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n岁孩子系列10-14岁 套装2册
定价:59.80
基本信息
书 名:你的10-12岁孩子
作 者:(美)埃姆斯,(美)伊尔克,(美)贝克 著,玉冰 译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9047126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3年04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定 价:29.90
书 名:你的13-14岁孩子
作 者:(美)埃姆斯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9047270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3年05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定 价:29.90
编辑推荐
(1) 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
(2)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全球阶梯教养,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3)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4)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内容推荐
《你的10~12岁孩子》介绍孩子10-12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怎样在孩子10-12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介绍10-12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为父母讲解10-12岁孩子的管教方式;让父母了解10-12岁孩子的心智能力;告诉父母培养10-12岁孩子的道德意识。
《你的13-14岁孩子》
本书从以下方面介绍关于13-14岁孩子的一切:
(1) 介绍孩子13-14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
(2) 怎样在孩子13-14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
(3) 介绍13-14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
(4) 为父母讲解13-14岁孩子的管教方式
(5) 让父母了解13-14岁孩子的心智能力
(6) 告诉父母培养13-14岁孩子的道德意识
作者简介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畅销书。
西德尼·贝克 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前所长,长期从事该研究所的医疗部门工作。
目录
《你的10~12岁孩子》
第一部分 我们对青少年的研究
第一章 导读——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
第二章 成长是核心
第三章 个性特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演绎
第二部分 10-12岁孩子的成长与发育状况
第四章 你的10岁孩子
第五章 你的11岁孩子
第六章 你的12岁孩子
第三部分 孩子的成熟趋势以及各年龄区间的各项成长梯度
第七章 10-12岁孩子的人体机能体系:个头和体重增长迅速,异性关系萌动
第八章 10-12岁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
第九章 10-12岁孩子的情绪起伏剧烈、渗入生活
第十章 10-12岁成长中的自我意识:追求“独立”
第十一章 10-12岁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是最核心的成长
第十二章 10-12岁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真是反映行为能力和心理成长水平
第十三章 10-12岁孩子的学校生活对成长影响重大
第十四章 10-10岁孩子的道德意识:不必过分苛求完美
《你的13-14岁孩子》
第一部分 我们对青少年的研究
第一章 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身体和心智的变化贯穿整个青春期
1.采访环境与对象:对家庭状况相对稳定的孩子持续跟踪采访
2.采访详谈:对受访者及其家长都以轻松随意的方式交谈
3.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寻找孩子的成长状况和规律
第二章 成长是核心:“好行为”和“坏行为”的交替出现实属正常现象
第三章 个性特征: 受性别、体质、生活环境诸多因素影响
第二部分 13—14 岁孩子的成长与发育状况
第四章 你的13岁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中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摇摆不定,不停纠结的年龄
2.生理与心理上慢慢成熟
3. 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能够安排得十分妥帖
4.自我意识的成长:注重眼前,顺其自然,自我反省
5. 人际关系:不愿与人为伍而喜欢独处是主要特点
6. 活动与兴趣爱好:对感兴趣的事情满腔热忱
7.学校生活:专注学习,热爱校园
8.道德意识:极端和高标准是他们的道德标尺
第五章 你的14岁孩子: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1.精力十足的14岁年青人渴望充实的生活
2. 敞开心扉,万般“包容”
3. 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
4. 14 岁的性格更加鲜明化
5. 独立的自我意识
6. 人际关系:多半会因为意见不合而闹情绪
7. 年青男女喜欢参与的各种活动
8.学校生活 :才华和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绽放
9.构建自己的道德观念
第三部分 孩子的成熟趋势以及各年龄区间的各项成长梯度
第六章 13—14岁孩子的人体机能体系: 生理发育迅速,心理成长教育需合拍
第七章 13—14岁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自主性提升,强迫不是明智之举
第八章 13—14岁孩子的情绪:受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正确引导
