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库网】亲爱的安德烈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散文 随笔

【博库网】亲爱的安德烈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散文 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应台 著
图书标签:
  • 龙应台
  • 亲爱的安德烈
  • 散文
  • 随笔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书信体
  • 两代共读
  • 台湾文学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出版社
ISBN:9787549564125
商品编码:158487532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出版时间:2013-03-01
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 2015-04-01
定价: 36 页数:267 印次:1
ISBN号:978754956412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2








编辑推荐语

龙应台、安德烈合著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中这些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家长和子女。面临同样的困境的读者,必将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母子之间对话交流的尝试。安德烈于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

内容提要

龙应台、安德烈合著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两 代共读的36封家书)》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龙应台 新版笔记+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华人世界各地读者 的感动来信。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 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 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 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 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 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 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 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 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 ,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 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 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 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 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 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 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 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 认识了人生里**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次 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亲爱的安德烈》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于台湾,与首版《野火集》同龄,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及德国。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认为经济很“好玩”。

目录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连结的“份”
  **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第2封信 为谁加油?
  第3封信 逃避**
  第4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
  第5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
  第8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两种道德
  **0封信 烦恼十九
  **1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
  **2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
  **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5封信 菩提本非树
  **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
  **7封信 你是哪国人?
  **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9封信 问题意识
  第20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第21封信 文化,因为逗留
  第22封信 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 大学生哪里去了?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
  第25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第28封信 给河马刷牙
  第29封信 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 KITSCH
  第31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第33封信 人生诘问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 独立宣言
  第36封信 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在时光里
  


《亲爱的安德烈》:一份跨越代沟的情感对话,一次关于生命与成长的深刻探索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并非一本简单的书,它更像是一封横跨时空的情书,是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在分别的岁月里,以书信往来的方式,进行的一场真诚而深入的对话。这36封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字字珠玑,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重要阶段的关切、困惑、理解与期盼。它是一次关于代际沟通的典范,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独立个体、如何面对复杂世界的温柔指引。 超越血缘的理解与连接 安德烈,一个成长在欧洲的香港青年,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差异。龙应台远在亚洲,身处剧烈变迁的社会,而安德烈则在西方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拥有着与上一代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考角度。然而,正是这种“不同”,让他们的交流显得尤为珍贵。龙应台并没有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儿子,而是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去理解安德烈的世界。她观察、记录、思考,然后用充满爱意的笔触,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寄予文字,寄给远方的儿子。 这36封信,串联起安德烈从青少年到青年,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过程。龙应台看到了儿子在学业上的努力与迷茫,看到了他在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与成长,看到了他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与挣扎,更看到了他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引导安德烈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放手”的爱,恰恰是最有力量的。她尊重儿子的独立性,允许他犯错,允许他走弯路,因为她深知,真正的成长,需要自己去经历,去体验。 代沟并非鸿沟,而是理解的桥梁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代沟”似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难以逾越的隔阂。然而,《亲爱的安德烈》却告诉我们,代沟并非不能沟通的鸿沟,而是可以通过真诚的对话,转化为加深理解的桥梁。龙应台没有因为儿子与自己“不一样”而感到疏离,反而因为这份“不一样”而更加好奇。她愿意走进安德烈的世界,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面临的挑战,他所追求的梦想。 她会好奇安德烈为什么会在深夜里不睡觉,在做什么?她会想知道安德烈为什么对某些社会问题有如此强烈的看法?她会困惑安德烈对爱情的理解与自己的婚姻观的差异。正是这些源于差异的好奇,促使她不断去提问,去观察,去反思。而安德烈,也并非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他也会用自己的语言,回应母亲的疑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他的回答带着年轻人的直接与率真,有时候,也带着少年特有的敏感与思索。 这种一来一回的书信往来,就像是一场双向的奔赴。龙应台在写给安德烈的信中,不仅仅是在“教育”他,更多的是在与自己对话,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审视自己的人生。她会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回忆起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与挣扎,然后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为对儿子最贴心的提醒。她也因此,更加理解了安德烈的选择,更加欣赏他的独特。 生命教育的深邃与人文关怀 《亲爱的安德烈》所探讨的,绝不仅仅是家庭教育那么简单。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龙应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传递着一种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学。她让安德烈看到,生命中除了学业和事业,还有许多同样重要的事情:爱与被爱、友情、责任、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对美的感受,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信中,龙应台会分享她对社会新闻的看法,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对人情冷暖的体悟。她会谈到贫富差距、权力腐败、性别议题,也会谈到老人的孤独、年轻人的迷惘。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生活中的真实,关注着个体在宏大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她并非一个空谈理论的教育家,而是一个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儿子构建一个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知识体系。 她鼓励安德烈去旅行,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去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她相信,这些经历,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她也告诉安德烈,要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被主流的声音所裹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判断。她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努力。 文字的力量:真实、温暖、充满智慧 《亲爱的安德烈》的文字,是其最动人的魅力之一。龙应台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赋予深刻的内涵。她的语言,时而带着母亲特有的温柔与关怀,时而又流露出洞察世事的睿智与犀利。 阅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龙应台没有回避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也没有遮掩自己对儿子成长的担忧与困惑。她以一种坦诚的态度,与儿子分享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真实,恰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她的文字中也充满了温暖。即便在谈论一些严肃的话题时,她的笔尖也始终带着一份对儿子的爱意,这份爱意贯穿始终,成为连接母子心灵的坚实纽带。这种温暖,不仅仅体现在对儿子的关怀上,也体现在她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龙应台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深邃的智慧。她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启发。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她的智慧,并非来自于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来自于对生活长久的观察与体验,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一部献给所有父母与子女的“教科书” 《亲爱的安德烈》不仅仅是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它更像是一本献给所有父母与子女的“教科书”。它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沟通、如何理解、如何共同成长的范本。对于为人父母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如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们的成长。对于为人子女者,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父母的爱,是如何以一种最真挚、最深刻的方式,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为龙应台的深刻洞察而感叹,可能会为安德烈的成长轨迹而感到熟悉,也可能会为母子之间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这本书,勾勒出了成长最真实的模样,展现了代际之间最美好的连接。它让我们相信,即便存在差异,即便时隔遥远,真诚的沟通和深沉的爱,永远是连接心灵最强大的力量。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次关于生命、成长、家庭、社会,以及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深度对话。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却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感悟。它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旅程,是关于学习、关于成长、关于爱,以及关于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真实而善良的心。

