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素黑,“弗洛伊德奖”得主赵旭东,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心理督导师施琪嘉联袂推荐!
2. *作者,剖析真实案例,为陷入教养难题的父母们指点迷津。王浩威堪称台湾心理治疗界“总舵主”,是集心理学家、治疗师、作家、诗人、出版人于一身的传奇医生。他以几十年从事心理咨询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养孩子方法,解救陷入教养难题的父母们。
3.打破父母主导魔咒,提出“孩子是父母的好老师”这一新颖观点。《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告别父母一言堂,提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这件事,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好老师”概念,没有人是天生好父母,好父母都需要学习。
4.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专业方法论。王浩威用真实案例,直击中国式家庭代际沟通盲点,关注校园霸凌现象,剖析原生家庭影响力,专业解读少年离家出走、自杀、叛逆等社会现象,为亲子沟通、少年成长提供有效指导。
5. 全新阐释父母专权、孩子逆反等人际现象,破解亲子沟通难题。资深心理专家王浩威用充满同理心的人文关怀,通俗易懂的专业知识,让每一位以沟通为终身奋斗目标的父母都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王浩威·青春门诊系列”是资深青少心理专家王浩威以十几年切身临床经验,结合西方心理学教育,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心理新议题。
具有前瞻性的青少年心理导师,在《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生命的12堂情绪课》《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四本书中,直击中国式家庭代际沟通盲点,关注校园霸凌现象,剖析原生家庭影响力,专业解读少年离家出走、自杀、叛逆等社会现象,和所有的中国父母聊一聊青少年那些事儿,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绝世好父母。
“少年强,则中国强。”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王浩威·青春门诊”开始!
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张德芬,素黑,“弗洛伊德奖”得主赵旭东,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心理督导师施琪嘉联袂推荐。
┈┈
《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定价:42.00元,ISBN:978-7-5086-6233-6)
好父母都是后天学出来的,没有人天生便是好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懂得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笑泪交织的背后,精进提高!
在王浩威医生的诊疗室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父母,他们有的焦虑不安,有的气急败坏,有的暴怒失控,有的疏离而忙碌……当然,这里也有千奇百怪的孩子,他们也许叛逆、也许自恋、也许太优秀而没有朋友……在《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中,王医生用39个贴心故事,和您一起探讨如何教孩子、养孩子,如何从孩子身上学会做父母。《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献给陪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定价:42.00元,ISBN: 978-7-5086-7759-0)
资深心理专家王浩威全新阐释父母专权、孩子逆反等人际现象,破解亲子沟通难题。王浩威以亲身经历和案例经验,从专业角度,讲述青少年的不同心理面向,为代际沟通提出不同的见解。这里既有年轻朋友们的镜,也有父母的窗,作者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直言不讳,也成就了本书的价值。这是心理医生笔下的成长课题、生命故事。
《生命的12堂情绪课》(定价:42.00元,ISBN:978-7-5086-6234-3)
心理咨询师王浩威凝视人类共通的情绪,让10个陌生人,从恐惧开始,慢慢挖掘心中的寂寞、嫉妒、背叛、愤怒、沮丧、疏离、罪疚、绝望,在倾诉与发泄中释放情绪,到达信任、快乐的终点。背叛是生命的必然仪式吗?人真的能像座孤岛一样疏离吗?快乐为何让人有罪恶感?这是生命中不可错过的12堂情绪课,也是王浩威从专业角度给父母与青少年的亲子沟通提供的智慧与爱。
《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定价:42.00元,ISBN:978-7-5086-7833-7)
在当今都市的钢筋水泥里,焦虑成了大家永恒的话题,急迫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感觉和情绪,仿佛我们只需要高效率,只需要不停忙碌,而不该有沮丧和悲伤,甚至是开怀大笑的舒畅。然而,午夜梦回时,是否有忧郁袭上心头?台湾心理咨询“总舵主”王浩威结合多年诊疗经验,总结出剖析情绪的深度好文,和你一起重新认识自己,找回久违的情绪与感觉。
王浩威
台湾心理治疗界“总舵主”,集心理学家、治疗师、作家、诗人、出版人于一身的传奇医生。历任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等职。“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心灵工作室负责人、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著有诗集《献给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恋和忧郁间飞行》《海岸浮现》《与自己和好》,文化评论《一场论述的狂欢宴》等。其“王浩威·青春门诊系列”(包括《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生命的12堂情绪课》《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为台湾亲子类畅销书。
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奖”得主 赵旭东
精神分析师 曾奇峰
心理督导师 施琪嘉
联袂推荐!
