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瞭在我們通常的參考框架中精確描述班雅明的作品和他本人,人們也許會使用一連串的否定性陳述,諸如:他的學識是淵博的,但他不是學者;他研究的主題包括文本及其解釋,但他不是語言學傢;他曾被神學和宗教文本釋義的神學原型而不是宗教深深吸引,但他不是神學傢,而且對《聖經》沒什麼興趣;他天生是個作傢,但他最大的野心是寫一本完全由引文組成的著作;他是第一個翻譯普魯斯特(和佛朗茲·黑塞一道)和聖·瓊·珀斯的德國人,而且在他翻譯波特萊爾的《惡之華》之前,但他不是翻譯傢;他寫書評,還寫瞭大量關於在世或不在世作傢的文章,但他不是文學批評傢;他寫過一本關於德國巴洛剋的書,並留下數量龐大的關於十九世紀法國的未完成研究,但他不是歷史學者,也不是文學傢或其他的什麼傢,我們也許可以試著展示他那詩意的思考,但他既不是詩人,也不是思想傢。
作者簡介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國籍猶太人,生於柏林。1912年進入弗萊堡大學哲學係就讀,此後兩年全心投入德國的「青年運動」。1914年班雅明逐漸脫離政治社會運動,專心於文學與哲學研究,1919年完成博士論文。1925年他的教授資格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被法蘭剋福大學拒絕,直到1928年纔齣版。1925年起他開始定期為《法蘭剋福日報》和《文學雜誌》撰寫評論,他曾在書信中嚮朋友錶示希望能晉升為德國數一數二的評論傢。1933年希特勒上颱後,班雅明離開德國,流亡到法國,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在納粹追捕下,他於法、西邊界服毒自殺,時年四十八歲。班雅明在世時鮮為人知,他的文字在當年也因政治立場與行文風格而被阿多諾與霍剋海默大量刪改、要求重寫,甚至不容許齣版。他與法蘭剋福學派走得很近,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加入共產黨。阿多諾等人從1950年代中期起編纂齣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使他聲名大噪,甚至在西方形成所謂的「班雅明復興」。1990年班雅明逝世五十週年時,以及1992年的百歲冥誕,都舉行過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彰顯其學術地位。他被人譽為「歐洲真正的知識分子」、「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以及「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之一」。班雅明時常被稱為「左翼馬剋思主義文人」,其實他的複雜性絕非他早期馬剋思思想濃厚時代的文字可以涵蓋。再加上他複雜的文體風格與思想脈絡,以及他的猶太神祕主義色彩,以緻他很難輕易被係統化歸類。其重要作品有〈論語言自身與人類的語言〉、〈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論歌德的《親和力》〉、〈翻譯者的任務〉、《德國悲劇的起源》、《莫斯科日記》、《單嚮道》、〈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說故事的人〉、《德國人民》、《瞭解布萊希特》、〈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歷史哲學命題〉等,譯作有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與波特萊爾的《巴黎風光》等。
精彩書評
這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班雅明麵嚮巴黎和波特萊爾,寫於一九三七、三八年他思想最成熟的高原之時,是他最綿密最詩意也最言誌的作品,更是人類思維長河中一個獨特無倫的奇蹟。
──唐諾
班雅明的思想源於她的時代,但又無法歸之於同時代任何一種思想主潮;他的思想具有某種獨特的色彩,這種顏色又不存在於當代思想的光譜之中。
──阿多諾
目錄
選書說明
【伴讀】唯物者班雅明──唐諾
【譯者序】班雅明的意義──張旭東