第九章 13—14岁成长中的自我意识:为“独立”向各方“宣战”
第十章 13—14岁孩子的人际关系:青春期最核心的成长
第十一章 13—14岁孩子的兴趣与爱:透露生理与心理成长是否平衡
第十二章 13—14岁孩子的学校生活:成熟程度与就读年级相匹配
第十三章 13—14岁孩子的道德意识: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要给予宽容和理解
第四部分 14 岁之后的年青人
第十四章 14岁之后会是怎样的情形:历经波折的成长脉胳
附录一 资料与数据的来源
附录二 数据表格
媒体评论
我们格塞尔出了不少书,讲述孩子一年一年长大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行为特征。这一本也一样,讲的是 10 到 12岁行为特征。
我们对青春期少年的研究资料最早发表于1956年。近年来我们又采访了上千名当代年青人,以及他们其中一部分人的父母,并从中收集了更多的资料。这些采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使我们得以对比50年代初期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少年的行为。
我们得到一个很明确的印象,那就是从根本上来说,人类行为在这数十年间并没有多大改变!女人怀孕仍然绝大多数需要 9个月的时间。性成熟的年龄和二三十年前相比也没有多少明显的变化。这些年来深入研究学龄前儿童行为变化的结果,也让人感到很惊异地雷同。
青春期少年行为的方方面面,几乎和我们早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初所观察到的结果完全相同。少年们的主要任务仍然锁定在三个方面:a)挣脱父母的束缚;b) 建立对自己个性的认知;c) 对异性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愿意交往。
不过,尽管人的基本成长变化规律十分显著而一致,但是人们仍然普遍认为,人类行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其行为很可能大不一样。而且,我们必须承认,80年代少年的世界与 50 年5 作者序代相比,在许多方面也都大不相同了。
拉尔夫 ? 鲁腾伯博士指出,60 年代和 70年代的神话之一,就是当代的年青人已经不再和他们的父兄同种同宗了。然而实际上,他和他们的父兄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活在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令他的父兄不太明白他的信仰的不同世界。如果我们能更笃信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他就会更笃信他自己的。
成年人世界中许多领域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可能并不会从本质上导致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行为与过去相比有多大变化。也许,我们的价值观的改变,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就是诸如性生活、酗酒、吸毒等这样一些更为敏感的领域。
尽管有了妇女解放以及其他妇女权益方面的成就,年轻人对婚姻和养育子女的心态,看来并没有多大本质上的改变。即使越来越多的女孩子打算进入过去一直由男性占领的诸如法律及医学之类的领域,但是对结婚生子的向往仍然是女孩子的主流。
我们的一位来自纽黑文的母亲,一位作家,写给我们这样一段很有帮助的信:你们的早期著作, 《年轻一代:10—16岁》,可以说是令人赞叹的杰作。不过有些章节所讨论的问题,因为受到文化变迁的巨大冲击,现在已经显得有些时过境迁了。我很难评估这个文化变迁对于当代青年生活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也许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现在的年青人所受到的关于性、婚姻、男人和女人等角色的思潮与观念的影响,已与以往不同。一部分青年,也许是少数,因此而出现的反应,也许是20年前所不可能有的。如果有,也应该是在较大龄的青年中。另一部分青年,或许是多数,虽然没有这些现象,但是我想,他们一定在自己的头脑之中与这些新观念进行着思想斗争。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当代的年青人正通过一些新的途径,去探试可承受的容许度、大胆妄为的限度以及成年人所能耐受的限度。从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比我更老的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新的尝试很危险,至少也是很棘手。
举例而言,我 13岁的女儿就属于正在进行思想斗争的这一类人。到目前为止,除了偶尔的鲁莽之外尚未去探试这些领域。她的行为和你们描述的成长特性非常接近。面对那些我认为50年代的城市中根本不存在的新观念,她现在不得不去琢磨并弄懂它们,理清自己在其中的关系。她有些同学使用兴奋剂,有些同学逃学,不少人更是又粗鲁又邋遢。我猜这些孩子大概还没有过性交,不过,以我对我朋友们的孩子的了解,这也就是一二年之内的事情;而如果是在50 年代,哪怕类似情况的孩子,至少也是三四年以后的事情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你的10~12岁孩子》
朋友们或家长们在描述他们10岁的少男少女时,有多少溢美之词!每个人都说他们可爱、快乐、随和、真诚、放松、泰然、率真、坦荡……很好相处,而且友善得一塌糊涂……
较之9岁,情绪好转
不少孩子从9岁到10岁的情绪转变不太容易察觉。这种一点一点地逐步转变,如果不是回头和9岁时候的情形相比较,都不知道发现了哪些变化。可是也有些时候,孩子的转变却又是突发式的。“她一下子从困难重重之中挣脱出来,就好像突然蜕变了似的。”“这一年他处在阳光的一面,而去年他却是在另一面。”孩子给人的感觉就仿佛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一旦跨过去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当然,有些孩子在这片新地域里还站不太稳,他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10岁孩子的生活非常美好,好得他简直就是陶然共忘机,以至于你若是问他一个关于情绪方面的问题,他反而对自己大吃一惊。孩子这是的回答往往是“啊?不知道。”,“呃,说不好。”,“从来没想过呢!”。若是有所置评,他们总会加上一个范畴,“唔,要看情形啊!”,“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
