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

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著,陳黎,張芬齡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波兰文学
  • 女性作家
  • 诺贝尔文学奖
  • 现代诗
  • 哲理
  • 生活
  • 反思
  • 智慧
  • 文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6249426
商品编码:16013784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Wislawa Szymborska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04-07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重量級女詩人
因為有辛波絲卡,我們有了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也才能看到奇士勞斯基的電影《紅色情深》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既然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出的話語--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節錄自〈一見鍾情〉
她的詩像一部電影,吸引名導演奇士勞斯基的注目,
她的詩也像一本繪本,搬演著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她的詩更像一曲交響樂,享有「詩界莫札特」的美譽。
她是辛波絲卡,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
在這本《辛波絲卡》裡,收錄辛波絲卡各階段名作共六十首,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元素,像一位敏於觀察的偵探家,在平易語言的表象上,為你我挖掘出更深層的生之形貌,耙理人生的脈絡。
辛波絲卡的寫作題材多元,任何事物都可入詩,她書寫甲蟲、石頭、動物、植物、天空、衣服、戰爭、夢境……等現實人生的材料,將詩的觸角延伸得廣闊且深遠。也透過獨特多樣的敘述手法,錘鍊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現實之荒謬、侷限與妥協,為我們朗讀故事中的故事。

作者简介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波蘭。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認為當代最迷人、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
  譯者介紹
  陳黎
  本名陳膺文,一九五四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凡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金鼎獎等。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評論集《現代詩啟示錄》等。與陳黎合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當代世界詩抄》等十餘種。曾多次獲得梁實秋文學獎詩翻譯獎及散文翻譯獎。

精彩书评

  「辛波絲卡是激發我最多最美麗靈感的詩人!」
  ─幾米
  
  「我看到了〈一見鍾情〉。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念和《紅色情深》這部電影十分相近。於是我決定自己留下這本詩集。」
  ─奇士勞斯基

目录

009【導讀】種種荒謬與歡笑的可能——閱讀辛波絲卡╱陳黎.張芬齡
輯一.呼喚雪人(1957)
028企圖
029有玩具氣球的靜物畫
032布魯各的兩隻猴子
033然而
036未進行的喜馬拉雅之旅
輯二.鹽(1962)
040博物館
042旅行輓歌
046不期而遇
048金婚紀念日
051寓言
052魯本斯的女人
055墓誌銘
056巴別塔
058與石頭交談
輯三.一百個笑聲(1967)
066寫作的喜悅
069家族相簿
071聖殤像
074越南
075一部六○年代的電影
078特技表演者
080一百個笑聲
輯四.可能(1972)
084可能
087劇場印象
090廣告
093回家
095失物招領處的談話
097夢之讚
101在一顆小星星底下
輯五.巨大的數目(1976)
106巨大的數目
109致謝函
113俯視
115微笑
118恐怖份子,他在注視
121頌讚我妹妹
124隱居
127一個女人的畫像
129警告
輯六.橋上的人們(1986)
134一粒沙看世界
137衣服
139我們祖先短暫的一生
143希特勒的第一張照片
146寫履歷表
149葬禮
152對色情文學的看法
155種種可能
158橋上的人們
輯七.結束與開始(1993)
164天空
167有些人喜歡詩
169結束與開始
173仇恨
178一見鍾情
182一九七三年五月十六日
186我們幸運極了
輯八.瞬間(2002)
190三個最奇怪的詞
191有些人
194對統計學的貢獻
199負片
201雲朵
204在眾生中
209植物的沉默
214【附錄】詩人與世界──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辭:╱辛波絲卡
221辛波絲卡作品年表










