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志明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史
  • 摄影理论
  • 摄影肖像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视觉文化
  • 现代性
  • 肖像摄影
  • 媒介研究
  • 图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6204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56132
包装:精裝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2-04
用纸:膠版紙
页数:2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懸置在無盡擺盪之中,攝影讓人困惑卻又著迷的獨特複多性與張力特質
  邁向數位影像時代後,台灣本土第一本最具理論深度的跨領域影像論述;重量級影像藝術論述學者林志明跨越十年的文字集結
  攝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一般所熟知的「攝影」的起源,是以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公布其攝影技術的年代為開始;然而早在1927年涅普斯已經拍出了公認現存最早的一張照片。攝影發明者爭論並不僅存在於達蓋爾與涅普斯之間,英國攝影家塔伯發明卡羅版攝影術,不同於使用暗箱成像的達蓋爾版,成為第一個可以從事影像複製的攝影術。
  這些發明權爭奪,賦予了「攝影」這個媒材∕技術複雜的身世,但也致使攝影自身產生了豐富的文化意含與解讀可能,這即是《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中所希望提出的「複多」概念──說明的即是在「攝影」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所含帶包括多重起源說法、定義的多樣性,以及它的系譜無可避免地橫跨在文化、社會、歷史等各種不同領域中、並且無法彼此化約的特殊豐富性。
  從「複多」作為起點開始,攝影究竟是一種對真實的複製技術,還是一種「由光產生描繪」的藝術形式?是作為一種文化實踐,還是一種社會史料?它是自然產生的魔術,還是超自然的幻象?在對攝影試圖進行定義時,也會因為其作用的不同而含帶多樣的問題焦點。內含在「攝影」自身的複雜性質,不僅讓攝影史的書寫脫離傳統的藝術史建構、也讓攝影與其所複製的「真實」之間構成既緊密又極具張力的關係。
  從「攝影」這種複多而又極具張力的特質作為提問核心,《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首先試圖從攝影史的書寫方法論探討進入,援引知名的傅柯考古學取徑、台灣攝影史的試探進入作為「輯一:攝影史研究」的主要篇章,然後透過討論「紀實攝影」、「攝影肖像」以及安迪華荷的名人肖像作品,討論「攝影」作品在意義上的擺盪;並且同時收錄作者援引佛洛依德〈詭異〉一文,以及布希亞的攝影觀,整合了全書的理論探問。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為影像藝術學者林志明近十年的研究書寫集結,也是進入數位攝影時代,第一本由台灣學者撰寫、針對攝影影像專注著力的論述專著。

作者简介

  林志明
  出生於1965年,台灣台中市。台大外文系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台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法國當代思潮。
  他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家,擔任了四屆台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也於2002年共同創立了台灣前衛文件展。策展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8年、200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多媒體裝置銀牌獎)、國美館「數位之手」展覽(2010)、台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台展。
  同時他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家的翻譯者。其中包括了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余蓮。
  曾參與多份新興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2006年度召集人),目前亦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政大哲學學報》、《現代美術學報》、《中央人文學報》的編輯委員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

