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

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著,陳黎,張芬齡 譯
圖書標籤:
  • 詩歌
  • 波蘭文學
  • 女性作傢
  • 諾貝爾文學奬
  • 現代詩
  • 哲理
  • 生活
  • 反思
  • 智慧
  • 文學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6249426
商品編碼:1601378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Wislawa Szymborska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1-04-07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重量級女詩人
因為有辛波絲卡,我們有瞭幾米的《嚮左走,嚮右走》
也纔能看到奇士勞斯基的電影《紅色情深》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既然從未見過麵,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齣的話語--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瞭吧?
--節錄自〈一見鍾情〉
她的詩像一部電影,吸引名導演奇士勞斯基的注目,
她的詩也像一本繪本,搬演著幾米的《嚮左走,嚮右走》,
她的詩更像一麯交響樂,享有「詩界莫劄特」的美譽。
她是辛波絲卡,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
在這本《辛波絲卡》裡,收錄辛波絲卡各階段名作共六十首,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元素,像一位敏於觀察的偵探傢,在平易語言的錶象上,為你我挖掘齣更深層的生之形貌,耙理人生的脈絡。
辛波絲卡的寫作題材多元,任何事物都可入詩,她書寫甲蟲、石頭、動物、植物、天空、衣服、戰爭、夢境……等現實人生的材料,將詩的觸角延伸得廣闊且深遠。也透過獨特多樣的敘述手法,錘鍊齣生命的共相,直指現實之荒謬、侷限與妥協,為我們朗讀故事中的故事。

作者簡介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一九二三年齣生於波蘭。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認為當代最迷人、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
  譯者介紹
  陳黎
  本名陳膺文,一九五四年生,颱灣花蓮人,颱灣師大英語係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凡二十餘種。曾獲國傢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聯閤報文學獎,梁實鞦文學獎翻譯獎,金鼎獎等。
  張芬齡
  颱灣師大英語係畢業。著有評論集《現代詩啟示錄》等。與陳黎閤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當代世界詩抄》等十餘種。曾多次獲得梁實鞦文學獎詩翻譯獎及散文翻譯獎。

精彩書評

  「辛波絲卡是激發我最多最美麗靈感的詩人!」
  ─幾米
  
  「我看到瞭〈一見鍾情〉。這首詩所錶達的意念和《紅色情深》這部電影十分相近。於是我決定自己留下這本詩集。」
  ─奇士勞斯基

目錄

009【導讀】種種荒謬與歡笑的可能——閱讀辛波絲卡╱陳黎.張芬齡
輯一.呼喚雪人(1957)
028企圖
029有玩具氣球的靜物畫
032布魯各的兩隻猴子
033然而
036未進行的喜馬拉雅之旅
輯二.鹽(1962)
040博物館
042旅行輓歌
046不期而遇
048金婚紀念日
051寓言
052魯本斯的女人
055墓誌銘
056巴別塔
058與石頭交談
輯三.一百個笑聲(1967)
066寫作的喜悅
069傢族相簿
071聖殤像
074越南
075一部六○年代的電影
078特技錶演者
080一百個笑聲
輯四.可能(1972)
084可能
087劇場印象
090廣告
093迴傢
095失物招領處的談話
097夢之讚
101在一顆小星星底下
輯五.巨大的數目(1976)
106巨大的數目
109緻謝函
113俯視
115微笑
118恐怖份子,他在注視
121頌讚我妹妹
124隱居
127一個女人的畫像
129警告
輯六.橋上的人們(1986)
134一粒沙看世界
137衣服
139我們祖先短暫的一生
143希特勒的第一張照片
146寫履歷錶
149葬禮
152對色情文學的看法
155種種可能
158橋上的人們
輯七.結束與開始(1993)
164天空
167有些人喜歡詩
169結束與開始
173仇恨
178一見鍾情
182一九七三年五月十六日
186我們幸運極瞭
輯八.瞬間(2002)
190三個最奇怪的詞
191有些人
194對統計學的貢獻
199負片
201雲朵
204在眾生中
209植物的沉默
214【附錄】詩人與世界──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辭:╱辛波絲卡
221辛波絲卡作品年錶










精彩書摘

金婚紀念日
他們一定有過不同點,
水和火,一定有過天大的差異,
一定曾互相偷取並且贈與
情慾,攻擊彼此的差異。
緊緊摟著,他們竊用、徵收對方
如此之久
終至懷裡擁著的隻剩空氣——
在閃電離去後,透明清澄。
某一天,問題尚未提齣便已有瞭迴答。
某一夜,他們透過沉默的本質,
在黑暗中,猜測彼此的眼神。
性別模糊,神祕感漸失,
差異交會成雷同,
一如所有的顏色都褪成瞭白色。
這兩人誰被複製瞭,誰消失瞭?
誰用兩種笑容微笑?
誰的聲音替兩個聲音發言?
誰為兩個頭點頭同意?
誰的手勢把茶匙舉嚮唇邊?
誰是剝皮者,誰被剝瞭皮?
誰依然活著,誰已然逝去
糾結於誰的掌紋中?
漸漸的,凝望有瞭孿生兄弟。
熟稔是最好的母親——
不偏袒任何一個孩子,
幾乎分不清誰是誰。
在金婚紀念日,這個莊嚴的日子,
他們兩人看到一隻鴿子飛到窗口歇腳。

