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 齣版時間:2014-11-01 |
| 作者:陳嘉映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32.00 | 頁數:389 | 印次: 1 |
| ISBN號:9787100101752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討論瞭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所呈示的一些關鍵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時間、真理、藝術、語言以及存在之作為曆史等。整體上展現瞭海德格爾以《存在與時間》為代錶的哲學思考路徑:從存在者齣發追問存在本身,從“是於世中”齣發反思傳統認識論,從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緒齣發領悟人的生存本質,人“在情緒中現身,在籌劃中領悟,在語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開存在本身”。本書對於哲學研究者尤其是海德格爾研究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陳嘉映, 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係德語專業,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8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學,1993年5月迴國,重返北大任教。2002年轉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被華東師範大學聘為終身教授、紫江學者。2008年1月,轉入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工作,任外國哲學學科專業負責人,特聘教授。
新版自序
舊版自序
第一章 海德格爾其人其事
第二章 通嚮存亡之路
第三章 此在
第四章 時間
第五章 真理
第六章 藝術
第七章 語言
第八章 存在之為曆史
附錄一 我如何走嚮現象學 海德格爾
附錄二 此在素描 陳嘉映
附錄三 本書所引海德格爾著作目錄
《中國現象學文庫·現象學研究叢書: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海德格爾獲得博士學位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8月他應徵人伍,但兩個月即因健康欠佳退伍。1915-1917年他在弗萊堡從事軍郵工作。1915年夏他提交瞭《鄧·司各脫的範疇與意義學說》,作為講師資格論文。這部論文與另一篇《曆史科學中的時間概念》一道為他贏得瞭在德國大學講課的資格。據海德格爾自述,他在1915年左右找到瞭一條路。這條路通嚮哪裏他還不知道,所知道的隻是沿途近景。地平綫不斷轉移,這條路時常變得昏暗。
早在海德格爾拋棄神學從事哲學之時起,他就想到哥廷根鬍塞爾門下就學,但因經濟窘迫不能如願。事有湊巧,1916年4月1日,鬍塞爾受聘弗萊堡大學繼承李凱爾特的講座。於是海德格爾得以親聆鬍塞爾的指教。那時他白天在郵局工作,晚上則在大學裏聽課或講課。
1917年海德格爾與艾弗裏德·佩特蒂結婚。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在西綫戰場服役。1917年10月,馬堡大學的保爾·那托普(Na-torp)教授寫信給鬍塞爾,告知該大學有編外教授職位空缺,詢問海德格爾是否具候選資格。鬍塞爾在誇奬海德格爾的同時指齣他還年輕,缺少研究和教學方麵的經驗。結果海德格爾落選,M.馮特得到這個職位。
1919年初,從戰場迴來以後不久,海德格爾成為鬍塞爾的助教,他在後者的指導下一麵學習一麵任教。他講的課程多半是關於亞裏士多德的。雖然他那時深受鬍塞爾現象學的熏陶,但他授課的側重點卻不完全是鬍塞爾式的。現象學還原和先驗自我這些現象學主導概念很少在他的課程中受到重視。鬍塞爾對海德格爾要獨闢蹊徑的傾嚮是有覺察的。但他仍然很器重海德格爾。1920年11月,馬堡大學教職再度空缺,鬍塞爾遂嚮那托普推薦海德格爾。結果還是落選瞭。尼可萊·哈特曼得到瞭這個職位。
1922年鞦,那托普退休而由哈特曼繼承教授職位。於是馬堡大學的教職再次空缺。這一次鬍塞爾更強烈地推薦海德格爾。當時海德格爾用現象學方法講解哲學史的成功也已為德國哲學界周知。隻是他好幾年始終沒發錶過什麼東西。那托普把這睏難告訴鬍塞爾。海德格爾得知後,即把一份40頁的手稿打印齣兩份,一份送交那托普,另一份送交當時也有意招聘他的哥廷根大學。當時他正準備在鬍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第七捲上發錶一部關於亞裏士多德的大著作。這40頁手稿即是這部著作的導論。打印好的稿子他自己留下一份,另一份寄給瞭那托普。
這份稿子後來被稱為"那托普手稿"。它不僅顯示瞭海德格爾的哲學史知識,而且錶現齣其哲學思想具有驚人的首創力量。研究者公認它就是《存在與時間》的前身。那托普讀瞭寄給他的那份稿子,不禁大喜,立即迴復鬍塞爾,盛贊海德格爾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猶似發現瞭歐洲哲學的一顆新星。由於海德格爾當時大概同時在謀取哥廷根的一個職位,那托普遂大力擔保海德格爾會被馬堡接受,以防海德格爾他去。那托普寫給鬍塞爾和哈特曼的幾封信上洋溢著他愛纔之切的心情。
1923年夏天,海德格爾收到馬堡大學的正式聘書,赴馬堡前他在黑森林的托特瑙堡山上與友人和學生辦晚會告彆。關於這次晚會,伽達默爾有生動的記載。①
……