精彩书摘

金婚紀念日
他們一定有過不同點,
水和火,一定有過天大的差異,
一定曾互相偷取並且贈與
情慾,攻擊彼此的差異。
緊緊摟著,他們竊用、徵收對方
如此之久
終至懷裡擁著的只剩空氣——
在閃電離去後,透明清澄。
某一天,問題尚未提出便已有了回答。
某一夜,他們透過沉默的本質,
在黑暗中,猜測彼此的眼神。
性別模糊,神祕感漸失,
差異交會成雷同,
一如所有的顏色都褪成了白色。
這兩人誰被複製了,誰消失了?
誰用兩種笑容微笑?
誰的聲音替兩個聲音發言?
誰為兩個頭點頭同意?
誰的手勢把茶匙舉向唇邊?
誰是剝皮者,誰被剝了皮?
誰依然活著,誰已然逝去
糾結於誰的掌紋中?
漸漸的,凝望有了孿生兄弟。
熟稔是最好的母親——
不偏袒任何一個孩子,
幾乎分不清誰是誰。
在金婚紀念日,這個莊嚴的日子,
他們兩人看到一隻鴿子飛到窗口歇腳。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以“辛波丝卡 [Wislawa Szymborska]”为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其诗歌或生平的图书简介。 --- 书名: 辛波丝卡 [Wislawa Szymborska] 副标题: 另类视角下的自然、结构与流变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艾尔莎·凡纳] 装帧/页数: 精装 / 480页 定价: 98.00 元 --- 内容简介: 《辛波丝卡 [Wislawa Szymborska]》是一部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探索性文集,它以一种全新的、高度结构化的方式,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自然现象、人造系统以及它们在时间长河中的不确定性。本书并非文学评论,而是对“结构”与“无序”之间微妙平衡的哲学、科学与工程学层面的深入剖析。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由三个核心部分交织而成,每一个部分都试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组织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在面对随机性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性。 第一部分:隐秘的几何学——物质的自我组织 这一部分聚焦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似乎不依赖于外部干预而产生的自发性秩序。作者并未探讨生命本身,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例如晶体的生长模式、湍流的边界条件,以及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周期性纹理。 我们研究了“蚁群算法”在寻找最短路径时的底层数学原理,并将其投射到非生物系统中。一个关键章节探讨了“黄金比例”如何在非人类的尺度上——从微观的分子堆叠到宏观的星系团分布——反复出现,但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局部熵值的增加。书中详尽描绘了冰晶的复杂分支结构,不是从美学角度,而是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其如何通过快速的能量耗散来“解决”物理难题。在这里,“辛波丝卡”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在看似随机的碰撞中,系统如何高效地寻找到一种暂时的、能量最低的构型。 第二部分:时间之网与延迟效应 第二部分转向了系统动力学和信息传递的延迟问题。作者探讨了在复杂网络中,一个微小的初始扰动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因果链条,在遥远的时间点引发巨大的、看似无关的后果。这部分内容深入分析了金融市场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在物理学中的类比——混沌理论。 书中构建了几个详细的模型,说明信号衰减、信息丢失和系统反馈回路如何共同作用,使得对未来的精确预测成为一种概率游戏。我们考察了地球地质构造的缓慢应力积累过程,以及板块运动在数百万年后释放能量的不可预测性。书中的案例包括古老通信线路的信号失真、气候模型的临界点分析,以及在大型工程项目中,设计阶段的微小疏忽如何在数十年后导致结构性失效。重点在于:系统的“记忆”是如何被存储和扭曲的,以及这种扭曲如何定义了系统的未来行为。 第三部分:人为的边界与失败的规范 最后一部分审视了人类社会构建的规则、边界和分类系统。这与生物学或诗歌无关,而是关于行政学、城市规划和数据管理。作者挑战了我们对“清晰定义”的依赖,揭示了所有分类体系(无论多么精细)都内含其自身的模糊地带。 我们分析了法律条文中的歧义如何催生了复杂的法律实务,以及在处理跨文化或跨技术标准时,最初设定的“通用语言”是如何迅速瓦解的。书中通过对历史性城市网格的剖析,展示了最初的几何规划如何被非正式的使用、地下经济和环境变化所侵蚀,最终形成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运作体系。一个引人入胜的章节是关于大型数据库的索引结构,讨论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有效且不带偏见地定义一个“主题”,以及任何定义都必然包含被排除在外的事物。 献词: 本书献给所有那些在有序的表面下,看到了隐藏的波动、不完美的对称以及不断流动的本质的观察者。它是一部关于结构性美感与必然性缺陷的深度考察,旨在拓展读者对“秩序”这一概念的理解范围,从最小的粒子到最大的社会结构。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辛波絲卡,总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着你。她的诗歌,表面上是轻松诙谐的,甚至带着一丝玩世不恭的幽默,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那背后隐藏着对生命、对存在、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洞察。她善于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调,去触碰那些沉重而永恒的主题。比如,她会谈论历史的洪流,但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个体微不足道的视角去审视;她会思考死亡,但不是用恐惧和悲伤,而是以一种冷静甚至带着点儿黑色幽默的态度来面对。我尤其喜欢她对于“偶然”的探讨,那种对命运不可捉摸的玩味,对生活中无数巧合的诗意解读,总能让我陷入沉思。她似乎在说,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数个看似无意义的偶然串联起来的,而正是这些偶然,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这种洞见,既令人感到一丝渺小,又充满了某种自由的可能性。她的文字,如同精巧的机关,轻轻一拨,就能打开你内心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你看见不曾留意过的风景。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更能拓宽读者的视野。辛波絲卡的作品,无疑就是这样一部能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升级”自己认知维度的书籍。她笔下的世界,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她总是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抛出一个让你深思的问题,让你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质疑。例如,她对“选择”的描绘,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人生的每一个决定,那些被我们视为必然的道路,真的就是唯一的选择吗?她对“知识”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而未知,永远比已知更广阔。她的诗歌,与其说是在讲述故事,不如说是在邀请读者共同参与一场思维的游戏。她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鼓励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思考者。这种智识上的挑战,让我感到兴奋。

