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全三卷)
ISBN:9787511853745
定价:160
编著译者:黄宗智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年8月
编辑推荐:
★ 黄宗智教授关于中国乡村问题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也代表了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乡村问题的最高水平。
★ 本书所试图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在历史上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天又如何?这方面,中国与现代西方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其前景又如何?
内容简介:
本书的出发点是中国土地和人口关系的演变,因为这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给定基本条件。对明清以来到当代的演变,无论是“资本”还是现代科技投入,无论是财产制度和相关法律,还是社会结构或市场关系,都不能脱离土地-人口关系基本条件的背景来理解。改革时期的农业去集体化和家庭化以及市场化演变也同样如此。这绝对不是要单独突出人口为单一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澄清人口与土地间的给定“基本国情”,由此分析这与其他生产要素、制度和社会演变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翔实的关于基层小农场运作的经济人类学资料来分析并说明其生产逻辑。这是一个由微观的生产实践来说明宏观的经济逻辑的研究进路和方法,由此展示它和现代工业经济的不同。本书所试图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在历史上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天又如何?这方面,中国与现代西方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其前景又如何?
作者简介:
黄宗智
1940年生,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萧公权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教授,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Professor, Above Scale),2004年荣休。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 1995年)。Modern China(《近代中国》)创刊编辑(1975年至今)。《中国乡村研究》(Rural China)创刊编辑(2003年至今)。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明清以来的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 《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最佳著作奖)《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最佳著作奖) 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编背景
第一章探讨的问题 /
中国的小农 /
农民学中三个不同的传统 /
对分化中的小农经济的一个综合分析 /
农村演变的型式 /
过去的研究 /
人口与生产关系 /
经济落后的问题 /
帝国主义的问题 /
中国的农村 /
过去的研究 /
华北的村庄 /
20世纪的变化 /
第二章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
满铁调查的资料 /
对满铁资料的批判性评价 /
调查的村庄 /
档案史料 /
地方档案和社会史 /
第三章生态环境 /
水利与政治经济结构 /
灾害频仍的旱地农作与高密度的人口 /
涝灾和社会经济结构 /
生态、居住型式与自然村结构 /
第二编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
第四章20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 /
农村社会经济的分析 /
村中“富户”和经营式农作 /
经营式农场主的面貌 /
数量估计 /
经营式农场主和出租地主 /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 /
第五章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 /
清代前期的小农场和大庄园 /
经营式庄园 /
清代前期富农和经营式农业的扩展 /
最近国内的研究 /
法律对新的社会现实的承认 /
租佃关系的变迁 /
18世纪的土地分配状态 /
第六章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
20世纪资料中所见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
冀中、冀南和鲁西北的农作物商品化型式 /
明清时期的棉花种植 /
农业商品化和人口增长 /
经营式农作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 /
第七章20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 /
中国农业和世界经济 /
棉花种植的增长 /
棉花和世界经济 /
棉手工业和世界经济 /
变迁和延续 /
第八章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的对比:耕畜的使用和农场生产力 /
满铁资料 /
耕畜使用的经济 /
农场、牲口、肥料和纯作物农业经济 /
清代时期 /
第九章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
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
经营式农场上小组耕作的较高效率 /
贫农之背离合理经营模式 /
贫农农场上的就业不足和物质刺激力的递减 /
第十章经营式农业何以发展不足 /
经营式农场通常在100亩以上的原因 /
经营式农场通常在200亩以下的原因 /
经营式农作和出租地主制的对照 /
经营式农作和社会政治体系 /
革新的可能 /
一个“高水平均衡的陷阱”? /
第十一章家庭式农场的牢固性 /
对土地的压力 /
贫农农场收入 /
高利贷 /
家庭式农场和家庭手工业生产 /
家庭式农场和短工 /
家庭式农场和长工 /
第十二章生产关系的商品化 /
从分成租到定额租 /
分成租制 /
定额租制 /
地租负担的比较 /
雇佣劳动 /
第三编村庄与国家
第十三章清政权下的村庄 /
华北平原村落的闭塞性 /
村庄各阶层的相对闭塞性 /
20世纪前的村庄与国家 /
19世纪的自然村与士绅 /
宗族 /
自然村内生的权力结构 /
共同体领导抑或国家政权代理人 /
自然村和农民的集体行动 /
清代的经济和政治结构 /
第十四章自然村结构的变化 /
自耕农和雇农的差别 /
婚俗中的阶级差别 /
贫农的双重性质 /
两个紧密的村庄及其“封闭” /
部分无产化和村庄共同体的解散 /
分裂了的村庄 /
第十五章20世纪的自然村与国家 /
地方政府的军事化和现代化 /
县政府的财政 /
赋税负担 /
税款的征收 /
地方豪霸与村级恶棍的崛起 /
第十六章结论 /
农村演变的型式 /
贫农经济的结构 /
经济落后的根源 /
半无产化与人口趋向 /
半无产化了的村庄和20世纪的地方政权 /
贫农与中国的革命 /
