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但是学术思想、人文思想的基本格局,是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奠定的,那时候诸子百家**兴旺,尤其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都有很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孟老庄,概括性比较强,论述比较简约。这种简约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大的框架,大有发挥、充实、发展的余地,所以我们今天来寻找孔孟老庄的基本思路,和他们各自的贡献,同时又可以以我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经验、政治经验、文化经验,去补充和充实孔孟老庄的论述,我们会从中得到**好的启发,而且也可以更等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
001 斯文济世,天下归仁
部分 / 王读 《论语》
016 学而篇
037 为政篇第二
057 八佾篇第三
078 里仁篇第四
095 公冶长篇第五
113 雍也篇第六
132 述而篇第七
157 泰伯篇第八
172 子罕篇第九
193 乡党篇第十
209 先进篇第十一
230 颜渊篇第十二
253 子路篇第十三
276 宪问篇第十四
304 卫灵公篇第十五
330 季氏篇第十六
343 阳货篇第十七
362 微子篇第十八
373 子张篇第十九
389 尧曰篇第二十
第二部分 / 《论语》的义理
397 一、孝悌而仁
402 二、君子之德
411 三、为政之道
415 四、礼的秩序
420 五、好学
424 六、担当与使命
431 七、知人论世
第三部分 / 关于孔子的十九个问答
第四部分 / 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于人心
451 从民族文化基因中寻找价值认知
453 从人心中寻找美好、积极的共识
455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
459 几点说明
《游刃有余:王蒙谈老庄》
老子篇
你为什么需要一个大道
第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是关键
第四 谁能做到宠辱无惊
第五 力挽狂澜,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 老子的养生之道
第七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八 人生路上的得与失
第九 我独昏昏,得道者的风度
第十 大仁若伪,大智若妖
第十一 知白守黑
第十二 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第十三 老子智慧的快乐与烦恼
庄子篇
突破自我,神旺九万里
第二 无用之用,大于有用之用
第三 自由、自主、自如,无待始能无忧
第四 不要追求虚名
第五 就是需要精神胜利
第六 人生的程序困惑与程序花招
第七 天下梦的启示
第八 上善若水,顺水而行
第九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第十 螳臂当车,是悲怆还是滑稽
第十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十二 盗亦有道,道亦有盗
第十三 混沌与神全
《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001 · 人性·民心·天意·精英主义 ?
013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037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071 ·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
099 ·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
127 ·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
153 ·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
179 · 卷七 离娄章句上 ?
213 · 卷八 离娄章句下 ?
245 · 卷九 万章章句上 ?
267 · 卷十 万章章句下 ?
289 ·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
319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
347 ·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
393 ·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
427 · 几点说明
●
内容简介
儒家和道家是两千年来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两大学术流派,中国文人往往是“仕则儒,退则道”,儒和道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一体两面。这套书从儒和道的经典源头,将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分享给大家。
《王蒙讲孔孟老庄》包含《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游刃有余:王蒙谈老庄》《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三册,是王蒙近年的心血之作,再现了中华经典的微言大义。在本书中,王蒙先生对孔孟老庄的经典进行了精彩睿智的“王解”与“评点”。“王解”是作者以生动流畅的文学笔法,对原文进行了译解。而评点的追求是将经典的智慧展开,以具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方式提供给大家。
王蒙以八十年的人生阅历为基础,以六十年的写作功底,对中国文化之源的孔孟老庄进行了风趣而深刻的解读。本书近乎完美地融合孔孟老庄与王蒙诸位大家的智慧,阅读本书必将受益匪浅。
王蒙
1934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有名作家、学者,笔耕60余年,写下45卷文集1600万字,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政协常委、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访问过59个国家和地区。任解放jun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