第一部 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
二 遊手好閒者
三 現代主義
第二部 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第三部 巴黎,十九世紀的都城
一 傅立葉或拱廊街
二 達蓋爾或西洋景
三 格蘭維爾或世界博覽會
四 路易︱菲力普或內在世界
五 波特萊爾或巴黎街道
六 豪斯曼或街壘
人名索引
精彩書摘
一 波希米亞人
「波希米亞人」是在馬剋思文章中的一段揭露性文字裡齣現的。他在文章裡把職業密謀傢也包括進來,一八五○年刊登在《新萊茵報》(Neue Rheinische Zeitung)上的關於警方密探德.拉.渥德(De la Hodde)迴憶錄的詳細評註中,馬剋思十分關心這類人。要迴想起波特萊爾的麵孔,就得說齣他所顯露的與這種政治類型的相似處。馬剋思這樣勾勒齣這種類型:「隨著無產階級密謀傢組織的建立,產生瞭分工的必要。密謀傢分為兩類:一類是臨時密謀傢,即參與密謀,同時兼做其他工作的工人,他們僅僅參加集會,並時刻準備聽候領導人的命令到達集閤地點;一類是職業密謀傢,他們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密謀活動上,並以此為生??這一類人的生活狀況已經預先決定瞭他們的性格??他們的生活動盪不定,與其說取決於他們的活動,不如說時常取決於偶然事件;他們的生活毫無規律,隻有小酒館—密謀傢的見麵處—纔是他們經常歇腳的地方;他們結識的人必然是各種可疑的人,因此,這就使他們列入瞭巴黎人所說的那種流浪漢(la bohème)之流的人。」
順便請大傢注意,拿破崙三世本人也是從與此相關的境況中發跡的。他執政時期的政府爪牙之一便是「十二月十日會」,在馬剋思看來,它是由「隨著時勢浮沉變動而被法國人稱為浪蕩遊民的分崩離析的、人數不固定的人群」組成的。拿破崙在位期間繼續保持他的密謀習慣。驚人的布告、神祕的流言、突然包圍和令人捉摸不透的反語是第二帝國「國傢理性」的一部分。在波特萊爾的文章裡也可以發現同樣的特點。他錶述自己的觀點時往往不容置辯,討論不是他的風格;即使論題有明顯的矛盾以緻討論顯得必不可少,他也盡量迴避。他把他的〈一八四六年沙龍〉題獻給「布爾喬亞」;他以其辯護士的形象齣現,但他的方式卻不像一個魔鬼的訴師(advocatus diaboli)。之後,例如他大罵道德學校,他以最激烈的波希米亞方式3攻擊有教養的資產階級(honete bourgeoise)和公證人這類被婦人所尊敬的人。一八五○年左右,他宣稱藝術不能和功利分開;幾年後他又鼓吹為藝術而藝術,這一切並不比拿破崙三世在議會大廈後麵一夜之間把保護關稅變為自由貿易更讓公眾猝不及防。這些線索多少能讓人理解為何官方批評傢,尤其是勒美特(Jules Lemaître)對波特萊爾散文中的理論能量所知甚少。
馬剋思接下來繼續描繪職業密謀傢:「在他們看來,革命的唯一條件就是讓他們充分地組織密謀活動??他們醉心於發明能創造革命奇蹟的東西:如燃燒彈、具有魔力的破壞性器械,以及愈缺乏閤理根據就愈神奇驚人的騷亂等,他們搞這些計畫,隻有一個即刻的目標,就是推翻目前的政府。他們極端輕視對工人進行關於階級利益的教育,進行更多理論性質的教育,這說明他們對黑色燕尾服(habitsnoirs),即代錶運動這一方麵、多少有些教養的人的憎惡並不是無產階級的,而是純粹平民的。由於這些人是黨派的正式代錶,所有密謀傢們始終無法完全不依賴他們。」波特萊爾的政治洞察力並沒有從根本上超齣這些職業密謀傢。無論他同情宗教反動還是同情一八四八年革命,他們的錶現方式都是粗暴的,他們的基礎都是脆弱的。他在二月革命的那些日子裡所呈現的形象—在巴黎的街角上揮舞著步槍高喊「打倒奧皮剋(Aupick)將軍!」(他的繼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管怎樣,他能奉行福樓拜的宣言:「政治的一切我隻懂反抗。」在與他的比利時隨筆一道保存下來的筆記的最後一頁,我們可以領會他的意思:「我說『革命萬歲』一如我說『毀滅萬歲、苦行萬歲、懲罰萬歲、死亡萬歲』。我不僅樂於當個犧牲品,當個吊死鬼我也挺稱心—為瞭從兩方麵來感受革命!我們所有人的血液裡都有共和精神,就像我們所有人骨子裡都有梅毒一樣;我們都有一種民主的傳染病和一種梅毒的傳染病。」
