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沒想過這輩子竟能搞懂
  亞裏斯多德、笛卡兒、黑格爾、尼采、維根斯坦……
  透過47位哲學傢的腦袋來瞭解世界,
  纔發現,原來「思考」是這麼有趣的事情!
  「哲學,聽起來就好難喔!」你一直是這麼想的嗎?
  哲學,其實就是人們體驗世界的方法。                 
內容簡介
     《哲學傢看世界的47種方法》摘選從古到今47個東西方哲學傢,
  以漫畫圖解的方式,簡單介紹他們思想的大綱以及發展過程,
  透過他們的眼睛觀看世界,經由他們的腦子思考問題,
  相信你會有「啊,原來是這樣!」或「對,我也有同感」的反應,
  不但可以對西方哲學的思潮流嚮有完整的掌握,
  對於自己和外在的世界,也將會有全新的領悟。
  輕鬆瞭解47個哲學傢:
  古代:泰利斯、赫拉剋利特、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芝諾、德謨剋利特、伊比鳩魯……和耶穌、釋迦牟尼
  中世:奧古斯丁、阿奎那、湯瑪士?摩爾、濛田、培根……和孔子
  近世:笛卡兒、霍布斯、史賓諾沙、洛剋、萊布尼茲、休謨、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老子
  近代:叔本華、費爾巴哈、馬剋思、尼采、佛洛伊德、齊剋果、柏格森、榮格……和西田幾多郎
  現代:鬍塞爾、海德格、沙特、梅洛龐蒂、維根斯坦、列維納斯、拉岡、傅科、德勒茲、德希達……     
作者簡介
     詹慕如,自由口筆譯工作者。翻譯作品散見推理、文學、設計、童書等各領域,並從事藝文、商務、科技等類型之同步口譯、活動口譯。近期譯作有《腦髓地獄》、《日本80後劇作選》、《側耳傾聽遠方的聲音》、《戰國三公主》、《光媒之花》、《新宿鮫》、《對岸的她》、《如無頭作祟之物》、《客房中的旅行》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章
大略瞭解哲學的發展
哲學所追尋的是什麼?
何謂蘇格拉底之後的哲學?
什麼是基督教的哲學控製?
哲學復興的理由為何?
什麼是以「我」為主角的哲學?
什麼是近世哲學的完成式?
什麼是反哲學?
何謂近代的新哲學?
現代哲學的方嚮?
何謂哲學的浪潮?
COLUMN:耶穌
第一章 古代
誕生於希臘城邦的哲學
泰利斯 世界是由水所形成的嗎?
赫拉剋利特 人無法兩次把腳伸入同樣的河水中?
畢達哥拉斯 世界受數控製?
蘇格拉底1 什麼是「知道」?
蘇格拉底2 如何能活得好?
柏拉圖1 觀念是否實際存在?
柏拉圖2 「哲人政治」否定民主主義?
亞裏斯多德1 先有觀念還是先有形式?
亞裏斯多德2 良善的事也不能太過度?
芝諾 人不能有喜怒哀樂嗎?
德謨剋利特 為什麼有「無」的存在?
伊比鳩魯 什麼是消極的快樂?
COLUMN:釋迦牟尼
第二章 中世
基督教義與哲學的融閤
奧古斯丁1 理想界=神的國度?
奧古斯丁2 世界上不存在「惡」
多瑪斯?阿奎那 普遍的事物是否存在?
湯瑪士?摩爾 《烏托邦》真的是理想國嗎?
濛田 沒有絕對的「正確」?
培根 真理要後來纔能發現?
COLUMN:孔子
第三章 近世
由「神」到以「人」為中心
笛卡兒 真正毫無疑問的東西是什麼?
霍布斯 人類是慾望的動物嗎?
史賓諾沙 世界上隻有神存在?
洛剋 光靠經驗還不夠嗎?
萊布尼茲 世界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完美嗎?
休謨 事實是不可能被證明的?
康德1 因為有人類所以纔有對象?
康德2 為何會有罪惡感?
費希特 理論先還是實踐先?
謝林 「絕對」是何種存在?
黑格爾1 「閤」並非最後結論?
黑格爾2 國傢會揚棄愛情和自由?
COLUMN:老子
第四章 近代
「反哲學」的開始
叔本華 「身體」纔是掌握世界的關鍵?
費爾巴哈 哲學的主角是神?還是人?
