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名:黃帝內經
定價:29.90元
作者:趙建新、田元祥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50266148
字數:180000
頁碼:1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1.《黃帝內經》是一本將傳統中華哲學思想與醫學結閤、融會貫通的奇書。
2.本書將《黃帝內經》的深奧理論用通俗的語言和簡捷的圖錶進行闡釋,通過生動的手繪插圖精彩解讀瞭藏象、經絡運行、氣血津液等知識,並從飲食、起居、勞逸、寒溫、六淫、七情、五誌、四時氣候等各個方麵,闡釋瞭疾病的病因、病機,確立瞭疾病的診治之法和日常的養生之道。
3.本套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力求以的內容、新穎的裝幀、超高的,為讀者帶去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目錄
**章
探索生命
人體的生命周期 8
《黃帝內經》關於生命的起源 10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13
生命進程的基本規律――生長壯老已 14
人生命的根本:維持和死亡 15
生命的動力 18
人體衰老的過程 20
人類閤理的壽限 22
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 24
解密《黃帝內經》中四種長壽之人 26
長壽的秘訣 27
第二章
人體的五髒六腑
五髒六腑係統總覽 28
心,氣血運行的發動機 32
肺,體內氣體交換的門戶 34
肝,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倉庫 36
腎,藏精、主水和納氣的寶庫 38
脾,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器官 42
胃,受納腐熟食物的器官 46
大腸,傳導和排泄糟粕的通道 48
小腸,受盛、化物和泌彆清濁 49
膽,貯藏膽汁的器官 50
膀胱,貯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51
三焦,負責水道循環的器官 52
第三章
人體的奇經八脈
經絡係統總覽 54
奇經八脈 60
手太陰肺經 65
手陽明大腸經 66
足陽明胃經 67
足太陰脾經 69
手少陰心經 70
手太陽小腸經 71
足太陽膀胱經 72
足少陰腎經 73
手厥陰心包經 74
手少陽三焦經 75
足少陽膽經 76
足厥陰肝經 77
十二經脈的運行 78
第四章
認識疾病的來龍去脈
人為什麼會得病 80
六氣之說 82
六氣的異常:六淫 84
風邪,百病之長 86
寒邪,易傷陽氣 88
暑邪,盛熱陽邪 90
濕邪,穢濁陰邪 92
燥邪,乾澀之病 94
熱邪,火熱陽邪 96
七情緻病的原因 98
邪正盛衰對病癥的影響 100
陰陽失調對病癥的影響 102
氣血失常緻病 106
第五章
養生的原則
外避邪氣,內守精神 108
陰陽協調是健康的保證 110
補精、養氣、守神 112
補氣、養血、輔陰 114
第六章
四季的養生
四季養生的原則 116
春季怎麼養生 120
夏季怎麼養生 122
鞦季怎麼養生 124
鼕季怎麼養生 126
自然環境對四季養生的影響 128
第七章
形神閤一的情誌養生
人體五誌──喜、怒、悲、憂、恐 132
統攝五誌的神 134
五誌太過對人的影響 136
怡情養性,遠離抑鬱 140
培養安和的性情 141
平穩度過更年期 142
避免“離退休綜閤徵” 143
第八章
飲食養生
食物和藥物的關係 144
飲食養生的根本 145
飲食養生的意義和作用 146
飲食養生的禁忌 148
酸、苦、甘、辛、鹹――中醫對五味的認識 150
五味均衡,百病不生 152
五味偏嗜,疾病將至 154
大病初愈的飲食調養 156
中年人的飲食調養 160
老年人的飲食調養 164
注重飲食衛生 168
學生考試期間的飲食調養 170
巧食一日三餐 171
第九章
房事養生
惜精養腎──房事養生的根本 172
適齡結婚,遵守天道 174
房事不過,有所節製 175
注重房事衛生──避免疾病傳播 176
房事有法──頤養天年 177
擇時授孕 178
第十章
陰陽虛實和睡覺、做夢
適當睡眠好處多 182
有效提高睡眠質量 184
陰陽與夢 188
認識失眠,遠離失眠 190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完整地體現瞭中國古人對人體與四時季候關係的獨特理解,以及人體各部互為應照的整體觀念;清晰地描述瞭人體的解剖結構及全身經絡的運行情況。正是這本書,奠定瞭中醫學的理論體係框架,也正是這本書,幾韆年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幾乎成為中華民族抗拒死亡、抵禦疾病、追求健康長壽的中國醫學奠基性經典。它被曆代醫傢奉為圭臬,作為醫學理論之準繩,曆久而不衰。該書條目清楚,解讀通俗易懂,圖片精美,是一部適閤大眾閱讀的國學讀物。
作者介紹
趙建新,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從事中醫針灸教學、臨床及科研16年,在《中國針灸》、《中國病理生理雜誌》、《中華中醫藥雜誌》、《中醫教育》等發錶學術論文44篇,齣版學術著作30餘部,其中主編14部,負責及主研科研課題13項,科研成果榮獲科技進步奬3項,參加學術會議交流20餘次。
田元祥,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河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閤臨床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屆老年醫學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委員(理事),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腦保健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繼承人,教育部高等學校青年骨乾教師國內訪問學者,全國首屆百名中醫藥科普專傢,美國評估協會(AEA)會員。
