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從沒想過這輩子竟能搞懂
亞里斯多德、笛卡兒、黑格爾、尼采、維根斯坦……
透過47位哲學家的腦袋來了解世界,
才發現,原來「思考」是這麼有趣的事情!
「哲學,聽起來就好難喔!」你一直是這麼想的嗎?
哲學,其實就是人們體驗世界的方法。
内容简介
《哲學家看世界的47種方法》摘選從古到今47個東西方哲學家,
以漫畫圖解的方式,簡單介紹他們思想的大綱以及發展過程,
透過他們的眼睛觀看世界,經由他們的腦子思考問題,
相信你會有「啊,原來是這樣!」或「對,我也有同感」的反應,
不但可以對西方哲學的思潮流向有完整的掌握,
對於自己和外在的世界,也將會有全新的領悟。
輕鬆了解47個哲學家:
古代:泰利斯、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芝諾、德謨克利特、伊比鳩魯……和耶穌、釋迦牟尼
中世:奧古斯丁、阿奎那、湯瑪士?摩爾、蒙田、培根……和孔子
近世:笛卡兒、霍布斯、史賓諾沙、洛克、萊布尼茲、休謨、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老子
近代:叔本華、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齊克果、柏格森、榮格……和西田幾多郎
現代:胡塞爾、海德格、沙特、梅洛龐蒂、維根斯坦、列維納斯、拉岡、傅科、德勒茲、德希達……
作者简介
詹慕如,自由口筆譯工作者。翻譯作品散見推理、文學、設計、童書等各領域,並從事藝文、商務、科技等類型之同步口譯、活動口譯。近期譯作有《腦髓地獄》、《日本80後劇作選》、《側耳傾聽遠方的聲音》、《戰國三公主》、《光媒之花》、《新宿鮫》、《對岸的她》、《如無頭作祟之物》、《客房中的旅行》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章
大略瞭解哲學的發展
哲學所追尋的是什麼?
何謂蘇格拉底之後的哲學?
什麼是基督教的哲學控制?
哲學復興的理由為何?
什麼是以「我」為主角的哲學?
什麼是近世哲學的完成式?
什麼是反哲學?
何謂近代的新哲學?
現代哲學的方向?
何謂哲學的浪潮?
COLUMN:耶穌
第一章 古代
誕生於希臘城邦的哲學
泰利斯 世界是由水所形成的嗎?
赫拉克利特 人無法兩次把腳伸入同樣的河水中?
畢達哥拉斯 世界受數控制?
蘇格拉底1 什麼是「知道」?
蘇格拉底2 如何能活得好?
柏拉圖1 觀念是否實際存在?
柏拉圖2 「哲人政治」否定民主主義?
亞里斯多德1 先有觀念還是先有形式?
亞里斯多德2 良善的事也不能太過度?
芝諾 人不能有喜怒哀樂嗎?
德謨克利特 為什麼有「無」的存在?
伊比鳩魯 什麼是消極的快樂?
COLUMN:釋迦牟尼
第二章 中世
基督教義與哲學的融合
奧古斯丁1 理想界=神的國度?
奧古斯丁2 世界上不存在「惡」
多瑪斯?阿奎那 普遍的事物是否存在?
湯瑪士?摩爾 《烏托邦》真的是理想國嗎?
蒙田 沒有絕對的「正確」?
培根 真理要後來才能發現?
COLUMN:孔子
第三章 近世
由「神」到以「人」為中心
笛卡兒 真正毫無疑問的東西是什麼?
霍布斯 人類是慾望的動物嗎?
史賓諾沙 世界上只有神存在?
洛克 光靠經驗還不夠嗎?
萊布尼茲 世界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完美嗎?
休謨 事實是不可能被證明的?
康德1 因為有人類所以才有對象?
康德2 為何會有罪惡感?
費希特 理論先還是實踐先?
謝林 「絕對」是何種存在?
黑格爾1 「合」並非最後結論?
黑格爾2 國家會揚棄愛情和自由?
