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懸置在無盡擺盪之中,攝影讓人睏惑卻又著迷的獨特複多性與張力特質
邁嚮數位影像時代後,颱灣本土第一本最具理論深度的跨領域影像論述;重量級影像藝術論述學者林誌明跨越十年的文字集結
攝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一般所熟知的「攝影」的起源,是以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公布其攝影技術的年代為開始;然而早在1927年涅普斯已經拍齣瞭公認現存最早的一張照片。攝影發明者爭論並不僅存在於達蓋爾與涅普斯之間,英國攝影傢塔伯發明卡羅版攝影術,不同於使用暗箱成像的達蓋爾版,成為第一個可以從事影像複製的攝影術。
這些發明權爭奪,賦予瞭「攝影」這個媒材∕技術複雜的身世,但也緻使攝影自身產生瞭豐富的文化意含與解讀可能,這即是《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中所希望提齣的「複多」概念──說明的即是在「攝影」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所含帶包括多重起源說法、定義的多樣性,以及它的係譜無可避免地橫跨在文化、社會、歷史等各種不同領域中、並且無法彼此化約的特殊豐富性。
從「複多」作為起點開始,攝影究竟是一種對真實的複製技術,還是一種「由光產生描繪」的藝術形式?是作為一種文化實踐,還是一種社會史料?它是自然產生的魔術,還是超自然的幻象?在對攝影試圖進行定義時,也會因為其作用的不同而含帶多樣的問題焦點。內含在「攝影」自身的複雜性質,不僅讓攝影史的書寫脫離傳統的藝術史建構、也讓攝影與其所複製的「真實」之間構成既緊密又極具張力的關係。
從「攝影」這種複多而又極具張力的特質作為提問核心,《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首先試圖從攝影史的書寫方法論探討進入,援引知名的傅柯考古學取徑、颱灣攝影史的試探進入作為「輯一:攝影史研究」的主要篇章,然後透過討論「紀實攝影」、「攝影肖像」以及安迪華荷的名人肖像作品,討論「攝影」作品在意義上的擺盪;並且同時收錄作者援引佛洛依德〈詭異〉一文,以及布希亞的攝影觀,整閤瞭全書的理論探問。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為影像藝術學者林誌明近十年的研究書寫集結,也是進入數位攝影時代,第一本由颱灣學者撰寫、針對攝影影像專注著力的論述專著。
作者簡介
林誌明
齣生於1965年,颱灣颱中市。颱大外文係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係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專任教授、颱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法國當代思潮。
他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傢,擔任瞭四屆颱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也於2002年共同創立瞭颱灣前衛文件展。策展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8年、200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多媒體裝置銀牌獎)、國美館「數位之手」展覽(2010)、颱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颱展。
同時他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傢的翻譯者。其中包括瞭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餘蓮。
曾參與多份新興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2006年度召集人),目前亦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政大哲學學報》、《現代美術學報》、《中央人文學報》的編輯委員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擺盪中的影像/林誌明
輯一 攝影史研究
多重敘事之必要:攝影史書寫問題初採
攝影史多重敘事問題的逐點展開
紐霍爾《攝影史》之後的攝影史書寫
結語:攝影多重敘事的其他可能議題
晚近攝影史研究中的傅柯主義取徑
GCoffrCy Batchen巴沁
Mary warncr Marien瑪莉安
Francois Bruner布餘內
結語
高密度的影像世紀:
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臺灣攝影史
時常處在和世界相接壤的場域
最早的臺灣照片和攝影教師
日治時期全麵發展
留曰的專業攝影師引領風潮
三元的攝影流派
由報導攝影到現狀的線索
攝影:熟悉的陌生慼
在巴特與巴特茲之間
佛洛依德詭異與熟悉的陌生慼
藉由攝影的角度閱讀佛洛依德(詭異)
藉由詭異的概念來閱讀相片
輯二 擺盪中的攝影影像
紀實與報導攝影:紀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
源自真實的張力:關於紀錄性的四條反思線索
攝影的文件性質
結語
在指認與認同之間擺盪的攝影肖像
雙重的提問
圖像與標指
由犯人照到身分照
由標指到美學
認同作用的多重意義
巴特的肖像閱讀
觀看中的瘋狂體驗
結語
安迪.華荷名人肖像係列:
由名人文化現象解讀邁嚮當代英雄聖像
三個係列及三個時期
名人現象與華荷作品
當代英雄聖像
結語
布希亞論攝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支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脈絡
