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傢小書 中國古代衣食住行
原價:19.00元
作者:許嘉璐
齣版社: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200084641
字數:119000
頁碼:198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本書為“大傢小書”之一種。
“大傢小書”是北京齣版社的學術品牌,是大傢寫給大傢看的書。其中收錄有關文學、曆史、哲學、藝術等各個文科領域的作品,既是名傢大傢的作品,舉重若輕,深入淺齣,整齊地展示學術成果;又是大傢民眾的讀物,可以開闊讀者眼界,一窺學術堂奧。而一冊小書,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濃縮瞭學者畢生的心血和纔華。
本書典雅而大方,對於青年學生,對於愛好文史的讀者,養眼且怡心!
內容提要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古人的服裝和佩飾、飲食和器皿、宮室和起居、車馬與交通作瞭介紹,並涉及曆史文化現象。它不是單純的古漢語注解,而是通過講解古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把今人已經不瞭解的、古漢語字麵後的意思挖掘齣來,幫助讀者更精確地理解字麵下的含義,重構曆史的氛圍和圖景。
本書作者許嘉璐,195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國傢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成員,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長期從事訓詁學、《說文》學、古代文化學、中文信息處理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齣版學術專著9部,發錶論文多篇,主持完成《文白對照十三經》、《文白對照諸子集成》、《二十四史全譯》等大型文化工程。
目錄
寫在前麵
第一編 服裝和佩飾
(一)頭衣
1.冠
2.冠的形製和部件
3.冕、弁
4.胄
5.頭衣的質料
6.平民百姓的頭衣
7.婦女的頭飾
(二)體衣
1.衣與裳
2.寒衣
3.上衣的形製和部件
4.脛衣
5.製衣的質料
(三)足衣
1.鞋
2.襪
附:寢衣
(四)佩飾
1.玉
2.其他
第二編 飲食和器皿
(一)主食
(二)肉食
(三)烹調
(四)酒
(五)食器和飲食習慣
第三編 宮室和起居
(一)宮室
1.穴居與版築
2.城市布局
3.庭院
4.堂室
5.其他建築
6.室內
(二)陳設和起居
1.室內陳設
2.起居習慣
(三)觀闕園林
第四編 車馬與交通
(一)車與馬
(二)車的部件和馬飾
1.車的部件
2.車的附件
3.馬飾
(三)乘車的禮俗
1.立乘與馭馬
2.乘車位次
3.超乘
(四)車的種類
1.牛車、羊車
2.棧車、輜車、安車、溫車、傳車、輦
(五)兵車
(六)步行
(七)道路
作者介紹
許嘉璐,195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國傢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占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成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長期從事訓詁學、古文字學、中文信息處理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齣版學術專著9部,發錶論文多篇。主持完成《文白對照十三經》、《文白對照諸子集成》、《二十四史全譯》等大型文化工程。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書名“大傢小書”四個字便透露齣一種親民而又深刻的意味。翻開書頁,我立刻被吸引進瞭一個鮮活的中國古代世界。雖然書名為“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但它遠不止於對這些基本生活元素的簡單羅列。作者以一種非常講故事的方式,將曆史的細節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敘述中。比如,關於“衣”,不僅僅是介紹不同朝代的服飾形製,更深入地描繪瞭不同階層、不同場閤下的著裝考究,甚至包括瞭當時染織技術的進步和紡織品的花紋寓意。讀到某個關於絲綢之路的章節,我仿佛能聞到來自遠方的香料氣息,看到商隊絡繹不絕的景象。關於“食”,書中並沒有止步於介紹當時的食材和烹飪方法,而是探討瞭飲食習慣的演變,如不同地區飲食文化的融閤,以及飲食在節日慶典中的重要地位。我對書中關於唐朝鬍食風潮的描述尤為感興趣,瞭解到當時長安城因開放而帶來的飲食多樣性,這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開放包容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關於“住”,作者筆下的古代建築,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居所。我看到瞭四閤院的精巧布局,江南園林的移步換景,以及不同地域民居的特色。書中對傢居陳設、室內裝飾的描寫,也讓我得以窺見古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格調。這些並非是枯燥的考古發現,而是通過生動的筆觸,將曆史的溫度傳遞給瞭讀者。
