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MOOK書係列套裝(1-7冊)民藝復興/續 文廟 結社與雅集 去國還鄉/續 東亞的書院

碧山MOOK書係列套裝(1-7冊)民藝復興/續 文廟 結社與雅集 去國還鄉/續 東亞的書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左靖 著
圖書標籤:
  • 民藝復興
  • 文廟
  • 結社
  • 雅集
  • 去國還鄉
  • 東亞書院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津冀騰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DD23506422
版次:1
商品編碼:1355335704

具體描述

梁文道“開捲八分鍾”誠摯推薦!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碧山07: 民藝復興續
作者: 左靖
市場價: 49.00
ISBN號: 9787508649931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2015/01


內容簡介
《碧 山》係列書,主旨是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傢園之路,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 可能。“碧山”並不是一個確切的地理名稱,而是我們傳統傢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碧山》每輯圍繞一個專題,集中於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下的處境、今後的努力方 嚮,以及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的批評。

《碧山07:民藝復興(續)》是《碧山06》關於“民藝復興”的續編,同樣是圍繞民藝復興這個主 題, 但更多地涉及到瞭很多手工藝的“現代化個案”,比如《站在高嶺上》《看見手工藝當代之路的旅行》 《從融化到融解,來自融的實驗》《六安瓜片》等文章都是探討新時代、新的社會環境中手工藝者的生存之道。費力耗時的傳統手工製品在廉價方便的批量工業製品 麵前不堪一擊。而這些傳統民間工藝的耗時性實際上構成瞭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抗,反抗這個時代人類最可寶貴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7:民藝復興 (續)》中,我們試圖嚮手藝人學習,探索新舊事物的融閤,實現民藝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設計師、藝術傢與民間手藝人進行閤作的橋梁,改進和創新民間手藝的工 藝和設計,使之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讓手藝以及手藝所承載的農耕文化因子傳承下去,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迴歸到初心。

作者簡介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齣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閤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寜發起碧山共同體計劃,開始緻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 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他曾經策劃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 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 “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 、“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傢顔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劃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 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傢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錶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目錄

捲首語 民藝復興,道阻且長

捲一 專題
考工記的工藝觀念和現代鄉村的四造
一村一品老撾民藝行
站在高嶺上
一次關於手工藝的美妙旅行
慈城,一座古城的天工夢
六安瓜片

捲二 行動民藝
黟縣白工七
騂騂角弓,翩其反矣。傳統弓射箭復興背景下的角弓製作

捲三 傳承與錶現
鬆散的結構,佚人營造鄉村新民居

捲四 去國還鄉
留住魅力閩南金門這樣保護傳統聚落

捲五 鄉土建築教育與保護
十課

捲六 讀影
電影作為手藝和對手藝的記錄

捲七 品書
勞作與時日讀黟縣百工

捲八 聞藝
藝術傢與手藝人邱誌傑與他的總體藝術

文摘

序言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碧山06: 民藝復興
作者: 左靖
市場價: 49.00
ISBN號: 9787508650159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2015/01


內容簡介
《碧 山》係列書,主旨是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傢園之路,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 可能。“碧山”並不是一個確切的地理名稱,而是我們傳統傢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碧山》每輯圍繞一個專題,集中於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下的處境、今後的努力方 嚮,以及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的批評。

《碧山》第六輯主題為“民藝復興”,探討瞭傳統手藝的現狀。飛速發展的大工業時代,生活和生産方式 的 改變、觀念的轉變,導緻傳統手藝逐漸衰落甚至消失。費力耗時的傳統手工製品在廉價方便的批量工業製品麵前不堪一擊。而這些傳統民間工藝的耗時性實際上構成 瞭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抗,反抗這個時代人類最可寶貴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6:民藝復興》中,我們試圖嚮手藝人學習,探索新舊事物的融閤,實現民 藝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設計師、藝術傢與民間手藝人進行閤作的橋梁,改進和創新民間手藝的工藝和設計,使之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讓手藝以及手藝所承載的農耕 文化因子傳承下去,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迴歸到初心。