评分

这次阅读辛波絲卡的作品,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按摩。她的诗歌,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仿佛是从肺腑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挚情感。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诉说着最本质的感受。我常常被她诗中的那种“节制”所打动。她不会铺张地渲染情绪,而是用最精准的词语,捕捉住情感的核心,然后恰到好处地停下,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回味。读她的诗,就像和一个智慧的老友在安静的午后闲谈,她不疾不徐地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而你则在她的讲述中,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找到了那些藏在心底深处的,难以言说的情感。这种共鸣,是如此的温暖而有力。我发现,原来诗歌不一定要惊心动魄,也可以是细水长流,也可以是润物无声。她的诗,让我重新认识了“简单”的力量,认识了“真诚”的价值。

评分

终于有幸拜读了辛波絲卡这位波兰诗人的作品集,这次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翻开一本实体书,不如说是开启了一场与智慧、与幽默、与生命本体对话的奇妙旅程。 初翻开,便被她那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所吸引。那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物件,在她眼中却被赋予了惊人的生命力。一杯水,一张桌子,一只猫,甚至是路边的一片落叶,都成了她诗歌的素材。她不是在歌颂宏大的叙事,也不是在描绘激烈的冲突,而是沉浸在微观的世界里,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我常常在读到某一句时,会停下来,怔怔地看着身边的物体,仿佛第一次看见它们一般。她教会我如何去“看”,如何去“感知”,而不仅仅是“识别”。这种对寻常事物的深度挖掘,让我意识到,原来生命最动人的诗意,就藏在我们脚下,藏在我们指尖,只是我们因为习惯而失去了发现它的眼睛。她的诗句,像是一盏盏小小的灯,照亮了被我们忽略的角落,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对世界的新鲜感和敬畏之心。那种发现的惊喜,那种恍然大悟的雀跃,贯穿了我整个阅读过程。

评分

在阅读辛波絲卡的作品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她是一位真正懂得“人性”的诗人。她以一种近乎慈悲的目光,审视着人类的优点与缺点,她的诗歌中没有对人性的批判,也没有对人性的赞美,只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接纳。她能够看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也能看到个体在追求意义时的执着。她理解人类的矛盾,理解人类的脆弱,也理解人类的坚韧。她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我们有意无意隐藏起来的部分。但她却用一种温暖而宽容的方式,让你去面对它们。我尤其欣赏她对“现实”的描绘,她不回避生活的残酷,也不夸大生活的浪漫,而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本来面貌。这种真实,让我感到安慰。在她的文字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了在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

评分

本名陳膺文,一九五四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凡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金鼎獎等。

评分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评分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评分

她的詩也像一本繪本,搬演著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评分

他們兩人都相信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有点唐突的行动,好像让战场原吃了一惊。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我直觉的命中率有一成左右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