波特萊爾所錶達的不如叫作煽動的形而上學。他在寫下這段話的比利時,曾有一度被視為法國警方的間諜。事實上,這類待遇對波特萊爾來說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波特萊爾給他母親的信中提到警方的文學津貼:「我的名字永遠也不會齣現在他們那可恥的登記簿上。」6在比利時為波特萊爾贏得這個聲譽的恐怕並不是他對雨果顯露齣的敵意。雨果在法國被剝奪瞭公民權,但在比利時卻受到熱烈歡迎。波特萊爾破壞性的冷嘲熱諷助長瞭這種謠言的源起;而他自己正樂於傳播它們。大話崇拜(de la blagur)的種子在索列爾(George Sorel)身上再現為法西斯主義宣傳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首次在波特萊爾這裡齣現。塞利納(Céline)寫作《屠殺瑣聞》(Bagatelles pour un massacre)的精神及書名本身可以直接從波特萊爾的日記中找到:「以滅絕猶太人為目的就可以組織一次極佳的密謀。」布朗基主義者裏戈(Rigault)是在巴黎公社警察頭子的位置上結束其密謀者的生涯的,他似乎也有那種人們在波特萊爾身上常提到的氣質。在普羅萊(Charles Prolès)《一八七一年的革命者》(Hommes de la révolution de 1871)一書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話:「裏戈儘管冷酷無情,但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瘋狂的小醜。那是他不可或缺的部分,完全齣自他的狂熱。」甚至馬剋思在密謀者身上遇到的恐怖主義的白日夢也能在波特萊爾身上找到相似之處。在一八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寫給母親的信裡,他寫道:「一旦我重獲那種在特殊時機曾有過的朝氣和力量,我將在駭人的書中發洩我的憤怒,我要使整個人類起來與我作對,其中的快樂能給我無限的安慰。」這種壓抑著的暴怒—la rogne —是半個世紀的街壘戰在巴黎的職業密謀者身上培育齣的激情。
繁華背後的低語:現代都市的迷失與救贖 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個在全球範圍內劇烈轉型的時代。 蒸汽機轟鳴,鋼鐵洪流滾滾嚮前,資本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人類社會的麵貌。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物質的極大豐富與精神的極度匱乏並存;城市空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張,個體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異化和邊緣化。 本書並非一部純粹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係列深入個體經驗的田野考察與思想剖析。我們試圖穿透宏大敘事的外衣,聚焦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遮蔽的聲音——那些試圖在快速工業化和商品化浪潮中,為人類情感、審美和精神空間尋找立足之地的思想者、藝術傢和普通市民。 第一章:鋼鐵巨獸與“新拜倫式”的城市景觀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城市不再僅僅是人群的聚集地,它演變成瞭一個復雜的、自我吞噬的有機體。我們將詳細考察巴黎、倫敦和柏林這三大現代都市的地理與社會結構變化。 空間的垂直化與水平擴張: 摩天大樓的初現形態如何改變瞭人們對天空和地平綫的感知?街道、林蔭大道(如奧斯曼改造後的巴黎)如何被設計成一個錶演的舞颱,同時也是一個監控和流動的陷阱? “人群”的誕生與隔離: 德語社會學傢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關於大都會心理的論述將作為核心參照。人群如何既是解放的象徵,又是壓力的來源?商品化如何將一切體驗——從藝術到愛情——轉化為可交換的符號?我們將探討“冷漠”(Indifference)作為一種生存策略,如何在擁擠的環境中被發展齣來。 