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港颱原版 高嘉謙 颱灣聯經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港颱原版 高嘉謙 颱灣聯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嘉謙 著
圖書標籤:
  • 漢詩
  • 近代中國文學
  • 現代性
  • 離散
  • 抒情詩
  • 文化研究
  • 颱灣文學
  • 港颱原版
  • 聯經齣版
  • 高嘉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聯經齣版公司
ISBN:9789570847970
商品編碼:13820511990
齣版時間:2016-09-13

具體描述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齣版地:颱灣  作者:高嘉謙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6/09/1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47970

規格:精裝 / 568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內容簡介

關注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


19世紀以降中國東南沿海華人移民海外已經蔚為風潮,乙未割臺、辛亥革命,以迄抗戰軍興更讓許多別有政治、文化懷抱的士子文人也參與瞭這一行列。他們漂泊離散,仕隱進退之間,寫作的境外漢詩,勾勒瞭繁複的文學播遷軌跡,亦辯證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他們藉由文化、宗族和經濟的紐帶,將渺遠的唐山化為一處處在地的「現場」,竟然也形成無遠弗屆的疆域──一種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像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是地理空間意識的變異與重塑,也是漢詩的越界與生產。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傢國離散,辯證現代性
zui重要的文學實踐。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是學者高嘉謙考察19世紀以降,麵對世紀的新舊交替,殖民與西學衝擊,在中國南方、臺灣與南洋的詩人群體的離散際遇。從他們寫於境外的漢詩創作,探究一個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及漢詩文類的越界與現代性脈絡。

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傢國離散的重要文學實踐。尤其經歷乙未、辛亥兩次政治钜變,士紳百姓大規模遷徙,文化與文學的播遷軌跡尤其繁複,漢詩的流動與生產由此構成理解與辯證現代性
zui值得注意的文學形式。

漢詩的發展不僅僅侷限於中原國土疆界,從明清使臣、商賈的朝貢外交、貿易網絡,甚至更早的僧人、儒者的文化交流,促成中國邊境之外的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流動的區域──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臺灣、新馬,都曾經有過漢詩蓬勃發展的生態。本書著眼於19世紀後期以降的文人跨洋齣境,更大的意義是在「域外」或「境外」的位置上,突齣一個漢詩寫作的意義和譜係。作者高嘉謙處理的時間跨度,始於一八九五年的乙未割臺事件,收束在日軍投降、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前者從近代中國第1批遺民的誕生展開論述,後者以戰爭期間南來作傢鬱達夫的失蹤死亡,做為流寓詩學一個曖昧的結束或再生產。

此外,《遺民、疆界與現代性》關注的現代性麵嚮,將放在時間和離散兩個部份。前者陳述瞭帝國覆滅、國體肇新,殖民體驗、都市化和文化與語言變革等等钜變,將中國及東亞周邊導入現代化的線性時間。除瞭時間感,本書強調的現代性視域,另指嚮空間地理變異的體驗。

本書勾勒的脈絡,在於提齣從中國境內到境外,一批傳統教養的士人階層,在紛亂時局內的離散際遇,以及透過漢詩展現的主體經驗。本書將透過遺民、離散、境外等關鍵的幾個概念範疇,去開展二十世紀漢詩寫作呈顯的現代性的種種可能。第1章講述晚清以降,士人投入古典詩學的寫作與論述。第二章從甲申、乙未與辛亥,遺民應世進退的三個歷史時刻切入,討論遺民與詩處理時間的形式。第三章清楚描述一個區域文學的可能規模,清理流寓類型與離散概念。第四章試圖論述臺灣漢詩譜係與遺民詩學的結構性起源:棄與地方意識的影響。第五章討論陳伯陶、《宋臺鞦唱》與香港遺民地景,重新反思遺民身份的「發明」和「自我確認」,同時揭示民初香港離散詩學的重要特徵,殖民地裡想像與重申的遺民空間。第六章論述瞭康有為的南洋憂患。第七章敘述文人邱菽園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資本積纍而成的文學空間,
zui大的意義在於建構瞭一個中國、臺灣、香港與南洋區域之間的漢詩人交遊的網絡。第八章是從南來文學的場景,描述文化遺民麵對的現實飄零與時空錯置。總結前麵幾章的討論,提齣文學現場的觀察。漢詩寫作、境外遷徙、遺民認同,三者構成的意義,連結到一個二十世紀漢文學播遷的區域客觀現實,補強瞭文學史看不見的「現場」。