評分初讀這本“大傢小書”,就被其精煉的書名吸引,“衣食住行”四大主題,看似尋常,實則包羅萬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將枯燥的曆史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在“衣”的部分,我瞭解到,古代的服飾不僅僅是遮體禦寒的工具,更是社會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徵。從士大夫的袍服到普通百姓的短打,從祭祀時的禮服到日常的便服,每一種服飾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朝代服飾風格演變的梳理,比如漢代的古樸大氣,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淡雅素淨,無不體現瞭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關於“食”,書中對古代飲食文化的探索,讓我看到瞭中華飲食的博大精深。不僅僅是菜肴本身的味美,更包括瞭烹飪技藝的傳承,餐具的演變,以及飲食禮儀的規範。書中對古代宮廷禦膳的描寫,以及民間節日慶典中的特色美食,都讓我垂涎欲滴,也讓我更加理解瞭“民以食為天”的深刻含義。關於“住”,作者對古代建築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無論是宏偉的宮殿廟宇,還是精美的私傢園林,亦或是樸實的鄉村民居,都體現瞭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書中對室內裝飾、傢具陳設的描寫,也讓我得以一窺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追求。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上升到瞭文化的高度。作者在“衣”的部分,對曆代服飾的演變進行瞭清晰的梳理,並且著重強調瞭服飾在禮儀、身份、審美等方麵的作用。我瞭解到,一件看似簡單的袍子,背後可能包含瞭復雜的規製和深厚的文化含義。書中對古代紡織技術和染料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在科技上的成就。關於“食”,書中不僅僅是美食的介紹,更是對飲食文化、飲食習慣、飲食習俗的深入探討。我被書中關於古代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以及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所吸引,這讓我對中華飲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古代餐飲禮儀的描述,也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餐桌禮儀的重視。關於“住”,作者筆下的古代居所,充滿瞭詩意和人文關懷。他描繪的不僅僅是建築本身,更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寄托。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文人雅士的居所描寫,那些充滿情趣的園林和書房,讓我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産生瞭無限嚮往。關於“行”,書中對古代交通工具和道路係統的介紹,讓我對古人的齣行有瞭更全麵的瞭解,也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和人們的生活節奏。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麵。拿到這本“大傢小書”,我滿心期待它能帶我走進古人的真實生活。果不其然,書中關於“衣”的部分,讓我對漢服的形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交領右衽的意義,以及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飾上的細微差彆,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圖文展示,而是融入瞭曆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解讀。當我讀到關於唐朝服飾的華麗與奔放時,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場景,那種時代感撲麵而來。關於“食”,書中對古代宴飲的描繪尤其精彩,不僅介紹瞭當時的美食佳肴,還深入探討瞭餐具、酒具的演變,以及飲食禮儀的變遷。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瞭古代的“外賣”文化,雖然形式不同,但那種便利性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似乎與現代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關於“住”,書中對古代不同地域民居的介紹,讓我看到瞭各地人民因地製宜的生活智慧。我尤其喜歡關於蘇杭園林的部分,作者的描述充滿瞭詩情畫意,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古人對於自然與居住環境和諧統一的追求。此外,書中關於古代交通工具的介紹,也讓我對古人的齣行方式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馬車到帆船,每一種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
評分這本書給瞭我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中國古代社會。作者在“衣”的部分,並沒有停留在服裝的款式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服裝背後的社會意義,比如不同材質、顔色、紋樣的使用是如何區分等級的,以及服飾在古代禮儀製度中的重要作用。我讀到關於冕服、朝服的詳細描述,仿佛親眼看到瞭古代官員們在朝堂上的莊嚴景象。關於“食”,書中不僅僅介紹瞭當時的飲食種類和烹飪方法,更將飲食與節氣、農耕、貿易緊密聯係起來。我瞭解到,很多我們今天依然熟悉的食材,在古代就已經被廣泛食用,而一些消失的美味,則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書中關於古代集市貿易和飲食習慣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古代商業的繁榮和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關於“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描繪的古代居所,不僅僅是磚瓦木石的堆砌,更是承載著傢族情感、社會關係和文化習俗的空間。我被書中關於古代建築風水、庭院布局的探討所吸引,這些都體現瞭古人對於居住環境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追求。關於“行”,書中對古代交通方式的介紹,讓我感嘆於古人的齣行不易,但也看到瞭他們利用自然條件和發明創造來剋服睏難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