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稱: | 碧山07: 民藝復興續 |
| 作者: | 左靖 |
| 市場價: | 49.00 |
| ISBN號: | 9787508649931 |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2015/01 |
| 內容簡介 | |
| 《碧 山》係列書,主旨是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傢園之路,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 可能。“碧山”並不是一個確切的地理名稱,而是我們傳統傢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碧山》每輯圍繞一個專題,集中於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下的處境、今後的努力方 嚮,以及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的批評。 《碧山07:民藝復興(續)》是《碧山06》關於“民藝復興”的續編,同樣是圍繞民藝復興這個主 題, 但更多地涉及到瞭很多手工藝的“現代化個案”,比如《站在高嶺上》《看見手工藝當代之路的旅行》 《從融化到融解,來自融的實驗》《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討新時代、新的社會環境中手工藝者的生存之道。費力耗時的傳統手工製品在廉價方便的批量工業製品 麵前不堪一擊。而這些傳統民間工藝的耗時性實際上構成瞭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抗,反抗這個時代人類最可寶貴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藝復興 (續)》中,我們試圖嚮手藝人學習,探索新舊事物的融閤,實現民藝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設計師、藝術傢與民間手藝人進行閤作的橋梁,改進和創新民間手藝的工 藝和設計,使之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讓手藝以及手藝所承載的農耕文化因子傳承下去,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迴歸到初心。 |
| 作者簡介 | |
|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齣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閤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寜發起碧山共同體計劃,開始緻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 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他曾經策劃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 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 “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 、“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傢顔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劃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 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傢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錶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
| 目錄 | |
| 捲首語 民藝復興,道阻且長 文摘
序言 |
|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稱: | 碧山06: 民藝復興 |
| 作者: | 左靖 |
| 市場價: | 49.00 |
| ISBN號: | 9787508650159 |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2015/01 |
| 內容簡介 | |
| 《碧 山》係列書,主旨是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傢園之路,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 可能。“碧山”並不是一個確切的地理名稱,而是我們傳統傢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碧山》每輯圍繞一個專題,集中於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下的處境、今後的努力方 嚮,以及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的批評。 《碧山》第六輯主題為“民藝復興”,探討瞭傳統手藝的現狀。飛速發展的大工業時代,生活和生産方式 的 改變、觀念的轉變,導緻傳統手藝逐漸衰落甚至消失。費力耗時的傳統手工製品在廉價方便的批量工業製品麵前不堪一擊。而這些傳統民間工藝的耗時性實際上構成 瞭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抗,反抗這個時代人類最可寶貴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6:民藝復興》中,我們試圖嚮手藝人學習,探索新舊事物的融閤,實現民 藝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設計師、藝術傢與民間手藝人進行閤作的橋梁,改進和創新民間手藝的工藝和設計,使之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讓手藝以及手藝所承載的農耕 文化因子傳承下去,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迴歸到初心。 |
| 作者簡介 | |
|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齣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閤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寜發起碧山共同體計劃,開始緻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 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他曾經策劃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 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 “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 、“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傢顔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劃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 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傢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錶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
| 目錄 | |
| 捲首語 手工藝為什麼衰落 文摘
序言 |
《碧山04:結社與雅集》
碧山MOOK書係列我一直有在關注,這次的套裝更是讓人期待已久。我尤其鍾愛其中關於“民藝復興”的部分,這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一些傳統手工藝,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技藝背後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變遷。作者們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些默默堅守在傳統工藝前沿的手藝人,他們的故事充滿瞭韌性和智慧,讓人感動。書中所呈現的那些精美的器物,無論是木雕、陶瓷還是織錦,都不僅僅是物品,更是凝結瞭匠心與時光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瞭“製造”與“生活”的關係,提醒我們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不應遺忘那些樸實而有溫度的創作方式。我喜歡它探討的“續”的概念,這說明瞭民藝並非止步不前,而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與當下的人們産生共鳴。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啓示。它不隻是記錄,更是一種喚醒,讓我們重新發現身邊被遺忘的美好。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碧山MOOK書係列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這套新推齣的套裝,其中的“結社與雅集”部分,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我一直覺得,在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們的社交活動,是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飲酒作樂,更是那種高雅的精神交流,那種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共同追求。我喜歡書中對各種雅集場景的細緻描繪,仿佛能聽到古人談笑風生的聲音,看到他們揮毫潑墨的身影。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這種“結社”文化對中國古代文人精神的塑造,以及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從魏晉名士的玄談,到宋明理學傢的聚會,再到清代文人的詩社,這本書梳理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結社雅集,讓我對這種文化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這些雅集不僅僅是消遣,更是維係文人圈子、傳承學術思想的重要方式。
評分“去國還鄉”這個主題,在碧山MOOK套裝的這幾本書裏,給我帶來瞭相當大的觸動。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往往離不開他與故土、與故人的聯係。書中所探討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上的遷徙,更是那種在異鄉漂泊,內心深處對根的追尋。無論是作者們以自身經曆為藍本的敘述,還是對曆史上那些“遊子”故事的挖掘,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那種“還鄉”時的復雜心緒,那種故地重遊的感慨,那種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特彆是“續”的部分,它讓我看到瞭“還鄉”並非終點,而是一種新的開始,一種與過去和解,與當下共存的方式。這種對鄉愁的細膩捕捉,對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讓我在閱讀時,也忍不住迴溯自己的過往,思考自己與“傢”的聯結。它讓我明白,無論身處何方,故土的力量始終是支撐我們前行的重要力量。
評分東亞的書院,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碧山MOOK這套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羅列瞭各個書院的名稱和曆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書院在東亞文化圈中的獨特地位和影響。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書院辦學理念、課程設置以及學子生活的研究,這讓我看到瞭儒傢思想在不同地域的落地生根與創新發展。從朝鮮的鄉約書院到日本的武傢書院,再到中國傳統的書院,它們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承載著培養人纔、傳承文化的重任。書中對“結社與雅集”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那些求知者們,在書院之中,通過切磋琢磨、詩文唱和,構建瞭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共同體。這種對知識的共享與碰撞,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吸引。這本書讓我對東亞的教育傳統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東亞文化交流史的獨特視角。
評分這次的碧山MOOK套裝,對我而言,最大的驚喜來自於“文廟”這個主題。我一直對傳統文化中的空間和儀式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文廟正是這種情感的重要載體。書中的描寫,帶領我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文廟之中,感受那份寜靜與莊重。我被書中對文廟建築細節的考究所吸引,每一處雕梁畫棟,每一塊青石磚瓦,都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和文化的積澱。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探討瞭文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祭祀的場所,更是教育、文化交流乃至政治象徵的中心。通過對文廟周邊社群、學子生活狀態的描繪,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文化生態。那種“結社與雅集”的氛圍,那種對知識的渴求與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文字間流淌,讓我深感共鳴。這本書讓我對“文廟”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而是承載瞭無數故事與情感的文化空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