韆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
作者: 壽嶽章子 / 澤田重隆
齣版社: 馬可孛羅
副標題: 京都的街巷人生
譯者: 李芷姍
齣版年: 2009年11月24日
頁數: 256頁
裝幀: 平裝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叢書: 馬科孛羅日本古都係列
ISBN: 9789866319006
內容簡介
「京都」是越發掘、探索越有味道的一座城市。她是歷史與傳統的象徵,長久以來,憑藉強韌的生命力與現代潮流相抗衡著。而她悠長、豐富的情味,每每流露在街弄巷衢中的一景一物,讓流連其間的人也濡染那份濃鬱情味而觸動心弦。《韆年繁華》描述的便是作者壽嶽章子生於斯、長於斯,對京都的那份“戀戀情深”;從居住、衣飾、飲食與精神生活,娓娓寫來,京都的悠悠歷史、濃厚人情、街巷光景……點滴扣動人心。特別是在澤田重隆先生細膩生動的繪畫詮釋下,隱匿在京都街巷中的「內藤」掃帚老店、「疊三」榻榻米行、「本田」味噌」等老店風情,更顯悠深而具生活情味瞭。
*我傢的居住風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將屋子打掃乾淨,重要的就是道具。這也是父母親的信念。於是,我們傢便順理成章的與內藤傢建立瞭深厚的交情。「內藤掃帚店」內的各種產品,我們傢大半都有,除瞭大掃帚以外,還有各式各樣非常可愛的棕櫚製品,像是很適閤用來清掃縫隙的各種專門工具。內藤傢的產品真的很耐用。而要延長工具的使用壽命,重要的就是,你對待它的心;工具一定要好好愛惜。……
*我傢的服裝故事
我傢在戰後很喜歡去新京極旁花遊小路上的「雁屋」買鞋子。這間鞋店由一對老夫婦所經營,老闆親自坐鎮店裡,幫木屐串鞋帶。我的腳很大,為瞭不讓腳趾超齣鞋闆,老闆會幫我把鞋闆做得稍微大一點。就在考慮著鞋闆要搭配哪種鞋帶的同時,草鞋和木屐也一一完成瞭。現在想想還真是啊,因為可比普通鞋子精緻多瞭。……
*我傢的飲食生活
每個季節的美味佳餚,即使是不太起眼的料理,母親還是會不辭辛勞的做給傢人品嚐。例如煮豆飯的時候,母親一定會搭配稍微醃漬過的醃蘿蔔葉。初夏時節,白蘿蔔的菜葉心細嫩,母親活用食材,煞費苦心做齣來的醃漬品,是孩子們的愛。菜葉先迅速用水川燙,切細成約公厘的寬度後,擰乾水分,再灑上些許鹽巴就大功告成瞭。這些菜葉拌上切細絲的搓鹽白蘿蔔既美觀又可口。不過,直接食用美味。……
*我傢的精神生活
寺町通如今安然建在,儘管四町丸太町一帶的店傢幾乎都關門瞭,卻仍殘留著昔日的氣息。(木尾)井基次郎的作品《檸檬》,據說就是以這附近的一傢水果店為故事背景寫成的。此外,這裡還有諸如「箕中唐」、「蕓艸唐」等獨具一格的和漢書店兼齣版社;以及「南江堂」這種專賣醫學書籍的店。無論是點心屋或是茶具店,都有著敦厚高雅的氣質,與東邊一路之隔,河原町通上的熱鬧繁華大異其趣。……
壽嶽章子(1924--2005)
1924年(日本大正13年)齣生於京都。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法綜閤學部畢業。1987年(昭和62年)3月從京都府立大學退休,結束瞭36年的大學教育工作。專研中世日本語語彙和語言生活史。
其父壽嶽文章為知名的英文學者兼翻譯傢,當時京都藝文界重要人士如河井寬次郎、柳宗悅、新村齣、柴山全慶法師等、皆是壽嶽傢的座上賓。壽嶽章子心思細膩醇厚,筆調溫柔婉約,行文間款款流露齣「生於京都、長於京都」的依戀之情,而筆下的日常瑣事不隻是壽嶽傢甜美的生活迴憶,更處處勾勒齣京都的人情風光,悠遠深厚。
著作有:《修辭學》(共文社齣版)、《女人活著》(三省堂)、《日本語的背後》(講談社)、《日本人的名字》(大修館)、《京都日常用語》及《思之深》(朝日新聞社)、《日本語與女性》(岩波書店)、《逝去的難忘日子》及《東北發信》(大月書店);以及「京都三部麯」的《韆年繁華》、《喜樂京都》、《京都思路》(草思社)等書。
澤田重隆(1918--2004)
1918年(大正七年)齣生於東京。東京高等工藝學校(現韆葉大學)圖案設計科畢業。擅長運用現代視角觀察日本各個城市及市民生活的百態,繪製齣一係列的日本風情畫,並以此為終生職誌。在本係列中,他以多樣的技巧和畫風畫齣東京下町、京都、奈良等地,深深打動瞭讀者的心。
繪本作品有《韆年繁華》、《喜樂京都》、《京都思路》、《鎌倉》、《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以及《奈良的街道》、《節慶到瞭!嘿唷》、《煙火》、《魚市場》等。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兼具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文學作品的抒情性,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卻被作者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你會發現,在嚴謹考據支撐的論述背後,常常會穿插著幾句充滿詩意的描述,像是給堅實的骨架披上瞭一層華麗而又不失得體的外衣。我喜歡那種既能滿足我對知識的渴求,又能愉悅我閱讀體驗的文本。它絕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專業著作,也沒有過度地矯揉造作,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這種恰到好處的平衡,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愉快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前行,同時,對於資深愛好者來說,字裏行間又透露齣作者深厚的功底,讓人忍不住要去查閱更多的資料來佐證和深化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到手裏就感覺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快餐讀物。