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精装版林语堂著 人文理想和语言魅力的经典之作畅销60余年 新修订本品味老庄的洒

老子的智慧 精装版林语堂著 人文理想和语言魅力的经典之作畅销60余年 新修订本品味老庄的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著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林语堂
  • 经典
  • 人文
  • 智慧
  • 畅销书
  • 修订本
  • 老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129383
商品编码:15073897837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11-01
页数:272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 > 内容简介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智慧之言流于字间。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比什么《老子解诂》还实在,比王弼注还透彻”。此书能帮助读者在品读老子智慧的同时,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


   



> >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 > 关联推荐

  zu新修订,精装典藏版
在大师的连珠妙语中,品味老庄的洒脱圆融,成就逍遥淡定的人生境界。
  林语堂,中国人眼里的文学大师,西方人眼里的东方哲人。
  zi能展现林语堂人文理想和语言魅力的经典之作。



> > 目录
绪论    
序    
di一篇    
道之德    
002di一章  论常道    
006di二章  相对论    
014di三章  无为而治    
019di四章  道之德    
021di五章  天地    
024di六章  谷神    
di二篇    
道之训    
028di七章 无私    
031di八章 水    
034di九章 自满的危险    
037di十章 抱一    
040di十一章 "无"的用处    
043di十二章 感官    
045di十三章 荣辱    
di三篇    
道之体    
052di十四章  太初之道    
056di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059di十六章  知常道    
063di十七章  太上    
067di十八章  道废    
069di十九章  知所属    
074di二十章 天与我    
077di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079di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084di二十三章 同于道    
086di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    
089di二十五章 四大法    
di四篇    
力量之源    
094di二十六章 轻与重    
099di二十八章 守其雌    
102di二十九章 戒干涉    
104di三十章 戒用兵    
106di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110di三十二章 道似海    
113di三十三章 自知    
121di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123di三十五章 道之平    
125di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128di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131di三十八章 堕落    
135di三十九章 全道    
138di四十章  反的原则    
di五篇    
生活的准则    
142di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145di四十二章 强梁者    
147di四十三章 至柔    
149di四十四章 知足    
153di四十五章 清正    
155di四十六章 走马    
157di四十七章 求知    
159di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160di四十九章 民心    
162di五十章  养生    
169di五十一章 玄德    
171di五十二章 袭常道    
173di五十三章 盗夸    
176di五十四章 身与邦    
178di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182di五十六章 无荣辱    
di六篇    
政治论    
188di五十七章 治术    
192di五十八章 政闷    
194di五十九章 如啬    
199di六十章  治大国    
201di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203di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205di六十三章 难易    
207di六十四章 终始    
209di六十五章 大顺    
213di六十六章 百谷王    
215di六十七章 三宝    
217di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218di六十九章 掩饰    
221di七十章  不我知    
222di七十一章 病    
223di七十二章 论罚(一)    
224di七十三章 论罚(二)    
225di七十四章 论罚(三)    
227di七十五章 论罚(四)    
di七篇    
箴 言    
230di七十六章 强弱    
231di七十七章 张弓    
233di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234di七十九章 平治    
236di八十章  理想国    
238di八十一章 天之道    
想象的孔老会谈    
096di二十七章 袭明    
   
 

