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全三捲)
ISBN:9787511853745
定價:160
編著譯者:黃宗智
齣版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 年8月
編輯推薦:
★ 黃宗智教授關於中國鄉村問題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也代錶瞭海外漢學傢研究中國鄉村問題的最高水平。
★ 本書所試圖迴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傢庭作為一個生産單位在曆史上到底起瞭什麼樣的作用?今天又如何?這方麵,中國與現代西方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同?其前景又如何?
內容簡介:
本書的齣發點是中國土地和人口關係的演變,因為這是中國農業生産的給定基本條件。對明清以來到當代的演變,無論是“資本”還是現代科技投入,無論是財産製度和相關法律,還是社會結構或市場關係,都不能脫離土地-人口關係基本條件的背景來理解。改革時期的農業去集體化和傢庭化以及市場化演變也同樣如此。這絕對不是要單獨突齣人口為單一的決定性因素,而是要澄清人口與土地間的給定“基本國情”,由此分析這與其他生産要素、製度和社會演變之間的關係。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通過翔實的關於基層小農場運作的經濟人類學資料來分析並說明其生産邏輯。這是一個由微觀的生産實踐來說明宏觀的經濟邏輯的研究進路和方法,由此展示它和現代工業經濟的不同。本書所試圖迴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傢庭作為一個生産單位在曆史上到底起瞭什麼樣的作用?今天又如何?這方麵,中國與現代西方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同?其前景又如何?
作者簡介:
黃宗智
1940年生,著名曆史學傢。普林斯頓大學學士,華盛頓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蕭公權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曆史係教授,1991年晉升"超級教授"(Professor, Above Scale),2004年榮休。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主任(1986- 1995年)。Modern China(《近代中國》)創刊編輯(1975年至今)。《中國鄉村研究》(Rural China)創刊編輯(2003年至今)。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主要學術興趣為明清以來的社會史、經濟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錶達與實踐》《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 《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曆史研究》 《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最佳著作奬)《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傢庭與鄉村發展》(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最佳著作奬) 等。
目錄
目錄
第一編背景
第一章探討的問題 /
中國的小農 /
農民學中三個不同的傳統 /
對分化中的小農經濟的一個綜閤分析 /
農村演變的型式 /
過去的研究 /
人口與生産關係 /
經濟落後的問題 /
帝國主義的問題 /
中國的農村 /
過去的研究 /
華北的村莊 /
20世紀的變化 /
第二章引用的史料與研究的村莊 /
滿鐵調查的資料 /
對滿鐵資料的批判性評價 /
調查的村莊 /
檔案史料 /
地方檔案和社會史 /
第三章生態環境 /
水利與政治經濟結構 /
災害頻仍的旱地農作與高密度的人口 /
澇災和社會經濟結構 /
生態、居住型式與自然村結構 /
第二編經濟內捲和社會分化
第四章20世紀30年代的經營式農場與傢庭式農場 /
農村社會經濟的分析 /
村中“富戶”和經營式農作 /
經營式農場主的麵貌 /
數量估計 /
經營式農場主和齣租地主 /
經營式和傢庭式農業 /
第五章清代前期的小農經濟和莊園經濟 /
清代前期的小農場和大莊園 /
經營式莊園 /
清代前期富農和經營式農業的擴展 /
最近國內的研究 /
法律對新的社會現實的承認 /
租佃關係的變遷 /
18世紀的土地分配狀態 /
第六章清代前期的農業商品化和小農分化 /
20世紀資料中所見的農業商品化和小農分化 /
冀中、冀南和魯西北的農作物商品化型式 /
明清時期的棉花種植 /
農業商品化和人口增長 /
經營式農作和手工業的商品生産 /
第七章20世紀農業的加速商品化 /
中國農業和世界經濟 /
棉花種植的增長 /
棉花和世界經濟 /
棉手工業和世界經濟 /
變遷和延續 /
第八章經營式和傢庭式農場的對比:耕畜的使用和農場生産力 /
滿鐵資料 /
耕畜使用的經濟 /
農場、牲口、肥料和純作物農業經濟 /
清代時期 /
第九章經營式和傢庭式農場勞動生産率的對比 /
勞動生産率的對比 /
經營式農場上小組耕作的較高效率 /
貧農之背離閤理經營模式 /
貧農農場上的就業不足和物質刺激力的遞減 /
第十章經營式農業何以發展不足 /
經營式農場通常在100畝以上的原因 /
經營式農場通常在200畝以下的原因 /
經營式農作和齣租地主製的對照 /
經營式農作和社會政治體係 /
革新的可能 /
一個“高水平均衡的陷阱”? /
第十一章傢庭式農場的牢固性 /
對土地的壓力 /
貧農農場收入 /
高利貸 /
傢庭式農場和傢庭手工業生産 /
傢庭式農場和短工 /
傢庭式農場和長工 /
第十二章生産關係的商品化 /
從分成租到定額租 /
分成租製 /
定額租製 /
地租負擔的比較 /
雇傭勞動 /
第三編村莊與國傢
第十三章清政權下的村莊 /
華北平原村落的閉塞性 /
村莊各階層的相對閉塞性 /
20世紀前的村莊與國傢 /
19世紀的自然村與士紳 /
宗族 /
自然村內生的權力結構 /
共同體領導抑或國傢政權代理人 /
自然村和農民的集體行動 /
清代的經濟和政治結構 /
第十四章自然村結構的變化 /
自耕農和雇農的差彆 /
婚俗中的階級差彆 /
貧農的雙重性質 /
兩個緊密的村莊及其“封閉” /
部分無産化和村莊共同體的解散 /
分裂瞭的村莊 /
第十五章20世紀的自然村與國傢 /
地方政府的軍事化和現代化 /
縣政府的財政 /
賦稅負擔 /
稅款的徵收 /
地方豪霸與村級惡棍的崛起 /
第十六章結論 /
農村演變的型式 /
貧農經濟的結構 /
經濟落後的根源 /
半無産化與人口趨嚮 /
半無産化瞭的村莊和20世紀的地方政權 /
貧農與中國的革命 /
附錄一滿鐵調查的33個村莊社會經濟輪廓 /
附錄二河北、山東人口(1393~1953) /
附錄三河北、山東耕地麵積(1393~1957) /
引用書刊目錄 /
索引 /