COLUMN:老子
第四章 近代
「反哲學」的開始
叔本華 「身體」才是掌握世界的關鍵?
費爾巴哈 哲學的主角是神?還是人?
馬克思 資本主義真的是一種不幸嗎?
尼采1 不需要捏造的上帝?
尼采2 什麼是對成長有幫助的「權力」?
佛洛依德 什麼是「潛意識」?
齊克果 什麼是自己的真理?
柏格森 時間與意識類似?
榮格 潛意識分成兩種?
COLUMN:西田幾多郎
第五章 現代
不斷進化、深化的現代思想
胡塞爾 看得見的世界是虛假的?
海德格爾1 什麼是「存有」?
海德格爾2 不安心情的原因在「死亡」?
沙特 自由真的好嗎?
梅洛龐蒂 「身體」是什麼?
維根斯坦 傳統的哲學是「虛偽的命題」?
列維納斯 什麼是他人的「臉」?
拉岡 艱澀理論之所以廣受歡迎的原因?
傅科 「絕對的真理」永遠一樣嗎?
德勒茲 「起源只有一個」是正確的嗎?
德希達 解構到底要解體什麼?
精彩书摘
歡迎來到哲學的世界瞭解人類最睿智的大潮流本書將淺顯易懂地介紹人類智慧的結晶──哲學。討論哲學所闡述的道理,不能不觸及發展出這些觀點的哲學家。除了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之外,還有中世紀的奧古斯丁、近世的笛卡兒、康德、黑格爾,近代的尼采、馬克思、佛洛伊德,現代思想的海德格、傅柯、德勒茲、德希達……等,著名的哲學家不勝枚舉,而這些演繹出獨創思想、開創新時代的哲學巨星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問題?他們從何著手?怎麼樣找出解決的線索呢?本書將提綱挈領地針對每位哲學家分析說明他們思想的重點。哲學家的思想當然相當艱深難懂,不可能用薄薄幾頁介紹完整,並且讓讀者充分理解。而本書的特點則在於簡單扼要地抓出重點,藉此可以明確地呈現,自古以來許多哲學家的思想,其實有一定潮流可循。與基督教的關係,對哲學本身的疑問在此潮流當中,與基督教思想的關係將是我們理解上的一大重點。誕生於古代希臘的哲學,到了中世紀,隨著基督教的勢力龐大,哲學思想相對地受到壓抑。因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而復活的哲學,在康德、黑格爾等人手中攀上頂點。後又有近代的三大哲學家:尼采、佛洛伊德、馬克思,對哲學進行根源性的批判。在現代思想當中,又出現了一股檢討風潮,批判包含基督教和哲學在內的西洋整體思想──如果極簡單地整理歷史上的變遷,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明顯的趨勢。歷史的潮流當中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思想,不過,這許多思想都圍繞著下列這些問題:「何謂真理?」、「如何了解真理?」、「真理是否確實存在?」、「我們如何能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好?」等等。而這些問題,可以說一直到現在還沒能獲得解決。
……
迷雾中的灯塔:现代社会中的批判性思维与生活智慧 在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数据、观点和情绪所包围。如何在真假难辨的迷雾中,锚定自己的思想坐标,培养出洞察事物的能力,并以一种更具韧性和深度的视角去理解复杂的世界?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审视世界的工具箱,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探索与思维重塑。 本书聚焦于现代社会的核心挑战:信息过载、价值相对主义的冲击、技术异化,以及个体在宏大结构中的迷失感。我们旨在从历史的纵深和哲学的深度中汲取养分,重拾那种“追问”的勇气和“辨析”的技巧。 第一部分:认知陷阱与思维的松动——重建感官的清晰度 现代人的思维往往是被动接受的产物。从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到主流媒体的叙事框架,我们的认知边界在不知不觉中被外部力量设定。本部分旨在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扭曲现实的认知模式。 1. 确认偏误的隐形牢笼: 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类大脑如何倾向于寻找支持既有信念的证据,而忽略反驳性的信息。这不仅仅是心理学层面的描述,更是对我们如何构建“事实”和“真理”的社会学考察。书中会细致剖析“回音室效应”在当代政治极化中的作用,并提供一套结构化的自我检验流程,用于系统性地挑战自己的核心假设。例如,当面对一个强烈的观点时,我们如何刻意地去寻找“最糟糕的反驳版本”,并评估其效力。 2. 概念的侵蚀与语言的权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但它也是一套权力系统。许多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如“效率”、“进步”、“真实”——其含义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已发生根本性的漂移。