  

作者簡介

高嘉謙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係副教授,曾於捷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漢詩、民國舊體詩詞、臺灣文學、馬華文學。著有《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颱北:花木蘭齣版社,2014)。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與吳盛青閤編)、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臺灣熱帶文學」係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與黃英哲等閤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颱北:麥田,2015,與鄭毓瑜閤編)、《散文類》(颱北:麥田,2015,與黃錦樹閤編)。

  

目......錄

序/開往南洋的慢船/王德威

導論
第1章:漢詩的文化審美與南方想像
緒言
第1節 從漢詩想像「文化遺民」
第二節 漢詩的文化意識與歷史際遇
第三節 南渡與南方的遷移
第四節 漢詩與境外南方
第五節 各章內容和研究文獻說明

第二章:遺民、詩與時間的敘事
第一節 遺民的三個歷史時間:甲申.乙未.辛亥
第二節 抒情技藝與詩史顯像
第三節 流亡詩學與異域飄零
第四節 儒傢詩學與殖民地風雅
第五節 遺民之死與詩的鬼域
...



開往南洋的慢船


南中國海方圓三百五十萬平方公裏,公元前三世紀就已進入秦帝國的視域。中古以來,這塊海域上貿易航線大開,各種文明來往交織。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來到馬六甲海峽,此後四百年歐美殖民勢力入侵,無所不用其極。與此同時,中國人─商旅和苦力,使節和海盜、亡命者和革命者─絡繹於途,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從馬來半島到菲律賓群島,從香港到爪哇,超過三韆五百萬華裔在此落地生根,形成廣義的南洋文化。

這是高嘉謙教授專著《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的背景,全書的焦點則集中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十八世紀以來東南沿海華人移民海外已經蔚為風潮,乙未割臺、辛亥革命,以迄抗戰軍興更讓許多別有政治、文化懷抱的士子文人也參與瞭這一行列。當神州大陸不再是托命之地,他們四處漂泊、流寓他鄉,成為現代中國第1批離散知識分子。那是怎樣的情景?康有為、丘逢甲、邱菽園、許南英、鬱達夫……,南中國海一艘又一艘的船上,我們可以想見他們環顧大海,獨立蒼茫的身影。

比起當時絕大部分南下的華人,這批行旅者曾經接受正宗傳統教育,對時代的劇變因此有更敏銳的感觸。不論維新或是守舊,他們一旦被拋擲在故國疆域之外,自然有瞭亂離之感。而當他們將這樣的情懷付諸筆墨時,他們選擇古典詩詞作為書寫形式。麵嚮一個充滿驚奇與嬗變的世界,他們頻頻迴首,感時傷逝,因此有瞭朝代的─也是時代的─遺民姿態。

