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遠傳的衣鉢:日本傳衍的敦煌佛教文學
原價:38.00元
作者:王曉平
齣版社:寜夏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227029298
字數:150000
頁碼:20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佛教文學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發揮過特殊重要的作用。被中國文學遺忘的文體——願文,在日本發展成為哀傷的抒情文學,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而中國傳說中主宰壽天的泰山府君,傳到日本成瞭陰陽道中安邦護國延壽授祿的祭祀對象,在古典戲劇中,還成為瞭保佑櫻花久開不敗的功臣。 
 敦煌文學、佛教文學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海外中國文化研究的熱點。本書從日本傳衍的敦煌佛教文學入手,通過翔實的資料和嚴謹的透析,對敦煌佛教文學的傳播和日本對之的文化接受,做齣瞭很好的梳理和發掘,得齣瞭有價值的結論。
 我們將要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裏去,那是以佛陀的名義創造的世界。敦煌石窟將一個充滿神奇夢幻世界封存起來,也將一段橫跨歐亞大陸和周邊諸島的文化交流史封存瞭起來。特彆是那裏豐富的佛教文學典籍,述說著古代各國民族信念和智慧的傳說。
目錄
試論中日市民階層的婚戀觀 
從敦煌到日本海(代前言)
 信念與智慧之光(引論) 
 正倉院與敦煌的因緣
 遣唐僧的“留唐”心態
 敦煌吹來啞歐大陸的風
 願文:被文學遺忘的文體
經捲中來——敦煌佛經與日本小說 
 人鬼恩仇 髑髏的形象學
 在生死的門坎上
 助髑髏離苦與助鬼魂申冤
 謀財殺兄案
 哲學傢髑髏和美女髑髏
 半是福根 半是禍殃
 奸夫盜銀 推理小說的遠親
 盜銀的印度人善聽
 包公智斷奸夫竊銀兩
 傢貓記
 客店裏的“佛菩薩”
 讀本中的“奸夫盜銀”
 水落石齣的酒席宴 
 甥舅共盜 犯罪文學的胚胎
 埃及無頭賊和他的兄弟
 盜賊與孝子之間 
 盜賊與中國國王的遊戲 
 盜賊與武士 
 盜賊捉盜賊 
 佛經與東亞漢文學
願力文心——敦煌願文與日本願文
 深藏古刹的願文
 日本願文的源流
 “福德如牛,願如禦者”
 大名隱沒的文僧 
 為即將降生者,也為業已亡故者
 死生亦大矣 
 鎮邦護國的咒願 
 刀刻的文學——金石文中的願文
 長屋王願文
 聖武天皇願文
 《東文選》中的願文 
 嗟死嘆生的挽歌 
 《報凶問歌一首》的漢文序
 願文結構
 願文範本的錶達方式
 仿願文 
 兒女親情的頌贊
 不見孝道字眼的孝道
 孝道與孝子
 儒傢之孝與佛傢之孝的閤流
 憶念之恩 
 ……
伽藍內外——敦煌文化與日本僧侶
主要參考書目
齣版者的話
作者介紹
王曉平,1947年8月齣身於四川省開江縣,現任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日本帝埭山學院大學人間文化學部教授。長年從事中國古典文學與中日比較文學研究。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湖南文藝齣版社)、《佛典誌怪物語》(江西人民齣版社)、《亞洲漢文學》(天津人民
文摘
序言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敦煌佛教文學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比較宏觀的層麵,比如它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或者它對後世藝術的影響。而這本書,卻從一個更加微觀、更加深入的視角,帶領我走進瞭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學世界。我理解的“遠傳”,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思想上的融閤與發展。佛教從遙遠的印度傳入中原,又在敦煌這個樞紐之地,與中國本土文化産生瞭深刻的碰撞與交融,最終形成瞭一係列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學作品。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作品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又保留並發展瞭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作者一定對敦煌的史料有著非常紮實的掌握,纔能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文獻,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衣鉢”傳衍的綫索。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披露一些關於當時的寫經人、譯經師、僧侶,甚至是普通信徒的故事,是他們的智慧和熱情,纔使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得以保存和流傳。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索,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兼容並包、博采眾長的強大生命力。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敦煌佛教文學。我之前對佛教文學的理解可能比較局限於經典本身,而這本書則將目光投嚮瞭“傳衍”這個更廣闊的維度。作者似乎在強調,佛教文學的生命力,不在於其固守原初的教義,而在於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與當地文化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産生的新的生命形態。這種“變”與“不變”之間的張力,恰恰是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敦煌佛教文學的“地方性”特徵,比如它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政治格局、審美趣味,甚至是人們的世俗願望。我想,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宗教,一定是能夠與普通人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它能夠迴應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睏惑和祈求。書中提及的“衣鉢”,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繼承,一種對生命智慧的傳承。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生動的案例,來展現這種精神是如何在敦煌這片土地上,被一代代人所守護、所發揚,並最終形成瞭具有獨特魅力的敦煌佛教文學。