前言/序言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以“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為名,但內容完全不涉及其詩歌或生平的圖書簡介。 --- 書名: 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 副標題: 另類視角下的自然、結構與流變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作者姓名,例如:艾爾莎·凡納] 裝幀/頁數: 精裝 / 480頁 定價: 98.00 元 --- 內容簡介: 《辛波絲卡 [Wislawa Szymborska]》是一部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探索性文集,它以一種全新的、高度結構化的方式,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被忽視的自然現象、人造係統以及它們在時間長河中的不確定性。本書並非文學評論,而是對“結構”與“無序”之間微妙平衡的哲學、科學與工程學層麵的深入剖析。 本書的敘事結構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由三個核心部分交織而成,每一個部分都試圖揭示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組織邏輯,以及這種邏輯在麵對隨機性時所錶現齣的脆弱性。 第一部分:隱秘的幾何學——物質的自我組織 這一部分聚焦於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似乎不依賴於外部乾預而産生的自發性秩序。作者並未探討生命本身,而是將視角投嚮瞭無生命的物質世界,例如晶體的生長模式、湍流的邊界條件,以及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周期性紋理。 我們研究瞭“蟻群算法”在尋找最短路徑時的底層數學原理,並將其投射到非生物係統中。一個關鍵章節探討瞭“黃金比例”如何在非人類的尺度上——從微觀的分子堆疊到宏觀的星係團分布——反復齣現,但每一次齣現都伴隨著局部熵值的增加。書中詳盡描繪瞭冰晶的復雜分支結構,不是從美學角度,而是從熱力學角度分析其如何通過快速的能量耗散來“解決”物理難題。在這裏,“辛波絲卡”作為一種象徵,代錶著在看似隨機的碰撞中,係統如何高效地尋找到一種暫時的、能量最低的構型。 第二部分:時間之網與延遲效應 第二部分轉嚮瞭係統動力學和信息傳遞的延遲問題。作者探討瞭在復雜網絡中,一個微小的初始擾動如何通過一係列的因果鏈條,在遙遠的時間點引發巨大的、看似無關的後果。這部分內容深入分析瞭金融市場中的“蝴蝶效應”及其在物理學中的類比——混沌理論。 書中構建瞭幾個詳細的模型,說明信號衰減、信息丟失和係統反饋迴路如何共同作用,使得對未來的精確預測成為一種概率遊戲。我們考察瞭地球地質構造的緩慢應力積纍過程,以及闆塊運動在數百萬年後釋放能量的不可預測性。書中的案例包括古老通信綫路的信號失真、氣候模型的臨界點分析,以及在大型工程項目中,設計階段的微小疏忽如何在數十年後導緻結構性失效。重點在於:係統的“記憶”是如何被存儲和扭麯的,以及這種扭麯如何定義瞭係統的未來行為。 第三部分:人為的邊界與失敗的規範 最後一部分審視瞭人類社會構建的規則、邊界和分類係統。這與生物學或詩歌無關,而是關於行政學、城市規劃和數據管理。作者挑戰瞭我們對“清晰定義”的依賴,揭示瞭所有分類體係(無論多麼精細)都內含其自身的模糊地帶。 我們分析瞭法律條文中的歧義如何催生瞭復雜的法律實務,以及在處理跨文化或跨技術標準時,最初設定的“通用語言”是如何迅速瓦解的。書中通過對曆史性城市網格的剖析,展示瞭最初的幾何規劃如何被非正式的使用、地下經濟和環境變化所侵蝕,最終形成一個充滿“灰色地帶”的運作體係。一個引人入勝的章節是關於大型數據庫的索引結構,討論瞭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有效且不帶偏見地定義一個“主題”,以及任何定義都必然包含被排除在外的事物。 獻詞: 本書獻給所有那些在有序的錶麵下,看到瞭隱藏的波動、不完美的對稱以及不斷流動的本質的觀察者。它是一部關於結構性美感與必然性缺陷的深度考察,旨在拓展讀者對“秩序”這一概念的理解範圍,從最小的粒子到最大的社會結構。 ---

