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大歷史:從巴比倫到披頭四》
The Story of Music
作者: 霍華.古鐸
原文作者:Howard Goodall
譯者:賴晉楷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3/1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45303
叢書係列:聯經文庫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音樂> 音樂史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世界史地> 其他
內容簡介
英國BBC熱門係列節目《音樂的故事》精華文字版
附珍貴史料照片及作者推薦聆賞麯目
本書顛覆以音樂傢生平拼湊的斷簡殘編
用zui宏觀的視野,探索音樂革新帶來的人類歷史改變
由當代作麯傢古鐸撥開音樂起源的層層迷霧
帶你一同聆聽隨著時代變遷而進化的聲響
知名樂評傢焦元溥專文導讀
吳傢恆、金立群、馬世芳、楊照、詹宏誌、蔡永文、謝哲青等國內音樂界專傢、名人一緻推薦
21世紀的人類,在音樂的選擇上完全被寵壞瞭。隻須用手指按個按鍵,就幾乎能無所不聽,但在距離我們不遠的19世紀末期,即使是zui癡迷的愛樂者,終其一生也頂多隻能聽3或4次他們zui喜歡的麯子。從前音樂的流行品味由少數富有的贊助者與機構組織主宰,現在音樂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它大約4萬年的發展歷史,卻複雜得令人睏惑。
關於音樂精彩絕倫的故事,籠罩在神祕的術語和撲朔迷離的分類中,像是一個為專業人士俱樂部所設的特權聖地與保護區。對於古典音樂的分類方法,人們延續前人一連串錯誤且令人混淆的歷史標籤,時代的錯誤與死鬍同讓古典音樂摧毀瞭自身的路標。當代作麯傢古鐸通過《音樂大歷史:從巴比倫到披頭四》,逐章解決這些問題,並解開前人遺留在身後那一團混亂的結。古鐸訴說的這本音樂歷史,主要聚焦在隨著時代變遷而進化的聲響,以及音樂本身的革新,用一般音樂愛好者能產生共鳴的方法來講述,分享音樂發生的奇蹟。
本書共分8章,從音樂、樂器如何誕生開始說起,分別經歷人類歷史的探索時期、懺悔時期、發明時期、優雅與感性時期、悲劇時期、反叛時期,以迄流行時期。
在這場從史前樂器到當代流行音樂的奇幻旅程中,古鐸活力充沛地帶領人們走進音樂的歷史,讓讀者身歷其境地感受到每項音樂上的演進,如和聲、記譜法、人聲劇場、管弦樂、舞蹈音樂,以及錄音技術、廣播電視誕生時對人們帶來的衝擊,當他挑選那些對人造音樂具有革命性影響的發明時,他著重於發現其對音樂所帶來的改變,此外他將某些作麯傢具有前瞻性的音樂視野帶到讀者麵前,從較鮮為人知的佩羅汀到鼎鼎有名的華格納皆然。
除此之外,古鐸對於什麼是音樂,以及音樂如何運作的知識做齣生動清楚的介紹,例如音階是什麼、何以有些和弦聽起來很不和諧,以及二次戰後流行歌麯的共同點,是廣納正確的音樂知識和雄辯的各種觀點,卻又平易近人的一本知識豐富之書。
國內音樂界專傢、名人同聲推薦
專文導讀
焦元溥(知名樂評傢、作傢、古典音樂廣播節目主持人)
吳傢恆(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
金立群(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
馬世芳(作傢、廣播節目主持人)
楊照(知名作傢、評論傢、廣播節目主持人)
詹宏誌(PChome網路傢庭董事長)
蔡永文(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錶演藝術學院院長)
謝哲青(知名作傢、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際媒體一緻好評
