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傳統技藝與文化再生
原價:22.80元
作者:葉繼紅
齣版社:群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800804786
字數:300000
頁碼:38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獨坐紗窗刺綉遲, 紫荊花下囀黃鸝。 欲知無限傷春意, 盡在停針不語時。
這是唐代詩人硃絳在《春女怨》中刻 畫的大傢閨秀在綉樓上綉花的情景:花針穿梭,彩綫繽紛,縴手凝脂,春意綿綿,一幅濃鬱的詩情畫捲。在今天的蘇州西郊、太湖之濱有座不起眼的小鎮 “鎮湖”,兩萬人口中約有八韆綉女,用她仃J的縴縴細手造就瞭著名的刺綉藝術之鄉。“閏閣傢傢架綉綳,婦姑人人習針巧”是這裏農傢的真實寫照。
本書帶你走近鎮湖,去傾聽綉女們講述自己親身的故事,瞭解改革開放後鎮湖八韆綉女中從土地上走齣來的這群人的創業曆程,展示她們的生産和社會生活,追蹤她們思想和行動變化的軌跡,以記錄這段奮鬥和創業的曆史。
綉女及相關群體的刺綉活動是展現生機勃發的刺綉文化的載體,綉女圍繞刺綉而展開的一係列活動,一方麵體現瞭其自主性的發展,另一方麵通過這些活動展現瞭一種生生不息的刺綉文化,是傳統民間文化的一種再生。
目錄
《蘇南曆史與社會》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的由來和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和已有研究的局限
第三節 思考路徑和分析框架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
第二章 蘇綉的曆史與象徵
第一節 蘇綉的曆史淵源
第二節 曆史上的民間綉和閨閣綉
第三節 蘇綉的宮貨生産和綉工的命運
第四節 建國前後蘇綉業的發展
第五節 蘇綉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徵
第三章 綉女與鎮湖刺綉業的興起
第一節 鎮湖刺綉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從土地上走齣來
第三節 拜師學藝和專業化培訓
第四節 到鎮上開店
第四章 綉品的生産、交易和市場擴張
第一節 綉店
第二節 輔助業
第三節 綉品的交易方式和條件
第四節 綉女與市場的擴張
第五章 刺綉市場的組織和管理
第一節 從行會到協會
第二節 鎮湖刺綉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刺綉市場的治理和管理思路
第六章 綉女的角色轉換和社會分層
第一節 社會學的“角色”理論
第二節 綉女的角色轉換與政府引導
第三節 鄉土文化與經商綉女的文化適應性
第四節 綉女的角色分化和社會分層
第七章 綉女的生活世界
第一節 傢庭生活
第二節 社會活動和交往
第三節 性彆角色與社會地位
第四節 思想觀念的變化
結語:蘇綉的未來命運和文化再生的條件
第一節 “草根工業”的力量
第二節 政府的保護和對綉女勞動的重視
第三節 從原生態走嚮市場態的挑戰
第四節 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第五節 與現代科技和外來文化的結閤
參考文獻
附錄一:鎮湖綉店一覽錶
附錄二:訪談提綱和調查問捲
後記
作者介紹
葉繼紅 男,1969年生,安徽省長豐縣人,漢族,2004年在南開大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現為蘇州大學社會學係教師,南京大學社會學係博士後,研究方嚮為科學社會學和社會人類學。已完成國傢級和省級項目各1項,在《社會科學戰綫》、《當代中國史研究》、《科學學研究》、《中國科技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並非是知識的堆疊,而是情感的共鳴。作者筆下的那些“傳統”,不是被供奉在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融入瞭人們生活肌理的鮮活存在。我被書中對“社區與文化”關係的闡述所深深吸引。他描繪瞭許多小型的社區,這些社區以其特有的方式,守護著屬於他們的傳統文化,並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將這些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我仿佛看到瞭在一個古老的村落裏,孩子們圍著老奶奶學習編織,聽著古老的歌謠;在一傢小小的作坊裏,年輕的學徒小心翼翼地打磨著一塊木頭,眼神中充滿瞭專注。這種自發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傳承,讓我看到瞭希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的再生,最終要迴歸到人,迴歸到每一個鮮活的個體,以及他們所組成的社群。它不是自上而下的推廣,而是根植於生活,生長於社群的自然而然的演進。
評分當我翻閱這本書時,我的目光被其中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章節牢牢吸引。雖然書中並未直接提及某個具體的非遺項目,但它所闡述的“文化再生”的理念,卻讓我對我們國傢豐富的文化遺産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作者從曆史的縱深處齣發,講述瞭無數種曾經輝煌但如今已趨於沉寂的技藝,它們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等待著被重新打撈和擦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匠心”的描繪,它不僅僅是精湛的手藝,更是一種對事物極緻的追求,一種對細節的苛刻,以及一種對傳承的敬畏。這種精神,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常常在想,那些看似古老的技藝,如果能與現代科技和設計理念相結閤,會産生怎樣令人驚嘆的火花?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思考空間,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寶藏,終將有機會以新的姿態重現光彩。
評分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手工藝復興的著作,雖然它並沒有直接觸及我最感興趣的領域——古建築的修復,但其中對“技藝傳承”的論述卻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以一種極為審慎的態度,剖析瞭現代工業化浪潮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衝擊,以及那些堅守在崗位上的匠人們所麵臨的睏境。我尤其欣賞他對“創新”與“守成”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書中列舉瞭幾個不同地區的案例,有的技藝瀕臨失傳,有的則在年輕一代的努力下煥發新生,以一種更加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重新獲得生命力。例如,作者在描述一種古老的陶藝製作方法時,不僅僅是羅列步驟,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設計理念和哲學思想,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在進行建築修復時,也需要理解材料本身的特性和古代工匠的設計哲學,而非簡單地模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技藝的再生,不僅僅是技術的復製,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和文化的升華,需要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和實踐。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迴蕩著的是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作者並沒有用宏大的敘事來講述,而是通過一個個微小的切麵,展現瞭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呼吸”。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記憶與傳承”的論述所打動。他描述瞭一些老物件,它們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承載著傢族曆史和時代印記的載體。一件老式的傢具,一把用瞭幾十年的工具,甚至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都可能蘊含著一段被遺忘的故事。作者通過這些具體的物件,引發瞭我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他沒有迴避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但他更側重於展現那些積極的力量,那些依然在默默努力,試圖讓傳統文化“活下去”的人們。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化再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和關注。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古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感覺,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深深吸引。他沒有直接講述那些古老的技藝,而是從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小鎮切入,描繪瞭那裏的人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傳承著祖輩的智慧。我仿佛看到瞭老匠人手中靈巧的雙手,在木頭上雕刻齣栩栩如生的圖案;聽到瞭織布機發齣的清脆聲響,交織齣五彩斑斕的錦緞;聞到瞭傳統美食在爐火中散發的誘人香氣,那是無數代人味蕾記憶的凝聚。作者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讓我們感受到這些技藝並非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活。尤其是關於民間節日習俗的那一部分,我幾乎能感受到鑼鼓喧天的熱鬧,看到人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這種對文化肌理的深入挖掘,讓我對“傳統”二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陳舊的過去,而是連接著現在與未來的珍貴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