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多了,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孩子。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比如说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光顾一个儿童乐园??。好运气好像都偏向他,虽然也有运气不好的日子,可是“要看情形”嘛。
惧怕的情绪少之又少。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根据10岁孩子的报告,实际上他们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不过,不论男孩女孩,仍然倾向于怕蛇;他们还说,不希望在黑暗中遇到一头狮子,或独自被留在一座古堡里。10岁孩子担忧的事情,和他害怕的事情一样少。上课啦、作业啦总有些让人担忧的事。对了,还有上学不能迟到。不过,总的来说,这种担忧大多因人而异。一个男孩子可能担心他会不会弄丢了钱包,另一个女孩子则可能担心她家的汽车会不会汽油不够了。
用生气表达不满情绪
10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这够让你意外吧?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不过,10岁孩子也不是随便就发脾气的,“那要看是谁惹我生气了。如果我姐姐惹了我,我会扔回形针、弹橡皮筋去射她。要是我爸妈不公平地惩罚了我,我回自己屋里去生闷气。要是在学校嘛,你就只好算了,所以我有时候觉得在学校里挺不公平的。我就找朋友说几句。”他们总能找到宣泄愤怒的出口,哪怕是告诉给小狗听,或者密谋一个永远不可能实施的报复计划。10岁孩子发火的最大特点是升温很快,降温也快,转眼之间雨过天晴。这个年龄的孩子看来个个都有个不错的废气排放系统。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一个男孩子可能很坚定地告诉你,“要是割破了哪里,或者他们不带我去哪里,我才不会哭”,可是如果爸爸死了,他还是会哭的。刚才还雨泪滂沱的孩子,转眼就可以这么淡定地跟你侃侃而谈。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
10岁孩子可能会伤心,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如果谁伤了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也有些孩子装得若无其事,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
......
《你的13-14岁孩子》
你的 13 岁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中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的大道上会来个突然转向或者急刹车。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他虽然不喜欢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虽然他这时的性格阴郁,悲观,隐秘。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出青春期少年的特点。
你的 14 岁孩子: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当他从拧巴的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他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充实。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时候有些男孩和女孩会接触毒品,在性方面,14岁的年青人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这时候,家长如何面对和管教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棘手的事情。好在,14岁的年青人绝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事。
13—14 岁孩子的人体机能体系:生理发育迅速,心理成长教育需合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发育是最凸显的,也是成年人首要关注的。尤其在发育高峰的青春期,个头和体重增长迅速,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身体的变化极其关注。身体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自信和以后的发展道路。同时,在异性关系上,青春期少年的性萌动起来,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正常关系,家长应该给予的指导都阐述得十分详尽。
13—14 岁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自主性提升,强迫不是明智之举
13-14岁少年的日常作息管理显然不喜欢家长干涉过多。尽管他们当中某些人并不善于经营此道,但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思维的变化,他们的日常作息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特点。家长此时不必强逼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只需要给出恰当的指导,因为孩子是否按照你说的去做,基本上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强迫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13—14 岁孩子的情绪:受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正确引导
从13岁到14岁的这段岁月期间,孩子在对自我的感知,跟父母的关系,以及自我情绪这三个方面是一段情绪起伏剧烈、精神压力大的时期。影响孩子情绪波动有很多原因,自身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家庭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干扰,甚至是食物也会让孩子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孩子的情绪可以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他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孩子在不同年龄展现出的情绪特点,对他加以疏导。
......
