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出版时间:2013-03-01 |
| 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5-04-01 |
| 定价: 36 | 页数:267 | 印次:1 |
| ISBN号:978754956412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2 |
龙应台、安德烈合著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中这些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家长和子女。面临同样的困境的读者,必将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母子之间对话交流的尝试。安德烈于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
龙应台、安德烈合著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两 代共读的36封家书)》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龙应台 新版笔记+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华人世界各地读者 的感动来信。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 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 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 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 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 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 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 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 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 ,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 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 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 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 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 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 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 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 认识了人生里**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次 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亲爱的安德烈》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于台湾,与首版《野火集》同龄,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及德国。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认为经济很“好玩”。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连结的“份”
**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第2封信 为谁加油?
第3封信 逃避**
第4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
第5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
第8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两种道德
**0封信 烦恼十九
**1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
**2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
**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5封信 菩提本非树
**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
**7封信 你是哪国人?
**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9封信 问题意识
第20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第21封信 文化,因为逗留
第22封信 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 大学生哪里去了?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
第25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第28封信 给河马刷牙
第29封信 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 KITSCH
第31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第33封信 人生诘问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 独立宣言
第36封信 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在时光里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看见”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见”龙应台女士在写下每一封信时的表情,能“看见”安德烈在阅读这些信件时的思索。这种“看见”,源于文字背后那份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家庭内部独特的沟通方式,也让我们得以体味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能存在的理解与隔阂。 这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它对于“沟通”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龙应台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绝对正确的立场,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儿子进行对话。她分享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的成长,也鼓励安德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分享他的感受。这种双向的沟通,打破了许多代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或观念差异而产生的壁垒。它教会我们,理解和被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母子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如何更好地与家人沟通,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拿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一直以来,我都对龙应台的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犀利、她的深情,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时候翻开的。书名就已经充满了故事感,“亲爱的安德烈”,仿佛是长辈写给晚辈的一封封私密信件,充满着期待与爱。而“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关于成长,关于代沟,关于沟通,关于生命中的那些无法回避的困惑与探索。 作为一名在父母身边长大,又在异国他乡求学多年的年轻人,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代沟”这个词的重量。父母的爱是浓烈而传统的,他们希望我能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行,而我,却渴望在未知的天地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读着龙应台写给安德烈信中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那些欲言又止的时刻,那些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的隔阂。她笔下的场景,那些对于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的细腻描摹,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慰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代人的心灵,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评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爱”的书。龙应台用她特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既期盼又放手的矛盾心理。她既希望儿子能在广阔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又担心他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受伤。书中的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她对安德烈的殷殷嘱托,那些关于独立、关于责任、关于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都饱含着她的人生智慧。 我尤其欣赏她对待年轻人独立思考的那份尊重。她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引导儿子去认识世界,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放手”的爱,恰恰是最深沉的爱。她教会我们,爱不是束缚,而是给予自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在他们独立前行的时候给予祝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成熟、更开明的母爱,也让我对如何处理与下一代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陪伴书,陪伴着我们去思考,去成长。
评分初次接触《亲爱的安德烈》,就被那份亲切又深邃的笔调深深吸引。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温暖的力量,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辈,正带着笑意,向你娓娓道来。展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龙应台女士,用她独有的细腻与洞察,书写着与儿子安德烈之间36封真挚的家书。这些信件,并非简单的家长里短,而是承载着她对人生、对世界、对代际之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我喜欢她那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在书中,她坦诚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可能面临的困惑,从个人成长到社会观察,从亲情伦理到价值观念,无不涉及。她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安德烈去独立思考,去探索生命的意义。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深思。它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启发引领,让年轻人自己在生活的实践中去碰撞、去领悟。书中的很多观点,即便我不是当事人,也觉得受益匪浅,仿佛在与一位人生导师对话,收获着宝贵的经验。
评分翻开《亲爱的安德烈》,我首先被它那朴实无华的书写方式所吸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位母亲真诚地与儿子分享她的生活感悟,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是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书房,听着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书中的每一封信,都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会谈论爱情,谈论艺术,谈论政治,谈论人生哲学,但这一切都包裹在对儿子深深的关切之中。 最让我动容的是,龙应台并不回避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局限性,她坦诚地讲述自己的困惑和挣扎。她承认自己也有不被理解的时候,也有对儿子成长的焦虑。正是这种真实,让这本书更加贴近读者。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是安德烈,我会如何回应?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又会如何表达?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它让我明白,沟通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交流,是需要耐心和智慧的。
评分客服闭月态度想当差,少发货不说还爱理不理,差评差评
评分名气非常大的书,非常好,朋友推荐买的
评分还不错,应该是正品吧,就是发货太慢,快递太慢,,都等的着急死了?????????????????
评分还不错,快递也快
评分这本书非常值得你拥有!
评分纸张印刷都不错,三本都买了,值得读的
评分作者跟喜欢的
评分学校老师要求买的书,孩子家长都能看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