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没有真的长大,我的长大,大部分是演的。我的恐惧、烦恼、沉醉、迷恋,一直都和青少年时期的我很像。对我来说,“青少年”是人生*主要的阶段,“青少年”是世界*大群的人口,所以我很感谢王浩威医生整理出了这本书。对我来说,这本书里碰触的痛,都是真实的痛。
--蔡康永 作家、主持人
我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看过心理医师,但我在这本书中的青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我并没有小孩,但我在这本书中的爸妈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只是我,我猜书中描述的状况,大部分青少年和爸妈都经历过,只是我们没有去看心理医师。这本书的“励志”部分,可能是让所有的读者都体会到:啊!原来别人也有这样的困扰,原来我并不孤单。
——王文华 作家、主持人
这是一本既“专业”又不戴“假面”的心灵处方笺,书写着一位精神科医生年轻时的果敢与温柔,并且,有着“自、他一体”的理解与慈悲。
——许悔之 诗人、编辑
带着“度假”心情的吾辈,倒有点像马克·吐温笔下那个促狭的汤姆,满怀偷窥快感,倾听王医生“柜内”的档案病例。沉浸在身心症的大海里,我似乎隐约体悟,人人都需要精神科大夫。
——庄裕安 医生、散文家
《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
推荐序一 教养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难 // V
推荐序二 不做直升机父母,不做虎妈 // I
推荐序三 只有爱不够,还要学习 // III
作者序 好父母是尽力了就好 // V
篇一 做父母,超*任务!
科技新父母,亲子新挑战 // 003
孩子为什么说谎? // 005
除了自由,孩子还需要更多 // 009
教养,永远没有客观的尺子 // 011
让自己够好就好 // 013
当受伤的孩子成了父母 // 016
婚姻与孩子带来的考验 // 020
不作为,才是*难的境界 // 023
泼猴与如来佛 // 026
当宝贝女儿变成大小姐 // 029
怎么说都不听的时候 // 031
慢慢听他说 // 034
如何放心,让他飞翔? // 037
孩子需要的冒险 // 039
当孩子离家出走 // 044
每个人都需要可以归属的基地 // 048
从缺席到太亲密 // 052
与孩子一起做决定 // 056
孩子的时间管理 // 059
盐分地带的爸爸,北京的辽宁妈妈 // 061
篇二 青春,复杂味
自己是什么,还没有找到…… // 067
失落童年的女孩 // 072
永远失落的爱情 // 081
拒绝上学的少年 // 088
同一个世界,万花筒般真实 // 092
死神少女 // 097
操场还是战场? // 104
顽皮游戏到弱肉强食 // 107
霸凌标签 // 114
篇三 诊室心情
为人父母,是一段无法预习的旅程 // 123
失去拥抱的少年 // 132
永远是边缘人 // 138
贫穷,一种集体的创伤 // 141
男孩失落的男性气概 // 146
对自己的美,永远都觉得不够 // 152
自恋的文化 // 158
当全能小孩长大之后…… // 164
哀悼的温度 // 173
在狂奔的时代,慢下来 // 178
懂得玩耍,也将懂得重新站起 // 180
生命的壮游 // 183
后 记 好父母来自整个社区的努力 // 191
┈┈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前言 十岁的成人,四十岁的少年 // VII
篇一 在我们的屋子里
勇于梦想 // 003
独唱少年 // 008
变身 // 011
沉默的呐喊 // 017
面具 // 024
怨愤少年 // 031