用户评价

评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看见”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见”龙应台女士在写下每一封信时的表情,能“看见”安德烈在阅读这些信件时的思索。这种“看见”,源于文字背后那份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家庭内部独特的沟通方式,也让我们得以体味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能存在的理解与隔阂。 这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它对于“沟通”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龙应台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绝对正确的立场,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儿子进行对话。她分享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的成长,也鼓励安德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分享他的感受。这种双向的沟通,打破了许多代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或观念差异而产生的壁垒。它教会我们,理解和被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母子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如何更好地与家人沟通,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拿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一直以来,我都对龙应台的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犀利、她的深情,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时候翻开的。书名就已经充满了故事感,“亲爱的安德烈”,仿佛是长辈写给晚辈的一封封私密信件,充满着期待与爱。而“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关于成长,关于代沟,关于沟通,关于生命中的那些无法回避的困惑与探索。 作为一名在父母身边长大,又在异国他乡求学多年的年轻人,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代沟”这个词的重量。父母的爱是浓烈而传统的,他们希望我能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行,而我,却渴望在未知的天地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读着龙应台写给安德烈信中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那些欲言又止的时刻,那些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的隔阂。她笔下的场景,那些对于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的细腻描摹,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慰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代人的心灵,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评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爱”的书。龙应台用她特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既期盼又放手的矛盾心理。她既希望儿子能在广阔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又担心他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受伤。书中的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她对安德烈的殷殷嘱托,那些关于独立、关于责任、关于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都饱含着她的人生智慧。 我尤其欣赏她对待年轻人独立思考的那份尊重。她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引导儿子去认识世界,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放手”的爱,恰恰是最深沉的爱。她教会我们,爱不是束缚,而是给予自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在他们独立前行的时候给予祝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成熟、更开明的母爱,也让我对如何处理与下一代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是一本陪伴书,陪伴着我们去思考,去成长。

评分

初次接触《亲爱的安德烈》,就被那份亲切又深邃的笔调深深吸引。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温暖的力量,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辈,正带着笑意,向你娓娓道来。展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龙应台女士,用她独有的细腻与洞察,书写着与儿子安德烈之间36封真挚的家书。这些信件,并非简单的家长里短,而是承载着她对人生、对世界、对代际之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我喜欢她那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在书中,她坦诚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可能面临的困惑,从个人成长到社会观察,从亲情伦理到价值观念,无不涉及。她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安德烈去独立思考,去探索生命的意义。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深思。它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启发引领,让年轻人自己在生活的实践中去碰撞、去领悟。书中的很多观点,即便我不是当事人,也觉得受益匪浅,仿佛在与一位人生导师对话,收获着宝贵的经验。

评分

翻开《亲爱的安德烈》,我首先被它那朴实无华的书写方式所吸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位母亲真诚地与儿子分享她的生活感悟,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是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书房,听着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书中的每一封信,都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会谈论爱情,谈论艺术,谈论政治,谈论人生哲学,但这一切都包裹在对儿子深深的关切之中。 最让我动容的是,龙应台并不回避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局限性,她坦诚地讲述自己的困惑和挣扎。她承认自己也有不被理解的时候,也有对儿子成长的焦虑。正是这种真实,让这本书更加贴近读者。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是安德烈,我会如何回应?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又会如何表达?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它让我明白,沟通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交流,是需要耐心和智慧的。

评分

客服闭月态度想当差,少发货不说还爱理不理,差评差评

评分

名气非常大的书,非常好,朋友推荐买的

评分

还不错,应该是正品吧,就是发货太慢,快递太慢,,都等的着急死了?????????????????

评分

还不错,快递也快

评分

这本书非常值得你拥有!

评分

纸张印刷都不错,三本都买了,值得读的

评分

作者跟喜欢的

评分

学校老师要求买的书,孩子家长都能看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