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 方振邦,徐东华著 暂无

正版全新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 方振邦,徐东华著 暂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振邦,徐东华著 著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管理思想史
  • 经典著作
  • 方振邦
  • 徐东华
  • 百年脉络
  • 管理大师
  • 商业管理
  • 组织管理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学连锁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暂无
ISBN:9787300144535
商品编码:137608917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
作者 方振邦,徐东华著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暂无
ISBN 9787300144535
出版日期 2012-01-01
字数 960000
页码 652
版次 3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管理学诞生近百年来,涌现出了众多大师级人物,其远见卓识、深刻见地,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3版)》从中精选了130位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大师,以人物介绍为主线,全面阐述了大师们的主要观点,从时间和学派两个维度构建了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图,展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旨在帮助读者准确把握现代管理思想的演变脉络,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使读者对管理理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3版)》特别适合EMBA.MBA.MPA学员以及在各类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阅读,亦可供各类院校中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以及学生学习参考之用。


   作者简介

  方振邦,经营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后导师,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组织及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思想的演变、组织行为学、战略性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理论与应用、战略性薪酬管理、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等。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管理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管理学基础》、《管理思想百年脉络》、《管理思想史》、《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战略与战略性绩效管理》等多部著作及译著。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平衡计分卡中国化模式构建及其在领导干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曾主持中央组织部委托的“中国领导人才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平衡计分卡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领导人才测评方法与工具研究”等研究课题,并主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集团、云南省电信有限公司、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中日合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数十家中外大型企业的管理咨询工作。


   目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思想
1·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2·卡尔·G·巴思(Carl G. Barth)
3·亨利·I·甘特(Henry L. Gantt)
4·弗兰克·B·吉尔布雷思(Frank B. Gilbreth)
莉莲·莫勒·吉尔布雷思(Lillian Moller Gilbreth)
5·哈林顿·埃默森(Harrington Emerson)
6·莫里斯·库克(Morris Cooke)
7·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
8·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9·亨利·福特(Henry Ford)
10·雨果·孟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11·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
12·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

20世纪30-40年代管理思想
13·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
弗里茨·J·罗特利斯伯格(Fritz J. Roethlisberger)
14·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
15·切斯特·I·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16·林德尔·F·厄威克(Lyndall F. Urwick)
17·卢瑟·H·古利克(Luther H. Gulick)
18·詹姆斯·D·穆尼(James D. Mooney)
19·拉尔夫·C·戴维斯(Ralph C. Davis)
20·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20世纪so年代管理思想
21·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22·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
23·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
24·道格拉斯·M·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
25·伯尔霍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26·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
27·罗伯特·坦南鲍姆(Robert Tannenbaum)
沃伦·H·施密特(Warren H. Schmidt)
28·彼得·F·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29·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
詹姆斯·G·马奇(James G. March)
30·克里斯·阿基里斯(Chris Argyris)
31·诺斯科特·帕金森(Northcote Parkinson)