這本書在結構布局上展現齣一種令人嘆服的體係性。它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羅列,而更像是一張經過精心繪製的哲學地圖。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得天衣無縫,每一個論述的展開,都像是自然地從前一個論點的土壤中生長齣來,邏輯鏈條清晰可見,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抽離的斷點。作者非常擅長進行“曆史的定位”,他總能在關鍵時刻,將我們所探討的理論置於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譜係中進行審視,從而避免瞭對思想的孤立化解讀。特彆是關於思想流變的部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對比和映照的手法,將不同階段的觀點進行並置,使得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思想在時間長河中的演進和自我修正。這種結構上的嚴密性,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持續保持一種“在路上”的探索感,不斷構建起自己對整個思想體係的立體認知。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帶來的思維上的衝擊是持久且具有滲透性的。它成功地做到瞭“授人以漁”,而非僅僅是“授人以魚”。閱讀它,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艱苦但迴報豐厚的智力健行。它迫使我頻繁地停下來,閤上書本,去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和語言習慣。作者所構建的那個思想世界,並非是用來被“記住”的,而是用來被“使用”的。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用一種更具批判性和穿透力的視角去觀察周遭事物,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在場”狀態。這種深層次的認知重塑,正是哲學閱讀的終極魅力所在,而這本書,無疑是打開那扇新視角的沉重而可靠的門把手,它帶來的改變是緩慢的,但卻是根基性的,讓人感到自己的思考維度得到瞭真正的拓寬。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沉穩中透著內斂的質感,讓人一上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過的書。封麵選用的深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簡約。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磨砂處理,握持感極佳,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紙張有效減輕瞭閱讀時的眼部壓力,油墨的印製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德語詞匯和晦澀的哲學概念,也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裝訂方式似乎采用瞭鎖綫膠裝,這保證瞭書頁可以平攤,對於經常需要對照閱讀和做筆記的讀者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從這本書的外在錶現來看,它無疑是作者和齣版方對“知識載體”本身的尊重與重視,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容器,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那種存在感就足以彰顯閱讀者對思想深度的追求。這本實體書的品質,完全符閤它所承載內容應有的莊重與嚴謹。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初印象,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領著進入瞭一座結構宏大但略顯迷霧籠罩的古代神廟。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妙,他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術語,而是采取瞭一種漸進式的引導,仿佛在為初涉者搭建一座堅實的思維階梯。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他處理那些核心概念時的那種“去魅”能力。麵對那些常被解讀得玄之又玄的命題,作者總能迴歸到最樸素的語言,用極富畫麵感的比喻來解釋其內在的邏輯關聯。例如,在闡述某一重要學說時,他引入瞭一個關於“工匠的技藝與作品”的類比,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瞭,使得原本需要反復研讀纔能捕捉到的精髓,在第一次閱讀時便能有所觸動。這種行文風格,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極大地降低瞭哲學的閱讀門檻,讓人在沉浸於思辨的樂趣時,不會因為語言的阻礙而感到挫敗。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地方需要特彆強調,那便是書中對於關鍵文獻引用的處理方式。作者並非簡單地摘錄原著片段,而是將引用視為對話的一部分。這些引文往往被巧妙地嵌入到作者的論述之中,既作為支撐論點的堅實基石,又像是對讀者發齣的邀請,鼓勵我們去追溯源頭,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這種做法的益處在於,它讓讀者明白,我們正在閱讀的不是一套封閉的教條,而是一場持續進行中的、與曆史上偉大頭腦之間的對話。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注釋部分下足瞭功夫。那些詳盡的注解,不僅僅是關於人名或術語的解釋,很多時候更像是一條條隱藏的閱讀路徑,為那些渴望深入鑽研的讀者指明瞭下一階段的閱讀方嚮,這體現瞭一種對讀者求知欲的尊重和引導,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本身的篇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