> > 在线试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作无,一个叫作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jing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不是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di二十二章《知北游》)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di二十五章。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zu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了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di二章《齐物论》)    
  (三)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作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饴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jing是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问:“这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zu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作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庄子》内篇di五章《德充符》)    
  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作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作真人。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chao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    
  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如果这样,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互不相顾的好。因此,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    
  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庄子》内篇di六章《大宗师》)    
  (四)众妙之门    
  大道的降生与毁灭均无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久长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有出生的处所又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定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久长的渊源而无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    
  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作“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庄子》杂篇di二十三章《庚桑楚》)    
  ……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精装新修版》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一部融合了深刻哲学洞见与非凡语言魅力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它便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畅销至今已逾六十载。这本新修订的版本,不仅是对经典的忠实呈现,更是对老子思想精髓的深度挖掘与全新解读,旨在带领读者在纷繁的世界中,寻得一份宁静致远的智慧,领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独特韵味。 本书由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倾情撰写。林语堂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洒脱的文风和独到的视角,将老子那深邃而又朴素的道家思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与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并非生硬地去解读古籍,而是将老子的“道”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使得那些原本显得高远玄妙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如同醍醐灌顶,又似一股清泉,涤荡心灵。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将中国古典的意境、西方文化的明快、以及他自身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体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幽默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在此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既有对老子思想的精辟阐述,又不乏妙趣横生的比喻和引人深思的诙谐,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感,也让老子那“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核心理念,不再是枯燥的学术探讨,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智慧。 《老子的智慧》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对《道德经》字句的堆砌或考据。林语堂先生更侧重于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他认为,老子所倡导的“道”,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哲学基石。在这个快速变化、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们常常感到焦虑、迷失,不知所措。老子的智慧,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浮躁、回归内心的路径。书中,林语堂先生引导读者去理解“道”的无形无象,理解“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智慧;理解“柔弱”的力量,理解“知足”的安乐,理解“知止”的智慧。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平衡工作与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内心平静,都有着极其宝贵的启示。 本书的精装版本,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尽善尽美,旨在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选用的纸张质感优良,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宜,即使长时间阅读,也能感到舒适。封面设计往往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既能体现老子思想的深邃,也展现了林语堂先生作为文化名家的品味。一本精美的图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的欣赏对象,能够给读者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新修订本的推出,意味着这本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校勘和修订,以期达到更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这可能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更深入,对译文的润色更到位,对导读部分的补充更详实。每一次的修订,都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它确保了读者能够接触到最准确、最精彩的林语堂先生对老子智慧的解读,从而更深入地领悟老子思想的精髓。 品味老庄的洒脱,是阅读本书的另一大乐趣。庄子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虽有侧重,但都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和对世俗羁绊的超脱。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笔,描绘了一个超越物质、精神自由翱翔的境界。林语堂先生的书写,在解读老子思想的同时,也常常会流露出对庄子精神的欣赏与融合。读者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那种不羁的自由、豁达的胸怀、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这种“洒脱”,是面对人生苦难时的从容,是面对诱惑时的淡定,是面对得失时的释然。它是一种高远的境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解放。 本书的内容,并非局限于哲学理论的探讨,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林语堂先生的语言魅力,体现在他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入微的例证。例如,他可能用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道”的运行,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阐释“无为”的妙用。这种将宏大哲理融入细微之处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读起来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趣味性。读者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老子智慧的熏陶,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种超脱与洒脱。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精装新修版》所提供的,是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智慧。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反思现代生活的价值取向。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回归生命的本真。它不是一本速食的读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受益终身的经典。通过林语堂先生精妙绝伦的文字,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两千多年前的圣贤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并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获得心灵滋养、追求人生智慧的读者的珍贵礼物。它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世界;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它更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通往内心平静与人生智慧的大门。 这本书所蕴含的,是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精华的部分,以一种现代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在当今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能够通过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去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的生活实践,让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而言之,《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精装新修版》是一部集哲学深度、文学魅力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杰作。它以林语堂先生独具匠心的笔触,重新演绎了老子关于“道”的智慧,引领读者在品味老庄超脱洒脱的精神的同时,获得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从容的态度。这本经过精心修订的版本,是读者走近老子思想、领略中华人文精神的绝佳选择,一本值得珍藏与细细品读的传世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快节奏环境中工作的人,我发现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是提供了一种“精神庇护所”。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向内收敛的力量。作者巧妙地引导我们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生命议题:什么是真正的满足?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那些追逐名利的奔波,在“道”的参照系下,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这本书并非教人逃避现实,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强大的内在支撑,让人在面对外界的纷扰和压力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超然。读完一段,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静坐片刻,那种心灵被“洗涤”的感觉,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书籍都难以给予的深度放松和自我校准。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精装书特有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好好摩挲一番。米黄色的纸张配上经典的字体,初读时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感受,仿佛能透过书页感受到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幅雅致的插画,线条简练却意蕴深远,为全书奠定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基调。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暂时抽离世俗的喧嚣,准备进入一个更深邃、更宁静的思想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而且,如此精心的制作,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敬畏之心,让人对内里的文字更加充满期待。这种对书籍实体形态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温柔的规劝。它不像有些哲学著作那样要求你做出激烈的思想革命,而是以一种近乎慈爱的长者姿态,轻轻拂去你心中的尘埃。它不批判你身处世俗的境地,只是温和地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生存之道。这种包容性,使得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职业背景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契合自己的那一点光亮。每当我感觉自己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束缚得喘不过气时,重读书中的某几章,总能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这种长期陪伴、持续给予精神滋养的能力,才是它能畅销数十年而不衰的真正秘诀所在,它早已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指南针。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带来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润物细无声”的优化。我注意到,一些现代读者可能感到生涩的古文词汇旁,增添了恰到好处的注释和背景解读,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初次接触老庄思想的读者也能顺利领会其精髓,而不会在最初的几页就望而却步。这种细致的编校工作,体现了对新一代读者的尊重和体谅。同时,修订中对某些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也让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立体可感。可以说,它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当代读者的桥梁,既保证了思想的深度,又提升了阅读的易读性,非常成功地延续了其长久的生命力。

评分

初读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简直是出神入化。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述方式,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将那些看似玄妙的道家思想,描绘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很多句子,单独拎出来看,就像是蕴含着千言万语的箴言,读来朗朗上口,却又回味无穷。尤其是在阐释“无为”和“自然”这些核心概念时,作者的阐述逻辑严密却又充满诗意,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片辽阔的、不受约束的自然景象。这种将深奥哲理融入优美文字的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极高的审美体验,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这大概就是所谓“人文理想”在文字上的完美投射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