我最近沉迷于《解构人类思维的底层逻辑》,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心理学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偏差和决策机制的系统性“手术”。作者从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我们为什么会做出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选择,比如“从众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习惯,以及“锚定效应”在商业谈判中的微妙作用。我特别喜欢它对“理性人假设”的挑战,让我们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引以为傲的“逻辑推理”其实是被情绪和直觉牵着走的。书中的图表和模型设计得非常精巧,比如那个解释“损失厌恶”的曲线图,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在面临失去时会表现得比获得时更激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生活中的具体场景进行反思,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对于那些对哲学、心理学或者决策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革命性的,它教会你如何看穿表象,直达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判断力提高了一个档次,看新闻、分析社会现象时,不再轻易被煽动情绪的言辞所裹挟。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古代天文学的辉煌与陨落》,这是一部将历史、科学与文化融合得淋漓尽致的著作。作者对于巴比伦、玛雅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如何仅凭肉眼观测和精妙的数学推算,构建出如此复杂的星盘和历法体系,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感到震撼。书中对不同文明在观测工具和理论体系上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浑天仪”的精巧构造的描述,简直是工程学的奇迹。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将古代的成就视为落后的前身,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智慧在特定技术条件下的巅峰体现。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夜晚在观测台上低语,他们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共鸣。它不仅仅是科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史。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翻译和手稿插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种从混沌中摸索秩序的艰辛与喜悦。对于历史爱好者和科学迷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知识盛宴。
评分《极简主义生活实践手册》这本书,简直是给现代“囤积癖”患者开的一剂清凉药。我原本以为极简主义就是把家里所有东西都扔掉,只留几件衣服和一张床,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真正的极简主义是关于“有意识地选择”和“去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作者的文笔非常平静、有力量,她没有强迫读者去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件东西,它是否真正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价值?”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从衣橱、数字空间(手机App、电脑文件)到人际关系进行“瘦身”。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数字极简”的章节,作者建议我们对接收到的每一个通知都进行一次“价值评估”,这让我意识到我每天被多少不重要的信息打断了专注力。实践这本书中的方法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空间上的释放带来的精神上的自由。家里不再是物品的仓库,而是真正放松和创造的空间。这本书不是教你“扔东西”,而是教你如何清晰地界定“什么对我最重要”,然后把有限的资源(时间、空间、注意力)都投入到这些重要的事物上。
评分这本《时间管理大师的秘密》简直是为我这种“时间黑洞”量身定做的!我以前总是感觉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待办事项列表永远比实际能完成的多出一大截。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不在于时间不够,而在于我没有真正掌握“要事第一”的原则。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拆解了那些看似高深的效率技巧,比如番茄工作法如何与我的碎片化时间完美结合,以及如何利用“艾森豪威尔矩阵”来区分真正重要的事和那些看起来紧急实则可以放一放的“噪音”。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精力管理”的那一章,它强调的不是机械地堆砌工作时间,而是要学会识别自己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段,并把最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安排在那个“黄金时间”。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没有太多枯燥的理论堆砌,反而穿插了很多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立即在工作中尝试并看到效果。自从开始应用书中的“四象限规划法”后,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焦虑了,每天下班前总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而不是被一堆未完成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这本书对于任何想从忙碌中解脱出来,真正掌控自己日程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实操性极强的指南。
评分《爵士乐即兴演奏的艺术》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到过最能点燃创造欲望的教材。我原本以为即兴演奏是少数天才才能掌握的领域,但作者用极其清晰的分解步骤,将复杂的和声进行和节奏变化“翻译”成了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和实践的语言。全书的重点放在了“倾听”和“回应”上,强调即兴不是胡乱弹奏,而是与乐队其他成员进行一场高密度的对话。书中大量的乐谱示例,配有详细的和声分析,甚至还提供了在线音频资源,可以跟着伴奏练习。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乐句构建”的讲解,如何从一个简单的动机出发,通过转位、延长、切分等技巧,发展出一个完整且富有情感的段落。这本书的结构非常递进,从基础的音阶运用,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调式替换和对位技巧,每一步都扎实可靠。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不断鼓励你跳出舒适区,去拥抱不确定性,因为真正的创造力就诞生在那些未被预设的音符之间。读完后,我拿起乐器时,感觉看待音符的方式都变了,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