用戶評價

評分

讀辛波絲卡,總有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喜在等著你。她的詩歌,錶麵上是輕鬆詼諧的,甚至帶著一絲玩世不恭的幽默,但深挖下去,你會發現那背後隱藏著對生命、對存在、對人類境遇的深刻洞察。她善於用一種看似漫不經心的筆調,去觸碰那些沉重而永恒的主題。比如,她會談論曆史的洪流,但不是那種宏大的敘事,而是從個體微不足道的視角去審視;她會思考死亡,但不是用恐懼和悲傷,而是以一種冷靜甚至帶著點兒黑色幽默的態度來麵對。我尤其喜歡她對於“偶然”的探討,那種對命運不可捉摸的玩味,對生活中無數巧閤的詩意解讀,總能讓我陷入沉思。她似乎在說,我們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無數個看似無意義的偶然串聯起來的,而正是這些偶然,構成瞭我們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這種洞見,既令人感到一絲渺小,又充滿瞭某種自由的可能性。她的文字,如同精巧的機關,輕輕一撥,就能打開你內心深處那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你看見不曾留意過的風景。

評分

終於有幸拜讀瞭辛波絲卡這位波蘭詩人的作品集,這次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翻開一本實體書,不如說是開啓瞭一場與智慧、與幽默、與生命本體對話的奇妙旅程。 初翻開,便被她那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所吸引。那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物件,在她眼中卻被賦予瞭驚人的生命力。一杯水,一張桌子,一隻貓,甚至是路邊的一片落葉,都成瞭她詩歌的素材。她不是在歌頌宏大的敘事,也不是在描繪激烈的衝突,而是沉浸在微觀的世界裏,用最簡潔、最精煉的語言,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我常常在讀到某一句時,會停下來,怔怔地看著身邊的物體,仿佛第一次看見它們一般。她教會我如何去“看”,如何去“感知”,而不僅僅是“識彆”。這種對尋常事物的深度挖掘,讓我意識到,原來生命最動人的詩意,就藏在我們腳下,藏在我們指尖,隻是我們因為習慣而失去瞭發現它的眼睛。她的詩句,像是一盞盞小小的燈,照亮瞭被我們忽略的角落,讓我們重新找迴瞭對世界的新鮮感和敬畏之心。那種發現的驚喜,那種恍然大悟的雀躍,貫穿瞭我整個閱讀過程。

評分

這次閱讀辛波絲卡的作品,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按摩。她的詩歌,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沒有故作高深的哲理,一切都那麼自然而然,仿佛是從肺腑深處流淌齣來的真摯情感。她用最樸素的語言,訴說著最本質的感受。我常常被她詩中的那種“節製”所打動。她不會鋪張地渲染情緒,而是用最精準的詞語,捕捉住情感的核心,然後恰到好處地停下,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去體會、去迴味。讀她的詩,就像和一個智慧的老友在安靜的午後閑談,她不疾不徐地講述著生活中的點滴,而你則在她的講述中,找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找到瞭那些藏在心底深處的,難以言說的情感。這種共鳴,是如此的溫暖而有力。我發現,原來詩歌不一定要驚心動魄,也可以是細水長流,也可以是潤物無聲。她的詩,讓我重新認識瞭“簡單”的力量,認識瞭“真誠”的價值。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學作品,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更能拓寬讀者的視野。辛波絲卡的作品,無疑就是這樣一部能夠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升級”自己認知維度的書籍。她筆下的世界,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她總是能在最不經意的地方,拋齣一個讓你深思的問題,讓你對習以為常的事物産生質疑。例如,她對“選擇”的描繪,讓我開始反思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決定,那些被我們視為必然的道路,真的就是唯一的選擇嗎?她對“知識”的探討,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所擁有的知識,不過是滄海一粟,而未知,永遠比已知更廣闊。她的詩歌,與其說是在講述故事,不如說是在邀請讀者共同參與一場思維的遊戲。她不提供答案,而是提齣問題,鼓勵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思考者。這種智識上的挑戰,讓我感到興奮。

評分

在閱讀辛波絲卡的作品時,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她是一位真正懂得“人性”的詩人。她以一種近乎慈悲的目光,審視著人類的優點與缺點,她的詩歌中沒有對人性的批判,也沒有對人性的贊美,隻有一種深刻的理解和接納。她能夠看到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也能看到個體在追求意義時的執著。她理解人類的矛盾,理解人類的脆弱,也理解人類的堅韌。她的詩歌,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讓我們看到那些被我們有意無意隱藏起來的部分。但她卻用一種溫暖而寬容的方式,讓你去麵對它們。我尤其欣賞她對“現實”的描繪,她不迴避生活的殘酷,也不誇大生活的浪漫,而是用一種不動聲色的筆觸,勾勒齣生活的本來麵貌。這種真實,讓我感到安慰。在她的文字裏,我找到瞭屬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瞭在復雜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

評分

辛波絲卡﹙Wislawa Szyborska﹚

評分

他們兩人都相信

評分

我迴答。

評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

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

戰場原提問。

評分

有點唐突的行動,好像讓戰場原吃瞭一驚。

評分

她的詩也像一本繪本,搬演著幾米的《嚮左走,嚮右走》,

評分

「你這種不死身怎樣也不會受傷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