在名為現代的世紀裡,我們要如何處理這群文人的位置?高嘉謙的專書提齣瞭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如果新的世紀以梁啟超所謂的「新民」作為動力,這些「遺民」也可能帶來新意麼?他們是時代的落伍者,還是主流的挑戰者?民國建立以後,主權、領土、疆界和國傢論述興起,這群文人遠走國境南方以南,他們的離散書寫如何指嚮一種傢國以外的空間想像?更重要的是,這些文人以舊體詩詞作為創作依歸。如此,他們的作品還能稱之為新文學麼?橫貫在這些問題之下的,當然是中國現代性的巨大挑戰。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是當代中文學界第1部處理這些問題的著作。全書共分為八章,討論遺民漢詩、南方離散,與現代文學的複雜關係。開宗明義,高嘉謙對近代遺民譜係重新做齣考察。就傳統定義而言,遺民泛指「江山易代之際,以忠於先朝而恥仕新朝者」。遺民傳統可以上溯到周代,宋元以後形成有體係的論述。是在明清世變之際,「遺民」纔陡然成為重要的政治選項,甚至延伸為一種獨特的主體意識、生活方式、論述場域。遺民遙念前朝,不勝黍離麥秀之姿,但在他們保守的政治立場之下,卻藏有捨此一步、別無死所的激進心態。這樣的心態一般謂之忠於正朔,但有鑑於明清之際主體思潮的轉變,我們也未嘗不可說是忠於自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清遺民「一意孤行」的荒謬性和戲劇性,已經帶有淡淡的現代色彩。

遺民的本義,暗示一個與時間脫節的政治主體。遺民意識因此指嚮事過景遷、悼亡傷逝的政治、文化立場。但高嘉謙提醒我們,明末清初硃舜水東渡日本,瀋光文寄寓臺灣,他們將前朝故國之思帶往海外,因此將「遺民」意識的範疇從時間的錯置延伸為空間的位移。這一轉變其實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若閤符節。有清一代的海外政策儘管時緊時鬆,海疆的動盪已經不是遠在北方的朝廷所能掌握。

清室覆亡前後,有誌之士「乘桴浮於海」不再隻是抽象的寄託,而成為實際行動瞭。

是在這樣的認知下,高嘉謙展開瞭他的論述。書中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1輯「從臺灣、廣東到香港」處理傳統定義的中國南方邊境的個案,包括一八九五年臺灣割讓日本,丘逢甲輾轉廣東、南洋的行止;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在地文人王鬆、洪棄生等人去留、仕隱的決定;香港文人陳伯陶等在英國殖民治下,對宋代宗室遺民地景的發現─或發明。第二輯「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處理南方以南的南洋如何成為遺民「現場」,包括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遠走新、馬的始末;新加坡名士邱菽園的星洲風雅傳奇;鬱達夫流亡新、馬,以及在印尼的神祕失蹤;臺灣文人許南英漂泊南洋、死於印尼的悲劇。

我們不難看齣高嘉謙的用心:他筆下的遺民從嶺南、臺灣、香港一路南下,跨越南中國海,馬來半島,
zui後來到蘇門答臘。這樣的動線以往的遺民論述未曾得見,而所謂的「遺民」定義因此也有巨大改變。丘逢甲乙未後棄守臺灣民主國,康有為戊戌政變後流亡海外號召勤王,王鬆、洪棄生在臺灣與日本殖民勢力周鏇,陳伯陶在英國殖民地香港遙望宋朝遺民,邱菽園定居英屬新加坡,鬱達夫、許南英客死荷屬印尼。這些文人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從大清到民國、從宋代到明代宗室、從嶺南到閩南文化─錶達他們的故國之思。由此形成的多元、分歧遺民屬性在在暗示以往的論述已經不足以應付20世紀初以來的劇烈變動。

更何況在此之上,高嘉謙筆下的遺民必須麵對西方和日本所代錶的異國的、進步的政經、文化與知識衝擊。比起前朝那些仍能夠遙望正朔,涕泣不已的遺民,丘逢甲等人無不顯示一種更根本的存在危機。「我們迴不去瞭」,這些遺民
zui終的憂鬱來自一種麵對時空斷裂,不知何所來、何所之的本體空虛。他們是「現代」降臨後的遺民。

「遺民」之外,高書另一重要命題是「疆界」。學者如葛兆光教授等早已指齣,中國傳統地理觀念強調「疆域」而較輕「疆界」;後者的定義其實與現代國傢的興起息息相關。疆域不隻是土地的統領,也是文化上華夷之辨的判準,而疆界首先強調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劃定,以此作為主權的空間界線。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交戰國簽訂《西發利亞條約》(Peace of Westphalia),明訂國傢基本結構和疆界,開啟我們今天熟悉的國際體製。與此同時,歐洲列國又大肆展開世界殖民行動,南中國海恰是兵傢必爭之地。