20世纪60年代管理思想
32·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
33·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
34·肯尼思·R·安德鲁斯(Kenh R.Andrews)
35·特德·列维特(Ted Levitt)
36·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37·杰伊·W·洛希(Jay W. Lorsch)
保罗·R·劳伦斯(Paul R.Lawrence)
38·弗里蒙特·E·卡斯特(Fremont E.Kast)
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eig)
39·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Elwood Spencer Buffa)
40·沃伦·G·本尼斯(Warren G.Bennis)
41·琼·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
42·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
43·维克多·H·弗鲁姆(Victor H. Vroom)
44·约翰·斯塔西·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
……
20世纪70年代管理思想
20世纪80年代管理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思想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管理思想的百年回响:洞察现代企业运作的智慧源泉 在波诡云谲的商业世界中,成功的企业不仅依赖于敏锐的市场洞察、高效的运营体系,更离不开深厚的管理智慧。这些智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经百年沉淀、无数先驱者探索与实践的宝贵结晶。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管理思想发展的漫漫长河,拨开重重迷雾,揭示那些塑造了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引领了全球管理进程的伟大思想及其背后的杰出人物。我们并非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位管理大师的思想精髓,剖析其对时代的影响,并审视其在当今商业环境下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工业革命的黎明与科学管理的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蒸汽机的轰鸣声宣告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工厂规模的急剧扩张,对生产效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 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这位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先驱,以其对劳动过程的严谨分析而闻名。他坚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工人的生产效率。泰勒倡导“时间动作研究”,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找出最有效率的操作方式,并将其标准化。他提出的“计件工资制”,旨在通过经济激励来驱动工人提高产量。然而,泰勒的理论也因其对人的“经济人”假设,以及可能带来的过度控制而受到批评,但其对标准化、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的贡献,无疑为后来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亨利·甘特(Henry Gantt),泰勒的助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激励和计划工具。他发明的“甘特图”,至今仍是项目管理中最常用、最直观的可视化工具之一,能够清晰地展示任务的时间进度、依赖关系和责任人,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此外,甘特还提倡对表现优秀的工人给予奖励,而非仅仅惩罚落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泰勒理论的冰冷感。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Frank Gilbreth)和莉莲·吉尔布雷斯(Lillian Gilbreth)这对夫妇,更是将科学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动作研究的更深层次。他们通过对工人动作的微观分析,发明了“动作经济学”和“爆破法”,旨在消除不必要的动作,减少体力消耗,从而提高效率并保护工人的健康。莉莲·吉尔布雷斯更是管理学界最早的女性学者之一,她将心理学引入管理研究,关注工人的情感和工作满意度,这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深化与行政管理的构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型组织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如何构建一个高效、有序、协调的组织架构,成为管理学界关注的焦点。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这位法国矿业工程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包括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薪酬、集中化、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和团队精神,至今仍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法约尔还区分了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为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框架。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德国社会学家,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深刻剖析了现代官僚制的本质。他认为,在理性化和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下,权力是基于合法性和职位而非个人特质。韦伯提出的“理想的官僚制”具有明确的层级、清晰的职责、规章制度、非个人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能够实现高效、公平、可预测的运作。尽管韦伯的理论也因其僵化和扼杀创造力而受到批评,但其对组织结构、权力和权威的研究,为理解大型组织的运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第三章:人本主义的觉醒与行为科学的兴起 20世纪初,对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过度关注效率和结构的批评声逐渐增多。人们开始认识到,组织中的“人”并非简单的生产要素,而是具有情感、需求和动力的个体。 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和他的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里程碑。这些实验最初是为了研究工作环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却意外地发现了“霍桑效应”——即工人知道自己被关注时,其工作表现会发生变化。实验还揭示了非正式群体的重要性、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技巧对员工士气和生产力的巨大影响。梅奥的发现,标志着管理思想从“科学管理”向“人际关系学派”的转变,强调了人际互动、沟通和团队合作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再到自我实现需求。管理者需要理解员工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两个截然不同的关于人性的假设。“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需要被监督和控制;而“Y理论”则认为,员工天生勤奋,乐于承担责任,并渴望自我实现。麦格雷戈认为,管理者应该基于“Y理论”来管理,通过授权、参与式决策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来激发员工的潜力。 第四章:决策科学与数量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管理学开始引入更严谨的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以支持决策制定。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有限理性”概念,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决策的理解。西蒙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决策者面临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和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因此无法做出完全最优的决策,只能寻求“满意解”。他提出的“决策模型”,为理解和改进组织决策过程提供了重要框架。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决策科学家,但他的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对组织中的沟通、协作和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并强调了管理者在激发员工合作意愿和建立共同目标方面的关键作用。他认为,组织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个体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合作需要管理者通过沟通和激励来实现。 第五章:权变理论与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合 20世纪中叶以后,管理学界逐渐意识到,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情境的“最佳管理方式”。组织所处的环境、规模、技术、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管理策略的适应性。 保罗·劳伦斯(Paul Lawrence)和杰伊·洛奇(Jay Lorsch),他们的“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应该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匹配。成功的组织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其结构、技术和人员配置。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提出的“目标管理”(MBO)强调了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并让员工参与目标设定的过程,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德鲁克还深刻洞察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强调了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对企业战略、创新、领导力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战略管理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提出的“五力模型”,分析了产业的竞争结构,帮助企业理解其竞争环境;“价值链模型”,则指导企业识别和优化其核心竞争力。波特的战略思想,为企业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第六章:持续创新与未来的管理挑战 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从精益生产到敏捷管理,从大数据分析到人工智能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具不断涌现。 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对组织中的探索与利用(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强调了组织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的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理念,倡导通过“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减少浪费,提高创业成功率。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论,揭示了那些起初看起来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如何最终颠覆现有市场和领导者。 本书不仅仅是对这些管理大师的生平介绍和理论梳理,更是一次对管理思想演进过程的深度探索。我们力求呈现一个清晰、连贯的管理思想发展脉络,揭示不同思想之间的联系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管理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现代企业运作的底层逻辑,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应对当下和未来的管理挑战,成为更具洞察力和影响力的管理者。这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塑造商业世界的实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企业战略和组织变革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书,虽然它侧重点和《正版全新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不同,但其中关于组织韧性和适应性的探讨,让我联想到了管理思想史的发展。书中强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学习、适应和创新的能力。这让我想起彼得·德鲁克关于“知识工作者”的理论,他预见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激发和管理这些高价值的员工。书中还提到了“敏捷管理”的概念,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益创业”和“迭代开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小步快跑、快速试错。这种思想的萌芽,其实在管理学早期就有所体现,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例如,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就是对科学管理一味追求效率的反思,它提醒我们,人的情感和社会因素在工作中同样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管理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需求不断演进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管理的核心问题也随之变化,而管理大师们的思想正是对这些时代挑战的回应。

