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众多知名学者、优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善恶之源》为我们作出解答。《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海特:保罗·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名品质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为一体,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YUE与升华,是一种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 (美)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 著;青涂 译 著作 保罗·布卢姆,耶鲁大学*受欢迎、*风趣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哲学及心理学会前任。研究主要涉及伦理、宗教、一书及文学中的心理学,获得过很多教学及研究奖项。为很多知名媒体,如《纽约时报》、《卫报》、《自然与科学》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他的很多作品被收录于《美国*佳科学作品》选集。 这位一岁大的婴儿决定自己出手,伸张正义。他刚看了一场玩偶戏,戏有三个角色。中间那个拿起一只球,传给右边的小伙伴,右边那个接过球后又把它传了回去。然后中间那个又把球传给左边的小伙伴,但是左边那个接过球后就带着球跑了。这出戏落幕之后,“好人”和“坏人”都被带下戏台,放在这位一岁的小男孩面前。它们面前各有一件接近相同的奖品,小男孩可以选择一个拿走。这个小男孩的选择同研究人员的预期接近一样,也和实验中绝大多数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幼儿接近一样――他拿走了“坏人”面前的奖品。但他觉得还不够“解气”,只见他向“坏人”探过身去,给它头上来了重重一击。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读者的认知储备有一定要求。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试图将所有复杂的概念都简化成容易消化的口号。相反,它大胆地引入了晦涩的理论术语和跨学科的知识点,从现象学到进化心理学,从古代伦理学到现代神经科学,都有所涉猎。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学习过程,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消化。然而,一旦读者能够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剖析,运用了多重视角进行交叉验证,这种扎实的研究方法论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深信不疑。它没有满足于给出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深入探究了驱动行为的底层机制,揭示了所谓的“动机”是如何在不同层面交织作用的。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的新闻事件、乃至人际交往的方式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更具穿透力的变化,这才是真正优秀非虚构作品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在我看来,简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压抑,时而又爆发出令人振奋的高潮。当我沉浸其中时,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漫长的人类精神探索之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边界”的反复审视——文明与野蛮的边界,理智与非理性的边界,个体与群体的边界。这些边界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是流动的,而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分析,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了这些边界是如何被有意或无意地划定,又是如何被悄然跨越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样化,有时候极其精准、冷静,充满逻辑推演的力量;而有时候,它又会变得富有诗意,充满了对人类困境的同情和悲悯。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跳跃,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总觉得叙事线索在晃动,但等到我接受了这种不确定性后,反而觉得这正是对主题复杂性的最佳映射。它不是一本教条主义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共同面对我们自身内部的矛盾与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它精准地击中了人们心中对于“存在”和“起源”的好奇心。我拿到书的时候,就忍不住想,到底作者会如何拆解这个宏大且充满哲学意味的命题。是会诉诸神话传说,还是会深入到生物学、心理学的根源?我原本期待着它能像一部史诗一样,从宇宙洪荒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端,用一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妙的、分散的观察和论证的集合,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线性的解释。作者的笔触时而锐利如手术刀,直指人性中的某些幽暗角落,时而又温柔如晚风,试图抚慰读者对世界本质的恐惧。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游,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迷雾和哲学的迷宫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这种不给出确定性的做法,反而让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智力上的挑战和愉悦。它迫使我将书中的观点与我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进行反复的碰撞和校准,形成一种深刻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个终结性的结论。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是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来看待的。市面上关于“宏大议题”的书籍太多了,很多往往是把一些早已被讨论烂掉的观点重新包装一番,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一个看似深刻的空壳。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给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反而显得有些晦涩和缓慢。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铺陈背景,引经据典,试图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一个坚实却又略显沉重的基调。但正是这种看似缓慢的推进,让我逐渐体会到作者对待这个主题的严谨性。他不愿意轻易地下判断,而是先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摆到桌面上,让读者自己去掂量重量。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社会建构论”与“先天本能”之间张力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摇摇欲坠的桥梁,展现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不偏不倚的学术态度,虽然在阅读体验上少了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却增加了文本的可靠性和深度。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而非表面刺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勇气。探讨一个如此沉重且极易引发争议的话题,作者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将人性中最不堪、最阴暗的面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又极其审慎地保留了对“可能性”的希望。它拒绝了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拒绝将世界清晰地划分为光明与黑暗的两个阵营。在作者的笔下,光和影总是纠缠在一起,你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坏人”或一个无暇的“圣徒”。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选择的悖论”的论述,即我们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本身就可能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这种深刻的反思性,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探讨,上升到了对存在境遇的哲学叩问。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沉重的释然,仿佛卸下了一个长久以来背负的、关于“完美人性”的幻想,转而接受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但也更具生命力的世界图景。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挑战,但绝对是一次值得的、改变认知格局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