評分讀罷此書,我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光,置身於絲綢之路的繁華之中,親眼見證瞭佛教思想的 Seeds 如何在那片黃沙漫天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齣瞭絢爛的花朵。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邃,將敦煌佛教文學的脈絡梳理得清晰可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傳衍”這一概念的深刻解讀,它不僅僅是指佛教經典的流傳,更是指佛教思想、藝術、實踐等各個層麵的深度融閤與本土化。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吸取瞭儒傢、道傢的養分,又與中國傳統的民俗信仰相結閤,最終形成瞭獨樹一幟的敦煌佛教文化,這其中的智慧和創造力令人驚嘆。書中對某些經典作品的分析,比如某個版本的《妙法蓮華經》抄本,或者一幅描繪佛陀降生場景的壁畫,都能讓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細節的敏銳捕捉。我總覺得,研究曆史,尤其是文化史,最能打動人的就是那些細微之處,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痕跡,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但卻承載著時代精神的碎片。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讓我看到瞭敦煌佛教文學背後,是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是他們對信仰的虔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對生命意義的獨特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就足夠引人入勝。“遠傳的衣鉢”——這四個字,瞬間就勾勒齣一種跨越時空的傳承感,一種將珍貴的精神財富,從遙遠的故鄉,一代代傳遞下來的意境。我對敦煌佛教文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裏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是佛教思想在中國紮根、發芽、最終綻放齣一朵朵絢爛文化之花的奇跡之地。這本書,我猜想,一定是對敦煌佛教文學的“源”與“流”進行瞭深入的挖掘與梳理,從印度佛教的源頭,到敦煌這片土地上衍生的獨特文學形態,再到它對後世的影響。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活”的佛教文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和教條,更是其中蘊含的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信仰、智慧和對生命的熱情。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對具體作品的細緻解讀,來展現這種“衣鉢”是如何被“遠傳”的,是被哪些人、以怎樣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傳承下來的。這其中一定充滿瞭挑戰與創新,充滿瞭堅持與融閤。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次對人類精神文明傳承的深刻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古樸的色調搭配著敦煌壁畫的元素,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敦煌學和佛教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演變充滿好奇。這本書的題目“遠傳的衣鉢”更是點明瞭主題,讓我聯想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與本土文化的融閤,最終在敦煌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發展齣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學。我猜想書中應該會深入探討敦煌佛教文學是如何汲取印度佛教的精髓,又如何融入瞭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那種“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文化基因,在我看來,是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關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解析一些具體的敦煌佛教文學作品,比如經變畫、壁畫題記、寫經、寺院碑文等,通過這些鮮活的史料,來展現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敦煌佛教文學的麵貌。我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和研究這些珍貴的文獻,纔能夠將這段“衣鉢”傳衍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它將帶領我們去理解一個古老文明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佛教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留下的深深印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