曾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
等人性·民心·天意·精英主义
亚圣孟轲
秦始皇统下后,“焚书坑儒”,表现了他对儒家的厌恶,那是由于,儒家的泛道德论、泛善论、为政以德论、齐之以礼(用礼法规范天下)论、君子——士——精英主义、中庸理性主义、圣人乃百世之师论、民贵君轻论……客观上形成了对于君王权力的文化监督、道德监督。儒家的摇唇鼓舌、指手画脚、自命优越、用理想修理现实,令沉迷于大一统的权力与事业的嬴政皇帝反感万分。
但后来的皇帝、朝廷、儒生、乡绅,一直到百姓民间,渐渐接受了儒家的优显地位。因为儒家自好学孝悌始,到治国平天下终,说法正当、顺耳、简明,容易接受,即使不接近做得到也比没有这样一个美好通俗的学说好,而且,除了用这样的学说吹吹民心民本性善仁政以外,用别的学说就更无法让百姓们听着舒心放心。法家学说是君王听着舒服速效,百姓听着等
这套书(假设是《王蒙讲孔孟老庄》)的书名很有意思,一下子把中国哲学史上的几座高峰都囊括进去了。光是看到“孔孟老庄”这几个名字,就让人对内容充满期待。我尤其想知道王蒙先生这位当代文学大家,是如何“翻译”和解读这些跨越千年的思想的。毕竟,孔子的温润儒雅、孟子的浩然正气、老庄的超脱洒脱,是多么不同的气质。我猜想,王蒙的解读一定不会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阐述,而是会带着一种文学家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读这种书,与其说是学习哲学,不如说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好奇他如何处理道家思想中那种近乎神秘主义的表达,以及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当代困惑的智慧,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它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立身之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希望作者能用他独特的笔触,让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成为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
评分我最近正好在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如何接轨的问题,所以看到这个书名就立刻入手了。我最关心的点在于,作者是如何处理“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张力的。孔孟无疑是积极入世的典范,他们关注社会秩序和道德重建;而老庄则倡导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在如今这个高压、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是该更用力地去“修齐治平”,还是应该学着“抱朴守真”,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果作者能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来阐释这些思想,那效果会非常震撼。例如,当谈到老子的“水”的哲学时,能否联系到现代商业竞争中的柔性策略?当谈到孔子的“仁”时,能否映射到当代人际关系的重建?这种联系,是决定这本书是“佳作”还是“常作”的关键。
评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古代经典往往会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压力,总担心自己理解不到位,或者被一些晦涩的词句绊倒。因此,这本书最大的价值,理应在于它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我希望作者能够把那些高悬在庙堂之上的哲学概念,拉到我们日常生活的餐桌上,让我们能用筷子夹起来品尝它的味道。比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如何用一个最简单的现代生活场景来解释其核心的“不可言说性”?孟子的“恻隐之心”,在信息茧房日益加固的今天,又该如何被重新唤醒和培养?一本好的哲学普及读物,其最终目的不是让你成为学者,而是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多一个角度去思考,多一分从容。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成为一本“伴侣书”,在寂静的夜晚,能翻开几页,就获得片刻的宁静与思索。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沉静而有分量的,但内容本身是否能保持这种气质,是更重要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思想时,语言风格是否能做到清晰而不失韵味。孔孟的语言偏向于清晰的论辩和对德行的推崇,而老庄则充满了隐喻和辩证的悖论。如果作者用一种统一的、过于现代的口吻去“打通”所有人的思想,反而会削弱其个性和魅力。我更希望看到他能根据不同学派的特性,调整叙述的节奏和用词。比如,讲到庄子时,语言应该灵动跳脱,带着一些洒脱的幽默感;讲到孟子时,则需要掷地有声,充满对正义的执着。这种“风格的模仿”与“精神的继承”之间的平衡,是衡量一位解读者的功力所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思想的演绎”。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用一个人的视角去“讲”四大圣人,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道家思想的玄妙无穷,绝非几本书可以穷尽的。我更期待的是一种对个体经验的映照。比如,面对人生的进退取舍时,我应该更偏向于孟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更倾向于庄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活的哲学”,而不是僵硬的教条。王蒙的文学背景,或许能让他更擅长描摹这些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挣扎与选择,这比纯粹的文本分析要吸引人得多。我希望读完后,不是记住了一堆典故,而是心中对“如何做人”有了一层更深邃的理解。这需要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思想的穿透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