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绝不仅仅是危机与灾难的历史,同样也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的默然再生的历史。本书形象的叙述了纷繁交织的人与自然关系所带来的极其广泛的文明、文化和生物的后果,同时展现了这一相互关系如何以及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由此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尽管人们不断致力于一个人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政治,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时时呈现出不稳定和大量令人惊奇的现象,并因此需要人们时刻注意和小心。
前言
一、关于环境史的思考1
1.环境研究的眼障和死胡同1
2.恶性循环的单调和出路的错综复杂7
3.进入时间深处:自然理想的神秘的再生能力17
4.树木还是羊?环境史中的评价问题23
5.作为历史阐释的生态学:从玛雅文化的毁灭到爱尔兰的饥荒33
6.未知领域:环境史究竟是秘密史还是公开史38
二、实体经济生态学与沉默知识生态学--原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43
1.以火为开端:世界范围的火耕经济及环境史上的纵火狂49
2.人与动物--狩猎与驯化54
3.花园与果树63
4.农民和牧民72
5."公地(牧场、森林)的悲剧"与草皮的不幸:前现代农业是一种:"无意识掠夺"吗?83
6.天为父纲,地为母纲:关于宗教中的生态学91
三、水、森林和权力101
1.水利建设,统治和生态的链式反应102
2.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一个典型的对比109
3.灌溉梯田:一种社会及生态的细胞培育115
4.作为榜样和警示的中国121
5.狭小空间的水文化:威尼斯与荷兰137
6.疟疾,灌溉,滥伐森林--作为自然复仇女神和生态资源保护者的地方流行病149
7.地中海区域的滥伐森林与"生态自杀":一个表象问题?与自然谐和的水土流失和误导着的历史化155
8.欧洲的森林和统治:从开垦运动到林业管理规范时期160
9.早期危机意识的支点:城市和采矿168
四、殖民主义作为环境史的分水岭180
1.海外殖民主义的生态动力182
2.环球瞭望:现代环境意识的殖民地性和岛屿性起源190
3.印度环境史上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期的停顿197
4.美国佬生态和沙俄农奴生态205
5.世界环境史中欧洲独到之路及殖民主义帝国的反作用211
五、濒临大自然的极限223
1.向着*后的储备资源挺进223
2."哪里有粪便,哪里就有基督徒":从休耕到"粪肥种植"和耕种的政治化235
3.木材紧缺警钟,植树造林运动以及一种生态森林辩护论的形成244
4.现代自然宗教的多义发展254
5.自然与民族:走向保护自然的具体化之路260
6.*次工业环境危机和现代危机处理基本模式的形成275
六、在全球化的迷宫里286
1.环境史中*深刻的转折:世界美国化进程的失败286
2.鲜血与土地:自给自足的横行无忌296
3.环境忧虑的深层原因:原子能灾难和对癌症的恐惧301
4.生态运动的科学、精神和物质起源309
5.尼泊尔、不丹及其他高峰视角:旅游业眼里的环境问题瞄准旅游业,发展援助和航天飞行316
6.环境政策中的不确定性和权力问题333
注释344
书摘
3.进入时间深处:自然理想的神秘的再生能力
林?怀特(Lynn White)在1966年圣诞节所作的报告中将"我们生 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直追溯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以及《旧约全 书》中上帝赋予人类的使命:"让土地成为你们的奴仆"。②这篇报告成 了某种环境史诞生的"圣书",并且在一段时间里,追溯远古历史和研 究《旧约全书》变得十分热门。以后的研究证明,这一世界环境史的观 点很难被应用到经验研究中去。当环境史研究越过小品文式的前言回 归正传时,它主要聚焦于工业时代,而排放量是这一时期*紧迫的环 境问题。如果人们把水和空气的污染作为环境史的中心问题的话,那么,客观上只有煤和油的纪元是真正重要的。
但是,依据当前存在的问题而缩小我们认识的视角,历史地来看,是短视的。今天人们不再怀疑,几千年来不断产生的人类文化危机和 自己酿成的资源匮乏相关。在当今的研究水平上,我们首先要明确大 范围环境的改变都是几千年来人类自己造成的。火耕经济和牧场对环 境的大面积的改变远远超过了早期的工业化。今天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典型情况下沼泽地产生于水土流失的过程,而水土流失又起因于新 石器时代森林的毁坏和过度放牧。史前的居住迁徙表明,人类在早期 就已经耗尽了他们居住地区的资源。当然,由此还没有产生全球性的 环境问题,但是,当人类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时,世界就面临着资源 耗尽的威胁。"地理考古学的研究结果证明,环境平衡很少能持续保 持",这一点就连研究埃及人的卡尔?布策(Karl Buzer)也深信不疑。埃 及人堪称是持续保持人与自然平衡的典范。作为研究地中海山区的历 史学家,约翰?梅克纳尔通常强调砍伐森林的现代根源,而他也同样认为,包括远古时期在内的所有对环境的适应都不可能维持很久,所有的平衡都是短暂的。
难道这一切都是对当代毫无意义的过去完成时吗?可是人们不应 该忘记,我们今天的有些环境行为仍然追随着古老的模式,我们的有 些感觉也和远古时代的环境状况相符。为什么人的感官不能感觉到毒 性很高的一氧化碳?对进化生物学家乌克提茨(Wuktits)来说这个问题 很简单,"因为在没有煤灶的漫长岁月里,还不存在一氧化碳。"而我们对田园牧场风光的如此热爱更是有千万条理由。为了认识我们今天的环境行为是怎样铸就的,环境历史学家必须回到过去,走进时间的 深处。这里有两艘相距遥远的船,借助于它们,人们可以驶向绵延几千 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源头:一种是研究客观的残遗物,如花粉、骨骼、 土壤结构,所采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另一种是依靠语义学领域的自然以及相关的概念,从人类环境史中的一部分在我们自己身上的繁衍这一点出发。为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直觉理解力,对花粉的分析和利用放射性碳测定法--时间确定法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斗争已有数十世纪的历史。它表明,中欧森林的稀疏并不是开始于中世纪的开垦,而是在这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早在瓦茹斯战役的时代,德国就不像人们早期想像的那样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了。 吕内堡(Luenebuerger)的荒原*早并不是由于吕内堡制盐场对木材的 消耗产生的,而是如花粉分析结果所显示的那样,荒原化早在公元前 1500年就已经开始了:估计是火耕经济和牲畜牧场的结果。甚至有证 据表明,人类在早期不仅降低了森林的面积,而且强烈地影响了它的种类的合并。如促进了作为牲畜饲料的橡树和白蜡树的蔓延。但是花粉分析表明,没有人的干预植物本身也会发生变异。