中國被迫進入這一國際舞臺已經是十九世紀中葉的事。「天下」漸遠,作為現代國傢的「中國」浮齣歷史地錶,而國傢疆界齟齬每每在列強壓境下凸顯。香港、臺灣被割讓為殖民地隻是
zui明白的例子。然而從香港、臺灣再南下,問題變得更為複雜。20世紀前半葉的南洋多為歐西殖民勢力侵佔,但在韆百萬華裔移民或過客心中,南洋的地理卻另有意義。他們藉由文化、宗族和經濟的紐帶,將渺遠的唐山化為一處處在地的「現場」,竟然也形成無遠弗屆的疆域──一種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像的「想像的共同體」。

而在高嘉謙所處理的菁英社群裡,文人彼此更經過漢詩寫作與流傳,打造同情共感的知識和感覺結構。不論抒情言誌或是采風酬庸,漢詩的持續力歷久而彌新。高嘉謙的重點則是,對於流亡或離散海外的孤臣孽子,漢詩縝密封閉的程式成為彼此不期然的通關口令。漢詩和遺民兩者之間產生互為錶裡的關係。但如上述,新世紀的海外遺民快速移動在不同的政治立場和地理現場,因而帶來始料未及的現代意義,那麼海外漢詩流轉在多變的語境和傳佈媒介間,是否也投射瞭中國國境內無從想像的新視野?「華夷之辨」挪到殖民、遺民、與移民的語境,複雜性更無以復加。

如果《西發利亞條約》之後的國際地理由主權國的疆界來決定,那麼跨越疆界的遺民,和跨越疆界的漢詩所形塑的多重空間,就有瞭始料未及的顛覆意義。準此,高嘉謙介紹瞭精采的個案。乙未割臺後,四位臺灣詩人做齣四種選擇:丘逢甲內渡中國,另起爐竈;洪棄生株守彰化故園,以棄民自況;王鬆徘徊大陸、臺灣之間,終與日本殖民政權妥協;許南英為謀生計,遠走南洋。他們齣入民族的、國傢的、文化的以及詩歌的疆界,他們的詩作也反映同樣的移動軌跡。又比如邱菽園齣身福建,幼年赴南洋,
zui終定居新加坡,因緣際會,成為星洲詩壇盟主,與他往還─或神交─的海外名士包括康有為、丘逢甲、到王鬆、許南英等。上個世紀初海外漢詩流動之頻繁,由此可見一斑。



20世紀儘管新文學當道,舊體詩的命脈其實不絕如縷。1990年代以來大陸學界拜「重寫文學史」運動之賜,現代舊體詩開始得到注意,時至今日,已經蔚然成風。2014年學者齊聚德國法蘭剋福,發錶《法蘭剋福宣言》,為現代舊體詩正名。即使如此,學界對這一文類的定位莫衷一是,或謂之封建傳統的迴光返照,或謂之騷人墨客的附庸風雅,或謂之政治人物的唱和錶演。

如果我們按照新文學史公式,視現代文學發展為單一的、不可逆的、白話的、現實主義的走嚮,舊體詩聊備一格、每下愈況的特徵就愈發明顯。但文學史不必是進化論、反映論的附庸,更不必是意識型態的傳聲筒。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如果可觀,理應在於不必受到任何公式教條的侷限。其次,舊體詩隻是傳統詩詞籠統的統稱。十九世紀以來,從文選派到同光體,從大陸的南社到臺灣的櫟社,從丘逢甲到呂碧城,舊體詩體製多元,題材有異,書寫、閱讀主體的位置也大相徑庭。換句話說,在文學現有的單嚮時間錶下,我們往往忽略瞭「現代」這一場域如何提供瞭「共時性」的平臺,讓舊體詩呈現前所未見的多聲歧義的可能。

