量,去体会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去理解那个年代“先生们”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促膝长谈,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品味历史的厚重,感悟人生的无常,汲取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入手了这本《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拿到手的时候就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气息,仿佛能闻到纸张穿越时光的味道。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敬佩的灵魂。翻开书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是冰冷的历史数据,而是鲜活的个体经历,那些人物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欢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可能是某一个眼神,某一个习惯,或者某一句未曾被正式记录下来的话,这些零零碎碎的“零札”恰恰是构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一部分。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个时代的场景,感受那些先生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奈,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珍贵片段,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封面和装帧。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温度往往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微观叙事中,而《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特殊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侧影。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也不是官方的历史定论,而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的“先生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零札”时的克制和留白,并没有刻意去煽情或拔高,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人物的真实状态。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时代信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体会,仿佛每一次都与那些“先生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那些默默付出的先辈的怀念。

评分

在阅读《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细节见证历史”这句话的含义。作者并没有去写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先生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能是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次饭桌上的争论,或者是一封未曾寄出的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潮流,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因为一个细节而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就隐藏在这些不为人知的日常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充满了真实的力量。它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过度的解读,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记录下那些最真实的存在。我非常喜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

评分

“盟史零札”,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故事性。拿到《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这本书,我并没有急于一口气读完,而是选择了一种慢慢品读的方式。它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需要一点时间去感受它的醇厚。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拜访一位久违的老友,听他讲述那些埋藏在岁月深处的往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深情和敬意。他不是在批判,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声音,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带回到我们眼前。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不只是冰冷的年代划分,更是无数个鲜活个体的生命轨迹。那些“先生们”的精神,那些他们留下的智慧,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迪。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也是一种对过往的深深致敬。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零札”风格确实与众不同。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历史类书籍,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总觉得有些距离感。但《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刻意去梳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也没有强行将事件一一串联,而是将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片段,以一种随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零散”恰恰是一种高级的叙事手法,它允许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由地去联想、去思考,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深谙此道的说书人,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故事一点点揭开。每读到一个故事,都像是在拼凑一幅不完整的拼图,而缺失的部分,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这种开放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充满了回味无穷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