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从学术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易学经世真诠丛书”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本书作者李顺祥从事易学文化研究与教学三十多年,通过研读大量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汲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实践中创立了诸多适合现代应用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周易应用理论,在学术应用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内容简介《人生信息学》是“易学经世真诠丛书”其中一册。当代著名易学家李顺祥站在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理论的高度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规律,并加以实例去分析、推断和验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对探索人生规律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者从事易学文化研究与教学三十多年,研读各派典籍,实践应用,去芜存菁,总结提炼,创新理论。本书有完善的理论架构,在实践中创立了诸多适合现代应用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周易应用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易学应用的健康发展。我国易学泰斗、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唐明邦评价:“ 《易学经世真诠》系列丛书在学术应用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此套系列丛书实属易学研究的权威之作,定能作为易学经典世代流传;同时启示同仁深入研究先贤遗留的典籍,精益求精,崇德广业,树立高尚情操,以精湛技术服务社会。”
作者简介李顺祥先生,当代 著名易学家、WBSA国际注册高级商务策划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重庆市中华易学研究院院长。其从事文化作者从事易学文化研究与教学三十多年,在继承先贤易学精华的基础上独创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与赞誉,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 录第 一 章 研 易 必 修 1
第 一 节 学 易 的 自 身 条 件 1
第 二 节 研 究 预 测 学 的 目 的 2
第 三 节 易 学 工 作 者 的 准 则 3
第 四 节 改 良 研 究 预 测 学 的 方 法 4
第 五 节 预 测 学 预 测 师 与 求 测 者 5
第六节 怎样研读易学书籍才有收获 7
第七节 怎样才能将易学理论变为实战技能 8
第八节 怎样研究才能取得新成果 9
第 九 节 本 章 结 语 10
本 章 习 题 10
第 二 章 正 确 认 识四 柱 学 11
第 一 节 人 究 竟 有 无 命 运 存 在 11
第二节 四柱学究竟是迷信还是一门值得研究且实用的学问 13
第三节 四柱学究竟属于何种学术范畴 20
第 四 节 人 们 对 四 柱 学 的 质 疑 21
第五节 文化传媒对四柱学的褒贬 22
第六节 命运的实质是什么 认识它有什么价值 27
第七节 四柱预测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28
第八节 四柱学队伍与预测行业的社会效应 29
第 九 节 四 柱 学 的 任 务 与 使 命 31
第十节 理智把握命运 反对宿命论 31
第 十 一 节 本 章 结 语 32
本 章 习 题 33
第 三 章 四 柱 学 研究 方 法 论 34
第 一 节 四 柱 学 的 哲 学 思 维 34
第二节 阴阳学说精髓及其指南作用 38
第 三 节 怎 样 运 用 阴 阳 学 说 47
第 四 节 本 章 结 语 52
本 章 习 题 52
第 四 章 五 行 学 说 53
第 一 节 宇 宙 万 物 归 五 行 53
第 二 节 五 行 生 克 55
第 三 节 五 行 系 统 的 调 节 机 制 61
第四节 生克与制化的区别及联系 66
第 五 节 五 行 四 时 旺 衰 68
第 六 节 五 行 四 时 宜 忌 70
第七节 五行特性的功用及其操作技法 73
第 八 节 本 章 结 语 78
本 章 习 题 79
第 五 章 干 支 学 说 80
第 一 节 天 干 与 阴 阳 五 行 80
第 二 节 天 干 性 能 82
第 三 节 十 天 干 宜 忌 及 功 用 83
第四节 十干与四时 方位 人体的对应关系 89
第 五 节 天 干 生 克 89
第 六 节 天 干 五 合 90
第 七 节 天 干 之 冲 91
第 八 节 地 支 初 步 知 识 92
第 九 节 地 支 生 克 94
第 十 节 本 章 结 语 102
本 章 习 题 102
第 六 章 干 支 组 合 104
第 一 节 柱 104
第 二 节 四 柱 含 义 105
第 三 节 论 干 支 的 相 对 阴 阳 110
第 四 节 同 类 异 性 的 干 支 区 别 114
