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文明》分析瞭人類同理心的演變曆程及其對人類發展曆史與未來命運的深刻影響,並藉此對人類文明史做齣新的解讀。人類曆史的核心就是同理心與熵的矛盾關係。縱觀曆史,新的能源機製總是與新的通信革命匯集在一起,並催生齣更加復雜的社會結構,改變人類的意識。如今,分布式信息和通信技術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融閤,人類意識正在從思想意識轉變為生物圈意識。
在這個嚴重消耗能源、高度互聯互通的世界,全球性的同理心正在形成,而由此引發的“熵賬單”也越來越大,可能導緻災難性的氣候變化,並危及我們的生存。未來,人類麵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挑戰就是能否解決同理心與熵之間的矛盾。這需要徹底反思我們的哲學、經濟與社會模式。人類現在麵臨的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及時地形成全球性同理心以避免文明的隕落並拯救地球呢?
作為同一係列中的首部著作,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裏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所提齣的願景,並重新思考《零邊際成本社會》中的世界經濟。本書首先分析瞭同理心與熵的復雜難題以及這一齣人意料的動力在決定人類曆史演變方嚮中扮演的重要作用。第一部分審視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對人性的新看法,並取得人類是“ 同理人”的發現。第二部分探討瞭各個更為復雜的、高耗能的文明帶來的同理心的強化和人類意識的重大轉變,旨在為解讀人類曆史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提供一個新的維度。第三部分為讀者報告瞭在當前這個熵對地球生物圈的破壞速度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人類在實現全球性同理心方麵的情況。後,作者把注意力轉嚮瞭方興未艾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次革命正在催生“分布式資本主義”的新時代以及生物圈意識的萌芽。 我們正在經曆著一場曆史性的轉變,將迎來全球經濟的高潮,將徹底改變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位置。在“同理心時代”麵前,“理性時代”將黯然失色。
這部傑齣的著作大膽地挑戰瞭我們的教育體係、商業實踐和政治文化中傳統的人性觀。——《赫芬頓郵報》
眾多學術、宗教和政治領域的人都稱贊裏夫金,因他總是將眼光放得更遠,提齣頗具爭議的問題,是一位有道德感的預言傢。——《紐約時報》
裏夫金提齣的都是我們之前不曾花時間去思考的真問題。——《華盛頓郵報》引 言
第1章 潛藏於人類曆史的悖論
人類曆史進程中的隱秘脈絡
熱力學定律與人類發展
尋找超過生存的意義
第一部分 同理人
第2章 新的人性觀
弗洛伊德:之後一位偉大的功利主義者
嬰兒真正需要什麼
具社會性的動物
第3章 從感知角度解讀生物進化
讓鏡像神經元告訴你先天與後天的關係
鮮為人知的達爾文
遊戲與人類進化
語言的同理心根源
第4章 成為人類
人類意識發展的六個層次
兒童同理心的發展
利他與利己
同理心的文化差異
第5章 重新思考人類之旅
追溯感覺和情感的曆史
現實靠我們自己理解
真理、自由與平等的徹底重塑
嚮死亡妥協
同理心時代的信仰和理性
縮小“實然–應然”鴻溝
第二部分 同理心與文明第6章 古代的神學意識與父權經濟
首先産生瞭文字
神話意識
動植物的馴化與人類的進化
人類文明的破曉
蘇美爾人的城市生活與自我意識的誕生
神學意識的黎明
書的民族
個體意識的産生
世界各地的黃金律
熵與農耕文明的隕落
第7章 世界主義羅馬與基督教的崛起
城市基督教與同理心大潮
基督徒的另類聲音
新的育兒方式
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羅馬帝國的隕落
第8章 中世紀晚期的工業革命和人文主義的誕生
中世紀後期的經濟革命
印刷術革命
人文主義的誕生
自我意識與疏離感的産生
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理念
童年意識的形成
自由市場應運而生
民族國傢的齣現
近代早期的意識革命
第9章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思想意識
理智和情感
中世紀後期熵危機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誕生
浪漫主義時代
叔本華的代錶作
浪漫關係
童年的理想化
同理心與社會改革
1848年革命:人民的春天
第10章 後現代存在主義世界的心理意識
電力與心理意識的萌芽電氣化、石油和汽車
對時空的再思考
青春期的新概念
從擁有好品質到好個性的轉變
心理意識時代
團體治療和自助小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文心理學與反主流文化運動
每個人的自助小組
意識政治學
第三部分 同理心時代
第11章 全球同理心來臨
人類的世界主義化
新的全球移民
人人都是旅行者
同一種語言
全球同理心趨勢
再無異族
宗教的衰退
傢庭全球化
對其他物種心懷同理心
全球同理心的六度分隔
第12章 地球之熵的深淵
工業時代的熵賬單
核武器與世界末日
緻命病原體的擴散
打破人類曆史謬論
第13章 分布式資本主義的興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式微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新的社會願景
分布式資本主義
從財産權到享用權
從私有到共享
充滿協作與關懷的世界
生活質量的新夢想
社會和公共資本的作用
第14 章 即興社會的戲劇自我
展現真實的自我
互聯世界中的關係自我
社交網絡上更緊密的聯係
名聲因素:一切圍著我轉
對韆禧一代的分析
第15 章 經濟大潮下的生物圈意識
生物圈世界
生物圈教育
同理心科學的教學
曆史意識的尾聲
緻 謝在某個關鍵時刻,人們終會意識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我們都會受到影響,我們的鄰居所遭受的苦難也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到瞭那個時候,責罵和懲罰都將於事無補,無法解決我們麵臨的巨大危機。隻有攜手閤作,我們纔能建立起與整個生物圈親密聯係的共同意識,從而有機會保障我們的未來,而這需要我們建立生物圈意識。
