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法的清单。《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是一部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这167个练习包括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创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从未被讨论过的内容。
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建立了一种以才能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书法训练体系。在传统技法之外,还引入了由现代视觉经验发展而来的重要技巧。作者同时致力于建立两种视觉经验之间的联系。
本书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书法领域“划时代”的著作。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书
目 录前言
导言
使用说明
第一部分 笔法
一、执笔
二、空中运笔
三、中锋横、竖线
四、藏锋-Ⅰ
五、藏锋-Ⅱ
六、手腕的灵活运动
七、中锋弧线-Ⅰ
八、中锋弧线-Ⅱ
九、落笔方向的控制
十、提按
十一、提笔位置的控制
十二、出锋
十三、侧锋
十四、折笔—Ⅰ
十五、折笔—Ⅱ
十六、摆动—Ⅰ
十七、摆动—Ⅱ
十八、转笔—Ⅰ
十九、转笔—Ⅱ
二十、转笔—Ⅲ
二十一、转笔—Ⅳ
二十二、连续转笔—Ⅰ
二十三、连续转笔—Ⅱ
二十四、连续转笔—Ⅲ
二十五、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Ⅰ
二十六、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Ⅱ
二十七、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
……
第二部分 字结构
第三部分 章法
第四部分 动力形式
第五部分 汉字构成
第六部分 综合练习
附图
练习答案
后记
这本书在逻辑结构上的安排,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帖,而是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学习地图。初期的章节对于基础笔法的拆解细致入微,每一个横竖撇捺都配有极具洞察力的观察点,这些观察点往往能精准地指出我过去练习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病笔”。随后,它巧妙地过渡到对结构组合的解析,如何让单个笔画在字中找到最佳的支撑点和呼应关系,讲解得清晰而富有条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静态结构的分析,而是很早就开始强调“行气”与“章法”,教会我们如何让一整篇作品流动起来。这种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完整体系,让学习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每一步的提升都能被清晰地感知到,让人信心倍增,完全没有初学者的迷茫感。
评分我尝试过市面上许多书法教材,但真正能触及我内心深处、让人产生“非练不可”冲动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气韵”二字的阐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像其他教程那样只停留在笔画的机械模仿上,而是深入到书写者内在精神层面的引导。书中对“提按顿挫”的描述,往往会引申到对呼吸节奏和情感流动的理解上,这种跨越技法层面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法的认知边界。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握笔,更像是在引领我进入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境界。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单纯的“临摹”要求更具持久性。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放下笔,静坐片刻,体会那种“静气凝神”的状态,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是任何枯燥的口诀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用纸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与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摸上去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尤其是那些精选的碑帖摹写范例,排版疏密有致,墨色的浓淡变化处理得极为精妙,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结构上的美感和力量的平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部分所做的留白处理,既没有让版面显得拥挤,又起到了很好的调息作用,让人在练习过程中能保持心境的平和。装订部分也做得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和用力描摹,也不易散开,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整体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阅欣赏,便已是一种享受。这绝对是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工具书品质的读者会非常看重的一点,它为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打下了非常愉悦和尊重的基调。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对于不同书体风格的选取和呈现方式感到非常赞赏。它并非一味地推崇某一种流派,而是巧妙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读者得以领略中国书法的丰富光谱。例如,对魏晋风骨的描摹,侧重于线条的灵动与率性;而对唐代楷书的解析,则更强调法度的森严与结构的稳健。作者的文字极其生动,他总能用非常现代且贴切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古老的笔法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术语变得活泼起来。比如,形容某种转折时,他会用“如蚕食桑叶般蓄力”来形容,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一下子就让抽象的动作有了具体的参照物。这不仅丰富了读者的审美视野,也让练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避免了长时间练习同一种风格带来的审美疲劳。
评分作为一本涉及传统艺术的工具书,其参考资料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是重中之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可靠。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分析碑帖时,对底本的选择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比对,确保了呈现给读者的范例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最具代表性的范本。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书家生平的简要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到为止,却能有效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在临摹时能更好地代入其历史情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练习手册,更是一份值得信赖的、兼具学术价值的入门参考。它给了我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知道我所学的每一个笔画,都是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脉之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