這一觀點引導我們再思考舊體詩的「詩」在傳統中國文明裡的意義,無從以學科分類式的現代「文學」所簡化。作為一種文化修養,一種政教機製,甚至是一種知識體係和史觀,「詩」之所以為詩的存有意義遠非現代定義的詩歌所能涵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文人學者衝刺於啟濛和革命陣仗之餘,驀然迴首,卻每每必須寄情舊體詩的創作或吟誦,彷彿非如此不足以道盡一個時代的「感覺結構」。恰恰是現代文人對舊體詩的迎拒之間,有關中國人文精神存續這類的辯證變得無比鮮活。

目前大陸學界有關現代中國舊詩的研究方興未艾,但對海外傳統卻鮮少注意。這當然是國傢文學的疆界意識作祟所緻。高嘉謙教授的專著及時推齣,因此彌補瞭一大空缺。高以「漢詩」作為討論的文類命名,有其用心。相對「中國舊體詩」,「漢詩」所包羅的文化、地理意涵更為廣泛,何況海外漢詩寫作甚至有瞭與日本漢詩對話的層次。王鬆、邱菽園都有與日本殖民官員文人唱和的例子。我們於是看到海外漢詩的多重承擔:一方麵延續中華文化的精粹,一方麵卻也必然呈現異地與易地風雅的變奏。

如高嘉謙所指齣,境外遺民與漢詩所形構的時空座標(chronotope)多半圍繞異鄉故國、咫尺天涯為起點。「詩可以怨」的主題無比鮮明。但既然這些詩歌是在海外離散的情境中生產,懷抱就有所不同。康有為亡命天涯之際,有緣在新加坡成為邱菽園的座上賓,詩酒酬唱之際,不禁感嘆:

中原大雅銷亡盡,流入天南得正聲。
試問詩騷選何作,屈原傢父
zui芳馨。

這首詩歌感嘆中原正聲傾頹、大雅消亡,是典型孤臣孽子的聲音。但康筆鋒一轉,發現「天南」反而蘊育存亡續絕的線索。從傳統華夷之辨的立場來看,這是異想天開。但唯其如此,我們反而得見「詩可以興」的另類契機。康有為背負「十死身」亡命海外,卻藉詩歌喚起無中生有、死迴生的可能。這不是一般審美定義的詩歌;這是古典「詩教」在一個海外現場的魂兮歸來。而這一現場必須奉屈原為名─畢竟那渺遠的「南方」放逐之地從來就是詩騷
zui動人的源頭。

另一方麵,高嘉謙見證邱菽園的傳奇。邱承襲祖蔭,得以在新加坡廣納海外名士,儼然就是二十世紀的孟嘗君。值得注意的是,詩酒風流之際,邱同樣熱衷中國革命,也對新加坡的風土人情頻頻緻意。邱的詩歌一般以「詩史」類型
zui為學者稱道,但高嘉謙指齣邱詩的多樣性,狹邪旖旎、感時憂國、風土情懷,無不擅長。尤其他的竹枝詞和粵謳雜糅下裏巴人的聲腔格調,或方言外語的諧聲擬韻,將地方色彩發揮得淋灕盡緻。邱菽園的詩作因此為傳統興觀群怨的說法,增加瞭「天南」的嚮度。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高嘉謙對鬱達夫的研究。鬱是五四文學領袖之一,以浪漫懺情作品知名,但他的漢詩造詣深厚,充分反映一代新文人的古典底蘊。中年以後的鬱達夫歷經國難傢難,放棄白話創作,改以漢詩行世。他曾自嘲舊詩的薰染可以造就「骸骨迷戀癥者」。但在頹廢的姿態下,他其實暗示白話文未必能直透現實。在人生無言以對的時候,反而是漢詩啟動繁複的隱喻係統,訴說(白話文)一言難盡的生命況味。尤其鬱避難印尼的
zui後幾年,以漢詩銘刻現代中國人的離散睏境,沉鬱麯摺處遠超過他的白話作品。鬱達夫戰後神祕失蹤,竟使他的詩歌和他的生命與肉身糾纏互證,共相始終。

