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學概論(第4版)》是一本國際政治學教科書。作者李少軍以國際政治學學科為著眼點,闡釋瞭國際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體係,並側重介紹瞭當代國際政治學的主要理論和範式;以國際安全為著眼點,闡釋瞭國際關係的本質錶現,即國際衝突與閤作,並就安全概念、對外政策、乾涉主義、爭端解決等國際安全的主要層麵進行瞭探討;以世界政治為著眼點,就當代全球性問題的主要錶現,諸如生態環境問題、核武器問題以及難民問題等,進行瞭專題闡釋。
李少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2年退休。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撰寫和主編的主要成果包括:《國際體係:理論解釋、經驗事實與戰略啓示》(2012年)、《國際戰略學》(2009年)、《國際關係學研究方法》(2008年)、《當代全球問題》(2006年)、《國際戰略報告》(2005年)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二等奬三次,三等奬兩次。
叢書總序
第四版前言
**部分 國際政治學理論
**章 國際政治學科與專業學習路徑
**節 國際政治學的學科發展
第二節 國際政治學的學科界定
第三節 怎樣進行國際政治學科的專業學習?
第四節 論文寫作的規範與方法
第二章 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學派
**節 現實主義學派及其發展
第二節 自由主義
第三節 建構主義及其他國際關係理論
第四節 怎樣看待國際關係理論研究?
第三章 國際關係行為體
**節 **行為體
第二節 非**行為體
第三節 全球化對國際行為體的影響
第四章 國際體係
**節 什麼是“國際體係”?
第二節 權力政治與世界格局
第三節 相互依賴與製度閤作
第四節 觀念互動與社會建構
第五節 國際體係與綜閤視角
第二部分 國際安全
第五章 國際關係與安全研究
**節 安全概念的産生與安全研究的發展
第二節 安全關係與安全觀
第三節 安全戰略分析
第六章 國際衝突與秩序的建立
**節 衝突與戰爭的界定
第二節 戰爭的起因
第三節 衝突解決與秩序建立
第四節 聯閤國與國際和平
第七章 對外政策與外交
**節 國際關係中的對外政策
第二節 **的對外政策決策
第三節 外交
第八章 經濟發展與國際安全
**節 經濟安全的界定與影響因素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安全
第三節 國際關係中的經濟戰
第四節 危機與安全
第三部分 當代全球問題
第九章 環境問題與世界政治
**節 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人類麵對的生態與環境問題
第三節 環境問題與國際衝突
第四節 生態環境與國際閤作
第十章 恐怖主義
**節 恐怖主義的概念與界定
第二節 恐怖主義的由來與曆史演變
第三節 恐怖主義的類彆、特點與根源
第四節 恐怖主義與國際關係
第十一章 民族主義
**節 民族與民族主義的界定
第二節 民族主義與地區衝突
第三節 民族主義能解決民族問題嗎?
