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原价:38.00元
作者:向云驹
出版社: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805967509
字数:320000
页码:3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个对中国人十分陌生的名词,是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新提出的项目和概念。怎样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它的价值和形态是什么?如何对此种遗产进行分类与保护?联合国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世界性的保护?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怎样欣赏和鉴别这种新型遗产?
 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产的概念,联合国保护之的由来;“人表作”评定的国际标准,此种遗产“申遗”的程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科学评价,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形态与价值,中国的研究与保护等。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诠释。全书分为原理论与形态论两大编共十一章。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此一遗产的第一部系而理论的著述,为我们认识人类文化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研究
 三、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二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范畴
 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界定
 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书面性与物质性
 三、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内涵
第三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形成
 二、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基本特征
 三、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
第四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科学审视
 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尺度
 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方法
 三、保管 传承 弘扬
第五章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国际标准
 一、国际保护的由来及其体系
 二、代表作的标准
 三、代表作的申报
第六章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
 一、“民间文化年”
 二、“抢救民间”的原由与缘起
 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内容与方法
 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价值与意义
第七章 口头遗产
 一、语言
 二、口头文字
 三、说的艺术
 四、唱的艺术
第八章 体态文化
 一、体饰文化
 二、形体艺术
 三、行为艺术
第九章 说演唱艺
 一、说演艺术
 二、说唱艺术
 三、表演艺术
第十章 技艺遗产
 一、建造术与建筑物
 二、民间造型艺术
 三、民间艺匠与匠艺
第十一章 民俗文化
 一、经济民俗与民间知识
 二、社会民俗与民间信仰
 三、人生礼仪与民间生活
附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向云驹,男,土家族,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1971年参加工作,从事文艺。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国家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多年。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而是一次对人类集体智慧和情感的深刻挖掘。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生命仪式、节日庆典的描述深深吸引。例如,在某个篇章中,作者详细描绘了一个古老民族在丰收季节举行的祭祀仪式,从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到参与者的表情、仪式的流程,都细致入微。这让我看到了人类如何通过共同的活动来维系社群的联系,如何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如何将代代相传的信仰和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日和习俗,其实都拥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和历史积淀。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这使得文字极具画面感,读者仿佛能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那份庄重、喜悦或是神圣。它提醒了我,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这些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性丝毫不减,它们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是构建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的重要基石。
评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力作,它让我对人类文明的韧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并非仅仅在记录,更是在思考和反思。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不同社区在保护和传承其独特遗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的描述。例如,某个章节讲述了如何通过教育和社区参与,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和喜爱那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这种积极的行动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意识到,保护非物质遗产并非只是政府或学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使命。书中穿插的一些研究案例,展现了非物质遗产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交流紧密相连。它让我明白,这些看似“非物质”的东西,实际上对现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这些文化宝藏的敬意,以及对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同质化和商业化挑战的忧虑。这本书不仅知识丰富,更具有启示意义,它激励我去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珍贵印记。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独特的口头传说、音乐、舞蹈、仪式、手工艺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那些古老神话故事的描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记忆。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仿佛将我置身于篝火旁,听着长者娓娓道来,感受着那份古老而神秘的韵味。而且,书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即使是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相关文化的读者,也能轻易地理解和欣赏。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们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传承、去守护。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传统习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背后蕴含的意义,这种联系感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
评分这本《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从它的“根”入手,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些最根本的文化元素。书中的内容涉猎广泛,从世界各地的戏剧表演到独特的建筑风格,再到那些在特定场合才会吟唱的歌谣,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关于“生活习俗”的章节,我看到了不同文化群体如何通过世代相传的餐桌礼仪、社交习惯来构建他们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变和适应中保持其生命力的。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洞察力,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系,理解这些非物质遗产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集体意识和个体行为,并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初次翻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我便被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所折服。这本书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火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度探讨。例如,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传统音乐的章节,让我对那些古老乐器的音色、旋律的构成以及音乐在特定文化中的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些旋律简单却充满力量,有些则婉转悠扬,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此外,关于口头文学的部分,作者以生动的故事和精妙的语言,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叙事传统的独特魅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知识的载体,是道德的启示,是历史的见证。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故事的主题和情节,虽然表述方式各异,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我不禁思考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罗列事实,更是深入分析,让我理解这些遗产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孕育、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