近年華語語係研究受到重視,但仍以白話文學為主。高嘉謙另闢蹊徑,提醒我們在20世紀初的海外遺民漢詩裡,「何為中國」的命題和書寫變得無比尖銳。漢詩有其抱殘守缺的一麵,但也從不乏厚積薄發的一麵。兩者都在海外遺民詩人的作品和生命中戲劇性的展開,為華語語係研究提供瞭豐富題材。高在書末提到時移事往,海外漢詩可能成為一種「消失的美學」。文學史的推陳齣新我們無從置喙,但既然漢詩曾經影響、形塑一代海外華語世界菁英的心誌與行動,我們就有必要發掘、思考它興起和消失的因緣。何況套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式的觀點,華語文學的發展韆絲萬縷,誰知道呢,未來巨變的可能,就蘊藏在那蟄伏的過去。



高嘉謙教授來自馬來西亞,在臺灣完成大學和研究所教育,目前執教臺灣大學。2003年我適在中央研究院客座,嘉謙主動邀我擔任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嘉謙得到臺灣中文學界完整的訓練,對近現代古典詩詞和詩學的研究尤有興趣。我雖非這一方麵的專傢,但有感他的真誠和敏銳,願意和他一起問學,也深得教學相長之樂。他果然不負所望,如今已是中文學界的優秀學者。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處境不易,在種種侷限下,有誌嚮學的馬華青年紛紛齣走他鄉,臺灣正是目的地之一。過去幾十年來他們在學界的成績有目共睹,嘉謙的專書就是zui新的例子。我甚至要說,海外漢詩流動的課題非他莫屬,因為包含太多他自己的經驗和心路歷程。相對於此,兩岸中文學界對漢詩離散到境外南方以及南洋,又有多少關注?

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南嚮政策」當道,南中國海又見波濤洶湧。在一片喧囂中,我們可曾理解韆百年來,一艘一艘往來南洋的船隻早已為這塊海域連鎖齣無數航道,藉此華夷文明聚散播遷,蔚為大觀。我們對南洋的認識何其緩慢而有限!高嘉謙的研究正是此其時也。我敬重他緻力學問的誠心,也珍惜彼此作為師生暨同事的情誼。是為序。

王德威

     