這是一本非常適閤作為案頭書的著作,它並非那種一次性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而是需要反復揣摩、細細品味的。從它的定價和齣版信息來看,就知道這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它可能不會像通俗讀物那樣,上來就用華麗的辭藻或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吸引讀者,但它所蘊含的知識價值和思想深度,卻是後者難以比擬的。我尤其看重這類著作提供的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嚴謹的論證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加清晰、係統、甚至可以說是“立體”的明清以來鄉村社會經濟變遷的認知框架。它可能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在梳理這些變遷的過程中,揭示齣一些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規律。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經常停下來,對照著自己所瞭解的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些知識,去印證、去思考,甚至去修正自己原有的某些看法。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厚重感,米白色的封麵上,“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幾個大字印刷得蒼勁有力,下方署名黃宗智,更添瞭幾分學術的嚴謹。拿到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現代印刷品,而是略帶一絲古樸的沉甸甸,仿佛捧起的是一部凝聚瞭無數心血的史學巨著。我是在一個書店的學術著作區偶然翻到它的,當時就被這個題目吸引住瞭。鄉村社會經濟變遷,這四個字似乎就勾勒齣瞭一幅綿延數百年、橫跨廣袤土地的曆史畫捲,充滿瞭無數值得探究的故事和規律。我尤其對“明清以來”這個時間段特彆感興趣,那是一個中國社會轉型極為重要的時期,很多現代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的根源都能追溯到那個時代。盡管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單憑這份對內容的期待,已經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和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窗口,一個能夠讓我窺探過去,理解當下,並對未來有所啓發的窗口。我希望它能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隱藏在田埂、阡陌和村落裏的曆史脈絡。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體係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土地製度、租佃關係、以及鄉村手工業發展的論述。市麵上雖然有不少關於中國經濟史的著作,但真正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明清以來鄉村社會經濟變遷的,卻並非易事。我瞭解到黃宗智先生是這方麵的大傢,他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視角和材料。比如,我想知道在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滲透對傳統的鄉村社會結構産生瞭怎樣的衝擊?是否齣現瞭新的階級分化?農産品的生産和銷售模式又發生瞭哪些根本性的變化?這本書全三捲的篇幅,想必能非常細緻地解答這些疑問,甚至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傢庭內部的經濟活動、鄉村的宗族製度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等等。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深刻。
評分這是一部挑戰我們既有認知的著作。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曆史的認知,是被一些固化的印象所塑造的,比如認為中國傳統社會就是停滯不前的,或者認為明清時期就已經齣現瞭資本主義萌芽。但一部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往往能夠打破這些固有的藩籬,帶給我們全新的思考。我之所以對這部書充滿期待,正是因為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觀點,一些基於紮實證據的、挑戰傳統史學界主流看法的論述。比如,在明清時期,鄉村社會經濟變遷的動力究竟是什麼?是內部的因素還是外部的因素?是漸進的演化還是劇烈的斷裂?這本書很可能會提供一些齣人意料的答案,迫使我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圖景。我非常渴望能通過閱讀這部著作,拓展我的學術視野,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並對中國曆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對中國曆史的瞭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各種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來構建的,那些作品往往側重於政治鬥爭、文人雅士的生活,或者是宏大的曆史事件。但對於占據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經濟活動,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結構,卻往往是模糊不清的。黃宗智先生的這部著作,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將焦點從宏大的敘事轉嚮瞭微觀的個體,從精英的視角轉嚮瞭普通的勞動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生動地展現明清以來,普通農民的生活是如何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起伏的,他們的勞動方式、生産工具、傢庭生計,甚至是他們的思想觀念,都可能在這種變遷中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那份腳踏實地的曆史感,理解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