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夢想到紐約留學?夢想進入世界級設計名校就讀?
先省下你的兩百萬學費!現在不用到紐約,就能透過《年輕人,我教你怎麼做平麵設計》,拜讀紐約視覺設計名師與國際平麵設計師的頂尖想法。
內容簡介
《年輕人,我教你怎麼做平麵設計》將紐約設計師與在紐約SCHOOL of VISAUL ART的指導教授們所寫的散文、訪談錄、與課程教學大綱集結成的71篇文章。本書能協助平麵設計教師與學生,更快速的跟上世界頂尖城市間快速變遷的平麵設計領域。同時幫助世界各國的平麵設計師們,在埋頭工作之餘,能像重迴學校接受設計教育一樣,再度重新省視自己的工作內容,並抓到國際性的靈感思維。
《年輕人,我教你怎麼做平麵設計》在理論與實踐中找到完美的平衡。幫助平麵設計師與學生們掌握傳統媒體的領域、學習新的媒體的必要性,並且在變化多端的世界裡保持靈活性。討論範圍廣泛的議題,包括電腦科技和網絡的影響力,不斷增長的優勢與普及的數位媒體工具,以及平麵設計師經營自己品牌和營銷角色。
作者簡介
史蒂芬·海勒
史蒂芬·海勒身上有一大堆頭銜的全球頂尖平麵設計教育工作者。33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OpEd Page)視覺藝術總監,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視覺藝術學院設計係(MFA Designer as Author)係主任,編寫齣版過九十餘本關於視覺藝術與平麵設計的書籍。
目錄
第一章 設計怎麼學?設計學什麼?
01 尚未成熟的設計專業教育—凱薩琳麥考伊(Katherine McCoy)
02 再度提升的設計教育—梅莉迪斯戴維斯(Meredith Davis)
03 人文科學對設計的重要性—法蘭剋貝斯曼(Frank Baseman)
04 將平麵設計教育視為人文科學:大學設計教育與現實社會—剛納史旺生(Gunnar Swanson)
05 通識教育與平麵設計:六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剛納史旺生(Gunnar Swanson)
06 擔憂設計與齣版的未來嗎?—肯.嘉蘭(Ken Garland)
07 亡羊補牢:教學模式的轉換—萊斯力.貝剋(Leslie Becker)
08 1960年代信條的遺產—肯尼斯.海伯特(Kenneth Hiebert)
09 平麵設計的傢庭價值觀—保羅.尼尼(Paul J. Nini)
10 何謂專業教育的「專業」?—梅勒迪斯.戴維斯(Meredith Davis)
11 對於平麵設計教育的思考:放空,然後擁有—沃倫.勒萊(Warren Lehrer)
12 設計與搖滾主義—尼剋.柯裏(Nick Currie)
13 從造型到文化脈絡:不一樣的設計史—帕薩.普拉卡(Prasad Boradkar)
14 設計史所學何事?—理查.荷裏斯(Richard Hollis)
15 批判性設計史課程—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16 評圖,也要評論—南西.邁耶(Nancy Mayer)
17 理論要重新做,實務要重新想—安德魯.布羅維特(Andrew Blauvelt)
18 談理論與教學實習—喬安娜.杜拉剋(Johanna Drucker)
19 寫作現在式:報導、評論、評論式報導—瑞剋.波伊諾(Rick Poynor)
20 在沙漠裡繞圈圈:設計教育進步的假象—威廉.朗豪斯(William Longhauser)
21 這個國傢需要一個為期五年的設計課程—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22 獨特的學習機會—奧馬.佛丕納利(Omar Vulpinari)
23 設計教育的「是」與真實世界的「非」—蘇珊.阿格雷.基彭哈恩(Susan Agre-Kippenhan)與 麥剋.基彭哈恩(Mike Kippehhan)
24 反彈評論:設計教學中的即興演齣—
羅伊.畢倫斯(Roy R. Behrens)
25 建立設計與個人背景的聯結—史考特.桑托羅(Scott Santoro)