虎父如何教出虎子? // 038
快压垮了我们的家 // 043
街头与家之间 // 047
篇二 家庭和家庭之外
青春的呐喊 // 057
不敢开口问 // 066
追风者的指引 // 069
家里的秘密人物 // 076
“偏颇”的平衡 // 079
还给孩子一个应有的成长环境 // 082
透明化的存在 // 086
沉默的瘟疫 // 088
篇三 校园生活的竞技场
标签 // 105
消失 // 110
纸飞机乘空飞翔 // 114
自杀的共犯结构 // 119
社会用很复杂的方式谋杀了她们 // 122
新新人类更幸福? // 124
开启杀人之门,释放内心的困兽 // 131
篇四 在社会的跑道上
爱丽丝不愿离开仙境 // 141
善意的囚房 // 145
男孩不要哭! // 151
菟丝与大树 // 154
惊险历程 // 159
走进另一个世界 // 165
活着,其实有很多方式 // 169
自我放逐 // 173
失去梦和理想 // 177
我的勇气遗留在爱琴海 // 179
未来,属于走向四面八方的傻子 // 182
篇五 诊疗室絮语
丰富我的天使们 // 187
我的朋友王浩威—读《全是为你好》的一点随想 // 212
遇见青少年 // 215
┈┈
《生命的12堂情绪课》
推荐序 情绪、亲密、逾越 // III
作者序 谢谢当年的伙伴们 // VII
前言一 学习凝视自己的情绪 // XIII
前言二 防潮箱里的回忆 // XV
*课 恐惧:笑声在暗夜里回荡 // 001
第二课 寂寞:在人群中销声匿迹 // 023
第三课 嫉妒:绿眼睛的魔鬼 // 047
第四课 背叛:永恒因死亡而存在 // 071
第五课 愤怒:抑郁的白雪公主 // 089
第六课 沮丧:落入无底的深渊 // 109
第七课 疏离:人真的能像座孤岛吗? // 129
第八课 绝望:寻找遗忘的生命伤痕 // 147
第九课 罪疚:走过黑暗的幽谷 // 167
第十课 快乐:其实不等于罪恶 // 187
第十一课 信任: I will be there // 209
第十二课 分离:美酒佳肴中画下休止符 // 233
后 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 // 247
带领“情绪工作坊”的感言 // 251
真诚的分享 // 257
附录一 丰富的情绪Party // 259
附录二 看情绪的舞动 // 263
┈┈
《我懂你所有的清楚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
序 一个人的家族旅程 // III
*部分
*章 恐惧·灰影在呼吸之间渗透 // 003
第二章 寂寞·出走,为自己而活 // 013
第三章 嫉妒·寻猫的猎犬 // 023
第四章 背叛·寻找被遗忘的伤口 // 033
第五章 愤怒·暴雨将至 // 041
第六章 忧郁·忧郁的医生,想飞…… // 051
第七章 疏离·人潮陷落在黑夜中 // 061
第八章 愧疚·忏悔的动物 // 071
第九章 失落·我不甘心 // 081
第十章 不安·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 089
第十一章 快乐·一种很高层次的修养 // 099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潜行在虚无诊疗室 // 111
第十三章 恐惧的旅程 // 121
第十四章 预知死亡的旅程 // 131
第十五章 别人眼中的我 // 141
第十六章 离开自己的逃亡 // 149
第十七章 *极致的恐惧,*极致的勇气 // 155
第十八章 不存在的爱情 // 165
附录一 老汤姆和他的凸透镜 // 175
附录二 让孤独与忧郁在回忆中止息 // 179
附录三 寻找一条漫长的旅程王浩威 // 187
《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
操场还是战场?