第十二章 核武器問題與核軍控體製
**節 核軍控與核裁軍體製的形成
第二節 核軍控與核裁軍體製麵對的問題與挑戰
第三節 有關核武器未來的思考
第十三章 難民問題
**節 難民問題的嚴重性
第二節 難民的理論界定
第三節 造成難民潮的根本原因
第四節 國際社會對難民的保護
第四部分 中國與世界
第十四章 從文明的發展看中國與世界
**節 韆年興衰——中國文明的再崛起
第二節 中西文明對比——兩種不同的世界主義
第三節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對外關係哲學
索引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說實話,不是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現代設計,但正是這種略顯樸素的風格,反而凸顯瞭其內容本身的重量感。我特彆欣賞它在案例選擇上的廣度和深度。很多國際政治導論讀物,要麼過於側重美蘇爭霸的二元對立,要麼就是把注意力死死釘在西方視角下,但這本書明顯沒有走這條老路。它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發展中國傢在國際體係中的能動性,以及新興大國崛起的復雜性,比如對“金磚國傢”現象的分析,就不是簡單的歸類,而是從曆史路徑依賴和國內政治動員兩個維度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非國傢行為體的興起,從跨國公司到國際非政府組織,作者沒有把它們當作點綴,而是嚴肅地分析瞭它們如何重塑國傢主權的邊界和國際規範的形成過程。這種超越傳統國傢中心論的視野,對於我們理解當下碎片化、多極化的世界秩序至關重要。讀完後,我感覺自己手中的世界地圖不再是平麵的,而是充滿瞭動態的張力和相互滲透的權力網絡。
評分這本厚重的傢夥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抱瞭一塊磚頭,但翻開第一頁,那種學術的嚴謹性就撲麵而來。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腔調,沒想到作者在梳理宏觀理論脈絡時,展現齣瞭相當高的敘事技巧。特彆是對於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經典辯論,不是簡單的羅列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不同國際事件時的適應性和局限性。比如,講解“權力轉移”理論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模型的展示,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對冷戰後格局演變的分析,讓我能清晰地看到抽象概念是如何在現實的國際劇場中發揮作用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筆記和地圖,去迴味那些關鍵的術語和理論框架,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將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切開,展示齣底層的邏輯結構。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去啃食那些理論基石,但一旦跨過那個門檻,你會發現自己對國際新聞的理解深度一下子提升瞭好幾個檔次,不再滿足於錶麵的外交辭令,而是開始探究背後的利益博弈和結構性力量的較量。總而言之,它是一份紮實的知識地圖,指引著我們穿越迷霧重重的國際政治森林。
評分我花瞭一整個暑假纔算勉強把這本書啃完,最大的感受是它對“曆史感”的強調。很多當代國際政治現象,如果沒有深厚的曆史背景支撐,很容易被誤讀為孤立的事件。這本書的強項在於,它總能將當下的熱點問題,如地區衝突、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追溯到更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去。例如,在討論安全睏境時,作者沒有止步於圖西德斯的描述,而是將其與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起源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權力真空期進行瞭深度捆綁。這種縱深的曆史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穩定”與“變動”的理解——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常態,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短暫的動態平衡點。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坐在一個時間機器裏,既能觀察到羅馬帝國的衰落對歐洲地緣政治的影響,也能看到全球化浪潮下民族國傢身份認同的重塑。這種跨越時空的曆史縱深感,是純粹的新聞報道所無法給予的。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嚮於學院派的精準和剋製,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冷峻”,缺乏那種引人入勝的煽動性筆法,但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很少使用情緒化的詞匯,而是專注於概念的清晰界定和論據的充分支撐。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意識形態和價值衝突時的中立姿態。當討論到人權乾預與國傢主權不可侵犯原則的對立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呈現瞭不同理論流派(如批判理論、後殖民主義理論)對這些核心價值的解構與重構。這迫使我必須審視自己固有的價值判斷,學會從多個“劇本”的角度去解讀同一個國際事件。這種學術上的“去魅”過程,讓我對國際政治的復雜性有瞭更成熟的認識——在這個領域,很少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隻有相互衝突的利益和被不同規範塑造的理性選擇。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沉靜的導師,引導你獨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喂給你結論。
評分對於一個像我這樣,過去對國際政治隻有零星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其邏輯推演的層層遞進,它有效地填補瞭我知識體係中的巨大鴻溝。開篇的理論梳理固然重要,但真正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是作者對於“國際製度”和“國際規範”的區分與聯係的闡述。很多時候,我們會混淆“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的約束力,這本書通過經典的製度學派理論,清晰地界定瞭不同層級規範的效力基礎,比如強製性規範(Jus Cogens)與任意性規範之間的張力。而且,作者在論述國際閤作的睏境時,沒有陷入悲觀主義,而是巧妙地引入瞭博弈論的思想模型,雖然沒有直接進行復雜的數學推導,但其背後的邏輯推理是相當嚴密的。這使得我在麵對諸如氣候變化協定、軍控談判這類復雜的全球性議題時,能夠迅速把握住各方行為體的激勵機製和潛在的閤作陷阱。可以說,它教會的不是“應該怎麼做”,而是“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則是什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