评分

最近刚看完一本管理学史的书,虽然不是《正版全新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但我对管理学的演进过程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讲起,一直到现代的组织行为学和战略管理,脉络清晰地梳理了各个时代涌现出的重要管理思想和理论。我印象最深的是亨利·福特及其流水线生产模式,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对工人异化的问题,这引发了我对于技术进步与人性化管理的思考。再往前追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僵化,但它对于组织效率和公平性的贡献不容忽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他如何试图将科学方法引入生产车间,解决效率瓶颈。这些早期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础,让我对“管理”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尽管书名有所不同,但其对管理思想发展历程的探讨,确实能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理解不同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相互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生平介绍,这让理论的学习不再枯燥,更能体会到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评分

我最近正在学习关于创新管理和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知识,读了一本关于颠覆式创新和平台经济的书籍,虽然它不像《正版全新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那样横跨百年,但它对现代企业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洞察,让我意识到管理思想的演进与技术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书中详细阐述了“平台战略”如何重塑行业格局,以及“生态系统思维”对于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作用。这让我回想起管理学史上的几位先驱。例如,波特关于产业结构分析和竞争优势的理论,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了基础框架。而德鲁克的“创新”概念,他将其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鼓励企业不断尝试新事物,这与当今的颠覆式创新理念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了“开放式创新”和“协同进化”等概念,都强调了企业不能孤立发展,而需要与其他组织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对跨界合作和生态构建的强调,展现了管理思想从企业内部优化,逐步走向关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动态互动。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关于领导力发展的书籍,尤其喜欢探讨不同风格领导者的案例分析。虽然我手头的这本并非《正版全新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但它对领导力本质的深入剖析,让我开始反思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书中详细阐述了“仆人式领导”、“变革型领导”等多种现代领导力模式,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效果。这让我想起管理学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例如,德鲁克关于“目标管理”的思想,强调通过设定共同目标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式。而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方面的贡献,虽然更偏向于效率提升,但背后也蕴含着一种“赋能”员工,让他们以更科学的方式工作。书中还提到,有效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战略眼光、情商和卓越的沟通能力,这些素质在不同时代都是领导者必备的。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来印证理论的观点,这使得领导力学习不再空洞,而是变得生动且具有指导意义。对领导力的研究,让我看到管理思想从强调“控制”到更侧重“影响”和“激励”的转变。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组织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构建,读了一本关于企业文化塑造的书籍,虽然与《正版全新 管理思想 येतात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第三版)》关注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它所探讨的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让我对管理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强调,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体执行力。这让我联想到管理学史上的几位大师。例如,霍桑实验所揭示的人际关系和群体规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正是对早期僵化管理模式的一种修正,它提示管理者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交往。而阿波罗计划中的“目标管理”理念,也强调了清晰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对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书中还介绍了“价值观驱动”的管理模式,认为当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时,他们会更自觉地投入工作,并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这种对企业文化力量的重视,反映了管理思想从单纯的制度和流程,逐渐转向关注人的内在动机和群体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