校园霸凌的相关议题,前一阵子成了热门话题,连朋友见面聊天都提到。一对年轻的夫妇,前几年生了一个孩子,现在也上幼儿园了。年轻的妈妈说:“我们家的Nicolas,太古怪了。同学从背后推倒他,他没哭,还傻愣愣地看着人家,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爸爸接嘴说:“是呀!那天刚好是家长日,那小孩就在我们面前公然霸凌了。”
那天我们一起吃的是火锅。冬天的寒流下,热腾腾的火锅似乎是*适合一群人一起来抵御寒冬的“霸凌”了。我们*后的结论是送小孩去学点那种防身技巧。“*好是合气道,听说只能防身用,不能攻击别人,免得小孩学了反而去欺负人。”大家听了哄堂一笑,就结束了这个话题。
当追逐的乐趣被严谨的竞赛取代
小孩子在操场上,在空地上,或在公园里,跑跑跳跳,追追打打闹闹的,原本就是平常的游戏。这样的活动,有时是全然自发的,小孩子也没规定什么,就很有默契地找到他们的逻辑玩起来了。有时是有游戏规则的,也许是“躲猫猫”,也许是“抓鬼”,但一开始还是经常有许多即兴的玩法。当然,后来规则越来越严谨,而即兴也就没有空间了。
到了小学初中以后,躲避球也好,棒球篮球也好,游戏的规则是越来越统一的。然而,规则越是完善,能玩的人就越少。大部分的人只能当观众,只有少数人能在场上玩这个游戏。当然,观众也可以玩一点游戏,波浪舞等等,但终究还是不如场上选手才是真正聚光灯的焦点。
回到学校,让我们看看校园里的游戏。
当追逐的乐趣慢慢被许多有严谨规则的竞赛所取代,大部分的人其实是从这些正式的游戏中被驱逐出来的。因为除了*高、*灵活、*快、*有力、*训练有素的少数同学,几乎是少有人可以参与这些活动的。
那么,其他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将焦点从球场转到校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学其实是继续玩他们的游戏,而且是以自发的方式来进行。他们还是在走廊上追逐或在阳台互相观望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游戏方法,甚至在看不到的地方,不论是爱情还是霸凌,都是人们自发的创造力产生的“游戏”。
当霸凌变成道德上的禁忌
一位幼儿园孩童的家长很难过地告诉我,他小孩如何被排斥的过程。他小孩的细微动作能力发展较慢,感觉统合不协调,整个人看起来就是笨手笨脚的。偏偏这小孩喜欢人群,喜欢热闹,每次同学们玩起自己发明的游戏,他就兴奋地跟着跑起来,甚至也不在乎别人就爬上去,经常将其他小个子的同学撞倒在地上。于是,就有同学喊说:“老师他打人!”
老师刚好太年轻,不知道总有一些学生社会技巧发展太慢而手脚又无法分轻重,便当场就说:“你这么小,就开始欺负同学。”其他同学也不清楚这名词的真正意思,只知道这几天大人们或新闻里谈很多,就跟着喊起来。这位家长说,小孩也知道这是不好的名词,已经难过得不想上学了。
强弱或胜败原本就是所有游戏的基本结果。只不过,越是好的游戏,越是能让每个人都有胜利的机会。
当霸凌一词突然变成道德上*大的禁忌时,忽然之间,人们不知道正常的竞争和不正常的霸凌之间究竟有无清楚的分界。父母们担心自己的小孩受欺负的同时,却也对自己向来鼓励小孩积极竞争的态度是否隐藏了某种危险,而变得更焦虑了。
顽皮游戏到弱肉强食
对于校园霸凌这一长期现象,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先制订“防治校园霸凌执行计划”,规定不处理霸凌的校长考核成绩不得为甲,负责督导的县市政府也会被扣奖补助款。至于长期计划,教育部将推动《校园反霸凌法》的立法,考虑“将施暴者隔离起来”。
说实话,我本来对美食随笔这类书没什么太大兴趣,但朋友强力推荐的这本关于“地方风味与记忆”的散文集,完全把我征服了!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教你做菜,而是通过食物这个媒介,串联起了作者在不同地域漂泊的生命轨迹,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情怀。作者的文笔极其生活化,不矫揉造作,读起来就像是坐在一个温暖的厨房里,听一位长辈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他描写一道家乡菜时,可以花上半页篇幅去描述那种独特的酱油香气是如何唤醒童年夏天午后的场景,那种感官体验的还原度极高,让我这个外地读者都仿佛闻到了那种味道,甚至感受到了那种阳光晒在老旧木地板上的温暖。书中穿插着很多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某种食材的起源,某个烹饪技法的演变,但都处理得非常自然,绝不突兀。最打动我的是,作者探讨了食物与“乡愁”的关系,指出真正的“家乡味”,其实是我们对逝去时光的永恒依恋。这本书非常治愈,适合在一个慵懒的周末下午,伴着一杯热茶慢慢品读,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吃”这件事之间的情感连接,让人在平淡的生活中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瞬间。
评分天哪,这本关于园林艺术与空间哲学的书籍彻底颠覆了我对“美”的理解!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没想到作者是用散文诗般的笔触,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东方美学之旅。书中没有大量的图表和术语,而是用极其优美、充满意境的文字,去解读中国人是如何通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来构建精神的栖息地的。作者的观察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园林的形式美,更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比如,他分析一片假山石的布局,不是简单地描述其形态,而是阐释了“藏”与“露”、“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映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与含蓄。