内页插图

目录

序:擺盪中的影像/林志明
輯一 攝影史研究
多重敘事之必要:攝影史書寫問題初採
攝影史多重敘事問題的逐點展開
紐霍爾《攝影史》之後的攝影史書寫
結語:攝影多重敘事的其他可能議題
晚近攝影史研究中的傅柯主義取徑
GCoffrCy Batchen巴沁
Mary warncr Marien瑪莉安
Francois Bruner布余內
結語
高密度的影像世紀:
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臺灣攝影史
時常處在和世界相接壤的場域
最早的臺灣照片和攝影教師
日治時期全面發展
留曰的專業攝影師引領風潮
三元的攝影流派
由報導攝影到現狀的線索
攝影:熟悉的陌生慼
在巴特與巴特茲之間
佛洛依德詭異與熟悉的陌生慼
藉由攝影的角度閱讀佛洛依德(詭異)
藉由詭異的概念來閱讀相片
輯二 擺盪中的攝影影像
紀實與報導攝影:紀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
源自真實的張力:關於紀錄性的四條反思線索
攝影的文件性質
結語
在指認與認同之間擺盪的攝影肖像
雙重的提問
圖像與標指
由犯人照到身分照
由標指到美學
認同作用的多重意義
巴特的肖像閱讀
觀看中的瘋狂體驗
結語
安迪.華荷名人肖像系列:
由名人文化現象解讀邁向當代英雄聖像
三個系列及三個時期
名人現象與華荷作品
當代英雄聖像
結語
布希亞論攝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支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脈絡
收錄文章出處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凝视的边界:探寻艺术、技术与社会图景的交织 一部深度剖析现当代艺术、媒介理论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综合性研究。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艺术史的线性叙事,以一种多维度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自19世纪末至今,视觉文化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再将艺术视为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将其置于技术进步、意识形态更迭和全球化进程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断裂与图像的诞生 本部分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剧烈转型期。重点探讨现代主义思潮如何颠覆了既有的视觉再现范式,以及新技术——尤其是电影和早期电子媒介——如何重塑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一、启蒙的黄昏:对再现的质疑 在第一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技术理性在美学领域所引发的危机。从印象派对瞬间性的迷恋,到立体主义对多视角的解构,艺术家的实践标志着对古典透视法和绝对真理的告别。我们考察了尼采的“上帝之死”与艺术的形而上学关联,探讨在祛魅的世界中,图像如何从“描摹现实的工具”转变为“建构现实的场域”。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幽灵与灵光 本章将详细梳理瓦尔特·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技术影响的经典论述,但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媒介生态中进行再评估。我们不仅关注“光晕”(Aura)的消逝,更着重分析新技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中被接管和利用。例如,大众媒体的兴起如何催生了新的政治宣传模式,以及在消费主义文化中,图像如何被赋予了即时性、可替换性,并成为社会认同的流通物。 三、早期前卫运动:抵抗与介入 本节深入研究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前卫艺术运动对既定文化秩序的挑战。我们分析了拼贴(Collage)、现成品(Readymade)等手法,并非仅仅视作对艺术本体的颠覆,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策略——如何通过日常物的挪用,揭示权力结构的荒谬性与内在的张力。尤其关注这些实践如何预示了后来的行为艺术和社会介入(Social Practice)的萌芽。 第二部分:媒介的扩张与身份的碎片化 进入后半个20世纪,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艺术的物质性受到挑战,而个体身份的构成也变得愈发复杂和流变。 四、后结构主义的目光:能指的游戏 本部分对结构主义的转向进行梳理,并重点分析后结构主义美学思想对图像意义的解构。我们讨论了罗兰·巴特的“照片的刺点”(Styptic)与“阐释的浮油”(Studium),探讨图像如何同时指向内在经验的偶然性与外在文化的普遍性。同时,我们也将引入福柯对权力/知识体系的分析,考察视觉再现如何成为一种治理和规训的机制,即“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在电子时代的新形态。 五、身体的在场与缺席:表演性与身体政治 本章将媒介理论与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相结合,探讨身体作为符号和政治文本的角色。我们分析了录像艺术(Video Art)的兴起,它如何提供了一个非线性的、反叙事的空间,使得艺术家得以挑战主流叙事中被“凝视”或被“规训”的身体形象。通过分析特定艺术家的实践,我们探讨了身份政治在视觉表达中的张力:如何在肯定特定群体身份的同时,避免陷入新的本质主义陷阱。 六、全球化视野下的图像流动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和资本流动,图像的生产和消费不再局限于西方中心。本章关注非西方艺术家的视觉策略,他们如何利用全球媒介的语言,重新叙述地方历史,批判殖民遗留的视觉霸权。探讨“地方性”在面对全球符号系统时的抵抗、融合与创造性转化。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重构:真实、仿真与后图像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当前的技术前沿,特别是数字技术对我们感知现实的基础性影响。 七、从模拟到数字:仿真世界的兴起 本章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们不再讨论“真实”与“复制”的对立,而是关注“超真实”(Hyperreal)的日常化。屏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如何模糊了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界限,使体验本身成为一种被编程的对象。艺术实践如何反映、批判或拥抱这种“仿真至上”的文化状态。 八、算法、数据与非人类的视角 我们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对视觉生产的影响。当图像的生成不再完全依赖于人类的意图和身体动作时,艺术创作的作者身份(Authorship)面临何种挑战?本章讨论了数据可视化艺术、生成对抗网络(GANs)等新兴形式,探究机器逻辑如何塑造审美判断,以及我们如何理解那些“非人类”生成的图像的意义。 九、伦理、记忆与视觉的未来 在结论部分,本书反思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如深度伪造(Deepfake)对历史真实性的威胁,以及数字遗忘的难题。最终,我们呼吁对视觉文化保持批判性的警觉,强调艺术作为一种慢性的、反思性的实践,在快速迭代的媒介洪流中,仍然具有锚定人类经验与历史记忆的必要性。 本书适合艺术史专业研究者、媒介理论学者、视觉文化批评家,以及所有对当代社会如何通过图像被构建和理解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用以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世界,并邀请读者一同探索凝视的无限边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酣畅淋漓。不同于许多枯燥的学术著作,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既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论述方式。它没有停留在对大师作品的肤浅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张力”这一核心概念在肖像摄影中的体现——人与机器的对抗、凝视与被凝视的权力关系,以及被摄者内在世界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非完美瞬间”的章节,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好照片”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了纪实肖像的生命力恰恰来源于那些不经意的、充满瑕疵的真实。读完后,我拿起相机,看待取景框的方式都变得更加审慎和富有目的性了。这本书真正激发了我对摄影本体论的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绝对是顶级的,这对于一本关注视觉艺术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翻阅过程中,那些精心挑选的黑白和彩色图像,在高质量的纸张上呈现出令人心动的细节和层次感,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银盐颗粒的纹理。当然,内容上的精彩之处更是不容忽视。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肖像传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这种广阔的视野让原本可能局限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讨论,变得更加立体和包容。特别是关于非西方社会中肖像与权力、记忆的关系探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补充视角,让我对摄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视觉享受与思想启迪的完美结合。