附录一满铁调查的33个村庄社会经济轮廓 /
附录二河北、山东人口(1393~1953) /
附录三河北、山东耕地面积(1393~1957) /
引用书刊目录 /
索引 /
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来构建的,那些作品往往侧重于政治斗争、文人雅士的生活,或者是宏大的历史事件。但对于占据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经济活动,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却往往是模糊不清的。黄宗智先生的这部著作,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焦点从宏大的叙事转向了微观的个体,从精英的视角转向了普通的劳动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生动地展现明清以来,普通农民的生活是如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起伏的,他们的劳动方式、生产工具、家庭生计,甚至是他们的思想观念,都可能在这种变迁中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份脚踏实地的历史感,理解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体系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以及乡村手工业发展的论述。市面上虽然有不少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著作,但真正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明清以来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却并非易事。我了解到黄宗智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家,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视角和材料。比如,我想知道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渗透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是否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又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这本书全三卷的篇幅,想必能非常细致地解答这些疑问,甚至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乡村的宗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等。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刻。
评分这是一部挑战我们既有认知的著作。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是被一些固化的印象所塑造的,比如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就是停滞不前的,或者认为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往往能够打破这些固有的藩篱,带给我们全新的思考。我之所以对这部书充满期待,正是因为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一些基于扎实证据的、挑战传统史学界主流看法的论述。比如,在明清时期,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内部的因素还是外部的因素?是渐进的演化还是剧烈的断裂?这本书很可能会提供一些出人意料的答案,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图景。我非常渴望能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拓展我的学术视野,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对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案头书的著作,它并非那种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需要反复揣摩、细细品味的。从它的定价和出版信息来看,就知道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它可能不会像通俗读物那样,上来就用华丽的辞藻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读者,但它所蕴含的知识价值和思想深度,却是后者难以比拟的。我尤其看重这类著作提供的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论证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清晰、系统、甚至可以说是“立体”的明清以来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认知框架。它可能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梳理这些变迁的过程中,揭示出一些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经常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所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知识,去印证、去思考,甚至去修正自己原有的某些看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厚重感,米白色的封面上,“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几个大字印刷得苍劲有力,下方署名黄宗智,更添了几分学术的严谨。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而是略带一丝古朴的沉甸甸,仿佛捧起的是一部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史学巨著。我是在一个书店的学术著作区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就被这个题目吸引住了。乡村社会经济变迁,这四个字似乎就勾勒出了一幅绵延数百年、横跨广袤土地的历史画卷,充满了无数值得探究的故事和规律。我尤其对“明清以来”这个时间段特别感兴趣,那是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极为重要的时期,很多现代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根源都能追溯到那个时代。尽管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单凭这份对内容的期待,已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窗口,一个能够让我窥探过去,理解当下,并对未来有所启发的窗口。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田埂、阡陌和村落里的历史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