我读到关于“借景”的那一章时,简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美好瞬间,都可以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找到源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典雅,读起来就像是品一杯上好的清茶,需要慢慢回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成功地将硬核的艺术理论,转化为了可以被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所理解和感悟的“生活美学”。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套让人心神激荡的历史巨著,简直不想放下!这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不仅仅是枯燥的事件罗列,而是真正将你拉入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即便是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你读来也仿佛成了你身边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挣扎、喜悦和痛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普通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描绘,那种无力感与渺小感,对比着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读来让人深思良久。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一场宴会的场景,或者一次深夜的密谈,都像是老电影的慢镜头,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充满了张力。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服饰、气味和光线,这得益于作者扎实的考据和绝妙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精准地抛出悬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发展,但同时,它又不会一味追求速度,在适当的时候会放慢脚步,让读者有时间去品味那些深刻的哲理和人性的复杂。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谋与选择的史诗,看完后感觉自己的格局都被打开了,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理解都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未来科技与伦理困境的科幻小说,简直是烧脑到极致的体验!这本书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且逻辑自洽的赛博朋克世界,里面的高科技设定,比如神经接口、意识上传等等,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分析。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突破天际,他笔下的未来社会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景象,霓虹灯下的阴影里,人类的身份、记忆、甚至是灵魂都变得可以被交易和篡改。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提出的哲学拷问:当技术能够完美复制甚至超越人类本身时,“人”的定义是什么?书中的主角是一位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游走的侦探,他的每一次调查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揭示着这个高科技社会光鲜外表下的腐败与绝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保持故事紧张刺激的同时,穿插的那些关于存在主义的讨论,毫不说教,而是通过角色的困境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不仅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敬畏,也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文笔冷峻而富有张力,对话犀利,读起来酣畅淋漓,绝对是硬核科幻迷不可错过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看完的这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女性命运的传记,真是让人既心痛又敬佩。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得非常扎实,作者似乎把所有能找到的信件、日记和法庭记录都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将一个名叫伊莎贝拉的女修道院长的一生重新构建起来。不同于一般历史传记的宏大叙事,这本书聚焦于一个特定女性在那个充满压迫和教条的时代里,如何努力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书中对于修道院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女性知识分子之间的隐秘交流,都有着非常生动的描绘。特别是描述伊莎贝拉在面对宗教裁判所时的审讯场景,文字的力度非常强,那种知识分子被愚昧力量围困的绝望感,隔着几百年的时光扑面而来。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手法,她非常克制,很少直接下判断,而是让伊莎贝拉自身的行为和她留下的文字去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她的伟大与挣扎。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像是一部关于“坚持自我”的深刻寓言,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总有光芒试图穿透云层。读完后,我感觉对历史上的女性力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