第 五 节 干 支 旺 衰 的 主 宰 118
第六节 野十天干生旺死绝冶的应用误区 120
第七节 准确判断柱中干支强弱 125
第 八 节 本 章 结 语 129
本 章 习 题 129
第 七 章 六 十 花 甲子 纳 音 130
第 一 节 六 十 甲 子 表 130
第 二 节 六 十 甲 子 纳 音 131
第 三 节 纳 音 记 忆 法 135
第 四 节 本 章 结 语 137
本 章 习 题 138
第 八 章 命 宫 胎 元小 限 139
第 一 节 命 宫 139
第 二 节 胎 元 140
第 三 节 小 限 的 推 算 141
第 四 节 本 章 结 语 141
本 章 习 题 141
第 九 章 十 神 142
第 一 节 概 念 142
第 二 节 十 神 独 立 心 性
第 三 节 十 神 复 合 心 性 148
第 四 节 十 神 与 生 活 妙 趣 154
第 五 节 十 神 深 入 人 心 156
第 六 节 本 章 结 语 159
本 章 习 题 160
第 十 章 岁 运 161
第 一 节 大 运 的 推 算 162
第 二 节 小 运 的 推 算 166
第 三 节 岁 运 与 四 柱 的 关 系 167
第四节 岁运在全局中的作用和区别 172
第 五 节 运 干 运 支 谁 为 重 175
第 六 节 流 年 的 巨 大 作 用 176
第 七 节 流 年 天 干 有 玄 机 177
第 八 节 本 章 结 语 180
本 章 习 题 181
第 十 一 章 日 干 182
第-节 干支紧密度及其生克力量 182
第二节 各柱盖头 截脚 覆载对日干作用力的影响 184
第 三 节 日 干 旺 衰 强 弱 186
第四节 判断日干强弱的学术误区举例 191
第 五 节 本 章 结 语 194
本 章 习 题 195
第 十 二 章 用 神 196
第 一 节 用 神 概 论 196
第 二 节 用 神 阐 微 209
第 三 节 用 神 升 华 243
第 四 节 本 章 结 语 257
本 章 习 题 258
第 十 三 章 普 通 格局 259
第 一 节 普 通 格 局 的 种 类 259
第 二 节 格 局 高 低 的 衡 量 标 准 262
第三节 推断富贵福寿 贫贱祸夭的可靠方法 263
第 四 节 格 局 变 化 270
第 五 节 本 章 结 语 271
本 章 习 题 272
第 十 四 章 特 殊 格局 273
第 一 节 特 殊 格 局 概 论 273
第 二 节 特 殊 格 局 的 种 类 275
第 三 节 从 格 275
第 四 节 专 旺 格 305
第 五 节 两 气 成 象 格 318
第 六 节 三 气 成 象 格 333
第 七 节 本 章 结 语 339
附 文 再 论 四 柱 从格 340
本 章 习 题 356
第 十 五 章 神 煞 357
第 一 节 吉 神 358
第 二 节 凶 煞 370
第 三 节 神 煞 运 用 举 例 380
第 四 节 本 章 结 语 384
本 章 习 题 384
第 十 六 章 干 支 合化 385
第 一 节 合 的 含 义 385
第 二 节 合 的 实 质 386
第 三 节 天 干 合 化 387
第 四 节 地 支 合 化 400
第五节 干支合化 合绊与合住的区别及其运用 423
第六节 干支合化后是否由一行变为另一行 426
第 七 节 本 章 结 语 427
本 章 习 题 428
第 十 七 章 地 支 六冲 429
第 一 节 六 冲 之 支 人 元 分 析 429
第二节 五行特性对六冲胜负的影响 430
第 三 节 时 令 对 六 冲 胜 负 的 影 响 431
第 四 节 干 支 组 合 对 六 冲 的 影 响 431
第 五 节 冲 的 含义 及 其 运 用 437
第 六 节 本 章 结 语 439
本 章 习 题 439
免费在线读序 一 唐明邦
改革开放新时期,神州大地涌现无穷新事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术数文化也乘机得以复苏,这绝非偶然。术数文化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已定名。今天,有人称之为神秘文化,包涵四柱、环境地理、六爻、择吉、奇门遁甲等诸多分支,都深深扎根于民间,长期口耳相传,已有数千年历史。术数文化从来受到历代史学家的公正对待,历朝历代均将术数文化领域里不少著名奇人异士的事迹载入史册。可以说,当今术数文化的复苏,不止有其现实土壤,更有其深厚历史根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现实土壤方面看,术数复苏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文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力量的推动。神州大地经济文化建设日新月异,一天等于过去二十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导致人们的生活难免遭遇多重矛盾交织,言行举止、功利取舍等等诸多方面,往往是风险与机遇同在,必须深思熟虑,慎重决策。这时谋之领导、谋之师友、尚难决断时,谋之术数之士,亦不失为一种选择。故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激烈竞争,乃是推动术数文化兴盛的动力之一,实非单纯的“周易热”所能引发。