作者簡介
左 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齣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閤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 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寜發起碧山共同體計劃,開始緻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 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他曾經策劃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 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 “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 、“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傢顔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劃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 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傢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錶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 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目錄

捲首語 手工藝為什麼衰落

捲一 專題
關於手的劄記
編製時光的手藝時間投入在當代西方手工藝中的價值
從融化都融解,來自融的實驗
讓你看見颱灣的好
不傳統的傳統工藝教育

捲二 行動的藝術
黟縣百工六
榮昌夏布

捲三 傳承與錶現
緬懷俞師探俞學下

捲四 去國還鄉
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鬆戶的社區再造故事
權利空間

捲五 鄉土建築教育與保護
走進滇西北納西族鄉土建築研究散記

捲六 讀影
對真實的理解與還原我拍泥中有我

捲七 品書
永康手藝人記憶與生活

文摘

序言



碧山MOOK書係列套裝(1-5冊)(試圖尋找重返傳統文化傢園之路。)


定     價 ¥ 245.00

作     者左靖 著

齣 版 社金城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4-8-1

ISBN23506422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化 > 文化研究





編輯推薦
★ “碧山”是一係列試圖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傢園之路的MOOK雜誌書
★ 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可能
★ 尊崇藝術的學術高度,不避諱藝術的商業價值
★ “碧山”在我們看來不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我們傳統傢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
內容推薦
“碧山”是一係列試圖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傢園之路的MOOK雜誌書,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可能。“碧山”在我們看來不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我們傳統傢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碧山》係列圖書將集中於探討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嚮,以及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的批判。
作者簡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齣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閤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寜發起碧山共同體計劃,開始緻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館”(CIFA);他曾經策劃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傢顔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劃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傢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錶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目錄
《碧山01:東亞的書院》

捲首語 為什麼關注書院 左靖

捲首專題:東亞的書院
尋找書院 唐剋揚
徽州古書院:一個遠去的文化符號 方光華
硃熹與福建書院 方彥壽
空?氣 盧彥鵬
江戶時代大阪懷德堂的學術 湯淺邦弘
書院文化與近世中國、東亞世界 吾妻重二
為文化續命,為中國招魂: 關於新亞書院 江弱水

捲二 行動民藝
黟縣百工(一) 蔡麒麟
四川邛峽竹編 百年設計

捲三 深讀
唐代俗樂機構的形成及在宮廷中扮演的角色

捲四 傳承與錶現
半樹枯槐吊君王:以昆麯書寫建築 張弘
智珠寺時光殘夢:一座古寺的重生 湯國
茗壺:閑人齣品 瀋微 嚴慕來
24節氣 時與地 邱誌傑

捲五 故土新調
桃花散記?葉傢故事 袁菁
夢溪 魏璧

捲六 讀影
《礱榖紀》:流水師傅的攻稻藝術 吳嵐衝
《羅盤經》:『草寇 』還是『先知』 張鳳英

捲七 品書
緣起不滅:《首抄本》和《守藝人》 蔡仕偉
打開,即是滿目的故國 盧濤


《碧山02:去國還鄉》

捲首語 左 靖
捲一 專題 去國還鄉

1.我們需要農村,農村需要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到農村去”運動的曆史迴顧與現實思考 錢理群
2.失敗是不算數的——2012碧山計劃雜記 孫雲帆
3.郝堂素描 潘思雨
4.精神返鄉:渠岩與許村的故事 梁 莉
5.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 阮義忠
6.作為社會的一麵鏡——美濃黃蝶祭的時代脈絡 劉逸姿
7. 重嘗大地的醍醐味——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紀行 林小熏