技術崇拜與異化: 探討早期電影、電力照明和有軌電車等新興技術,如何在提升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製造齣一種新的、持續的感官超載。藝術評論傢如何應對這種機械復製時代帶來的審美衝擊? 第二章:頹廢與現代性焦慮:邊緣群體的精神肖像 現代資本主義的效率邏輯,必然會催生齣對“無用之物”和“非生産性體驗”的排斥。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那些拒絕或無法完全融入主流“進步”敘事的人群。 “頹廢主義”(Décadence)的遺産: 頹廢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流派,它更是一種對過度理性和資産階級道德的係統性抵抗。我們將分析那些在巴黎沙龍、倫敦俱樂部中齣現的藝術傢群體,他們如何通過精心的頹廢行為、對異國情調的迷戀和對死亡、疾病的反復描摹,來錶達對僵化現代性的反叛。 女性在現代空間中的角色: 探討“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女性形象——從沙龍女主人到“飛特族”(Flâneur/Flâneuse)的遊蕩,以及新興的都市女性(如商店店員、咖啡館女侍者)所麵臨的身份危機。她們在公共空間中的可見性與隱形性之間的張力如何體現瞭時代的矛盾? “多餘人”的文學迴響: 分析喬伊斯、普魯斯特等先驅作傢如何通過對內心時間流、潛意識和記憶的挖掘,逃離綫性、功利主義的時間觀。這種對“內在景觀”的深入探索,是對外部世界過度物化的一種反製。 第三章:時間的商品化與精神的滯後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對時間的精確計量和最大化利用。本書將剖析這種對時間的“壓縮”和“加速”如何對人類的心靈結構産生深刻影響。 效率至上與“閑暇”的消亡: 工業生産綫的節奏如何被內化為個體的生理節奏?我們考察瞭關於“休息”和“娛樂”概念的演變。當休閑本身也被組織化、商品化(如度假套餐、體育競技的興起),真正的“閑暇”——那種無目的、純粹沉思的時間——是如何被擠壓殆盡的? 感官的麻木與渴求: 麵對日常經驗的平庸化,人們開始尋求強烈的、人為製造的刺激。我們將探討早期大眾娛樂(如歌舞雜耍、博覽會)的心理機製。這是一種對資本主義單調性的補償,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感官貧瘠的體現? 對“永恒”的追尋: 在一個一切都在快速更新換代的時代,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如何重新定義“不朽”?他們試圖通過藝術作品、建築或哲學體係,為流動的現代世界留下一個凝固的錨點。這種對永恒的渴望,是進步神話破滅後的最後精神庇護所。 第四章:現代性的救贖路徑:審美化生存的可能性 即便在最黑暗的資本主義陰影下,總有聲音試圖在日常的碎片中提煉齣純粹的美。 “瞬間”的價值: 分析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偶然相遇、街角的一瞥、一次短暫的休憩,提升為具有哲學或美學意義的事件。這種對“瞬間即永恒”的捕捉,是對長期規劃和目標導嚮思維的挑戰。 藝術的“去實用化”嘗試: 探討藝術運動(如象徵主義、早期現代主義)如何努力保持其獨立於市場的地位。雖然這種努力往往是徒勞的,但其姿態本身構成瞭對“一切皆可交易”原則的有力反抗。 城市的重建與記憶的抵抗: 研究一些早期的城市規劃者和文化批評傢,他們試圖通過保護曆史街區、強調場所精神(Genius Loci),來抵抗資本為追求最大效率而對城市肌理進行的粗暴改造。這不僅是對物理空間的保護,更是對集體記憶的堅守。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現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如何與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審美追求發生碰撞與糾纏。它關注的不是資本如何運作,而是資本如何“感覺”——以及個體如何在被它塑造和碾壓的同時,努力維持其復雜、矛盾且不可簡化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