其次,术数文化的兴起,还有两方面历史根源。一方面它是《周易》应用的一个侧面,可谓“易外别传”。《易》乃大道之源,是论道兴邦的宝典,然而数千年来,它却广被百家利用。易学与术数从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体说来有三个层面,首先,它借用了《周易》的某些主导思想,如天人合一、三才统一、阴阳学说、常变思想等;其次,应用《周易》图像,《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卦象图、纳甲图、爻辰图等;第三,借用易学的某些范畴、概念,如变卦、互体、吉凶、比应、中和、阴阳、刚柔、消息、常变等。术数借“周易热”之东风,乘势而兴,亦势所必然。术数之兴的另一历史根源,是它在中国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中,从来就有一席之地。《史记》有《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后来的正史中多有《方伎列传》,记载民间精通术数(包括医术)的奇人奇事,有的还高居庙堂,受到君王青睐。《汉书·艺文志》列有数十种或存或亡的术数类书籍目录。特别在清官修的《四库全书》中,子部列有术数一类。其中第一部列入此类者,乃是宋思想家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此书实为大谈经世之道的易学名著,之所以将其列入术数之首,足以发人深思,表明《四库全书》编纂者,将各种列入术数的典籍,均视为同《皇极经世书》一样,有着指导人们为善去恶、崇德广业、安定社会的经世作用,应予列入子类与诸子百家典籍同等看待,不应以其为“草根”文化而加以歧视。由此启示后世,对待神秘文化术数之书,应持正确态度。首先,重视它,研究它,应用它为人民隐恶扬善、趋吉避凶、指点迷津;其次,保持中立态度,认定术数之学本有神秘奥妙之处,今人尚难破译,不会永远无人破译。譬如男女生育遗传之妙,古人难以解析,今有遗传密码的发现,真相大明。记得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举行的“周易与科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震局研究员翁文波先生,特别向大会献赠他的科研论著《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书中表明他本人利用天干地支预测地震,屡有奇效。与今之四柱、六爻预测何其相似,难道不值得深思、存疑?无可讳言,过去社会上有少数人,不能正确对待术数行业,将术数界人士视为散布宿命论的迷信者。《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却是将术数之士大多视为导人自求多福、指点迷津的良师,他们能教人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主人,免遭“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恶运。
我于术数之学心仪已久,视其玄妙莫测,不敢涉足此玄圃,至今仍是门外汉。但置身易坛,深交不少术数名家,耳濡目染,亦略知皮毛。今又读到《易学经世真诠 1.人生信息学》(上下册)《易学经世真诠 2.时空信息学》(上下册)《易学经世真诠 3.中国姓名学》《易学经世真诠 4.人居地理学》《易学经世真诠 5.人生信息学答疑》《易学经世真诠 6.时空信息学解惑》系列丛书,作者乃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重庆市中华易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研究会执行会长李顺祥同志。他从事术数文化研究与教学已三十多年,好学深思,广交师友,研读各派古典,心领神会,实践应用,去芜存菁,总结提炼,然后综合创新成此巨著。此套系列丛书立足实战应用,又有完善的理论架构,在实践中创立了诸多适合现代应用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周易应用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周易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动了易学应用的健康发展。他治学严谨,力求完美,每一个学术新观点,都是在实际预测中,经过千百次的实践验证而得出,每有心得,笔之于书,也毫无保留,尤其是在学术应用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此套系列丛书实属易学实战应用的权威之作。
今欲将此套系列丛书,抛砖引玉,公之于世,冀于同好,共谋发展。作者能成此套系列丛书,显示他具有令人钦佩的钻研精神。首先,显示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虚心好学精神。术数之学,向来派系甚多,各美其美,莫衷一是。作者勤学好问,不受派系思想束缚,博学慎思,广征博引,加以重新架构,力求授人一套“正确、合理、简捷、实用、有效”的自学思维方法,诱导读者开启智慧,洞悟玄机。其次,显示作者富有敢为天下先的综合创新精神。在旧社会,门派规矩甚严,只许师徒二人口耳相传,素有“六耳不传”的行规,令人莫测高深。作者撰此套丛书,将先人遗训同本人创新之处,和盘托出,不加保留,打破千年行规,顺乎当代潮流,肯定会广受读者欢迎。再者,从中亦可看出,作者更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语)的仁者心胸,乐于抛砖引玉。将此套丛书公之于众,必能广交同好,利于汲取不同意见,共同推进术数之学新发展。更愿用此套丛书鼓舞术数之学的爱好者,打消疑难情绪,热心自学成才;同时启示术数界同仁,深入研究先贤遗留的典籍,精益求精,崇德广业,树立高尚情操,以精湛技术服务社会。但愿此套丛书早日面市,乐以为之序,以就正于方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