坦白說,我之前對傳統文化的東西,總覺得有些高深莫測,不太敢輕易涉獵,生怕看不懂,或者覺得過於陳舊。但是,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智慧展現在我麵前。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使是我這樣的“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喜歡它關於“食療”的論述,書中詳細介紹瞭許多常見的食材,如大棗、枸杞、生薑等,如何根據不同的體質和季節,發揮其特殊的養生功效。它不是簡單地羅列食譜,而是會解釋為什麼這樣吃有好處,其背後的原理是什麼。讀完這些內容,我感覺自己對每天的飲食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隨心所欲地吃,而是開始有意識地去選擇,去搭配,讓每一口食物都成為滋養身體的能量。這本書真的讓我感受到瞭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並且體會到瞭古人對生命的那份敬畏與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和內容呈現方式,讓我覺得非常用心。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將理論、實踐、案例融為一體。我個人比較注重身體的日常護理,這本書裏關於“經絡穴位”的講解,對我幫助很大。它不是簡單地列齣穴位圖,而是會詳細介紹每個穴位的功能,以及如何通過按摩、艾灸等方式來達到調理身體的效果。我根據書中的指導,堅持每天按摩幾個重要的穴位,感覺身體的疲勞感明顯減輕,精神也好瞭很多。而且,書中的插圖和圖錶都非常精美,清晰易懂,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門檻。我非常贊賞作者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觀點都力有據,引用的典故也都有齣處。這本書讓我對“養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某種時髦的追求,而是成為瞭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自我生命負責的態度。
評分讀完這本《中醫養生智慧》,我感覺就像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裏麵流淌著的是中華民族幾韆年來對生命奧秘的探索與沉澱。書中的文字,沒有時下許多養生讀物那種浮誇的宣傳,而是用一種沉靜而有力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關於“順時養生”的部分,書中將一年四季的節氣變化與人體髒腑功能、情緒波動一一對應,講解得既科學又形象。比如,春季肝氣升發,講到如何通過飲食和起居來疏肝理氣,避免“春火”;夏季心火亢盛,則強調養心安神,清熱解暑。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讓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習慣,竟然與自然界的規律息息相關。書裏還穿插瞭不少生動的故事和古人的養生軼事,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增添瞭許多趣味性。我曾經一直對中醫養生概念模糊,總覺得那些理論離我們現代生活太遙遠,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養生並非是追求奇特的方法,而是迴歸自然,順應天道,在日常點滴中實現身心的和諧。
評分這本書的觀點真是讓我醍醐灌頂,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治病”和“養生”的理解。過去我總覺得,身體不適瞭就去看醫生,吃藥打針, That's it。但這本書卻旗幟鮮明地提齣瞭“治未病”的理念,並且深入淺齣地解釋瞭其中的道理。它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用大量詳實的案例和科學的解釋,說明瞭為何“上醫治未病”。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情誌緻病”的章節,書中詳細闡述瞭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對身體的直接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心態來預防疾病。我一直以為情緒隻是心理問題,沒想到它竟然能直接“傷”到我們的五髒六腑。書中還提供瞭很多簡單易行的方法,比如通過特定的穴位按摩、呼吸吐納來調節情緒。這些方法不需要昂貴的藥物或復雜的手術,完全可以在傢自己操作。這讓我覺得,掌握這些知識,就好像擁有一把開啓健康之門的萬能鑰匙,而且這把鑰匙就握在自己手中。
評分我是一位長期受失眠睏擾的讀者,試過各種方法,效果都甚微。偶然間翻到這本書,被它的標題吸引。“破解生死迷霧,把握健康之本”,聽起來就充滿瞭力量。讀進去纔發現,它並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健康指南,而是深入剖析瞭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書中關於“睡眠的奧秘”那部分,讓我茅塞頓開。它從“陰陽平衡”、“氣血運行”等角度解釋瞭失眠的根本原因,而且提供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調理方法。我嘗試瞭書中介紹的一些安神助眠的食療方和簡單的運動,效果比我之前用過的任何藥物都好。我終於能睡個安穩覺瞭!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是提供瞭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它讓我明白,很多身體的睏擾,其實都是身體在發齣信號,隻要我們學會傾聽,並找到正確的方法,就能逐步化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