尤其是封麵那古樸的字體和設計,初看之下就覺得它蘊含著深厚的曆史底蘊。我一直對那種能讓人沉浸其中的文字有一種莫名的偏愛,尤其是當作者的筆觸細膩到足以描繪齣光影在舊日石闆路上跳躍的瞬間。翻開扉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仿佛穿越時空的氣息,文字的排版也很有講究,疏密有緻,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字字珠璣。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想象書中所描繪的場景,那種古老的韻味,仿佛能從指尖傳遞到心裏。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無疑是為它的內容增色不少,它本身就像一件藝術品,讓人願意反復摩挲品味,而不是匆匆翻閱就束之高閣。這絕對是一次愉悅的視覺和觸覺體驗,讓人對即將開始的閱讀旅程充滿期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的全新視角——從微觀的生活細節中洞察宏大的曆史變遷。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圍的環境,思考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日常,在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後,會留下怎樣的痕跡。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將古老的傳統與現代的快速發展並置,讓讀者在對比中感受到時間的重量和曆史的復雜性。這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能立刻說齣幾個知識點的書,而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慢閱讀”。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引導,教導我們要放慢腳步,去留意那些被現代生活節奏所忽略的美好與堅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世界被充實瞭,對“生活”二字的理解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多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是高明,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而是選擇瞭一種極其貼近生活的視角,就像一個老朋友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些久遠的故事。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令人驚嘆,比如對某個街角那傢小茶館裏,不同季節裏光綫的變化,或者鄰裏間日常的寒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被描繪得有聲有色,仿佛我就是那個在街頭駐足的行人。這種敘事策略,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曆史背景變得生動鮮活起來,讀者很容易就能代入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和脈搏。它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重現”生活,這種沉浸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讀完整章,閤上書本,那種餘韻久久不散,讓人忍不住迴味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碎片化的生活場景編織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捲的。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訪,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獲取。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對地域文化的尊重和深情,是那種骨子裏透齣來的熱愛。作者在描述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傳統習俗時,都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敬畏感,仿佛生怕遺漏瞭哪怕一絲一毫的傳統精髓。我尤其欣賞它對於“人”的刻畫,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堅守自己生活方式的小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變遷,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禁思考,時間流逝,真正不變的究竟是什麼。這種對人文精神的關注,使得這本書的立意提升瞭一個層次,它不再隻是記錄過去,更是在探討“傳承”的意義。每讀到一段關於匠人精神的描述,我都感到內心受到極大的觸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