馬剋思 資本主義真的是一種不幸嗎?
尼采1 不需要捏造的上帝?
尼采2 什麼是對成長有幫助的「權力」?
佛洛依德 什麼是「潛意識」?
齊剋果 什麼是自己的真理?
柏格森 時間與意識類似?
榮格 潛意識分成兩種?
COLUMN:西田幾多郎
第五章 現代
不斷進化、深化的現代思想
鬍塞爾 看得見的世界是虛假的?
海德格爾1 什麼是「存有」?
海德格爾2 不安心情的原因在「死亡」?
沙特 自由真的好嗎?
梅洛龐蒂 「身體」是什麼?
維根斯坦 傳統的哲學是「虛偽的命題」?
列維納斯 什麼是他人的「臉」?
拉岡 艱澀理論之所以廣受歡迎的原因?
傅科 「絕對的真理」永遠一樣嗎?
德勒茲 「起源隻有一個」是正確的嗎?
德希達 解構到底要解體什麼?      
精彩書摘
     歡迎來到哲學的世界瞭解人類最睿智的大潮流本書將淺顯易懂地介紹人類智慧的結晶──哲學。討論哲學所闡述的道理,不能不觸及發展齣這些觀點的哲學傢。除瞭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之外,還有中世紀的奧古斯丁、近世的笛卡兒、康德、黑格爾,近代的尼采、馬剋思、佛洛伊德,現代思想的海德格、傅柯、德勒茲、德希達……等,著名的哲學傢不勝枚舉,而這些演繹齣獨創思想、開創新時代的哲學巨星們,到底發現瞭什麼問題?他們從何著手?怎麼樣找齣解決的線索呢?本書將提綱挈領地針對每位哲學傢分析說明他們思想的重點。哲學傢的思想當然相當艱深難懂,不可能用薄薄幾頁介紹完整,並且讓讀者充分理解。而本書的特點則在於簡單扼要地抓齣重點,藉此可以明確地呈現,自古以來許多哲學傢的思想,其實有一定潮流可循。與基督教的關係,對哲學本身的疑問在此潮流當中,與基督教思想的關係將是我們理解上的一大重點。誕生於古代希臘的哲學,到瞭中世紀,隨著基督教的勢力龐大,哲學思想相對地受到壓抑。因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而復活的哲學,在康德、黑格爾等人手中攀上頂點。後又有近代的三大哲學傢:尼采、佛洛伊德、馬剋思,對哲學進行根源性的批判。在現代思想當中,又齣現瞭一股檢討風潮,批判包含基督教和哲學在內的西洋整體思想──如果極簡單地整理歷史上的變遷,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明顯的趨勢。歷史的潮流當中產生瞭許多不同的思想,不過,這許多思想都圍繞著下列這些問題:「何謂真理?」、「如何瞭解真理?」、「真理是否確實存在?」、「我們如何能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好?」等等。而這些問題,可以說一直到現在還沒能獲得解決。
  ……    
				
 
				
				
					迷霧中的燈塔:現代社會中的批判性思維與生活智慧  在信息洪流席捲一切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數據、觀點和情緒所包圍。如何在真假難辨的迷霧中,錨定自己的思想坐標,培養齣洞察事物的能力,並以一種更具韌性和深度的視角去理解復雜的世界?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套審視世界的工具箱,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內在探索與思維重塑。  本書聚焦於現代社會的核心挑戰:信息過載、價值相對主義的衝擊、技術異化,以及個體在宏大結構中的迷失感。我們旨在從曆史的縱深和哲學的深度中汲取養分,重拾那種“追問”的勇氣和“辨析”的技巧。   第一部分:認知陷阱與思維的鬆動——重建感官的清晰度  現代人的思維往往是被動接受的産物。從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到主流媒體的敘事框架,我們的認知邊界在不知不覺中被外部力量設定。本部分旨在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可能扭麯現實的認知模式。  1. 確認偏誤的隱形牢籠: 我們將深入探討人類大腦如何傾嚮於尋找支持既有信念的證據,而忽略反駁性的信息。這不僅僅是心理學層麵的描述,更是對我們如何構建“事實”和“真理”的社會學考察。書中會細緻剖析“迴音室效應”在當代政治極化中的作用,並提供一套結構化的自我檢驗流程,用於係統性地挑戰自己的核心假設。例如,當麵對一個強烈的觀點時,我們如何刻意地去尋找“最糟糕的反駁版本”,並評估其效力。  2. 概念的侵蝕與語言的權力: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但它也是一套權力係統。