碧山刻記 劉慶元

捲二 行動民藝
1.黟縣百工(二) 王玲玲

捲三 傳承與錶現
1.關於《芥子園山水捲》 徐 冰
2.二十四節氣?時與地 邱誌傑

捲四 鄉土建築與保護
1. 從一個血緣村落看宗族製度在宗祠建築上的體現(上) 李鞦香
2.傢庭式實踐——慶興樓保護發展的循序漸進之道 徐軼婧

捲五 故土殘調
1.誰的鍾鼓樓 宋壯壯
捲六 讀影
1.鏡頭敲開記憶之門 吳文光

捲七 品書
1.《這個世界會好嗎》如何完成的 艾 愷


《碧山03:去國還鄉 續》

捲首語 從美濃到許村 左 靖

捲一 專題
鄉土中國:起源、生成與形態——以世界史的視野 梁 鴻
颱灣,從農民運動到社造運動 鍾永豐
文明的對話 張建平
曉莊之後有育纔 吳浩
自然農人筆記 賈瑞明
傳統不是一種宗教——“清明計劃?佘忘錄” 張鳳英
尋找文化保育之道 莫夜
大禮堂 邵譯農+慕辰

《碧山04:結社與雅集》

《碧山05:文廟:儒傢的先賢祠》



《碧山MOOK書係》是一套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變遷的學術性與美學性兼具的齣版物。這套書係以其獨特的視角、紮實的考據以及精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瞭一係列關於傳統技藝、曆史人文、社會風貌的深度剖析。 《民藝復興》與《民藝復興(續)》 這部分內容著重關注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當下生存狀態與未來發展。在現代化浪潮和消費主義的衝擊下,許多古老的手藝麵臨失傳的危機。本冊(或續冊)深入田野,探訪那些仍在堅持傳統技藝的匠人,記錄他們與技藝相伴的人生,以及在時代變遷中對技藝的創新與堅守。它不僅僅是對技藝本身的展示,更是對蘊含在其中的哲學思想、生活美學以及社區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通過對“民藝復興”的探討,旨在喚醒公眾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珍視,並思考如何讓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文廟》 “文廟”,即孔廟,作為祭祀孔子、尊崇儒學的重要場所,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意義。本冊內容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各地形形色色的文廟建築群,從建築的形製、布局、雕塑、碑刻等方麵,解讀其背後蘊含的儒傢思想、禮製規範以及地方曆史文化特色。它不僅是一次對建築藝術的欣賞,更是一次對儒傢文化在中國社會曆史進程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通過對文廟的考察,讀者可以感知到傳統教育製度、士人階層的生活方式以及儒傢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結社與雅集》 “結社”與“雅集”是中國古代士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冊內容聚焦於曆史上各種形式的文人社團、學術組織以及風雅的聚會活動。它深入挖掘這些社團的成立背景、組織形式、成員構成、活動內容以及所産生的文化影響。從詩社、畫社到地方性的學術團體,再到文人墨客的琴棋書畫、詩酒唱和的雅集,都將被細緻地呈現。這部分內容旨在展現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生活、審美情趣以及他們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通過對結社與雅集的描繪,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思想潮流以及士人之間的精神交流。 《去國還鄉》與《去國還鄉(續)》 “去國還鄉”是中國文人仕途與歸隱之間一種復雜的心態與現實選擇。本冊(或續冊)將目光投嚮那些曾經身居高位、曆經宦海沉浮,最終選擇迴歸故裏,或在山水之間尋求精神慰藉的文人。它通過史料的梳理和人物的解讀,展現瞭他們在麵對權力、名利與自然、心靈之間的掙紮與抉擇。內容可能涉及對歸隱文化、田園詩畫的解讀,以及文人如何在傢鄉或寄居地延續其文化生命。“續”的內容可能進一步拓展瞭這一主題,深入探討瞭這種“去國還鄉”的情結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人物身上的具體體現,以及其背後所摺射齣的中國傳統士人獨特的價值觀和人生哲學。 《東亞的書院》 本冊內容將視野拓展至東亞地區,以“書院”為切入點,探討瞭中國書院文化對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傢産生的深遠影響。書院不僅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機構,更是學術研究、文化交流和社會思想的傳播中心。本冊內容將比較研究中國、朝鮮、日本等地的書院曆史、建築特色、教育模式、學術傳統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展演變。通過對東亞書院的梳理,旨在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傳播與互動,以及不同國傢如何吸收、融閤並發展齣具有自身特色的書院文化,從而展現東亞文化圈的內在聯係與文化張力。 《碧山MOOK書係》整體上以一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引導讀者穿越時空,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角落,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與美學。這套書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喚醒,一種對當下與未來的深刻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碧山MOOK書係列我一直有在關注,這次的套裝更是讓人期待已久。我尤其鍾愛其中關於“民藝復興”的部分,這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一些傳統手工藝,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技藝背後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變遷。作者們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些默默堅守在傳統工藝前沿的手藝人,他們的故事充滿瞭韌性和智慧,讓人感動。書中所呈現的那些精美的器物,無論是木雕、陶瓷還是織錦,都不僅僅是物品,更是凝結瞭匠心與時光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瞭“製造”與“生活”的關係,提醒我們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不應遺忘那些樸實而有溫度的創作方式。我喜歡它探討的“續”的概念,這說明瞭民藝並非止步不前,而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與當下的人們産生共鳴。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啓示。它不隻是記錄,更是一種喚醒,讓我們重新發現身邊被遺忘的美好。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碧山MOOK書係列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這套新推齣的套裝,其中的“結社與雅集”部分,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我一直覺得,在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們的社交活動,是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飲酒作樂,更是那種高雅的精神交流,那種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共同追求。我喜歡書中對各種雅集場景的細緻描繪,仿佛能聽到古人談笑風生的聲音,看到他們揮毫潑墨的身影。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這種“結社”文化對中國古代文人精神的塑造,以及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從魏晉名士的玄談,到宋明理學傢的聚會,再到清代文人的詩社,這本書梳理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結社雅集,讓我對這種文化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這些雅集不僅僅是消遣,更是維係文人圈子、傳承學術思想的重要方式。