花粉的说服力自然是有限的。人们只是研究了储藏花粉的湖泊和沼泽的周围地区,因此主要是潮湿、而不是干燥地区。史前草原化的过程有可能被花粉分析忽略。依据花粉研究人们对早期的森林覆盖有可能高估也有可能低估。根据花粉的数量,从对大面积的生态系统的量 的组合中得出的结论未必可靠。人们能知道远古时人的自然观吗?对 此马上就会有人反驳指出,我们今天对自然的理解,是建构在现代概 念的基础上,而过去的自然概念与环境毫不相干。1962年,约阿希姆? 里特尔(Joachim Ritter)在一篇受到高度重视的关于自然美的文章中 提出,"作为环境的自然"只有"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在自由的条件下 才存在"。但是,这一观点是一个典型的错觉,它是由于我们狭隘地把 视线仅仅盯住现代社会而产生的。我们只要看看庞培的壁画就可以想起,对茂密的含苞欲放的自然和对鸟的欢歌的醉心已有了多么悠久的历史。希尔德加德?冯?宾根(Hildegrad von Bingen)认为,有一种绿色的力量(viriditas),它既能使花草和树木,也能使人和动物兴奋。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人有一种天生的生物自爱(Biophilie)倾向。环境史是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之上的。
在希腊语中,"自然"和"物理"来源于"生长"这个词。可以肯定,它的原始涵义并不是野生,而是指事物的本质、理性秩序和抽象性质;这一语义学之链一直延伸到现代,但同时,自然这一概念又总是经常回到它*原始的意义,回到生长的世界,回到它的茂盛繁荣。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对自然这一概念的反思和讨论中,也有恒定的因素。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泰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就曾经怀疑过他的老师的目的论的自然观,认为没有理由赞成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这种观点。由此可见,"非人本主义对人本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塞内卡把自然称之为保护人类的母亲,并质问那些毁坏自然的庄园主:"没有被你们别墅的屋顶遮掩的湖泊还能存在多久?"这话让人们以为它出自20世纪施塔恩贝格湖畔(Starnbergsee)的生态保护者之口。从中人们再次发现,不能过高地估计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现代性。中国炼金术的创始人,道士葛洪(音译,Ko Hung)曾经引用4世纪时无政府主义哲学家鲍敬言(音译,Pao Chingyen)对那种以为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行为方式的批判:"剥桂树皮,吸桂树脂,非桂树所求;拔野鸡毛,撕翠鸟肉,非鸟之所望……欺骗和狡诈的萌芽藏匿在对抗自然的行为中,且以暴力为基础。"这段话其实表达了一条当代生态运动的公理,即对抗外界自然的暴力行为将会产生新的暴力,反过来对抗人的自然。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意识到,自然虽然很容易受到伤害,但*终却是不可战胜的,人们对抗自然只能给自己带来损害。"你可以用粪叉驱逐自然,但它还会回来。"像郝拉茨(Horaz)那样钟情于田园生活的古典诗人,还*。由于繁殖也是自然的一个属性,所以自然的性爱的意义也十分悠久。12世纪时,经院哲学家阿兰?德?利立(Alain de Lille)把生殖女神娜图拉(Natum)移放在一个由森林环抱着的四季如春的花园里,并借她之口抱怨阻碍生殖的鸡奸。甚至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出现了后古典时期的生殖女神,尽管它裹着基督教道德的外衣。埃恩斯特?罗伯特?库尔提斯(Ernst:Robert Curtius)说:"古老的生殖崇拜""就像通过打开了的水闸""流向基督教西方的想像世界"。人们不仅用"自然"比喻女性形象,而且用来表示一种能让人感觉到肌肤之润的舒适的生活方式。16世纪路德教的传教士约翰?马蒂尤斯在山城尤阿西姆斯塔尔(Joachimsthal)传教时就说道,"像自然那样行为和思想的生活是*好的生活"。而解除强制、满足身体和灵魂的需要便能给人带来舒适和快乐的经验,已经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内部自然引导人们走向外部自然。植物学起源于医疗植物学。
哲学史著作中,涉及"自然"这一概念的论述主要在性爱、医疗、生活艺术和自然权利方面,在论述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著作中涉及自然概念的,假如说有,大部分也只是处于边缘位置。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然与大部分极其重要的、规范的和有实际作用的内涵失之交臂。在许多理论家看来,自然概念在历史上极其矛盾和混乱,而这种混乱在近代更有所加强。自然是本质,自然是荒野;自然是老师,自然是不可制服的;自然是善良的,自然又是可怕的。从这种意义的混乱中人们能够得出什么定义?人们可以把作为规律的自然和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然轻松地分开。令人疑惑的只是,关于自然的理想怎么从来不能被摧毁?自然概念是怎样从每一个混乱的旋涡中冒出,继而又恢复它的原始意义?