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6(金石造像)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6(金石造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国强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雕塑
  • 金石
  • 造像
  • 文物
  • 艺术
  • 中国艺术
  • 历史
  • 文化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8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17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全面清点馆藏文物,并分类整理后的成果体现,是几代故宫人努力的结果。《大系》从故宫博物院180万件藏品中精选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分为26编,总规模预计五百卷,因出版工程浩大,被誉为“纸上故宫”。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共9卷,从故宫收藏的1万件雕塑类文物中遴选出2000件,分为陶俑、画像石与画像砖、佛教造像三大类,上自战国,下至清代,几乎涵盖了我国雕塑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6(金石造像)》收录石刻造像图版。

目录

图版目录
图版
图版索引

前言/序言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青铜器卷(一) 卷首语:青铜的礼赞与技术的辉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青铜时代是其光辉的第一页。故宫博物院,作为收藏中华文明瑰宝的殿堂,其青铜器藏品不仅数量庞大,更兼具历史深度与艺术价值。本卷精选院藏早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及生活用器,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青铜艺术的演变脉络,展示其在政治、宗教、礼仪和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青铜器,铭刻着国家兴衰的密语,凝固着逝去时代的审美理想,是研究上古史、考古学与金文学不可替代的物证。 导论:从二里头到周邦建国——青铜器的早期图景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本导论将从技术层面切入,概述商代前期的陶范法和后期的复合范铸法的发展,探讨二里头文化晚期至商代早期青铜器的技术特征与区域风格差异。重点分析早期礼器如爵、斝等形制的确立,及其所体现的早期王权和宗教观念。通过对早期器物纹饰的辨识,勾勒出早期饕餮纹、乳钉纹等母题的初步形态及其象征意义。 第一章:商代中期的青铜艺术高峰——庄重与神秘的交响 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5世纪至前14世纪),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造型趋于雄伟、敦厚,纹饰布局严谨而繁复。 1.1 礼器群像:鼎、簋、鬲的权力宣言 本章重点展示多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商代中期鼎、簋组合。以一组带有精美牺性纹饰的鼎为例,解析其圈足、立耳的设计如何服务于鼎盛时期的庄重气质。对簋的形制演变,尤其是其腹部的弧度变化与器盖的适配性进行详细的考古学描述。鬲作为炊煮器,其三足的形态变化,反映了不同地域或部族的审美倾向。 1.2 乐舞的遗响:钟、磬与编鎛 青铜乐器是上古社会祭祀与宴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收录数件造型独特的商代中期编钟与单件钟,详细记录其口沿、甬部和钲部的特征,并结合音律学角度初步探讨其复原音阶的可能性。对小型磬的纹饰布局,尤其是夔龙纹的精细雕刻工艺进行专项剖析。 1.3 兵器与工具:实用主义下的装饰性渗透 虽然青铜器的主流是礼器,但兵器如戈、矛、钺的铸造水平同样惊人。本节呈现几件带有长篇铭文的青铜戈,并分析其刃部、阑部的铸造工艺。同时,对比分析生活用具如鐎斗、盘的形制,观察装饰元素是如何逐步渗透到日常器物中的。 第二章:晚商的辉煌与嬗变——狞厉之美与铭文的勃兴 商代晚期,青铜器进入全盛期,体量空前巨大,纹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密和夸张。同时,铭文的篇幅和内容也显著增加,成为研究商王事迹和册命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2.1 巨型器物:气魄的极致展现 本章集中展示商王室祭祀用的大型器物,如带有重环耳的“虎食人卣”的造型艺术,分析其立体雕塑感。重点介绍几件体量惊人的鼎,其内壁的铸造技术如何应对高温和形体扩张带来的结构挑战。 2.2 纹饰的盛宴:饕餮纹的极致演变 晚商纹饰的特点是“满工”,即器物表面几乎不留白地饰以繁缛的纹样。本节以图版形式细致对比:早期乳钉纹如何被多层回纹、夔龙纹、蝉纹所覆盖,以及饕餮兽面纹的分解与重构过程。深入探讨“缛”与“狞”之间的美学张力。 2.3 铭文的觉醒:从简单族徽到册命记录 重点梳理本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演变。选取几件带有较长族氏徽记的器物,解析徽记的组合逻辑。同时,详细拓印并释读数件包含王室册命、赏赐记录的铭文,结合《尚书》等文献,印证史料的可靠性。 第三章:周初的过渡与重塑——礼乐制度的青铜载体 周灭商后,青铜器的形制与装饰风格经历了微妙的调整,以适应周王朝重建的礼乐秩序。 3.1 造型的端正化:从雄奇到典雅 周初器物在造型上趋于方正、线条趋于简洁。对比商代器物常有的夸张造型,周初的鼎、簋开始呈现出更平稳、更符合“中正”审美的新趋势。分析鼎腹的收敛与圈足的增高现象。 3.2 纹饰的简化与主题的转换 商代晚期流行的夸张兽面纹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主题转向以几何纹为主的带状装饰,如窃曲纹、波曲纹的广泛应用。本节着重解析周公时代纹饰的程式化,这标志着青铜礼器开始承担起维护等级秩序的明确社会功能。 3.3 西周早期铭文:功业的记录与周文化的播散 西周早期铭文承载了周王对故商贵族的处置和对新属地的分封。本章选取几件带有重要册命、锡命记录的彝器,解析其铭文的结构,特别是对“伐商”、“武功”、“畯(jun)”等关键词的语义分析,为研究西周初年的政治格局提供了物质佐证。 结语:青铜的语言 本卷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珍贵藏品的精选展示与深度解读,力图揭示青铜器作为“国之重器”在礼制、技术和艺术上所承载的文化密码。这些冰冷的金属,实则铸就了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坚实骨架,其光泽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遥远而辉煌的青铜时代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雕塑史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雕塑编6》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极其学术化,但所有的图文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保证了视觉上的舒适度。我注意到,对于那些文字描述非常密集的部分,往往配有简洁明了的示意图或细节放大图作为辅助说明,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铭文的拓片和释文的呈现,清晰度极高,很多我们自己收集的拓片可能都无法达到这种精度。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普及读物,而是需要反复翻阅、对照研究的深度资料库。每次重读,都会发现之前忽略的某个小小的标注或注释,那里头可能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或是一个被学界忽略的细节,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新的学术探险。