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跨越時空的文化圖景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是一部深刻剖析二十世紀上半葉(1895年至1945年)華人社會劇烈變遷時期,漢詩創作中“南方”意象、流亡經驗與現代性思潮交織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僅僅是文學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兼具曆史學、地理學和社會學視角的文化史研究,聚焦於知識分子與文人群體在動蕩時代背景下的精神睏境與審美轉嚮。 該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南方”在這一特定曆史階段,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承載瞭復雜的文化心理意涵——它是失落的故園、未竟的理想之地,同時也是現代性衝擊下尋求庇護與重塑身份的“他者空間”。作者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揭示瞭在帝國解體、民族國傢建構和全球化浪潮初起之時,漢詩如何反映和重構瞭中國知識分子的“離散”體驗。 第一部分:曆史的斷裂與“南方”的地理重構(1895-1911) 本書開篇立足於1895年甲午戰爭後的劇變,這一時間節點標誌著傳統士大夫理想的全麵潰敗以及現代民族意識的萌芽。作者首先考察瞭颱灣割讓及隨後的文化衝擊,如何將一批原居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文人推嚮“遺民”的身份境地。 1. 遺民身份的生成與心態: 在清廷覆滅前後,原有的政治秩序崩潰,許多未能或不願接受新政權的士大夫,其情感寄托與詩歌錶達呈現齣強烈的“遺民情結”。這種情結並非簡單的懷舊,而是在麵對新的政治實體和異質文化環境時,對文化身份的焦慮性確認。作者重點分析瞭流亡至香港、南洋群島(如新加坡、檳城)的文人,他們的詩歌如何處理“故國”與“異域”的張力。 2. “南方”作為地理與政治的隱喻: 本書對“南方”的界定極為精妙。它不僅指代華南地域(如兩廣、閩浙沿海),更延伸至更廣闊的“亞熱帶/熱帶世界”——即南洋。對於身處北方的知識分子而言,南方是他們想象中尚存有傳統儒傢風骨的溫熱之地;而對於身在南洋的華人而言,南方則被分割為遙遠的“祖國”與現實的“他鄉”。作者通過對早期南洋華文報刊中詩歌的考察,展示瞭這些詩歌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嘗試構建一種既能抵抗殖民統治,又不完全拒絕現代化的“南方現代性”。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的餘波與抒情的轉嚮(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並未帶來預期的統一與安定,反而催生瞭軍閥混戰和新的政治分野。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體現瞭從政治抱負嚮個體經驗和審美細微之處的轉嚮。 1. 北伐與“南方”的重新定位: 隨著國民政府嚮南方發展,尤其是定都南京後,“南方”的政治中心意義增強。然而,對於那些在北方或海外漂泊的文人來說,這種“南方”的政治迴歸感是曖昧的。詩歌不再專注於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轉嚮對具體地域景觀和日常生活的感傷性描摹。 2. 現代性衝擊下的個體抒情: 本書深入探討瞭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如象徵主義、唯美主義)如何滲透到以“南方”為地理背景的漢詩創作中。南方的濕熱、異域的植物群、模糊的光綫,成為詩人錶達個體生命體驗、都市疏離感和存在焦慮的媒介。這種抒情的轉嚮,標誌著傳統詩學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尋求的審美補償機製。 第三部分:流亡、戰爭邊緣與文化孤島的形成(1927-1945)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及戰爭期間,是“南方離散”主題達到高潮的時期。這一階段的詩歌充滿瞭對傢園被侵占、文化傳統麵臨斷裂的深沉憂慮。 1. 邊陲與“最後”的詩意棲居: 隨著戰火從北方蔓延,許多文化精英被迫嚮更南、更偏遠的地區遷徙,如西南腹地、乃至更深入的東南亞島嶼。這些“邊陲”詩歌,呈現齣一種“文化孤島”的氛圍。詩人試圖在偏遠的地理空間中,維持一種“古典的尊嚴”,但其語言和意象卻不可避免地被戰爭的殘酷現實所滲透。 2. 鄉愁、性彆與他者: 作者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南方女性詩人的創作,她們的“南方抒情”往往與傢庭倫理、親情維係和對男性缺席的感傷交織在一起。此外,本書也分析瞭漢詩對東南亞當地非漢族文化的書寫,這構成瞭對中國中心主義敘事的挑戰,展現瞭離散群體在異域環境中,對“他者”復雜的情感——既排斥又依賴。 3. 現代性危機的終極錶達: 1945年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戰後新的政治格局的開端。本書在總結部分指齣,1895年至1945年間的南方離散詩歌,以其獨特的地域敏感性和深沉的個體哀傷,構成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被遺忘的抒情傳統”。它深刻地記錄瞭在國傢認同重建過程中,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對地理空間(南方)的想象與書寫,來完成自身精神傢園的構建與保存。 總結而言,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打破瞭傳統以北方政治中心為軸綫的敘事模式,將目光聚焦於被邊緣化的“南方”地理空間,揭示瞭在現代性危機下,漢詩如何以流離失所的“遺民”視角,發展齣一種復雜、多層次的離散抒情傳統,成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獨特的學術視角和細膩的文本解讀。作者對1895-1945年間南方漢詩的梳理和分析,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底。我尤其欣賞作者如何將宏大的曆史敘事(如晚清的衰敗、民國的建立、抗戰的爆發)與微觀的詩歌文本相結閤。他能夠從一首首看似尋常的詩句中,挖掘齣“遺民”情結的演變、對“疆界”的想象、以及在“現代性”衝擊下的個體抒情。這種解讀方式,既展現瞭詩歌的藝術魅力,也揭示瞭曆史的深層動因。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堆砌史料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文學性的分析,讀起來引人入勝。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近代文學和曆史都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研究範式,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許多驚喜,也引發瞭我對中國近代曆史和文學更深層次的思考。首先,它成功地將“遺民”這一概念從傳統語境中拉齣,賦予瞭它在近代政治變遷下的新內涵。我原本以為“遺民”隻是指代那些在王朝覆滅後不肯投降的前朝臣子,但這本書通過分析1895年至1945年間漢詩的南方離散現象,讓我看到瞭一種更為廣闊的“遺民”圖景。這些人,他們也許並非直接經曆朝代更迭,但卻在國傢主權、民族認同、文化傳承等一係列衝擊下,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失落”或“被遺棄”感。這種感覺,在南方這個特定的地理空間裏,與當地的自然風物、人文傳統交織,形成瞭獨特的抒情錶達。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詩歌,而是深入挖掘瞭詩歌背後的曆史脈絡和社會心理,讓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在動蕩年代裏,文人心底湧動的復雜情緒。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文學的溫度,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真切的感觸。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角度非常新穎,特彆是它將“疆界”與“現代性”這兩個概念在詩歌研究中巧妙地結閤起來。我一直對“疆界”的概念停留在地理和政治層麵,但作者通過分析漢詩,揭示瞭“疆界”在身份認同、文化歸屬以及情感邊界上的多重維度。1895年後的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的思想、製度、技術不斷湧入,這便是“現代性”的到來。而“遺民”和“南方離散”的詩歌,恰恰是在這種現代性衝擊下,對既有疆界(無論是物理的還是精神的)進行質疑、重塑和抵抗的體現。我看到瞭那些詩人在麵對“他者”的湧入時,如何通過詩歌來 reaffirm 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如何界定“我”與“非我”的界限。尤其是在南方這個既有深厚傳統又被視為開放前沿的地區,這種關於疆界的討論顯得尤為復雜和生動。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性並非僅僅是進步或西化,它也伴隨著內部的張力、焦慮與抵抗,而這些都被濃縮在瞭那一首首詩篇之中。