这些现象似乎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如何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概念肯定包含某种生活意义,不管它是象征性的还是实践意义上的。根本的错误显然在于,人们受哲学家的影响把"自然"误解为只是一种概念。事实上它指的是另一回事。诺伯特?埃利阿斯(NorbertElias)称这个词是"一个符号,它代表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的综合",即长期集体的经验和反思的综合。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抽象,但本身又不断被具体化并且被证明是对生活有益的指导。谜底也许就在这里。怎么才能简短地概括隐喻自然的经验基础呢?这一经验就是,我们自身的幸福在许多方式上与动物和植物世界的生长、与潺潺而流的源泉的清澈和不倦相联系;这也是一种直觉,即一切都必须服从由它确定的规则,人们不能随意反抗。理想自然的作用早已不总是和自然的概念相关。大部分人日常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一般来说以一种默然的方式发生。
事实证明,与自然相联系的想像世界总是有用的,甚至是生活必须的。理由很简单:人是一个生物的有机体,它和它赖以生存的其他有机体一样必须服从同样的规律。没有水人会渴死,没有植物和动物人会饿死,没有阳光人会萎缩,没有性交人种会灭绝。"自然"并不只是商谈的资料,它归根结底是人的动物本质的源泉。企图忽略人的生物性作为人类历史基础的讨论,亦如否认精神与身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样荒唐。自然的活力一再证明它是人造的、由人发明的规则和约束的对立物。所以,"自然"并不特别指向原始和谐,因为它不需要这样的表达,而是指向古老的人的存在的危险区域。
从远古时代起,强烈的对自然的感受就常常产生于孤独,包括两个人在一起的孤独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独处或沉默,*容易听到鸟的啼鸣。在中世纪的欧洲、古代中国和印度,常常是那些隐士或流浪者和自然建立了特别亲密的关系。那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自然有一种特别直接的关系呢,还是和自然的关系总是要通过社会这一媒介?社会科学家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当然是通过社会"。但是每个人与自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身体只属于自己,它是生命和生活的载体,是一个比任何社会体系都要完整的整体。社会可能会错误地认识自然的必然性。一个社会越是复杂和包罗万象,对社会事务的投入就越多,就越是可能变得没有能力应付自然必然性的反应。环境史和社会历史无疑紧密相连,但它们却不会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同样,生物自爱--假如说有的话--也不是可靠的保护环境的直觉。可是保护环境的直觉应该从哪儿来呢?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并不会对环境有害,但是一群人的行为就会有害环境。甚至那些平素热爱自然的理性也有其极限:许多现代人甚至没有能力充分认识雨水的作用。而没有雨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自然。认识的片面和偏执的危险不仅存在于环境政治中,而且存在于对自然的感觉中。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传递出的厚重感所吸引。书名“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仿佛是一道邀请,邀请我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去探索人与自然之间永恒的纠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地球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是人类如何学会驾驭火焰、耕种土地,再到如今操控能源、改造基因。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权力”究竟是如何被定义和使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还是自然对人类的制约?我猜想,作者会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环境史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根源。比如,它或许会讲述古代罗马如何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或者某个时期,草原民族的迁徙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那些能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环境变迁所带来影响的故事。是否会有关于近代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巨大冲击,抑或是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对自然资源的无情索取?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当下这个星球面临前所未有环境危机的时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权力”,如何与自然建立一种更可持续、更和谐的关系。