26 自學成為設計教師—瑪莉安.班傑斯(Marian Bantjes)
27 混閤教學:從設計從業人員到設計教授—凱瑟琳.喬.艾許諾(Catherine Jo Ishino)
28 很多事情是會變的—剋裏斯.普爾門(Chris Pullman)
29 最後一場幻燈片秀—艾莉絲.湯蘿(Alice Twemlow)
30 互動效果設計—麥斯.布魯因斯馬(Max Bruinsma)
31 動態知識—揚.庫巴謝維奇(Jan Kubasiewicz)
32 電腦不會講話,但字體知道如何說話—麥可.沃辛頓(Michael Worthington)
33 寫給數位媒體的未來大—衛.沃麥剋(David Womack)
34 最基本的開端:設計師的寫作教育—沃倫.勒萊(Warren Lehrer)
35 學習設計是偷竊嗎?—羅伯特.阿普爾頓(Robert Appleton)
36 平麵設計創作權—麥可.洛剋(Michael Rock)
37 平麵設計師的部落格教育—阿曼.維特(Armin Vit)
38 設計師就是製作人—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
39 歷史態度:美國平麵設計教育研究的主觀之旅—艾倫.馬祖爾.湯姆森(Ellen Mazur Thomson)
40 推翻它—維吉尼亞.史密斯(Virginia Smith)
41 如何教學、如何學習、教學內容—漢剋.理查森(Hank Richardson)
42 平麵設計課程:視覺化設計過程與技巧—米哈裏.契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與 托馬斯.布裏格斯(Thomas Briggs)
43 視覺素養:大學課程—理查.王爾德(Richard Wilde)與 茱蒂絲.王爾德(Judith Wilde)
44 一圖道韆言—布萊恩.路西德(Brian Lucid)
45 眼見為憑—伊莉莎白.瑞斯尼剋(Elizabeth Resnick)
46 一個設計人的冒險旅行—史蒂芬.史凱格(Stephen Skaggs)
47 保持自私—茂德.拉文(Maud Lavin)
48 懷疑會帶來好評—馬剋.金斯裏(Mark Kingsley)
49 從閤作案中學習經驗:視覺溝通個案研究— 海瑟.寇可朗(Heather Corcoran)
50 拼貼的教育—湯馬士.魏戴爾(Thomas Wedell)與 南西.史扣羅斯(Nancy Skolos)
51 學生如何從錯誤的訊息中學習—柯林.貝瑞〈Colin Berry〉
52 設計教育上的文化議題—艾倫.麥剋馬宏(Ellen McMahon)與凱倫.懷特(Karen White)
53 在美國的圖像設計教育裡尋找黑色美學— 席爾維雅.哈裏斯(Sylvia Haris)
54 為瞭人性:以經驗法則的質疑來探索多元文化—奧得利.貝尼特〈Audrey Bennett〉
55 訊息極大化:在多文化的年代裡,為你的目標群眾量身訂作設計—凱瑟琳.麥考伊〈Katherine McCoy〉
56 是誰在害怕品牌這個大野狼?—馬蒂.紐邁爾(Marty Neumeier)
第二章 設計怎麼教?設計教什麼?
01 平麵設計師的聰明生存十五堂課—艾琳路佩登(Ellen Lupton) 與 阿勃特米勒(J. Abbott Miller)
02 超建築文本:標記文字編排和超文本景觀—凱蒂沙倫(Katie Salen)
03 視覺素養—理查王爾德(Richard Wilde)與 茱蒂斯王爾德(Judith Wilde)
04 讓設計師學習寫作—寶拉柯倫(Paula J. Curran)
05 走齣書本而且上街去:溝通和行動主義—莎琳歐馬拉(Sharyn O’Mara)
06 綠色平麵設計專題—麗莎方登(Lisa Fontaine)
07 時間、空間、律動及聲音設計入門—傑伊查普曼(Jay Chapman)
……
精彩書摘
尚未成熟的專業教育
設計該自學?還是該進入研究所就學?有「大創意」的設計大師,多是自學而成獲得傑齣原創性與創作力的展現?或者是在平麵設計教育中,獲得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呢?
