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000819
区域包邮 软件随想录(卷1)+(卷2) 计算机书籍 共2本
9787115384058 9787115387721
1.基本信息
书名:软件随想录(卷1)
作者: (美)Joel Spolsky
译者: 杨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年4月
开本:16开
页码:284
版次:1-1
定价:49元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软件管理的小品文集。全书分为45章,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小到项目负责人制订进度表,大到软件执行总裁提出富有竞争性的战略,都在本书的介绍之列。作者Joel Spolsky以个人经验和感悟,用幽默风趣的笔法深入介绍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细节,帮助读者改进软件开发中的误区,提高效率。本书是Joel Spolsky的首部博客文集,涵盖了重要的博文,以及独到的评述和洞见。从不同侧面满足了软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及从事软件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学习与工作需要。
作译者
乔尔·斯波尔斯基(Joel Spolsky)
是一名软件行业的资深人士,他的开设的个人博客“乔尔谈软件”(www.joelonsoftware.com)深受程序员们的欢迎,被誉为“反呆伯特宣言”。斯波尔斯基设计和开发了许多广为使用的软件,参与过的软件产品包括微软Excel和朱诺邮件客户端的用户界面。他还创立了位于纽约市的Fog Creek软件公司。
目录
第 一部分比特和字节:编程实践1
01选择编程语言2
02回归本原4
03乔尔测试12
04软件开发者不可不知的Unicode和字符集知识(别找借口!)24
05轻松撰写功能规格书第 一部分:为什么要写?34
06轻松撰写功能规格书第二部分:什么是规格书?40
07轻松撰写功能规格书第三部分:但是……怎么做?49
08轻松撰写功能规格书第四部分:写作技巧53
09轻松掌控软件开发进度60
10每日编译是你的朋友70
11完美主义者是如何修复bug的75
12五个世界80
13纸上原型设计87
14别被架构航天员忽悠了89
15干扰射击93
16软件开发是一门手艺活96
17计算机科学的三个错误观念100
18二元文化主义105
19自动从用户那里收集崩溃报告111
第二部分管理开发者121
20非正式面试指南122
21奖励有害论134
22不设专职测试人员的5条(错误)理由137
23任务切换有害论143
24永远不要做的事情(第 一部分)146
25揭开冰山之谜150
26抽象必漏定律156
27帕默斯顿勋爵谈编程161
28评估机能失调166
第三部分乔尔语录:中心明确的胡思乱想169
29里克·查普曼在“寻找愚蠢”170
30这个国家的狗要做什么工作174
31普通程序员如何改善团队工作方式179
32两个故事184
33巨无霸汉堡vs.“原味主厨”188
34凡事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193
35为NIH综合症说两句197
36企业发展战略系列一:本杰瑞vs.亚 马逊200
37企业发展战略系列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207
38企业发展战略系列三:让我回到过去214
39企业发展战略系列四:膨件和二八法则219
40企业发展战略系列五:开源软件经济学223
41祸不单行的一周231
42微软是如何输掉API战争的235
第四部分关于.NET的闲言碎语249
43走火入魔的微软250
44我们向.NET迁移的策略255
45能给我一个链接器吗?258
第五部分附录261
“乔尔问答”精选262
2.基本信息
书名:软件随想录(卷2)
作者: (美)Joel Spolsky
译者: 阮一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87721
出版日期:2015 年4月
开本:16开
页码:288
版次:1-1
定价:49元
内容简介
《软件随想录 卷2》是一部关于软件技术、人才、创业和企业管理的随想文集,作者Joel Spolsky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将自己在软件行业的亲身感悟娓娓道来,观点新颖独特,内容简洁实用。全书分为36讲,每一讲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分别介绍了作者在人员管理、程序员成长规划、软件设计细节、具体的项目管理、如何编程以及如何创办和经营软件公司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软件随想录 卷2》从不同侧面满足了软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及从事软件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学习与工作需要。
作译者
乔尔·斯波尔斯基(Joel Spolsky)
是一名软件行业的资深人士,他的开设的个人博客“乔尔谈软件”(www.joelonsoftware.com)深受程序员们的欢迎,被誉为“反呆伯特宣言”。斯波尔斯基设计和开发了许多广为使用的软件,参与过的软件产品包括微软Excel和朱诺邮件客户端的用户界面。他还创立了位于纽约市的Fog Creek软件公司。
目录
第 一部分人员管理1
01我的第 一次BillG 审查2
02寻找**的程序员9
03寻找**的程序员之实战指南21
04三种管理方法33
05军事化管理法35
06经济利益驱动法38
07认同法43
第二部分写给未来程序员的建议47
08学校只教Java的危险性48
09在耶鲁大学的演讲55
10给计算机系学生的建议70
第三部分设计的作用81
11字体平滑、反锯齿和次像素渲染82
12寸土必争85
13大构想的陷阱89
14别给用户太多选择94
15易用性是不够的97说说
16用软件搭建社区105
第四部分管理大型项目117
17火星人的耳机118
18为什么Microsoft Office的文件格式如此复杂(以及一些对策)134
19要挣钱,就别怕脏141
第五部分编程建议145
20循证式日程规划146
21关于战略问题的通信之六159
22你的编程语言做得到吗166
23让错误的代码显而易见172
第六部分开办软件公司189说
24Eric Sink on the Business of Software的前言190
25Micro-ISV: From Vision to Reality的前言193
26飙高音197
第七部分经营软件公司207
27仿生学办公室208
28他山之石,不可攻玉212
29简化性216
30揉一揉,搓一搓219
31组织beta测试的十二个高秘诀224
32建立优质客户服务的七个步骤227
第八部分发布软件237
33挑选发布日期238
34软件定价244
第九部分 修订软件263
35五个为什么264