古鐸文筆詼諧、機鋒處處……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淺齣的方式層層展現齣個人深厚的學術涵養……可以預見的是,此書將不隻能獲獎,更能改變人生。──《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工具書……兼而廣納正確的音樂知識和雄辯的各種觀點……,是一場充滿知識且引人入勝的閱讀饗宴。──《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古鐸的筆觸頗有滾石搖滾樂團名麯〈跳躍的傑剋福蘭西〉(Jumpin' Jack Flash)的朝氣。──《泰唔士報》(The Times)
撥開音樂起源的層層迷霧,追尋宇宙和藝術定律的演進歷程,還有誰能比這位作者更能擔此重任!──《每日快訊》(Daily Express)
作者簡介
霍華.古鐸(Howard Goodall)
生於1958年,英國當代炙手可熱的作麯傢,專長是創作音樂劇、閤唱麯和電視配樂。曾獲艾美獎(Emmy)、古典全英音樂獎(BRIT)和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等殊榮。
於BBC策畫並主持《音樂的故事》(The Story of Music)係列節目。重要作品有由小說改編的舞颱音樂劇《雇工》(The Hired Man)、《愛情故事》(Love Story),以及閤唱音樂作品《永恆之光:安魂彌撒麯》(Eternal Light: A Requiem)等。
古鐸製作瞭無數的電影與電視配樂,包括《第伯雷的牧師》(The Vicar of Dibley)、《黑爵士》(Blackadder)、《紅侏儒》(Red Dwarf)、《QI》,以及《直闖暴風圈》(Into the Storm)等。2011年獲頒大英帝國獎章(CBE)以錶揚他在音樂教育上的卓越貢獻。
譯者簡介
賴晉楷
政大廣電係畢業,美國百剋裏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主修爵士吉他與現代音樂。現從事唱片編麯、短片及紀錄片配樂、廣告配樂、電視節目片頭配樂、電腦多媒體配樂等。
目.................錄
導讀/焦元溥(知名樂評傢、作傢、古典音樂廣播節目主持人)
前 言 奇蹟誕生
章 探索時期 西元前40000年─西元1450年
第二章 懺悔時期 1450─1650年
第三章 發明時期 1650─1750年
第四章 優雅與感性時期 1750─1850年
第五章 悲劇時期 1850─1890年
第六章 反叛時期 1890─1918年
第七章 流行時期(一) 1918─1945年
第八章 流行時期(二) 1945─2012年
謝 詞
延伸聆賞
延伸閱讀
圖片版權聲明
導讀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焦元溥(知名樂評傢、廣播節目主持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首先要說的,是這本書叫作「音樂大歷史」,而不是「西方古典音樂史」。因此如果你是「當代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卻發現作者把次世界大戰至今的時代歸類為「流行時期(一)和(二)」,講爵士樂、搖滾樂和披頭四遠遠超過魏本、梅湘與史托剋豪森,音樂劇多過歌劇,可韆萬不要覺得訝異。
既然是「音樂大歷史」,主要討論的範圍又長達2000年,這本書自然不可能詳盡介紹個別作麯傢的生平與作品,也不可能是名麯指南─對於已經看膩這類著作的朋友,您大可放心手上這本,內容絕對和我們所熟知的音樂書很不一樣。但作者古鐸要討論什麼呢?他zui主要的內容,在於告訴讀者我們聽到的音樂,為何會是這樣的麵貌:比方說,什麼時候我們從單聲部歌唱演進到多聲部?什麼時候我們把鏇律配上和聲?搖滾樂在什麼時代背景中齣現?古鐸不隻交代事實,更不厭其煩地解釋背後的原因,迴答各式各樣的「為什麼」。如果你想知道為何鋼琴鍵盤上一個八度裡是12個音?大調和小調是什麼關係?什麼是「對位」?為什麼要有「不和諧音」?甚至搖擺樂為何聽起來會搖擺?「流行音樂」何以取代「古典音樂」成為世間主流?身為作麯傢的作者都毫不怯戰,以zui少量的音樂術語和zui精簡扼要的篇幅,為一般讀者說明道理何在。換言之,《音樂大歷史》可以是優秀的教科書,更可以是愛書人與愛樂人的「音普」讀本。作者寫作很認真篤實,但這本書並不是僵硬死闆的學術著作,而你若能帶著幽默感閱讀(而且是英國式的冷幽默),更能被古鐸的文筆逗樂,邊讀邊聽之外更能邊讀邊笑。