作者╱凱薩琳麥考伊(Katherine McCoy):1971年即成為Cran Brook Academy of Art的主任,身兼倫敦RCA(Royal College of Art)與互動設計機構Interaction Design Institute Ivrea電腦相關設計課程的創辦人,也曾在伊利諾斯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Design〉執教,是經驗豐富的設計教育工作者。
要討論平麵設計教育,必須涵蓋專業實作以及理論研究兩方麵。教育、實作與理論這三項要素不僅相互關聯,也能運用在任何專業領域中。
但是,平麵設計是一項專業嗎?20世紀開始,這個專業還不存在,就算到瞭今天,人們對於這項專業究竟應該如何命名也還有頗多爭論。我們是平麵設計師(graphic designer)?是平麵藝術傢(graphic artist)、商業設計師(commercial designer)、視覺溝通者(visual communicator)、傳播設計師(communication designer)還是單純的排版員(layout men or pasteup artist)呢?以上這些還隻是英語裡的幾種可能說法,不過在各種語言中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缺乏統一的命名。對於平麵設計人來說,不僅難以界定自己的工作角色定義,全世界也並非已廣泛接受平麵設計是一門專業的事實。以美國移民局以及勞工局為例,儘管她們早已經認定建築及工業設計屬於專業領域,卻仍然不完全將平麵設計當作一項專業工作。
廣告與工業革命
平麵設計可以說是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市場下,對於溝通需求的立即迴應。這錶示平麵設計此項專業的齣現,是為瞭在逐漸成長的消費社會中銷售大量生產的商品。這也引導齣一個不幸的假設:視覺傳播成為廣告的一部分,美國許多學校因此把這個專業定義在廣告設計或商業藝術下。不過,不管是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有遠比商業設計更廣泛的傳播需求,例如馬剋斯主義或社會主義就不會這樣定義,因為市場導嚮的商業活動在這兩種社會體係中並不存在,所以溝通的需求相對來說就少得多瞭,平麵設計反到更與政治及文化結閤,成為官方宣傳或抵製的手段。在過去30年中,許多自由市場國傢逐漸體認到,在廣告需求之外仍有其他設計需求,這使得平麵設計除瞭廣告之外,逐漸分齣「純」平麵設計這一派別。
在模仿中教育
由於市場需求量大增,平麵設計人通常藉由工作中的實作、不斷的嘗試與錯誤當中吸收平麵藝術的相關專業知識(主要是技巧麵)。在20世紀的前50年內,新一代的平麵設計人通常藉由直覺或常識,去解決他們遇到的視覺溝通問題。這時期雖然已經有專業藝術學校瞭,不過教學重點放在純美術上,對於應用美術的興趣可謂少得可憐。唯有受過工作上的專業訓練,平麵設計人纔能獲得以往學校教育沒有教的、真正相關的專業知識。
我們在平麵設計教科書上讀到的當代第一批平麵設計大師,除瞭擁有格外傑齣的設計創意,也幾乎都是自學而成的遠見者。它們當時的試圖解決設計問題的方法,也正是這些人在原創力與創作力上的展現。事實上,對依賴個人的天賦,即便對於現代的平麵設計人而言,依舊被認為是非常獨特的價值。這些年來,在專業的設計教育機構所舉行的平麵設計學術研討會中,都還認為這種自學傳統是平麵設計最重要的創意來源,也是完美錶現的泉源,許多專業人士甚至認為,學校統一標準的教育方式,導緻學生群中無聊的同質性;換句話說,為瞭提升教育的水平底線,個人創意的高峰反倒被犧牲瞭。
對於二次大戰後(特別是在過去25年間)見證著設計教育勃發的人們而言,對「教育體製」的懷疑看似有些不閤時宜。儘管學校內的設計教育大多還是落後於實務經驗,但大學部的設計基礎教育的確也為業界提供瞭標準的工作方法,同時也為研究所當中的設計教育,提供瞭更多開創的可能性。
藝術學院或是大學的設計科係,對於「設計不隻是純藝術的商業應用」的理解相當遲緩,把平麵設計視為一門獨立學科(涵蓋與純藝術完全不同的目的、歷史、理論、方法及過程)的接受度也不高。過去幾年間,學校在課程中減少純藝術課程,而盲目增加平麵設計課程,也使得這樣的問題更雪上加霜。資深的純藝術老師教導平麵設計就算瞭,有很多初級的平麵設計課程,甚至隻是由沒有太多實務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教導。也因此,中等大學程度的平麵設計課程大量在校園中齣現,反而可能稀釋瞭專業教育的重要進展。
前言/序言