评分仅仅是书名“自然与权力”就足以勾起我无尽的思绪。我设想,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与我们所居住星球之间漫长而复杂的爱情故事,有时是和谐共生,有时是激烈对抗。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诗意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文明在其中留下的印记。无论是古代文明对河流的依恋,还是近现代城市扩张对土地的蚕食,都将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审视“权力”这一概念?它是否仅仅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是也包括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能够重塑甚至摧毁人类文明的力量?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环境史事件,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那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妙互动。也许,书中会讲述某个曾经繁荣的古老部落,是如何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最终走向灭亡,抑或是某个地方,又是如何因为对自然保持敬畏而得以长久繁衍。我想,这本书将是一次对我们自身定位的深刻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在宏大的自然体系中,人类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手中捧着这本《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壮阔的画面。想象一下,从冰川时代的地貌变迁,到人类驯化动植物的早期革命,再到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轰鸣带来的巨大改变。这本书似乎预示着将引领我穿越漫长的地质年代,见证地球生命形式的演化,以及人类如何在这个星球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权力”这一概念的解读。这里的“权力”究竟是指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还是自然本身所蕴含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亦或是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文明在环境利用上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塑造了它们的长久发展或迅速衰落?例如,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老王国,它们的兴衰是否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或对自然的敬畏紧密相连?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维度中进行考察,从而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根源,并思考未来的出路。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它的厚度就让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读物,而是一次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深度探索。书名“世界环境史”三个字,就如同一个宏大的命题,涵盖了地球漫长的演变历程和人类文明的足迹。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这庞杂的时间线,如何串联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环境故事。是从遥远的史前时代开始,讲述早期人类如何谨慎地与自然互动,还是直抵近代工业革命的爆发,揭示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跳出单一的地理视角,而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展现不同区域在环境问题上的相似与差异。例如,亚马逊雨林的砍伐与欧洲森林的消失,在中世纪的农业扩张与当代的城市化进程,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或许在书中有意想不到的联系。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环境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毕竟,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在于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真实经历。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看到那些为保护环境而奋斗的先驱者的身影,也能看到那些因环境恶化而遭受苦难的普通人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扑面而来。封面上的图案,或许是古老的森林,或许是奔腾的河流,又或是连绵的山脉,都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遐想。我尤其喜欢那种写意的手法,没有过多的具象描绘,却能勾勒出自然的壮阔与神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心灵的书,一本能够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这本书的名字,"自然与权力",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它似乎在告诉我,自然并非任人宰割的客体,而是一种拥有自身力量的存在;而人类的“权力”,又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关于人类文明如何塑造自然,又如何被自然反噬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生态变迁,那些曾经繁盛如今衰败的土地,以及那些在自然面前渺小却又顽强的生命。或许,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古老文明是如何与自然共生,又是如何因破坏自然而走向衰亡的。我迫切地想要翻开它,让思绪沉浸其中,与作者一同进行一场关于生命、关于土地、关于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对话。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