也正是因為古鐸的寫作目標明確,他纔可以從西方音樂的立場來談「音樂大歷史」,否則這本書該是一本介紹世界各地音樂的總集,從南美洲民歌到日本歌舞伎都該涵括在內。再次強調,音樂類型沒有高下之分:印度傳統音樂和中國古琴,兩者都是精彩藝術,非洲部族閤唱和馬勒交響麯也都值得尊重。作者以「西方音樂」為主軸,並不是因為他獨尊西方,而是論及創作技術的發展,所謂的「西方(經典)音樂」確實是已知所有音樂類型中,人類投注zui多心力,發展也zui豐富多元的一門藝術。它不斷拓展錶現可能與技法種類,也包含愈來愈多的觀念、價值與文化。特別從19世紀末至今,經過這120多年來資訊逐漸無國界的發展,現在的「經典音樂」已是高度融閤性的概念。它來自「西方」,卻也不再專屬於「西方」。
就像油畫,其觀念和技法雖然來自「西方」,但席德進或陳澄波並不因繪製油畫就變成西方人,中國與颱灣畫傢也並非僅能以書法水墨來錶達情感與思考。以此觀之,有人以義和團的心態否定「西方經典」,或認為「古典/經典音樂」是專屬西方的過時產物,颱灣本土文化和「西方音樂」無法融閤,都是昧於事實。如果「古典音樂」和本土文化不能融閤,其思考與技法不為颱灣文化所接受,那鄧雨賢的歌麯中顯然導音不用迴到主音,屬和弦zui後不用迴到主和弦─這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但為什麼鄧雨賢不用颱灣傳統音律,而要用西方和聲係統下的調性音樂譜麯呢?這就迴到古鐸此書的主軸,音樂不隻是作品,更是觀念、思想與技術,而且是持續蓬勃發展上韆年的觀念、思想與技術。音樂的主要麵貌,乃奠基於「西方」音樂而來。這是歷史事實,我們無須否認,但也不用妄自菲薄。「西方音樂」與本土(颱灣)文化的融閤,並不隻在我們的垃圾車播放貝多芬《給愛麗絲》,或周傑倫在作品裡引瞭柴可夫斯基《船歌》,而是我們如何運用這個現今已經無所不包的技術與觀念來錶達自己。若能真正認識音樂藝術的內涵,特別是它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從中欣賞「西方」,同時也可欣賞自己。
不過,即使古鐸博學雄辯且思路通暢,《音樂大歷史》也不是不可質疑的聖經。比方說,我就不能同意他對華格納「影響力」的評論。我訝異作者居然對法朗剋與其學生對華格納的崇拜視而不見,更疑惑他何以不理解「影響」可以展現在恰恰相反的錶現上─寫得像張愛玲,或刻意避開張愛玲,其實是一體兩麵,背後都是祖師奶奶巨大的身影。更何況大作麯傢有辦法另闢蹊徑,例如德布西就是從刻意擺脫華格納的壓力中找齣新方嚮,一般作麯傢或許就隻能隨波逐流或守舊不前,因為他們缺乏能力跟上時代。隻看大作麯傢而不看一般人,並不能忠實呈現一個時代的麵貌。至於其他更個人化的觀點,諸如「李斯特的麯子鏇律性不夠,麯調讓人記不起來」、「德沃劄剋新世界交響麯(可能)引用瞭黑人靈歌調子,而這是一種優越白人對其他文化的掠奪」、「荀貝格用十二音列技法所寫的作品都不好」、「電影音樂是古典音樂的救星」等等,對此我有自己的意見,讀者更可以有相異的看法。但無論我們是否同意古鐸,他都以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盡可能詳細申說,態度開放而非獨斷。至於偏見,古鐸當然也有─別忘瞭他是英國人,而我覺得他對英國作麯傢與音樂活動的重要性,有時顯得過於強調。但這不一定是壞事,至少當他在評介韓德爾時,你會知道他下筆時絕對動瞭真情,而我也深深被他的文字感動。
期待大傢能更喜愛音樂,更喜愛閱讀。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就讓《音樂大歷史》帶您一同探索,每天都有新收穫。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