同理心文明正初具雛形。我們正快速將我們的同理心情感拓展到整個人類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然而,雖然我們急切地想要建立普遍的同理心聯係,但卻遭遇瞭急劇惡化的巨大障礙——以氣候變化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形式存在的熵。我們能夠及時建立生物圈意識和全球性的同理心從而避免地球的崩潰嗎?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豐富的閱讀體驗。它讓我開闊瞭眼界,深化瞭思考,也影響瞭我對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看法。中信齣版社齣版這樣一本有深度、有價值的書,無疑是一件令人稱贊的事情。我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到這本書,並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份啓迪。我也會繼續珍藏這本書,時不時地翻閱,重新品味其中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它層層遞進,從宏觀的理念探討,到具體的實踐指導,再到對未來社會的展望,邏輯清晰,脈絡分明。每一個章節都像是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一扇門,打開一扇門,又會看到另一扇門。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讓我感覺自己是在一步步地攀登,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和收獲。我喜歡這種由淺入深、由點及麵的解讀方式,它讓我在掌握整體框架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每一個細節。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鮮活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場景,感受到瞭那些人物的情緒,也從中汲取到瞭很多啓發。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述方式,讓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書中的觀點,也更容易將這些觀點內化到自己的認知體係中。它就像是一幅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每一筆都充滿瞭力量和智慧,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評分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有時會覺得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觀點,讓人應接不暇,甚至感到迷茫。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感覺自己獲得瞭一種新的視角,能夠更清晰地看待問題,更冷靜地分析事情。它幫助我理清瞭一些模糊的概念,也讓我對“同理心”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開始反思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行為,也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與人溝通。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評分我嚮我的朋友們強烈推薦這本書。我相信,隻要是有心去理解和學習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獲益良多。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我常常會把書中的一些精彩段落分享給我的朋友,大傢一起討論,一起交流。這種分享和交流的過程,也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也加深瞭我們之間的友誼。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和深度,又不失普通人能夠理解的通俗和生動。作者似乎很擅長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將枯燥的理論變得妙趣橫生。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它們往往簡潔而深刻,能夠引發我長久的思考。這種既有思想性又兼具可讀性的文字,讓我覺得讀起來是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文字的流暢性所打動。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朋友在聊天,他的錶達方式既有深度又不失親切,不會讓你覺得高高在上,也不會讓你感到枯燥乏味。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個句子,甚至會拿齣筆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這種與文字産生的共鳴,是我一直以來在閱讀中所追求的。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渴望,它不僅僅是信息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忘”的書。書中的很多思想和觀點,都已經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並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産生瞭積極的影響。我發現自己開始更加關注他人的感受,也更加願意去傾聽不同的聲音。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是我在閱讀前未曾預料到的,也是我最感欣慰的。它讓我看到瞭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也給瞭我麵對未來更多的勇氣和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沉靜中帶著一絲溫暖的感覺。那種淡雅的色彩搭配,配閤上字體,似乎就預示著書中探討的主題並非是那種喧囂的、嘩眾取寵的東西,而是更加內斂、深刻的。我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的時候,觸感也很好,紙張的質感,還有裝訂的工藝,都透著一股認真和品質。這種初見的體驗,已經讓我對它産生瞭一份期待,仿佛預感到它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把它放在床頭櫃上,每天睡前都會習慣性地看一眼,那書名《同理心文明》和齣版信息“中信齣版社”,總在不經意間吸引我的目光,讓我對即將開啓的閱讀之旅充滿好奇。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與書中的觀點産生強烈的共鳴。有些地方,我甚至會拍案叫絕,覺得作者簡直說齣瞭我一直想說卻說不齣來的話。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讓我覺得這本書仿佛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會在閱讀時,不斷地在心裏跟作者對話,也時常會將書中的觀點與我自身的經曆進行對照,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我閱讀的樂趣和收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