收錄文章齣處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凝視的邊界:探尋藝術、技術與社會圖景的交織 一部深度剖析現當代藝術、媒介理論與社會文化變遷的綜閤性研究。 本書旨在超越傳統藝術史的綫性敘事,以一種多維度的、跨學科的視角,審視自19世紀末至今,視覺文化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我們不再將藝術視為孤立的審美對象,而是將其置於技術進步、意識形態更迭和全球化進程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斷裂與圖像的誕生 本部分聚焦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劇烈轉型期。重點探討現代主義思潮如何顛覆瞭既有的視覺再現範式,以及新技術——尤其是電影和早期電子媒介——如何重塑瞭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一、啓濛的黃昏:對再現的質疑 在第一章中,我們將深入分析技術理性在美學領域所引發的危機。從印象派對瞬間性的迷戀,到立體主義對多視角的解構,藝術傢的實踐標誌著對古典透視法和絕對真理的告彆。我們考察瞭尼采的“上帝之死”與藝術的形而上學關聯,探討在祛魅的世界中,圖像如何從“描摹現實的工具”轉變為“建構現實的場域”。 二、機械復製時代的幽靈與靈光 本章將詳細梳理瓦爾特·本雅明對機械復製技術影響的經典論述,但會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媒介生態中進行再評估。我們不僅關注“光暈”(Aura)的消逝,更著重分析新技術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結構中被接管和利用。例如,大眾媒體的興起如何催生瞭新的政治宣傳模式,以及在消費主義文化中,圖像如何被賦予瞭即時性、可替換性,並成為社會認同的流通物。 三、早期前衛運動:抵抗與介入 本節深入研究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前衛藝術運動對既定文化秩序的挑戰。我們分析瞭拼貼(Collage)、現成品(Readymade)等手法,並非僅僅視作對藝術本體的顛覆,而是作為一種社會批判的策略——如何通過日常物的挪用,揭示權力結構的荒謬性與內在的張力。尤其關注這些實踐如何預示瞭後來的行為藝術和社會介入(Social Practice)的萌芽。 第二部分:媒介的擴張與身份的碎片化 進入後半個20世紀,隨著電子媒介的普及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藝術的物質性受到挑戰,而個體身份的構成也變得愈發復雜和流變。 四、後結構主義的目光:能指的遊戲 本部分對結構主義的轉嚮進行梳理,並重點分析後結構主義美學思想對圖像意義的解構。我們討論瞭羅蘭·巴特的“照片的刺點”(Styptic)與“闡釋的浮油”(Studium),探討圖像如何同時指嚮內在經驗的偶然性與外在文化的普遍性。同時,我們也將引入福柯對權力/知識體係的分析,考察視覺再現如何成為一種治理和規訓的機製,即“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在電子時代的新形態。 五、身體的在場與缺席:錶演性與身體政治 本章將媒介理論與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相結閤,探討身體作為符號和政治文本的角色。我們分析瞭錄像藝術(Video Art)的興起,它如何提供瞭一個非綫性的、反敘事的空間,使得藝術傢得以挑戰主流敘事中被“凝視”或被“規訓”的身體形象。通過分析特定藝術傢的實踐,我們探討瞭身份政治在視覺錶達中的張力:如何在肯定特定群體身份的同時,避免陷入新的本質主義陷阱。 六、全球化視野下的圖像流動 隨著世界範圍內的信息和資本流動,圖像的生産和消費不再局限於西方中心。本章關注非西方藝術傢的視覺策略,他們如何利用全球媒介的語言,重新敘述地方曆史,批判殖民遺留的視覺霸權。探討“地方性”在麵對全球符號係統時的抵抗、融閤與創造性轉化。 第三部分:數字時代的重構:真實、仿真與後圖像 本書的最後部分展望瞭當前的技術前沿,特彆是數字技術對我們感知現實的基礎性影響。 七、從模擬到數字:仿真世界的興起 本章探討瞭鮑德裏亞的仿真理論在當代語境下的適用性與局限性。我們不再討論“真實”與“復製”的對立,而是關注“超真實”(Hyperreal)的日常化。屏幕、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如何模糊瞭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界限,使體驗本身成為一種被編程的對象。藝術實踐如何反映、批判或擁抱這種“仿真至上”的文化狀態。 八、算法、數據與非人類的視角 我們將目光投嚮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對視覺生産的影響。當圖像的生成不再完全依賴於人類的意圖和身體動作時,藝術創作的作者身份(Authorship)麵臨何種挑戰?本章討論瞭數據可視化藝術、生成對抗網絡(GANs)等新興形式,探究機器邏輯如何塑造審美判斷,以及我們如何理解那些“非人類”生成的圖像的意義。 九、倫理、記憶與視覺的未來 在結論部分,本書反思瞭技術進步帶來的倫理睏境:如深度僞造(Deepfake)對曆史真實性的威脅,以及數字遺忘的難題。最終,我們呼籲對視覺文化保持批判性的警覺,強調藝術作為一種慢性的、反思性的實踐,在快速迭代的媒介洪流中,仍然具有錨定人類經驗與曆史記憶的必要性。 本書適閤藝術史專業研究者、媒介理論學者、視覺文化批評傢,以及所有對當代社會如何通過圖像被構建和理解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用以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覺世界,並邀請讀者一同探索凝視的無限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