评分

初捧此书,心中便涌起一股对摄影艺术的敬畏之情。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妙的镜头,捕捉住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瞬间,并将它们定格于文字之中。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历史时期摄影风格演变的细致梳理,那种将技术革新与社会思潮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光影交错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摄影如何从一种单纯的记录工具,逐渐蜕变为深刻的思想载体。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具说服力,每一个被选取的肖像作品背后,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挣扎与时代的烙印,读来令人深思。它不仅是一部摄影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视觉文化的社会学考察报告,引领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图像背 H 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沉稳而富有洞察力,读起来让人感到作者是一位真正与摄影艺术共呼吸的思考者。它没有过分强调某一种流派的至高无上,而是以一种近乎辩证的姿态,去审视摄影肖像在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审美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观看”行为本身的解构,他引导读者反思:我们究竟是在看被摄者,还是在被被摄者以及拍摄者共同构建的框架所观看?这种元认知层面的引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自我审视的趣味。对于那些厌倦了表面化评论,渴望深入理解摄影艺术何以为“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精妙的提问方式。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一度让我有些却步,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被知识洪流裹挟的快感便难以自拔。作者在处理“複多性”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叹服,他不仅引用了大量的艺术史文献,还引入了心理学和符号学的理论来解读肖像的深层含义。其中关于早期肖像摄影中“身份建构”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在那个没有滤镜和后期处理的年代,肖像如何成为社会阶层、个人抱负与集体想象相互博弈的战场。全书结构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虽然涉及的专业术语不少,但作者总能用恰当的比喻将其阐释清楚,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但渴望更深层次理解的爱好者和研究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