36确定优先顺序270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酣畅淋漓”。它不像技术文档那样要求你精确复现每一个步骤,而是鼓励你进行批判性思考。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白板上画出作者描述的架构图,然后自己尝试推翻或改进它。作者非常鼓励这种“质疑精神”,他从不要求盲从,反而希望读者能内化这些思想,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尤其是在谈论软件维护性和可测试性时,作者的观点非常前卫,即使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他所倡导的“面向变化设计”的理念,如今已经成为业界主流,但书中阐述的深层逻辑,仍然是许多团队力不从心的痛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做什么”,而在于它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本可以伴随工程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工具书,每隔几年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评分我不得不说,第二卷的内容相比第一卷,更像是将理论落地到实践的“实战手册”,但其深度依然令人咋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系统一致性问题时的细腻思考。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权衡各种权衡(trade-offs)的利弊。例如,关于并发控制的章节,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锁和原子操作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分布式环境下状态管理的难度和成本。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去审视了我正在维护的一个微服务模块,发现了很多潜在的死锁风险和不必要的同步开销。作者的写作风格在这里变得更为犀利和直接,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软件设计中常见的“陷阱”和“捷径”背后的代价。整套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优秀的软件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思考出来的”。它要求你对系统边界、数据流向有绝对清晰的认知。如果你已经厌倦了那些人云亦云的“最佳实践”,想寻求一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底层原则,这套书绝对是首选。
评分这套《软件随想录》简直是软件开发者的“武功秘籍”!我刚啃完第一卷,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对编程艺术的理解深刻而独到,绝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他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娓娓道来关于软件设计、架构、乃至项目管理的种种“玄机”。比如,他对“简单性”的执着追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过度工程化的设计。书中那些关于抽象层次、接口设计的讨论,如同醍醐灌顶,尤其是他举的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例子,让我对“优雅代码”有了更具体的概念。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有一种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促膝长谈的愉悦感。这本书不只是教你怎么写代码,更是教你如何用一种更哲学、更审慎的态度去面对软件这个复杂的造物。对于那些刚入行,渴望建立扎实设计观的年轻工程师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会帮你少走很多弯路。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自诩为“匠人”的开发者们,它会重塑你的编程思维。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的“经典”太多,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很少。但这套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节奏感非常棒,不会让人觉得疲劳。作者对于“设计模式”的阐述,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去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些模式?它们解决了什么深层次的人类思维局限?这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对观察者模式的分析,他深入到了事件驱动系统的心脏地带。更吸引我的是,书中时不时穿插的,关于软件开发的“人性”一面。如何与同事协作,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这些软技能的探讨,反而成为了硬核技术内容最好的调味剂。它让你意识到,编程绝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动,而是一个充满协作与妥协的社会活动。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工程实践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盲点和弱点。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那种对“历史沉淀”的尊重。作者似乎对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发展的脉络了如指掌,他总能追溯到现在某个设计决策的源头,解释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溯源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现有工具和框架的理解深度。我记得有一段讲到编译器的优化,作者用一种近乎工程师传记的方式,描述了早期编译器设计者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榨取出性能的。这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前辈智慧的致敬。对于有志于从事底层系统、编译器、或者高性能计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钢印”。它强迫你去思考,你现在使用的抽象层,究竟隐藏了哪些我们本该知道的复杂性?这种对底层原理的深究,是避免成为一个只会“调包侠”的关键所在。如果你想从一个框架的使用者,蜕变为框架的构建者,这本书的启示意义是巨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