本书将选取几个核心概念,追溯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源流演变(例如,“自由”如何从古希腊的政治参与演变为现代的经济权利),展示概念的“不稳定性”。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词源学解构,读者将学会辨识那些试图利用模糊语言来掩盖实际意图的修辞策略。 3. 经验的局限性与“他者”视角的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经验的囚徒。本书强调“视野的扩大”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如何构建截然不同的“日常现实”。这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多元文化介绍,而是深入到行动哲学层面:如何通过刻意的想象练习,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利益结构中,从而看到当前处境中被隐藏的“盲点”。 第二部分:在技术与意义的十字路口——探寻现代性的悖论 21世纪的显著特征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与随之而来的意义危机。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却常常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疏离感。 1. 算法时代的“选择的重负”: 互联网提供的无限选项,本应是解放的标志,却常常导致“决策疲劳”和“错失恐惧症”(FOMO)。本书将分析“优化理性”(Optimizing Rationality)如何取代了“满意理性”(Satisficing Rationality),并探讨这种无止境的优化追求如何异化了生活的本质目的。我们将借助一些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如何从“无限可能性”的压力中解放出来,重新定义“足够好”的生活状态。 2. 效率至上的伦理学反思: 在一个将一切都量化、可测量的社会中,许多非量化的价值(如沉思、陪伴、非功利性的美感)正在被边缘化。本书将审视现代社会对“生产力”的近乎宗教般的崇拜,并引入关于“慢哲学”和“闲暇的价值”的思考。这部分内容将引导读者重新评估时间的使用方式,区分“忙碌”和“充实”之间的本质差异。 3. 历史感的回归与应对“永恒当下”: 社交媒体和即时新闻创造了一种“永恒当下”的错觉,仿佛一切都始于此刻,一切都转瞬即逝。这种历史感的断裂削弱了我们理解长期变革和承受短期波折的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关注宏大叙事(而非碎片化事件),来重新连接“时间之流”,培养出“长远眼光”,使个体行动具有更深的历史厚度。 第三部分:行动的伦理与重建意义的场所 哲学的终极目的,并非仅仅在于理解世界,更在于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于其中。本部分的重点在于将前两部分的思辨转化为可实践的生存智慧。 1. 区分“可见的”与“可控的”: 面对全球性的复杂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公),个体很容易陷入无力感。本书将借鉴斯多葛学派的核心教义,但以现代视角进行重塑:清晰地划分哪些是外部环境的“必然性”(需要接纳与适应),哪些是个人行动领域内的“可能性”(需要投入与创造)。我们将探索如何将巨大的焦虑转化为专注的、局部的行动力。 2. 社群的重建与公共空间的想象: 现代生活的原子化削弱了传统的共同体支持。本书提出,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个人的认知活动,也必须在健康的公共对话中得到检验和完善。我们将探讨何为“真正的公共领域”——一个不受商业利益和极端情绪主导的、致力于理性辩论和相互尊重的对话空间。书中会提出一些关于“有效倾听”和“建设性分歧”的实践准则。 3. 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韧性培养: 最终,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偶然性。本书倡导一种“开放的确定性”——即在核心价值观上保持坚定,但在具体的方法和判断上保持流动和可修正性。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弹性,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世界永远不会完全符合我们的模型。培养这种韧性,意味着学会与“未完成感”和“未解决性”共存,并在不完美中寻找深刻的满足感。 本书的每一章都旨在提供一种“方法论”——一种看待事物角度的转变。它不是提供一张地图,而是教你如何使用指南针和六分仪,在这片复杂多变的世界海洋中,自主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