評分

“南方離散”這個概念的提齣,是我閱讀此書最大的收獲之一。以往我們談論南方,更多想到的是江南的溫婉、嶺南的熱烈,但這本書將南方作為一個“離散”的空間來審視,賦予瞭它更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涵。這種“離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或疏離,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漂泊和身份的焦慮。在1895-1945這個充滿動蕩的年代,許多知識分子和文人因各種原因,或主動或被動地來到瞭南方,或在南方感受到瞭與“中心”的隔閡。他們在南方這片土地上,結閤瞭自己過往的經驗和對當下現實的觀察,創作齣瞭一係列具有獨特抒情特質的漢詩。這種抒情,並非簡單的個人情感宣泄,而是承載瞭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對文化傳統的追問、以及對個人身份的迷茫。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復雜而深刻的內心世界,讓我對那個年代的知識人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於“現代性”的理解,不再僅僅是高樓大廈、科技發展,而是一種更為復雜和多元的文化現象。作者通過分析1895-1945年間南方漢詩中“遺民”情結和“疆界”意識的變遷,揭示瞭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我發現,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並非所有人都欣然接受,也存在著強烈的失落感和抵抗。這種“遺民”的心態,並非簡單的懷舊,而是一種對失落的文化價值和身份認同的追索。而“疆界”意識的模糊與重塑,則反映瞭人們在新的全球化語境下,對國傢主權、民族邊界乃至個體精神邊界的重新定義。南方作為這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場域,其詩歌創作成為瞭觀察現代性復雜麵嚮的絕佳窗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劇烈的社會變革麵前,詩歌依然是承載和錶達民族情感、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其力量不容小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