《設計賦格:視覺傳達的精妙法則與實踐之道》 一、 導論:洞察視覺時代的脈搏與設計哲學的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紀,視覺語言已然成為跨越文化與地域的最強大溝通媒介。《設計賦格:視覺傳達的精妙法則與實踐之道》並非一本針對特定軟件操作的速成手冊,而是一部深入探究設計思維本質、視覺構成原理及其在當代社會中意義的深度論著。本書的核心在於引導讀者超越“如何做”(How-to)的層麵,直抵“為何做”(Why)與“應該怎麼想”(What to think)的哲學高度。 本書首先從曆史的宏觀視角切入,追溯瞭自文藝復興以來,圖形、版式與色彩理論在不同藝術運動中的演變軌跡。我們探討瞭早期印刷術對信息層級構建的奠基性影響,以及現代主義運動(如包豪斯、烏爾姆設計學院)如何將功能性、極簡主義和係統化思維植入設計基因。理解這些根基,是避免陷入短暫流行趨勢的陷阱所必需的第一步。 隨後,我們將重點聚焦於“視覺感知心理學”。設計,本質上是對人腦信息處理機製的巧妙運用。書中詳盡闡釋瞭格式塔原理(Gestalt Principles)在平麵構成中的不可替代性,包括連續性、封閉性、相似性、共同命運等如何被設計師利用來塑造信息的組織結構。我們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色彩的象徵意義理解差異,並提供瞭基於人眼生理結構和色彩心理學的科學色彩搭配方法,遠超傳統的色輪知識。 二、 核心構成:結構、節奏與信息層級的精妙編排 平麵設計的骨架在於其結構。《設計賦格》用大量案例分析來解構復雜的版麵是如何通過嚴謹的網格係統(Grid Systems)來支撐的。我們不隻是展示網格的使用,而是深入探討網格作為一種“隱形約束”如何激發創造力,並確保信息在不同媒介和尺幅間保持一緻性和可讀性。從經典的狄多版式到非對稱的動態平衡,每一種結構選擇都蘊含著設計師的意圖。 節奏感是使靜態圖形具有生命力的關鍵。本書將“節奏”的概念從音樂領域引入視覺藝術,闡釋瞭如何通過重復、漸變、跳躍和對比來控製觀者的視綫流動。無論是雜誌內頁的閱讀流綫設計,還是品牌識彆係統中元素間的動態關係,節奏的掌握決定瞭設計的敘事能力。 信息層級(Hierarchy)的處理被視為設計師的“指揮棒”。我們提齣瞭一個“信息價值評估模型”,指導讀者根據傳播目標,對信息進行主次分明的劃分。這包括字體重量、字號大小、留白(負空間)的運用,以及圖形元素的視覺權重分配。如何在一秒鍾內有效地傳達核心信息,是本章的實踐核心。 三、 媒介適應與跨平颱設計思維的構建 在數字與物理邊界日益模糊的今天,優秀的設計必須具備強大的媒介適應性。《設計賦格》超越瞭傳統印刷品的設計規範,將重點轉嚮響應式設計思維(Responsive Thinking)和數字界麵(UI/UX)的基礎原則。 書中詳盡分析瞭從印刷用CMYK到數字用RGB的色彩空間轉換中可能齣現的陷阱,以及針對不同印刷工藝(如專色、覆膜、燙金)的設計準備工作。 在數字領域,本書關注的重點在於“交互的視覺錶達”。我們討論瞭如何利用微動效(Micro-interactions)來增強用戶體驗,如何設計清晰的圖標係統(Iconography)來減少認知負荷,以及字體選擇在屏幕顯示時的可讀性優化。成功的跨平颱設計並非簡單地“縮小”或“拉伸”,而是基於媒介特性的“重新思考”。 四、 品牌敘事:從識彆係統到長期價值構建 品牌設計不僅僅是設計一個標誌(Logo)。本書將品牌視為一個有機的、不斷進化的敘事係統。《設計賦格》詳細描繪瞭如何建立一個完整、靈活且富有生命力的視覺識彆係統(Visual Identity System)。 這包括: 1. 品牌核心的提煉: 如何通過設計工作坊和抽象思維,將無形的品牌精神轉化為可視覺化的概念。 2. 標誌的演化與應用: 探討標誌的最小可行尺寸、反白使用、動態延展性,以及如何在復雜的應用場景中保持其完整性和識彆度。 3. 輔助圖形與攝影指導: 介紹如何使用輔助圖形、紋理、插畫風格和攝影指導手冊來豐富品牌的聲音,使其在不直接露齣標誌的情況下也能被識彆。 五、 設計的倫理、批判性思維與未來的展望 最後,本書迴歸到設計作為一種社會角色的探討。設計不是中立的技術操作,它帶有強烈的倫理和社會責任。《設計賦格》鼓勵設計師進行批判性思考:我們設計的作品是否具有普適性?我們是否無意中製造瞭視覺噪音或排斥瞭特定群體? 書中探討瞭可訪問性設計(Accessibility Design)的重要性,強調字體排印學、色彩對比度等技術細節如何直接影響到殘障人士的使用體驗。此外,我們還將探討新興技術(如生成式設計、AI輔助創作)對未來設計師技能集提齣的新要求,引導讀者建立一種持續學習和自我反思的設計師心態,以應對一個不斷變化的視覺世界。 《設計賦格:視覺傳達的精妙法則與實踐之道》旨在為嚴肅的設計學習者提供一個穩固的理論框架和深刻的實踐指導,幫助他們成長為不僅能“做好”設計,更能“思考”設計意義的視覺策略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