评分

我对古代金属工艺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铸造复杂、装饰繁复的青铜器和鎏金造像,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教科书”。书中对于鎏金的厚度和工艺的稳定性分析,以及对失蜡法、范铸法的详细描述,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我记得有一尊宋代的小型铜像,其头发丝般的髾(音:shāo)刻细节处理得极其精妙,书中提供的放大图清晰到能看到金属表面轻微的拉丝痕迹。更让人称道的是,它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罗列,而是巧妙地将技术分析融入到艺术风格的演变中。比如,作者会指出,某些时期对复杂纹样的偏爱,其实是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或宗教需求的影响。这种“技术为艺术服务,艺术反映时代”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启发性,让人忍不住合上书本,去联想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面对和创作这些不朽杰作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原本对“金石造像”这个概念了解不多,只觉得是古代的石头和金属雕刻,但翻开这本《雕塑编6》后,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图片,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学术考察报告。每一尊造像,无论是面部的细微表情,衣褶的流动线条,还是基座上铭文的泐损细节,都被高清的摄影技术捕捉得纤毫毕现。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朝代的佛教造像,那种从犍陀罗到中原风格的演变脉络,书中通过对比图和精到的文字解析,让人对不同时期工匠的审美取向和技术水平有了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对材质和工艺的深入探讨,比如对不同类型石材的选用、铸铜技术的精妙之处,这些细节的呈现,让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也能领略到文物背后的科技含量。它成功地架起了普通人与高深文物研究之间的桥梁,读起来毫不晦涩,反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我买这本书是有点冲动的,主要是出于对故宫博物院这个金字招牌的信任,想看看他们收藏的“压箱底”的宝贝都有哪些。但这本《雕塑编6》带来的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简直就是一本行走在历史长河中的视觉盛宴。那些来自宫廷密藏或重要遗址的珍品,很多我只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后匆匆一瞥,光影之下细节尽失。可在这本书里,每一件作品都仿佛被请进了专属的展厅,柔和、精确的光线打在上面,把岁月留下的每一道痕迹都勾勒出来。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研究其中几件唐代的菩萨立像,其体态的雍容华贵、帛带的飘逸自然,简直让人感叹人力之神妙。书中对每一件造像的时代背景、发现地点,乃至可能的匠师传承,都做了严谨的考证,这些“故事性”的文字,让冰冷的石头活了过来,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和历史的重量感。

评分

如果说这是一本单纯的图录,那它无疑是顶级的;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不变”与“流变”的史诗。我们看古代的雕塑,很容易被其宗教性或威严感所震撼,却忽略了不同地域和时代间的细微差异。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不仅罗列了“孤品”,更注重建立体系。比如,书中会对比元代藏传金刚造像与明代宫廷造像在比例、面相处理上的异同,后者往往在面部表情上更“世俗化”一些。这种对比分析,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考证来源和流传过程中的审慎态度,对于存疑的作品,作者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详尽列出各方观点,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批判性地看待历史资料。

评分

不错的图录,就是太难从函套里取出来了!

评分

很经典,内容翔实,图文精美,喜欢

评分

活动时购入,价格优惠,一页一图,足够大足够清楚,缺憾的是没啥文字介绍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印刷精美,就是价格小贵了点。

评分

活动时购入,价格优惠,一页一图,足够大足够清楚,缺憾的是没啥文字介绍

评分

不错的图录,就是太难从函套里取出来了!

评分

8开本,一页一图,比较清晰,但文字介绍太少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