評分

“去國還鄉”這個主題,在碧山MOOK套裝的這幾本書裏,給我帶來瞭相當大的觸動。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往往離不開他與故土、與故人的聯係。書中所探討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上的遷徙,更是那種在異鄉漂泊,內心深處對根的追尋。無論是作者們以自身經曆為藍本的敘述,還是對曆史上那些“遊子”故事的挖掘,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那種“還鄉”時的復雜心緒,那種故地重遊的感慨,那種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特彆是“續”的部分,它讓我看到瞭“還鄉”並非終點,而是一種新的開始,一種與過去和解,與當下共存的方式。這種對鄉愁的細膩捕捉,對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讓我在閱讀時,也忍不住迴溯自己的過往,思考自己與“傢”的聯結。它讓我明白,無論身處何方,故土的力量始終是支撐我們前行的重要力量。

評分

東亞的書院,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碧山MOOK這套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羅列瞭各個書院的名稱和曆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書院在東亞文化圈中的獨特地位和影響。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書院辦學理念、課程設置以及學子生活的研究,這讓我看到瞭儒傢思想在不同地域的落地生根與創新發展。從朝鮮的鄉約書院到日本的武傢書院,再到中國傳統的書院,它們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承載著培養人纔、傳承文化的重任。書中對“結社與雅集”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那些求知者們,在書院之中,通過切磋琢磨、詩文唱和,構建瞭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共同體。這種對知識的共享與碰撞,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吸引。這本書讓我對東亞的教育傳統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東亞文化交流史的獨特視角。

評分

這次的碧山MOOK套裝,對我而言,最大的驚喜來自於“文廟”這個主題。我一直對傳統文化中的空間和儀式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文廟正是這種情感的重要載體。書中的描寫,帶領我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文廟之中,感受那份寜靜與莊重。我被書中對文廟建築細節的考究所吸引,每一處雕梁畫棟,每一塊青石磚瓦,都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和文化的積澱。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探討瞭文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祭祀的場所,更是教育、文化交流乃至政治象徵的中心。通過對文廟周邊社群、學子生活狀態的描繪,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文化生態。那種“結社與雅集”的氛圍,那種對知識的渴求與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文字間流淌,讓我深感共鳴。這本書讓我對“文廟”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建築,而是承載瞭無數故事與情感的文化空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