許多我們日常使用的詞匯——如“效率”、“進步”、“真實”——其含義在不同時代和語境下已發生根本性的漂移。本書將選取幾個核心概念,追溯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源流演變(例如,“自由”如何從古希臘的政治參與演變為現代的經濟權利),展示概念的“不穩定性”。通過對這些詞匯的詞源學解構,讀者將學會辨識那些試圖利用模糊語言來掩蓋實際意圖的修辭策略。  3. 經驗的局限性與“他者”視角的引入: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經驗的囚徒。本書強調“視野的擴大”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我們將探討不同文化、不同社會階層如何構建截然不同的“日常現實”。這不是停留在錶麵的多元文化介紹,而是深入到行動哲學層麵:如何通過刻意的想象練習,將自己置於一個完全陌生的利益結構中,從而看到當前處境中被隱藏的“盲點”。   第二部分:在技術與意義的十字路口——探尋現代性的悖論  21世紀的顯著特徵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與隨之而來的意義危機。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連接能力,卻常常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疏離感。  1. 算法時代的“選擇的重負”: 互聯網提供的無限選項,本應是解放的標誌,卻常常導緻“決策疲勞”和“錯失恐懼癥”(FOMO)。本書將分析“優化理性”(Optimizing Rationality)如何取代瞭“滿意理性”(Satisficing Rationality),並探討這種無止境的優化追求如何異化瞭生活的本質目的。我們將藉助一些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視角,探討如何從“無限可能性”的壓力中解放齣來,重新定義“足夠好”的生活狀態。  2. 效率至上的倫理學反思: 在一個將一切都量化、可測量的社會中,許多非量化的價值(如沉思、陪伴、非功利性的美感)正在被邊緣化。本書將審視現代社會對“生産力”的近乎宗教般的崇拜,並引入關於“慢哲學”和“閑暇的價值”的思考。這部分內容將引導讀者重新評估時間的使用方式,區分“忙碌”和“充實”之間的本質差異。  3. 曆史感的迴歸與應對“永恒當下”: 社交媒體和即時新聞創造瞭一種“永恒當下”的錯覺,仿佛一切都始於此刻,一切都轉瞬即逝。這種曆史感的斷裂削弱瞭我們理解長期變革和承受短期波摺的能力。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閱讀經典著作、關注宏大敘事(而非碎片化事件),來重新連接“時間之流”,培養齣“長遠眼光”,使個體行動具有更深的曆史厚度。   第三部分:行動的倫理與重建意義的場所  哲學的終極目的,並非僅僅在於理解世界,更在於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於其中。本部分的重點在於將前兩部分的思辨轉化為可實踐的生存智慧。  1. 區分“可見的”與“可控的”: 麵對全球性的復雜問題(如氣候變化、社會不公),個體很容易陷入無力感。本書將藉鑒斯多葛學派的核心教義,但以現代視角進行重塑:清晰地劃分哪些是外部環境的“必然性”(需要接納與適應),哪些是個人行動領域內的“可能性”(需要投入與創造)。我們將探索如何將巨大的焦慮轉化為專注的、局部的行動力。  2. 社群的重建與公共空間的想象: 現代生活的原子化削弱瞭傳統的共同體支持。本書提齣,批判性思維不僅是個人的認知活動,也必須在健康的公共對話中得到檢驗和完善。我們將探討何為“真正的公共領域”——一個不受商業利益和極端情緒主導的、緻力於理性辯論和相互尊重的對話空間。書中會提齣一些關於“有效傾聽”和“建設性分歧”的實踐準則。  3. 麵對不確定性時的韌性培養: 最終,生活充滿瞭不確定性與偶然性。本書倡導一種“開放的確定性”——即在核心價值觀上保持堅定,但在具體的方法和判斷上保持流動和可修正性。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彈性,是對生活本質的深刻理解:世界永遠不會完全符閤我們的模型。培養這種韌性,意味著學會與“未完成感”和“未解決性”共存,並在不完美中尋找深刻的滿足感。  本書的每一章都旨在提供一種“方法論”——一種看待事物角度的轉變。它不是提供一張地圖,而是教你如何使用指南針和六分儀,在這片復雜多變的世界海洋中,自主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